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识汝不识丁》为结构紧密的古风长篇小说,作者以自己幽默诙谐的文风塑造了一篇优质长篇小说,通过目不识丁的县令陶墨奋发不息地向大才子顾射学习识字,同时好好做官、倡廉反腐的故事,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不自轻自贱的楷模。
内容简介
陶墨做了谈阳县的县官,虽是捐官,人也目不识丁、胸无点墨,他却是一心想做个好官的。在其位,谋其政,陶墨不仅用心治县,为民解决各种疑案,更是因此相识了奇人顾射。这位大才子到底为何对陶墨另眼相看?陶墨之父又为何而死?重重疑云烟笼雾罩,嬉闹官场的同时,秘密也慢慢浮出水面……
精彩书摘
番外三:《陈年旧事》(节选)
本以为樊霁景牵扯了案子,就算来也起码是半个月后的事,谁知道没两天,就和表哥一起牵着马儿来到了衙门口,陶墨得到消息慌忙赶到县衙,碰上守在门口的郝果子。
陶墨被顾射“关”在家里养病的这几天,郝果子就负责蹲在县衙里给金师爷跑腿。
“你在这里做什么?樊掌门呢?”陶墨绕开他正要走,又被拦下了。
郝果子紧张兮兮地说:“少爷还是别见了。老陶还没有回来,衙门里没有高手坐镇,万一樊掌门发起狂来,谁都挡不住啊。”
陶墨问:“樊掌门为何要发狂?”
郝果子道:“他可能是凶手。”
陶墨疑惑:“你怎么知道?”
“我刚刚听樊掌门说……”
“这位想必就是县令大人吧。”郝果子的话突然被打断,一个面貌憨厚英挺、身材高大的男子从里面走出来,微笑着抱拳道,“在下樊霁景。”
“樊掌门。”陶墨高兴地迎上去,“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来了。”
两人互相客套着进了厅堂。堂中一名青年背门而立,身材修长,长发如瀑,只看背影,已有玉树临风之相,转身之后,连习惯了顾射这般天人之姿的陶墨都惊了一下。
若说顾射是冰雪山巅的晨曦之景,那么眼前的这个青年便是花团锦簇的绝艳之色。
想到顾射,陶墨自然而然地平静了心湖。
樊霁景介绍道:“这是我的表哥。”
青年见陶墨除了第一眼惊艳之外,神色如常,倒生出了几分好感:“花淮秀。”
陶墨行礼:“花公子。”
郝果子跟在陶墨身后,看到花淮秀的容貌时,也是一惊。
陶墨打发郝果子去倒茶。
“你们刚才的话,我都听到了。”樊霁景突然说。
陶墨一惊,正想解释,就听樊霁景说:“他的猜测也有道理,不过我不是凶手,自然也不会发狂。”
陶墨尴尬道:“他常常胡言乱语,并无恶意。请掌门不要介怀。”
樊霁景说:“也不全是胡言乱语,他的猜测还是来自我的推测。”见陶墨瞠目,老老实实地继续道:“听说死者的伤口在咽喉,凶器可能是锥子?这与九华仙莲剑法中‘挽海狂潮’所造成的伤口十分相似。”
陶墨一怔:“除了掌门之外,还有谁会仙莲剑法?”
樊霁景说:“很多。事实上,我继任掌门之后,就主张将仙莲剑法公开传授,只要是我九华门下,便有资格修习。”
陶墨说:“那抄录仙莲剑法剑谱的人……”
樊霁景说:“九华门下五百多人,谁都有可能,若要追查,实在不易啊。”
陶墨目瞪口呆。原以为门派的独门剑法一定被珍藏了起来,接触的人极少,抓住这条关键,就可以侦破此案,没想到竟非如此。
樊霁景道:“不知尸体在哪?是否能让我看一眼尸体?”
“尸体经过这么多天,怕是不好辨认了。”金师爷从外面走来。这两天天气热得厉害,陶墨怕他中暑,允他无事时可以在家休息。他这是收到了樊霁景到县衙的消息,特地赶来的。陶墨为双方介绍了一番。
金师爷说:“樊掌门果然人如其名,为人光风霁月,胸怀坦荡。”
花淮秀唇角微扬,似笑非笑地看了樊霁景一眼。
樊霁景回以微笑,只是目光不经意地扫了眼他的腰间,花淮秀脸色立刻黑了。
……
《识汝不识丁》(套装上中下册)图书简介 引子: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遇到的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然而,真正能够“识汝”的,又有几人?有多少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情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挣扎,又有多少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命运,我们只是匆匆一瞥,便以为窥见了全貌?《识汝不识丁》这一套书,便是试图带领读者深入那些隐藏的角落,去“识”那些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无限深意的“不识丁”们。 上册:尘世浮光,暗流涌动 上册的故事,如同初春微雨,润物无声,却勾勒出一幅幅细腻而深刻的市井百态。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承载着百年风雨的古老城镇,这里保留着旧日的规矩,也涌动着新生的思潮。一系列看似独立的个体,在命运的丝线上若隐若现,他们的生活交织,碰撞,勾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温度与色泽。 主人公,一位出身寒门的年轻学子,怀揣着改变命运的理想,来到这座城镇。他聪明、勤奋,却也敏感、迷茫。他目睹了官场的腐败,感受了人情的冷暖,也见证了许多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他试图用自己的知识去理解这个世界,却发现书本上的道理,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在学子的视角下,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位身居高位却内心矛盾的官员,他既要维护家族的荣光,又要面对良心的拷问;一位精明强干的商贾,他游走于商海之中,却也在算计着家国的未来;一位隐居山林却洞察世事的隐士,他的话语常常语带玄机,却直指人心;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街头巷尾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辛勤劳作,构成了这座城镇最真实的肌理。 上册的重点在于“识”的初探。学子在求学问道的过程中,逐渐剥开层层外壳,看到了每个人物背后隐藏的动机、欲望与无奈。他开始理解,所谓“不识丁”,并非真的不识字,而是对人性理解的缺失,是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肤浅。他通过观察、交流,甚至是不经意的冲突,一点点地领悟到,这个世界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识人”,更是比“识字”要难得多。 本书通过精妙的人物塑造,将每一个角色都刻画得活灵活现。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时代气息与生活智慧;他们的行为,既有符合身份的逻辑,又不乏人性的闪光与阴影。上册的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不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它教会读者,不要轻易judge一个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言说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往往隐藏在最不经意的地方。 中册:情深缘浅,心路历程 如果说上册是对外部世界的初探与认知,那么中册则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情感的羁绊与灵魂的拷问。当学子对周遭的人和事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他开始更深刻地去理解那些交织在他生命中的情感。 情感,是连接人心的最直接也是最复杂的纽带。《识汝不识丁》的中册,将笔墨聚焦于几段令人唏嘘的情感纠葛。这些情感,有青梅竹马的纯真,有萍水相逢的惊艳,有权衡利弊的算计,更有无法言说的深情。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情感的表达往往是含蓄而压抑的,但也正因如此,一旦爆发,便显得格外震撼。 学子自身的情感经历,是中册的一条重要线索。他对某位姑娘的倾慕,不仅仅是外貌的吸引,更是对她独立、聪慧品格的欣赏。然而,现实的阻碍,门第的差距,以及双方各自肩负的责任,都让这份情感充满了不确定性。他在这段情感的探索中,体会到了爱慕的甜蜜,也感受到了失落的苦涩,更重要的是,他开始理解,情感的走向,往往受到太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个人的意志,有时显得如此渺小。 除了学子自身的情感,中册还描绘了其他人物的情感故事。例如,那位官员与他的夫人,他们之间是否真的只有利益的联姻?那位商贾,在他精明的算计背后,是否隐藏着对家人的深沉的爱?甚至是那些在市井中奔波的小人物,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友情,都展现了情感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中册的叙事,更加细腻与内敛。它不再只是展现人物的行动,而是深入到他们的内心独白,他们的梦境,他们对过往的回忆。通过这些内心世界的描写,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人物的成长,他们的转变,以及他们为了守护某种情感而付出的代价。 “识汝不识丁”,在这里更多地体现在“识情”。学子在经历了几段情感的起伏后,开始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人表面的情绪,而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是对关怀、理解和尊重的渴望。他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曾因为不了解他人的情感,而做出过伤害他人的事情。 中册的文笔,更加优美而富有诗意,但又不会脱离现实的基调。它在描绘情感的细腻之处,总能恰到好处地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告诉我们,情感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是构成我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册:因果轮回,拨云见日 当读者跟随学子走过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走过对内心情感的探索,下册便将故事推向了一个高潮,也走向了一个更深远的意义。因果的种子,在上中两册中已经悄然播下,而在下册,这些种子将生根发芽,最终结出或苦涩或甘甜的果实。 下册的故事,更加注重人物的命运轨迹与因果报应。那些在上中两册中埋下的伏笔,在此时一一揭晓。人物的选择,他们的善恶,他们的执念,都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最直接的回响。学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他的命运也与其他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 他开始看到,当初的误解,是如何导致了后来的悲剧;他开始看到,曾经的善举,是如何在暗中给予了他人希望;他开始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是如何一步步地将自己引向了无法预知的未来。这是一种深刻的“识因果”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一些人物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曾经的辉煌可能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曾经的卑微也可能因为一次偶然的善举而得以翻身。这种命运的跌宕起伏,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也印证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朴素道理。 学子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认知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不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如何“识时务”,如何“识大体”,如何“识人心”的更高层次的理解。他明白,人生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而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并承担起自己选择的后果。 下册的结局,并非简单的圆满,而是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理解。学子最终是否实现了当初的理想,他是否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这些都将在下册中得到解答,但答案可能并非是他最初所期望的那样。 “识汝不识丁”,在下册达到了最终极的含义。它不再仅仅是对他人的评判,而是对自己内心的深刻反思。学子最终“识”了他人,也“识”了自己。他明白,自己也曾是那个“不识丁”的人,对世界、对他人,都有过肤浅的认识。而真正的“识”,是一个终生的学习过程。 《识汝不识丁》这一套书,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描绘了人生的种种面向。它让我们看到,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更有远方的诗意;它让我们看到,人心并非是简单的善恶二元,而是充满了复杂的多面性;它让我们看到,命运的齿轮一旦转动,便会牵引出无数的因果。它是一面镜子,照映出我们内心的渴望与不足;它也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人生的迷雾中,去努力“识汝”,去努力“识丁”,去努力成为一个真正懂得理解与智慧的人。这套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关于成长的深刻的哲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