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志海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中国近代史
  • 政治史
  • 历史学
  • 清史
  • 中国政治
  • 近代中国
  • 历史研究
  • 王朝更迭
  • 社会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26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59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44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国内60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所走过的学术轨迹,对晚清政治史中的10个专题领域分别进行回顾和总结。这10个专题为:*一次鸦片战争史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史研究,太平天国史研究,洋务运动史研究,中法战争史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戊戌变法史研究,义和团运动史研究,辛亥革命史研究,清末十年新政史研究。

作者简介

崔志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政治史研究室主任。专业研究方向为晚清政治史和中国近代人物与思想。有多部学术著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鸦片战争史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 关于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
第三节 关于中英冲突与列强对华政策研究
第四节 关于清朝统治集团及相关人物研究
第五节 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和性质、失败原因及影响
第二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史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 关于战争起因问题研究
第三节 相关战役与战败原因研究
第四节 关于列强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五节 关于清政府的战争对策及相关人物研究
第六节 火烧圆明园问题研究
第七节 对进一步研究的几点思考
第三章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史研究
第一节 1949年之前的太平天国史研究
第二节 1949-1962年的太平天国史研究
第三节 1963-1976年的太平天国史研究
第四节 1977-1989年的太平天国史研究
第五节 1990-2000年的太平天国史研究
第六节 新世纪以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
第七节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第四章 洋务运动史研究
第一节 1949年之前的洋务运动史研究
第二节 1949-1978年的洋务运动史研究
第三节 1979-1999年的洋务运动史研究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的洋务运动史研究
第五章 中法战争史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 相关战役研究
第三节 外交问题研究
第四节 清政府的战争对策研究
第五节 相关人物研究
第六节 关于中法战争的背景、性质及结局和影响问题
第七节 对进一步研究的几点思考
第六章 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 相关战役和清朝将领研究
第三节 甲午战争与国际关系研究
第四节 清廷政局与相关人物研究
第五节 甲午战后相关(争衍生)问题研究
第六节 关于甲午战争起因、战败原因及历史地位和影响问题
第七章 戊戌变法史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 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研究
第三节 相关人物研究
第四节 史料与史实研究
第五节 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历史评价问题
第八章 义和团运动史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 关于义和团组织源流和兴起原因的讨论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与国内政局关系研究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外关系问题研究
第五节 义和团运动史实考析
第六节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评价问题
第九章 清末十年新政史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 政治改革研究
第三节 法制改革研究
第四节 军事和警政改革研究
第五节 教育和社会改革研究
第六节 经济改革政策研究
第七节 清末政局及新政性质和失败原因研究
第十章 辛亥革命史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 关于革命团体、武装起义和组建民国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辛亥时期的会党、新军、华侨和立宪派
第四节 关于辛亥革命与列强关系的研究
第五节 关于辛亥历史人物的研究
第六节 关于辛亥革命性质及历史评价问题

精彩书摘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
  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义和团运动的关系,国内学者在前期的研究中多站在义和团的革命立场上,比较笼统地批评民族资产阶级对义和团运动持轻蔑和敌视态度。而在80年代之后,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趋于客观和全面,有的学者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内部对义和团的态度和评价其实并不一致,既有持肯定或同情态度的,也有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对义和团一概持否定态度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有的学者则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对义和团的态度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前后有所变化的,他们在义和团运动初期和高潮时采取了敌视和批判态度,但在义和团遭列强和清政府残酷镇压之后,他们又较多地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义和团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和肯定,并指出一些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和批评义和团的反洋教,并非他们对外国教会的侵略活动和危害缺乏认识或不思抵制,也不存在所谓对帝国主义软弱或仇视人民群众的问题,而是由于义和团本身浓厚的反维新色彩及其宗旨的盲目性和落后性,由于维新派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处理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已基本摆脱了中国传统封建主义和落后意识的束缚及影响,由自发的因应抗拒转变到了较自觉的调适和斗争,因此,维新派批判和否定义和团反洋教,不但不具有反动性,而且恰恰相反,表现了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维新派在思想意识和政治行动上的进步性。
  ……

前言/序言

  “晚清政治史”学科既是中国近代政治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与中国近代政治史学科有所区别,有其独立性。大致说来,中国近代政治史主要从革命史角度,探讨和揭示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历程;研究时段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迄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晚清政治史学科的研究时段虽然也起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但迄于1912年的清帝退位;既研究晚清70年间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历史,同时也研究清朝统治阶级为维护其自身统治而采取的各种对策和活动,以及这一时期的官民、官绅关系,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派系和权力斗争,新兴政治力量的兴起,政制、法律和军事,边疆治理,等等,研究内容极为丰富、庞杂。
  但长期来,晚清政治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始终处于模糊状态,只被当作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革命史的一部分而失却其独立性。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晚清政治史研究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底下,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的头17年,这是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晚清政治史随着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确立,形成“三大高潮”和“八大事件”的研究架构。所谓“三大高潮”,即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义和团反帝运动和辛亥革命。所谓“八大事件”,即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将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对象浓缩为“三大高潮”和“八大事件”,固然有其不足之处,具有强烈的革命史研究色彩,不足以全面反映晚清政治史的丰富内容。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根据反帝、反封建两条主线为晚清政治史所确立的这一研究架构,确乎为晚清政治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大程度客观反映了晚清史与清前期和中期史的历史区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围绕“三大高潮”和“八大事件”,这一时期国内学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国内学界为纪念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而举办的周年学术讨论会或周年论文集,如太平天国100和110周年、中日甲午战争60周年、戊戌变法60周年、义和团运动60周年、辛亥革命50周年等,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时期的晚清政治史研究。此外,中国史学会组织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总计11种68册,2550万字,也对推动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起到了十分积极作用,迄今国内外研究晚清史学者仍蒙受其惠。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为第二阶段,这是国内晚清史研究遭受严重挫折阶段。1966年文革开始后,中国近代史学科被视为资产阶级霸占的阵地而“被革命”,晚清政治史研究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一些知名学者或被迫害致死,或横遭批斗,学术研究处于一片萧飒之中。仅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多数也是偏离学术轨道,沦为“影射史学”的奴婢和工具,表现出浓厚的文革元素,一部丰富多彩的晚清政治史硬被说成一部“儒法斗争”史。例如,将鸦片战争时期主张禁烟和改革的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说成是法家的代表,将反对禁烟、主张对外妥协的穆彰阿、琦善等说成是儒家的代表;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极力渲染成一场反孔斗争,认为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反孔斗争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清朝内部保守派与改革派和维新派的争论看作是“尊儒反法”和“尊法反儒”的两条路线斗争;将一场反帝爱国性质的义和团运动硬说成是一场反孔运动,甚至还将义和团的“灭洋”举动与当时的红卫兵造反有理联系在一起;将辛亥时期革命派和改良派之间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论战说成是尊法反儒还是尊儒反法的斗争,等等,学术研究横遭践踏。
  1977-1990年为第三阶段,这是晚清政治史研究的空前繁荣阶段。这一时期,随着十年文革的结束和极左思潮被清算,学术研究得以恢复,并迎来空前繁荣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与晚清政治史研究有关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推动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障。其二、与晚清政治史研究有关的各类学术讨论会不但得以恢复,并且频频举行,规模和影响也愈来愈大,对促进这一时期晚清政治史研究的繁荣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如1980年12月在吉林长春召开的首届洋务运动学术讨论会开启了国内洋务运动史研究学术讨论会的先河,并在整个八十年代形成两年一会的传统。又如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70年,除由中国史学会和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在武汉共同举办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外,上海、湖南、广西、浙江、四川、广东、江苏、安徽、贵州、云南、河南、山西、辽宁、宁夏等省市也先后举办纪念活动和学术讨论会,将国内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高潮,当年国内发表的辛亥革命史文章和论文多达1200多篇,盛况空前。其三、围绕晚清政治史上发生的八大历史事件,不但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还分别出版了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如牟安世的《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40页);茅家琦的《太平天国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337页)和《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353页),王戎笙、龙盛运等著《太平天国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06页),王庆成的《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华书局1985年版,644页);夏东元的《晚清洋务运动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49页),徐泰来的《洋务运动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65页),李时岳、胡滨的《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34页);孙克复、关捷的《甲午中日海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44页)和《甲午中日陆战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21页),戚其章的《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596页)和《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519页);汤志钧的《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545页),王栻的《维新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85页),孔祥吉的《戊戌维新运动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34页);廖一中等著《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512页),路遥、程歗合著的《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版,428页),路遥主编的《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65页),李德征、苏位智、刘天路合著的《八国联军侵华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476页);章开沅、林增平主编的三卷本《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版)、李新主编的二卷本《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中华民国的创立》(中华书局1981-1982年版)和金冲及、胡绳武合著的四卷本《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985、1991年版),等等。有些有影响的学术著作虽然出版于90年代之后,实则主要工作完成于90年代之前。如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四册)作为作者研究太平天国的集大成之作,虽然于199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实则完成于90年代之前,始撰于1958年,历经31年。又如樊百川著《清季的洋务新政》虽然出版于2003年,实为80年代的一部遗作。总之,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直至八九十年代之交)是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的一段黄金时期。
  1991年之后为第四阶段,这是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守望和拓展阶段。这一时期,晚清政治事件史的研究一方面继续得到重视,并有所突破和深化。但另一方面,随着晚清政治事件史的研究基本臻于成熟,传统事件史的研究又有所冷却。例如,各类的学术讨论会在进入90年代之后虽然继续得到发展,但对学术界的影响却有递减之势,有些则随学术研究的转向和发展而未能得到赓续,如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在福州举办第七届之后即成绝响。而伴随传统政治事件史研究的冷却,国内学界的研究同时也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单纯政治事件史的研究转向问题史的研究,加强了政治史与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的结合,呈现出多元化研究趋向。其二、从单纯的革命史研究转向加强对晚清现代化史的研究。其三、加强了对革命对立面清朝政府的研究,诸如清廷朝政研究、制度史研究、边政和满汉关系研究,等等。其四、开拓了“后事件史”的研究。这种后事件史的研究,具体又可分为三个不同研究路径:一是加强晚清政治史的学术史研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总结和回顾;二是加强了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再探讨;三是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影响,探讨晚清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人物如何被后人建构并被赋予意义,对传统的历史叙述进行解构。这些研究转向有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初露端倪,而在进入21世纪后愈益趋于明显。它们表明在经过近40年的研究之后,国内的晚清史研究已开始逐渐摆脱中国近代史学科和革命史研究的束缚,正在走上一门独立学科的道路上。
  作为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的一部学术史,本书依据国内60年来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所走过的学术轨迹,对晚清政治史中的10个专题史研究分别做一回顾和总结。这10个专题史依次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史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史研究,太平天国史研究,洋务运动史研究,中法战争史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戊戌变法史研究,义和团运动史研究,辛亥革命史研究,清末十年新政史研究。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10个专题史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许多专题的学术史即可单独成书。为了在有限的篇幅,最大限度地展现这些专题史的学术成果和发展历程,我们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以人为中心”和“以书为中心”的“学案体”写作方法,大体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史学术写作方法,并从纵横两个经纬度对各个专题史的研究进行学术梳理,既纵向揭示各个专题史在过去60多年里走过的历程,也横向对过去60多年里各个专题史研究中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学术观点做一展示,以期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
  本书的写作得以完成,我要感谢姜涛、葛夫平、马忠文、邱志红、张海荣等五位同志的配合和支持,他(她)们分别承担了本书的部分写作任务。其中,第一、二、五章由葛夫平撰写;第三章由姜涛撰写;第四章由邱志红撰写;第六章由张海荣撰写;第七章由马忠文撰写;第八、九、十章和前言由我本人撰写。同时,我也感谢本所王建朗所长和科研处杜继东处长的信任,将这一光荣任务交由我负责。另外,我还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社赵剑英社长、郭沂纹总编的关心和鼓励、督促和支持。
  严格说来,书写学术史是对前人学问的研究,它对作者有很高的要求,不但需要作者比较系统地阅读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还要作者具有敏锐的学识和良好的史德。尽管我们为本书的撰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在学术史梳理过程中尽量做到客观,但限于时间、篇幅及学识,挂一漏万或评点不到位之处或在所难免。另外,作为本卷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虽然就本书的写作内容和体例与各位作者做过沟通,提出过一些写作建议,并在最后定稿过程中对文字有所增删,但各章内容和观点基本悉尊各位作者的写作,不求统一或一致,它们代表了各位作者的识见。本书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望相关专家学者及各位读者鉴谅和海涵。
  [1]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十一种具体如下:《鸦片战争》6册,241万字;《太平天国》8册,226万字;《捻军》6册,182万字;《回民起义》4册,139万字;《洋务运动》8册,322万字;《中法战争》7册,274万字;《中日战争》7册,301万字;《戊戌变法》4册,162万字;《义和团》4册,145万字;《辛亥革命》8册,322万字;《第二次鸦片战争》6册,250万字,虽然出版于1979年,但实际也在60年代初即已编成。




《东方巨变:晚清社会思潮的激荡与转型》 本书并非对晚清政治史的宏观叙述,亦非聚焦于某位政治人物的起落沉浮。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深入剖析笼罩在中国上空的那股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思潮变迁,以及这些思潮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为中国大地埋下深刻变革的种子。我们将一同探寻,在古老的帝国濒临倾颓之际,那些涌动的思想洪流,如何冲刷着旧有的秩序,又如何孕育出新的希望与可能。 第一章:儒家传统的裂痕与回响 晚清,一个曾经固若金汤的儒家思想体系,开始显露出其历史的裂痕。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思想冲击面前,传统的“天朝上国”迷思被无情击碎,曾经被奉为圭臬的“三纲五常”在现实的困境中显得苍白无力。本章将不着眼于政治制度的瓦解,而是深入探究士大夫阶层内部的思想挣扎。我们看到的,并非是皇帝的谕旨或是官僚的奏折,而是那些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时,内心的彷徨与反思。他们是如何解读《十三经》,如何在“君臣父子”的框架内寻找救国的出路?从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李鸿章的“中体西用”,这些看似政治性的口号背后,实则是对儒家伦理、治国理念的重塑与调适。我们将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那些试图在古老智慧中寻找新生的改良派,以及他们提出的理论与实践,如何与主流的保守观念发生碰撞。这并非是一场简单的政见分歧,而是对中华文明根基的一次深刻追问。 第二章:西学东渐的冲击与本土化探索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思想、科学、技术如同奔涌的洪流,席卷而来。但“西学东渐”并非是简单的全盘接受,而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本土化过程。本章将摒弃对政治事件的直接描述,聚焦于晚清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吸收、理解与改造。我们不会讨论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而是关注在这些屈辱之下,有哪些西方思想的种子被播下。从马礼逊译介的圣经,到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再到革命党人引进的西方政治学说,这些新思想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又如何被不同群体所接受?我们将考察严复如何将赫胥黎的《天演论》译介为《天演论》,这其中蕴含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尤其是知识精英,产生了何等深远的影响?我们还将看到,一些先觉者是如何尝试将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等概念,与中国传统的哲学、伦理进行融合,试图构建一套既能应对时代挑战,又能保持文化根脉的全新思想体系。例如,康有为的“大同说”,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对西方乌托邦思想与中国儒家理想的融合。这是一种思想的张力,一种对民族未来的集体探索。 第三章:民族主义的觉醒与国民意识的萌芽 晚清的中国,在经历了长期的外患内忧后,一股强大的民族主义思潮开始悄然兴起。本章将聚焦于这种思潮的生成过程,而非单纯的政治运动,将着力于国民意识的觉醒,探讨“国家”与“民族”的概念如何在晚清社会逐渐清晰化。我们将看到,那些曾经被视为“臣民”的普通民众,如何在国家危亡之际,逐渐产生“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从反抗外国势力的零星事件,到民间自发组织的反洋教、抵制洋货运动,这些看似分散的个体行为,背后都凝聚着民族情感的萌发。我们还将深入分析,为何在某个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开始频繁使用“民族”、“国家”等词汇,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对“少年中国”的呼唤,与其说是政治口号,不如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振奋。这种民族主义的觉醒,并非是狭隘的排外,而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生存权利的一种自觉捍卫,是对未来国家命运的一次深切关怀。 第四章:革命思潮的勃兴与理想的蓝图 在改良的道路似乎越发艰难之际,革命的思潮开始在中国社会生根发芽。本章将不详述具体的起义事件,而是深入探究革命思想的传播与演变,以及革命者们所勾勒的未来中国蓝图。我们将考察那些革命理论家,他们是如何借鉴西方的共和思想、民主理念,并将其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非是凭空产生的政治纲领,而是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刻诊断,以及对未来国家形态的理性设想。我们将关注革命宣传的载体,那些在民间秘密传阅的革命报刊,那些慷慨激昂的演讲,以及那些充满理想色彩的革命文学作品。这些,都成为了点燃革命火种的重要因素。我们还会看到,革命思想在不同群体中的传播,以及它所激发的各种社会想象,对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乃至部分下层民众,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这是一种对旧制度的彻底否定,一种对全新社会秩序的渴望,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第五章:社会改良的多元视角与改革的困境 在革命思潮之外,另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便是对社会改良的探索。本章将从多元的视角,审视晚清社会改良的各种尝试,并探讨其最终的困境,而非仅仅关注政治改革的成败。我们将看到,除了政治制度的改革,还存在着大量在教育、经济、法律、文化等领域的改良努力。例如,张之洞在洋务运动时期大力兴办新式学堂,这并非是单纯的军事技术学习,而是对中国教育体系的一次根本性触动。而一些思想家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如发展民族工业,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为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这些改良的努力,却常常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本章将深入分析,为何这些看似进步的改良,最终难以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我们将看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官僚体制的僵化,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深蒂固,都成为了改良之路上的巨大障碍。这是一种在旧框架内寻求突破的努力,一种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一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艰难权衡。 结论:思想的激荡,历史的巨流 《东方巨变:晚清社会思潮的激荡与转型》并非一本讲述政治事件的书,它描绘的是一幅幅思想交锋、观念碰撞的画卷。在那些硝烟弥漫的政治舞台背后,更有着更为深刻、更为持久的思想变革。本书旨在揭示,正是这些涌动的社会思潮,如同潜流,深刻地影响着晚清中国社会的走向,它们既是对传统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探索,更是塑造了中国近代史的独特面貌。理解了这些思潮的演变,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晚清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它为何会走向那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深层解读,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寻,一种对思想力量在时代变迁中作用的深刻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对晚清的政治格局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作者在梳理史料方面可谓是呕心沥血,将那些散落在浩如烟海的档案、奏折、信件以及各种笔记史料中关于晚清政治运作的碎片化信息, meticulously地拼接成了一幅清晰、连贯的历史画卷。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权力运作逻辑、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以及深层次的社会动因。例如,在探讨洋务运动的兴衰时,作者不仅描述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更着重分析了在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摇摆的政治权力中心,以及技术引进与制度变革之间的矛盾,使得读者能够透彻理解为何看似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未能挽救晚清王朝的颓势。此外,对于晚清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作者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解读,避免了单一的价值判断,展现了历史研究的客观与严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那个时代政治人物的复杂性与人性挣扎的深刻洞察,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人物与充满张力的事件。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晚清政治史”这个题材已经有太多的研究了。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在研究方法上非常有创新性,他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政治史叙述,而是巧妙地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融入到政治史的分析中。比如,书中在分析晚清财政危机时,不仅关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更深入地探讨了鸦片贸易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以及西方列强如何利用经济手段渗透中国政治。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晚清政治史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政治事件的梳理,而是与整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晚清士人阶层在政治转型中的作用的分析,作者指出,虽然士人阶层在科举制度下是政治体系的基石,但随着时代发展,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转向改良乃至革命,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如何影响了政治格局,书中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种宏观的视野和细腻的微观分析相结合,让这本书显得尤为与众不同,也更加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哦,那真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学术巨著!我本以为自己对晚清政治已经有所了解,但翻开这本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识是多么的浅薄。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尤其是那些不为人知的私家文献和地方官员的奏报,对晚清的政治体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剖。我尤其被书中对慈禧太后政治智慧的描述所打动。以往很多论著将她简单地描绘成一个阻碍改革的顽固派,但这本书却通过大量的史实,展现了她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如何凭借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高超的权力平衡技巧,在内忧外患中勉强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统治。作者对晚清官僚体系的运作机制,官僚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的微妙关系,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读到之处,仿佛能听到金銮殿上的唇枪舌剑,感受到御史的弹劾之声,甚至能体会到地方督抚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这种细致的描绘,使得晚清政治不再是几个大事件的堆砌,而是无数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复杂图景,极大地拓展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广度与深度。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对于晚清政治的一些模糊认识,在这本书的梳理下变得清晰起来。作者在对晚清外交政策的研究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他详细分析了晚清政府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时,是如何在“以夷制夷”和“御外延内”之间摇摆不定,以及这种政策背后的权衡与无奈。书中对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以及条约内容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变化时,不仅仅聚焦于战败本身,更是深入探讨了战败如何催生了新的政治思潮,如何加速了传统政治体制的瓦解,以及如何为后来的革命埋下了伏笔。书中对晚清革命党人的活动、组织以及他们与清政府之间的较量,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得整个晚清政治史的进程,从内部的腐朽到外部的压力,再到最终的变革,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有逻辑的叙述链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史料支撑,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对中国近代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不是那种简单的篇幅堆砌,而是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研究的深度和学术的严谨。作者对于晚清政治思想演变的梳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从早期对“天朝上国”心态的挑战,到后来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和借鉴,再到最后对革命的接受,这一系列思想的转变过程,作者都通过对当时思想家、政治人物的著作和言论的深入解读,清晰地呈现出来。他没有回避晚清政治中的许多争议性话题,比如关于“君主立宪”和“共和”之间的选择,以及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路线之争,都进行了公平客观的分析。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历史人物时,展现出的多维度评价。比如,对于袁世凯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书中既肯定了他对北洋新军的建设和在某些时期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也深刻剖析了他独裁和复辟的野心,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历史人物。这种不带偏见的梳理,对于理解那段充满分歧和冲突的历史至关重要。

评分

非常好的产品,值得推荐

评分

非常好的产品,值得推荐

评分

这本书不错,历史专业的值得购买。

评分

这本书不错,历史专业的值得购买。

评分

非常好的产品,值得推荐

评分

这书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这本书不错,历史专业的值得购买。

评分

非常好的产品,值得推荐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看,真心不错,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