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美国总统克林顿倾情推荐
★美国总统奥巴马捐出诺贝尔和平奖10万奖金助其建校
★巴基斯坦总统亲自为其颁发“巴基斯坦之星”平民勋章
★在全美4500所小学中展开“为和平捐一分钱”活动
★稳坐纽约时报畅销榜140周,43次居于榜首
★美国反恐部队必读书
★美国五角大楼必读书
海报:
内容简介
葛瑞格·摩顿森在攀登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时迷路遇险,被当地村民救起,共饮三杯甜茶。雪山冰峰下,孩子们跪在霜冻的土地上,用木棍蘸着泥浆在石板上写字的情景,令摩顿森震撼,他许下诺言:要为孩子们建起一所学校。
为兑现这一诺言,葛瑞格花了三年时间。之后的十余年,他奔走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偏远贫穷的村庄,陆续建起上百所学校。他最终没能登顶乔戈里峰,但他的余生始终没有停止攀登另一座高峰,并且没有终点。
作者简介
葛瑞格·摩顿森,登山爱好者。1957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早年随支援非洲的父母生活于坦桑尼亚。1993年,为纪念早逝的妹妹,攀登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途中发生意外,得到巴基斯坦人的救助。
获救后,摩顿森被巴尔蒂人的淳朴民风和极端贫困深深震撼,遂立下“一定要为村庄建起学校”的宏愿。为兑现这一承诺,他苦心奔走十余年,在当地陆续建了90余所学校,为34000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其中包括24000名女孩。
2009年,摩顿森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巴基斯坦之星”荣誉勋章,并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当年获奖人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他从奖金中捐出10万美元帮助摩顿森建学校。
精彩书评
★摩顿森的承诺令人敬佩,他的信心固若金汤,他的奔走令人震撼,这是对中亚生活扣人心弦的第一手报道。
——《华盛顿邮报》
★当我参观了摩顿森在山间盖起的学校,当我亲眼目睹了三人合用一张桌子等着上课的女孩们脸上绽放的喜悦与欣慰,我只能写出一个词来:震撼!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作者)
★情节震撼人心,成功书写了动人心魄的承诺与践行。
——《出版家周刊》
目录
序
引言
挫败
河岸迷途
我要为你们建一座学校
成长的岁月
五百八十封求助信和一张支票
艰难归途
回到科尔飞
建校先修桥
猎羱羊
修桥
幸福的六天
开端
哈吉·阿里老师的课
一个微笑胜过回忆
临终前的照片
更多新学校
逃离战乱
应接不暇
一个叫纽约的村子
学校带来安全
“我想做一个女强人”
把石头变成学校
阿米拉·摩顿森访谈记
大事记
重要人物表
致谢
精彩书摘
《三杯茶(2014版)》:
简蕾内也毫不逊色,建起一座“摩士国际学校”。葛瑞格小时候便就读于这所学校,他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那时候,我们就像一个小型联合国,”葛瑞格回忆道,“小伙伴们来自二十八个不同的国家,我们会庆祝每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犹太人的光明节、基督教的圣诞节、印度教的排灯节、穆斯林的开斋节。”在这样的环境下,葛瑞格能用流利的斯瓦希里语交谈,还加入了一个非洲舞蹈团体。十一岁的时候,他就爬上了非洲第一高峰,一万九千四百三十英尺的乞力马扎罗山。他后来评价那次登顶,说自己死缠烂打终于说服了父亲带他爬山,可攀登刚刚开始,他就后悔了。一路上他都非常不快,丝毫感受不到攀爬的乐趣,直到他们登上山顶。那一刻,他把整个乞力马扎罗山踩在脚下,顿时豁然开朗。“破晓前,站在山巅,俯瞰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那种感受太美妙了。正是那一刻,注定了我一生对登山的热爱。”
葛瑞格有三个妹妹,卡莉、索尼娅·乔伊和克丽斯塔。最小的妹妹克丽斯塔在葛瑞格十二岁的时候降生。小家伙受洗的时候,他荣幸地担任了她的教父。
克丽斯塔自小身体娇小孱弱,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对天花疫苗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三岁时,她再次病魔缠身,患上了脑膜炎,饱受头痛、呕吐、高烧的折磨。简蕾内不安地感到,她可怜的小女儿经过这两番折腾之后,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祸不单行,克丽斯塔八岁的时候出现了痉挛的症状,后来被确诊为癫痫。
别的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情,对克丽斯塔来说却难如登天。光穿衣服这件事,她就要花上一个小时才能完成。朗读对克丽斯塔来说并不难,可她完全不明白所读内容的含意,那些片段对她来说,不过是音符的组合。葛瑞格逐渐变成了小妹妹的守护者,处处帮助她,不允许任何人取笑她。
“克丽斯塔是我们家最善解人意的孩子,”葛瑞格深情地回忆道,“早晨穿衣服对她来说工程浩大,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不耽误我们上学,她头天晚上就把衣服放在床边。克丽斯塔总是非常照顾别人的感受。”
葛瑞格十四岁生日过后不久,父亲登普西倾注心血、悉心筹备的医院就要落成了。对登普西来说,这所医院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确保坦桑尼亚本土的学生接受相关培训,并有机会成为医生。他希望医院能真正本土化,由坦桑尼亚人经营管理,而不是被外族人指手画脚。
登普西为医院的落成组织了别出心裁的烧烤活动,还在典礼上慷慨激昂地致辞。
“我坚信,”他用斯瓦希里语说,“不出十年,乞力马扎罗基督医学中心各个科室的主任医师都将是坦桑尼亚人。这是你们的医院,是你们的国家!”
“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台下每个非洲人胸中燃烧的那种自豪,”葛瑞格回忆道,“父亲继续说:‘回首过往,你们的成就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你们的前途不可估量……’我仰视着父亲,他高大伟岸的身躯让我感到无比自豪。他不仅教会了我,也教会了所有人,坚定自己的信念,就能所向披靡。”
……
前言/序言
《三杯茶》是一本了不起的书,讲述了有关冒险、勇气和决心的故事。在阅读过程中,你会一次比一次更加震撼,惊叹于一个心怀抱负的人能够成就如此伟业。
所有的故事都源于葛瑞格·摩顿森在巴基斯坦高山区的一次迷路。当时,脚夫穆扎弗及时救了他。可不久后,他再次迷路,误打误撞走进一个村庄。在那里,葛瑞格透支的体力逐渐恢复,他也慢慢了解了当地居民,震惊地发现,当地没有学校。我们可以试想那里恶劣的环境:老师一星期只能来三天,学生们没有教室,被迫冒着严寒坐在外面的地上学习;大部分孩子都没有书、纸和笔。如果你是女孩,那么几乎就没有上学的机会。于是,葛瑞格承诺,他将重返这里,为孩子们建一所学校。
返回美国后,几乎没有人相信葛瑞格和他的使命。但最后,他带着足够的钱回到巴基斯坦,履行了诺言。书中写到了他遇上的种种挑战。很少有人像他一样,能够在重重危机下克服那么多艰难险阻(事实上,他还遭遇过一次绑架,惊心动魄地度过了整整八天);也很少有人像他那么坚定,千辛万苦建好一所学校后,还要建更多。所以葛瑞格·摩顿森成为那偏远山村的传奇人物,这并不奇怪。他一次又一次地冒着生命危险,只是为了帮助村民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女子教育。
对这个非比寻常的人,我了解得越多,就越想与之相见。可我日程总是排得很满,得提前几个月预约。葛瑞格也忙着四处奔波,我想我们的会面恐怕要等上一段时间。然而,命中注定我们会相遇。
事情就是这么巧,《三杯茶》完成两个月后,我在蒙大拿州的博兹曼有一场演讲,葛瑞格和他的家人正住在此地,我能腾出几小时的时间去他家做客。就这样,我坐在葛瑞格家的客厅里,和他的家人一起喝茶——他的妻子塔拉,还有他们的孩子阿米拉·埃利亚娜和希贝尔。那是一次美好的会面,话题多得说不完。比如说,他在坦桑尼亚待过好多年,而我和我的团队自一九六○年以来就一直在那里研究黑猩猩。不过一会儿工夫,我们就变得好像是相识多年的朋友了。
葛瑞格是一个很“大”的人:身材高大,心胸宽广。他非常热情,同时又很温和,是我最欣赏的一类人。他已经实现了而且还正在创造着奇迹,在巴基斯坦,最近在阿富汗,他的努力让那里的孩子们了解到村庄以外的世界,对那些本来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女孩来说,尤其如此。葛瑞格(现在有他的组织“中亚协会”的帮助)的成就不仅是建学校,他还赢得了人心和他们的信任,更是在为促进世界和平而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改变世界不应该通过暴力和战争。然而,成就卓著的葛瑞格,却依旧保持着谦逊平和。
我们花了一些时间谈论“根与芽”青年项目。葛瑞格和他的团队通过建立学校让孩子们接受教育,这与“根与芽”项目努力的方向完全一致。这个项目鼓励年轻一代——不论是幼儿园的孩子还是大学生——去思考他们周围的问题,然后采取行动,尝试解决。成员们携手努力,让人、动物和环境和谐共处于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一九九一年,“根与芽”项目在坦桑尼亚启动,现在已扩大到近百个国家,我们鼓励了约九千个积极活动的团体保持联系,学习彼此的文化,分享彼此的希望和梦想。“根与芽”传递给人们的最重要的一个信息就是,每个人每一天都能有所作为。我们不能继续污染地球母亲,不能耗尽她的自然资源;我们要尊重万物;要学会与我们的家庭、社区和谐融洽地相处,打破国籍、文化、宗教间的壁垒,跨越割裂人和自然的鸿沟。
阿米拉知道“根与芽 ”,还在她的学校成立了一个小组。她告诉我她也愿意保护动物和自然,告诉我她的“为和平捐一分钱”活动,目前大概有两千所学校参与。我觉得对各地的“根与芽”团体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好的活动。阿米拉决心作出自己的贡献,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她将在蒙大拿州引进“根与芽”项目,还将推广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葛瑞格经常带着他的家人一起远行,分享他的工作、他的感受,当然也分享他的危险。我要说,阿米拉是一位天生的领导者。
我们不可能都去巴基斯坦,也没有几个人能做葛瑞格所做的事情。但是,我们都可以尽力而为,每个人每天都能够影响世界。
你可以种一棵树,回收和分拣垃圾,照顾需要帮助的动物,为和平捐一分钱。你可以更多地了解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儿童面临的问题,找到与他们沟通的方式,帮助他们。反过来,他们也可以了解你的文化和你的问题。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人民和他们的生活,当我们彼此写信沟通,当我们成为朋友,世界将会更美好、更快乐、更安全。
我们要感谢你,葛瑞格,谢谢你启发了那么多头脑,打开了那么多心扉;谢谢你的勇气、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谢谢你用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谢谢你建立的学校,这些学校不仅提供了教育,更点燃了未来的希望,这未来属于你和你的家人理解和热爱的人们,这希望是世界未来的希望。每一所学校的每一块砖都是人类迈向美好和平的基石。
高级英帝国女勋爵士、珍·古德研究会创始人、
联合国和平大使珍·古德博士
三杯茶(2014版) [Three Cups of Tea] 引言: 在浩瀚的出版世界中,总有一些作品,它们不仅仅是纸张与油墨的组合,更是连接心灵、跨越文化、启迪思想的桥梁。《三杯茶(2014版)》正是这样一部充满力量与温度的作品。它以一种温婉而坚定叙事,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世界,探讨了教育的力量、人性的光辉,以及在逆境中坚持梦想的勇气。这本书并非虚构的奇幻故事,也不是冰冷的学术论著,而是一份真挚的记录,一段感人的旅程,一次深刻的自我发现。 第一部分:梦想的种子与远行的决心 故事的起点,源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承诺,但对于一位来自西方,对东方神秘国度一无所知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承诺却成为了一场改变人生的远征的开端。格雷格·莫顿,一个普通的美国工程师,在一次偶然的际遇中,听到了一种与他所熟知的世界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那里,教育是一种稀缺的奢侈品,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却如同暗夜里的星辰,闪耀着不屈的光芒。 当他第一次听说在巴基斯坦的北部山区,教育对于女孩们而言,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时,内心的触动是难以言喻的。在那里,贫困、传统观念以及落后的基础设施,共同构筑了一道巨大的藩篱,将无数聪慧的头脑禁锢在无知的牢笼之中。然而,正是这份“不该存在”的障碍,点燃了莫顿内心深处那颗善良的种子。他看到,知识的光芒,能够驱散愚昧的阴霾,能够为那些被忽视的生命带来新的可能。 尽管他身处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有着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但内心的声音却越来越强烈。他开始思考,自己能否为这片遥远土地上的孩子们,贡献一份力量?这个念头如同藤蔓般悄然生长,最终演变成了一种坚定的信念。他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孩子们。 然而,从一个相对发达的国家,前往一个地貌险峻、文化迥异的地区,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文化、语言、习俗的巨大鸿沟。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是一个危险的举动。但莫顿却义无反顾。他相信,即使是渺小的力量,只要方向正确,持之以恒,也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洪流。 他的远行,并非带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是怀揣着一颗谦逊而真诚的心。他知道,要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立足,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和尊重。他开始学习当地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文化,努力融入他们的生活。他明白,任何帮助,都必须建立在被帮助者的意愿和需求之上,而不是强加于人。 第二部分:三杯茶的约定与友谊的传承 在那个偏远的山区,莫顿的到来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好奇与关注。他并没有立即谈论他的宏大计划,而是选择用最朴素的方式与他们建立联系——分享一杯茶。在当地的文化中,“三杯茶”不仅仅是一种待客之道,更是一种深厚的友谊和信任的象征。第一次喝茶,是陌生人;第二次喝茶,是朋友;第三次喝茶,则意味着成为一家人。 这个简单的仪式,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让莫顿有机会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困境,也让当地的居民有机会认识这位来自远方的陌生人。他看到了他们的淳朴善良,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艰辛付出,更看到了他们对孩子们未来的深切期盼。 就在这推杯换盏的交流中,一个朴素而又充满力量的愿望逐渐清晰起来——建立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孩子们梦想启航的港湾,是改变命运的起点。莫顿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对教育的渴望,这种渴望,比他想象的更加强烈和迫切。 他知道,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山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人力物力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单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然而,正当他思考如何才能让这个愿望落地时,奇迹发生了。当地的居民,那些淳朴而勤劳的人们,主动地伸出了援手。他们用自己的劳动,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所能提供的一切,来支持这个共同的目标。 这是一场跨越文化、跨越背景的协作。工程师与农民,西方人与东方人,共同为了一个超越物质层面的目标而努力。他们的友谊,就如同那一杯杯热气腾腾的茶,在寒冷的群山中,温暖着彼此的心灵,凝聚着前行的力量。他们用汗水和真诚,共同浇灌着那颗关于教育的梦想种子。 第三部分:希望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上发芽 学校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从选址、筹集建筑材料,到招募老师、制定课程,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莫顿和当地的村民们,常常需要克服恶劣的天气,翻越陡峭的山路,去寻找最适合建校的地方。他们也曾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去为学校的建设奔走募捐。 然而,每一次的困难,似乎都激发出他们更强大的韧性。他们学会了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石块和泥土,一点点地砌起坚固的墙垣。他们学会了互相协作,即使是体力不支,也咬牙坚持,不让进度停滞。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间的信任和感情更加深厚。 当第一批学生走进这所简陋却充满希望的教室时,莫顿的内心涌起了难以言喻的感动。那些原本在贫困和闭塞中挣扎的孩子们,第一次拥有了可以系统学习知识的场所。他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如同最动人的诗篇,是对所有付出最好的回报。 学校的建立,不仅仅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是为整个社区带来了改变的契机。教育的光芒,逐渐驱散了笼罩在许多家庭身上的阴影。家长们开始意识到,女儿的未来,并非只能被束缚在传统的框架里。当孩子们能够阅读、能够书写、能够理解世界时,她们就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拥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 莫顿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深刻的自我成长。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工程师,更成为了一位教育的倡导者,一位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他看到了,即使是最微小的善意,也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激发出最强大的能量。他学会了,真正的帮助,不是施予,而是赋能;不是给予,而是唤醒。 第四部分:超越国界的传承与永恒的价值 《三杯茶(2014版)》所讲述的故事,远不止于一所学校的建成。它描绘了一个更宏大、更深刻的主题——教育的力量,如何能够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如何能够启迪人性的光辉,如何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这本书所传达的,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无论拥有何种背景,我们都能够为这个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善意,一点点的坚持,也能像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最终汇聚成改变的洪流。 莫顿的经历,也再次印证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他并没有选择直接给予金钱或物质援助,而是通过教育,赋予了当地人民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这是一种长远而深刻的帮助,它所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越物质的层面,触及生命的本质。 同时,这本书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连接。在那个遥远的山区,莫顿与当地人民建立的深厚友谊,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财富。这种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它证明了,善良与爱,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 《三杯茶(2014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慈善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希望的书。它激励着我们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去倾听那些沉默的声音,去用我们的方式,为这个世界贡献一份力量。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微小的行动,只要饱含真诚,便能点亮生命的光辉,便能改变世界的走向。 结语: 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读者心中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更是一种深深的触动与思考。那些在贫瘠土地上绽放出的希望之花,那些在三杯茶的温暖中建立的跨越国界的友谊,都将长久地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本《三杯茶(2014版)》,以其朴实无华的笔触,却传递出最深刻的哲理,它是一份对人性的赞美,是对教育力量的颂扬,更是对所有怀揣梦想、勇于前行的人们,最真挚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