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以色列国宝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阿摩司?奥兹公认的优秀作品。它是一曲爱的挽歌,写给风雨飘摇的乱世悲情,同时也是一部史诗巨著,描摹沧桑百年民族变迁。作家透过对自己家族的回忆,尤其是父母之间的种种,透视了整个犹太民族的百年漂泊与磨难。该书已被译成三十几种文字,出版后揽获法国文化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德国歌德文化奖、美国犹太图书奖等十余项大奖。中文版由希伯来语博士、知名译者钟志清翻译。2007年首版被《中华读书报》评为年度十佳图书之首。莫言、阎连科、池莉、梁文道、梁鸿、许知远、徐则臣等先后倾力推荐《爱与黑暗的故事》。此版为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电影的电影书衣版。波特曼将《爱与黑暗的故事》选作个人导演作品首秀。她说:“差不多十年来,《爱与黑暗的故事》一直让我激情澎湃。正是这样,我想把它作为我的第一部导演作品。”2016年4月波特曼小姐曾携《爱与黑暗的故事》电影亮相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现场,成为此届北京展映备受瞩目的一场放映活动。该部影片陆续在美国、新加坡、德国、中国香港等地公映。
内容简介
母亲的自杀使我成为作家。于我而言,母亲的死充满了一种神秘感。作为作家,我的一生就是在探寻这种神秘感。
我写《爱与黑暗的故事》以揭示一个谜:聪慧、慷慨、儒雅、相互体谅的两个好人——我父母——怎么一同酿造了一场悲剧?怎么竟是如此怪诞的方程式,也许好和好相加等于坏?
我写了一部关于生活在火山口下的以色列人的小说。虽然火山近在咫尺,人们仍旧坠入爱河,感觉嫉妒,梦想升迁,传着闲话。
作者简介
阿摩司·奥兹(1939—),以色列国宝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多年热门人选,主要作品有《爱与黑暗的故事》《我的米海尔》《一样的海》《乡村生活图景》等。他擅长破解家庭生活之谜,家庭悲剧和夫妻情感是其作品常见的主题。奥兹的作品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共鸣,多次获大奖,包括以色列国家奖、费米娜奖、歌德文化奖,以及国际弗兰茨?卡夫卡奖等。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中文版前言
假如你一定要我用一个词形容我书中所有的故事,我会说:家庭。要是你允许我用两个词形容,我会说:不幸的家庭。要是你耐住性子听我用两个以上的词来形容,那就请你坐下来读我的书。
在我看来,家庭是世界上最为奇怪的机构,在人类发明中最为神秘,最富喜剧色彩,最具悲剧成分,最为充满悖论,最为矛盾,最为引人入胜,最令人为之辛酸。因此,我主要描写单一的主题,不幸的家庭。
我写《爱与黑暗的故事》以揭示一个谜:聪慧、慷慨、儒雅、相互体谅的两个好人——我父母——怎么一同酿造了一场悲剧?怎么竟是如此怪诞的方程式,也许好和好相加等于坏?
我在《爱与黑暗的故事》里没有找到谜底。《爱与黑暗的故事》的读者,若是你希望在读过六百多页之后发现究竟是谁犯下罪愆,那么最好去读别的书。
有些人撰写回忆录或自传为自己开脱,证明自己的敌人有罪;或者证明作家本人一贯正确,其反对派永远错误;或证明作家是一个出色的人,倘若他并不出色,便会归咎于可怕的童年及其令人生厌的双亲,那么无人可以期待从他那里得到更多的东西。
这种痕迹,你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丝毫也找不到。我写书并非是跟我的父母清算,也不是驱除我家庭和童年时代的恶魔。我来告诉你某些充满悖论的东西:我的童年是悲剧性的——但一点也不悲惨;相反,我拥有一个丰富、迷人、令人满足而又完美的童年,尽管为此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我写书并非是跟父母告别。相反,当我觉得看见父母仿佛看见子女,看见祖父母仿佛看见孙儿孙女时,我才开始写。确实,在家庭悲剧发生之际,我父母比我现在的两个女儿还要年轻。因此我可以以父母之父母的身份写这部书,怀着怜悯、幽默、哀伤、讽刺,以及好奇、耐心和同情。
我写此书把死人请到家中做客。此次,我是主人,而他们,死者,则是客人。请坐。请喝杯咖啡。吃蛋糕吗?也许吃片水果?我们必须交谈。我们有许多话要说。我有许多问题要问你们。毕竟,在那些年,在我的童年时代,我们从来没有交谈过。一次也没有。一个字也没有。没有谈论过你们的过去,也没有谈论过你们单恋欧洲而永远得不到回报的屈辱;没有谈论过你们对新国家的幻灭之情,没有谈论过你们的梦想和梦想如何破灭;没有谈论过你们的感情和我的感情、我对世界的感情,没有谈论过性、记忆和痛苦。我们在家里只谈论怎样看待巴尔干战争,或当前耶路撒冷的形势,或莎士比亚和荷马,或马克思和叔本华,或坏了的门把手、洗衣机和毛巾。
那么请坐下,亲爱的死者,跟我说说以前你们从未向我说起的东西,我也会讲述以前不敢向你们讲述的东西。之后,我将把你们介绍给我的夫人和孩子,他们从来也没有真正了解你们。他们和你们相互之间了解一些或许是件好事。而后你们结束来访,将会离去。你们不会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只是要常来看看,坐上一会儿,而后离去。
不,《爱与黑暗的故事》既非回忆录,又非传记,它是一个故事。比如,当我写父母,写我父母的父母,甚至父母、祖父母的卧室,我当然不能以研究为依据进行写作。我只能问询我的基因和染色体:亲爱的基因,请把死者的秘密告诉我。基因向我讲述了一切,事无巨细——毕竟我的基因与他们的相同。
我的家人在20世纪30年代来到以色列。《爱与黑暗的故事》反映了他们在新家园的生活情形,同当时统治那片土地的英国人、同后来试图毁灭以色列国的阿拉伯人抗争。它并非一部黑白分明的小说,而是将喜剧与悲剧、欢乐与渴望、爱与黑暗结合在了一起。
他们对欧洲充满失望的爱。如果要我们评判希伯来文学,便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以色列全然充满了渴望、创伤、侮辱、梦魇、历史性的希望和单恋——单恋欧洲,或单恋东方,单恋《圣经》时代的乌托邦,或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或小资产阶级乌托邦。我父母和我全部家人都是欧洲人,他们是热诚的亲欧人士,可以使用多种语言,倡导欧洲文化和遗产,推崇欧洲风光、欧洲艺术、文学和音乐。
我父亲总是苦涩地打趣:三种人住在捷克斯洛伐克,一种是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一种是捷克斯洛伐克人,第三种就是我们,犹太人。在南斯拉夫有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人,也有南斯拉夫人——然后是我们,犹太人。
许多年过去后,我才理解在这连珠妙语的背后,隐藏着多少悲哀、痛苦、伤心和单恋。
我父亲可以读十六种语言,讲十一种语言,我母亲讲四到五种语言,但他们非常严格,只教我希伯来语。在20世纪40年代,他们不想让我懂任何欧洲语言。也许他们害怕,即使我只懂一门欧洲语言,一旦长大成人,欧洲致命的吸引力就会诱惑我,使我如中花衣魔笛手的魔法前往欧洲,在那里遭欧洲人杀害。
整个童年,父母都在告诉我,我们的耶路撒冷成为真正城市的那一天将会来临,不是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而是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不理解,也不能理解,他们所说的“真正城市”是什么意思。像我这样的小孩不知道其他城市,甚至特拉维夫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遥远的童话。
而今,我理解了,家人所说的“真正城市”是指城中央有小河潺潺,各式小桥横跨其上:巴洛克式小桥,或哥特式小桥,或新古典式小桥,或诺曼式的小桥,或斯拉夫式的小桥。
我将告诉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犹太人和欧洲人的对话尚未结束,万万不能结束。我们有许多东西要探讨,我们确实有许多东西需要争论。我们有理由痛心,有理由愤怒,但是更新我们和欧洲谈话的那一刻已经来临——并非在政治层面。我们需要谈论现在与未来,也应该深入谈论过去,但有个严格条件:我们始终提醒自己,我们不属于过去,而是属于未来
我非常高兴能把这部作品奉献给中国读者。中国和以色列位于亚洲大陆的两端,代表着两种古老而深邃的文明,拥有许多共同之处,相互之间应该进一步加强了解。希望此书能够对以色列人—中国人之间进行的一场深层次谈话尽一点绵薄之力。
阿摩司·奥兹
《爱与黑暗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生命、情感与人性深邃探索的史诗。 这部作品并非仅仅描绘爱情的缠绵悱恻,或是黑暗的阴森恐怖,它将二者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却又引人入胜的巨网,在其中,我们看到了爱如何能在最绝望的深渊中绽放,而黑暗又如何在最光明的心灵中滋生。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那些被压抑的欲望,那些未曾言说的恐惧,以及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时刻。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几个命运交织的人物展开,他们的生命轨迹在爱与黑暗的双重力量下,不断碰撞、重塑,最终走向了无法预知的彼端。 核心人物及其命运的交织: 伊芙琳: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拥有着对色彩近乎偏执的敏感,她的画作往往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然而,在她的艺术天赋之下,隐藏着一段童年时期的创伤,一段被遗忘的阴影,这阴影如同潜伏的毒蛇,时常在她最脆弱的时候伸出信子,吞噬她的理智和宁静。她对爱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她愿意付出一切去抓住那一点点温暖,但这份渴望也让她在面对黑暗时显得尤为脆弱,易受诱惑。她的爱,既是救赎的希望,也是可能将她拖入深渊的陷阱。 亚历山大: 他是一位历史学家,沉迷于古老的传说与被遗忘的文明。他的理性与知识,似乎是他对抗内心不安的盾牌。然而,他内心的黑暗并非来自外部的威胁,而是源于一种更深层次的、对存在意义的怀疑,以及对自身潜藏力量的恐惧。他对伊芙琳的爱,是一种近乎占有的守护,他希望将她从她所处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却也无意中被卷入了她更深的漩涡。他试图用理智去理解和掌控那些非理性的力量,但往往适得其反,他自身的黑暗面也因此被唤醒。 塞巴斯蒂安: 他是伊芙琳童年时期的玩伴,一个看似玩世不恭的浪子。在表面之下,他隐藏着对伊芙琳深沉的、不被回应的爱。他见证了伊芙琳的成长,也目睹了她内心世界的挣扎。他既是伊芙琳的保护者,也是她潜在的诱惑者。他的存在,常常是故事中转折的关键,他有时会成为解开谜团的钥匙,有时又会成为新的麻烦的源头。他对伊芙琳的爱,夹杂着怜悯、守护,甚至还有一丝扭曲的占有欲。 莉莉丝: 她是一位神秘的女性,她的出现仿佛是为了搅乱已有的平静。她代表着原始的欲望,代表着被压抑的本能。她对伊芙琳和亚历山大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的存在将原本潜藏的黑暗推到了台前,迫使所有人都面对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欲望。她的动机扑朔迷离,她时而是引诱者,时而是复仇者,她的真实身份和目的,是贯穿始终的谜团。 故事的叙事风格与主题: 《爱与黑暗的故事》以一种沉浸式的叙事手法,带领读者穿越伊芙琳、亚历山大和塞巴斯蒂安的人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和心理描写,让人物的情感世界变得异常生动且复杂。书中的语言充满了诗意与张力,时而细腻缠绵,描绘爱情的甜蜜与脆弱;时而又如同狂风骤雨,展现黑暗侵蚀时的绝望与挣扎。 故事并非线性发展,而是通过多角度的叙述,以及闪回和梦境的穿插,逐渐揭示人物过往的伤痛和现在所面临的困境。这种叙事结构,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层地展现出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也让读者在每一次信息获取时,都能对整个故事产生新的理解和疑问。 关键的情感冲突与黑暗的侵蚀: 爱与占有的界限: 故事深入探讨了爱与占有之间的微妙界限。亚历山大对伊芙琳的保护,有时演变成了束缚;塞巴斯蒂安对伊芙琳的爱,则充满了纠结与痛苦。读者将在其中看到,纯粹的爱如何可能因为恐惧、不安全感或自私而扭曲,变成一种令人窒息的控制。 理智与本能的较量: 亚历山大作为理性知识的代表,他试图用逻辑去解释和控制一切。然而,当他面对那些超乎常理的事件,面对伊芙琳身上那种无法言说的吸引力时,他内心的本能和被压抑的情感开始苏醒。这种理智与本能的冲突,是推动他内心转变的关键。 创伤与救赎的可能性: 伊芙琳的童年创伤,是她内心黑暗的根源。故事展现了创伤如何在潜意识中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又是如何让她对爱产生强烈的渴望,同时又对亲近的人产生深深的戒备。而她能否从中走出来,能否在爱中找到真正的救赎,是故事最大的悬念之一。 光明与黑暗的共存: 作品的核心在于揭示,光明与黑暗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常常共存于同一个体之内。即便是最善良的人,也可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展现出令人惊骇的一面;而看似最黑暗的角落,也可能孕育出最耀眼的光芒。故事并不回避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反而将其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象征与意象: 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意象来丰富故事的内涵。例如: 色彩: 伊芙琳的画作是她内心世界的直观体现。鲜艳的色彩代表着她对生命的热爱与希望,而暗淡的色调则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危险或内心的挣扎。 古老建筑与废墟: 亚历山大沉迷的古老遗迹,既象征着被遗忘的历史,也暗示着被掩埋的真相和人物内心的创伤。废墟则代表着破碎的过往,以及重建的可能。 梦境与幻觉: 频繁出现的梦境和幻觉,是人物潜意识的直接表达。它们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让读者深入体验人物内心的恐惧、欲望与困惑。 雨水与潮湿: 书中时常出现的雨水和潮湿的意象,不仅营造了压抑、忧伤的氛围,也象征着洗礼、净化,抑或是无法摆脱的阴影。 为何阅读《爱与黑暗的故事》: 阅读《爱与黑暗的故事》,你将不仅仅是阅读一个故事,更是一次自我审视的旅程。你会在伊芙琳的脆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会在亚历山大的挣扎中感受到共鸣,也会在塞巴斯蒂安的执着中体会到情感的复杂。 这本书会让你思考: 爱究竟是什么?它有界限吗? 在我们内心深处,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黑暗?我们能否与之共存,抑或需要去战胜它? 过往的经历,如何塑造了现在的我们?我们又能否摆脱它们的束缚? 人性的复杂性,是否注定了我们无法达到纯粹的光明或彻底的黑暗? 《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一部深刻而引人入胜的作品,它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你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让你在阅读完毕之后,久久不能忘怀,并开始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关于爱与黑暗的,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它是一次感官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将引导你走向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