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对法战略的历史和政治学考察(1914-1929)

英国对法战略的历史和政治学考察(1914-192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作奎 著
图书标签:
  • 英国外交史
  • 英法关系
  • 一战后国际关系
  • 战略史
  • 政治史
  • 凡尔赛条约
  • 英国政治
  • 法国政治
  • 国际政治
  • 欧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88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54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关系互动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2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析和论述了1914~1929年英国对欧洲大陆和平外交战略的成因、演进和影响,集中论述了英国面向欧洲大陆的“欧洲均势”战略同法国追求欧洲大陆霸权政策的矛盾与互动。具体表现为,英国的“扶德抑法”政策与法国的压制德国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经过外交上的折冲樽俎,英国迫使法国一步步做出妥协,各相关大国在欧洲大陆安全问题和赔偿问题最终达成了和平的解决框架,促使欧洲在一战结束后步入短暂的和平时期,但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作者简介

刘作奎,男,辽宁大连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等机构研究员;中国欧洲学会理事,欧洲一体化史分会理事、副秘书长;德国曼海姆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拉脱维亚国际事务研究所等机构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中东欧问题、欧洲国际关系(包括中欧关系)等问题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学术史评述与研究框架介绍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本书观点和内容
三 资料运用及研究理论和方法
四 学术创新与现实意义
第二章 英国对欧洲大陆外交战略的地缘政治学分析
一 英国对欧洲大陆外交传统的成因及内容
二 法国对欧洲大陆外交传统的成因及内容
三 英国“欧洲均势”与法国“天然边界”两种欧洲外交大战略的对抗及其理论意义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法政策
一 英德矛盾上升和英法结盟
二 “均势”战略背景下的英国对法政策
三 英法在战争前期的合作:从联络官到战时最高委员会
四 英法在战争中后期的合作
五 英法间持续存在的战略猜忌
第四章 战后国际格局的新变动和英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一 一战后主要国际力量的消长状况
二 英国在变动的国际格局中的地位
三 英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第五章 英国在战后和平安排上的对法政策
一 英国对战后和平安排的战略设计
二 法国对战后和平安排的战略构想
三 胜利者的分歧——英法在巴黎和会上的争吵
四 法国政府批准和平条约的曲折历程
五 巴黎和会确立的国际新格局
第六章 英国对法政策由协调到遏制的转变
一 两次鲁尔危机及英国对法国的协调政策
二 英国恢复欧洲市场的努力及热那亚会议
三 英法在赔偿问题上矛盾的激化与第三次鲁尔危机的爆发
四 英国对法政策由协调到遏制转变
第七章 英国扶德抑法政策与《道威斯计划》的实施
一 英美对欧战略的契合与两国联合压制法国
二 专家委员会的准备工作
三 英国的协调与伦敦会议的召开
第八章 英国在安全问题上的对法政策与《洛迦诺公约》的实施
一 《道威斯计划》后的安全形势与英国对法政策
二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和英国对法政策的变化
三 《非战公约》与英国对欧洲安全保证的继续
第九章 《杨格计划》与英国“和平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一 赔偿问题的再度出现与英国的协调努力
二 《杨格计划》的实施和赔偿问题的解决
第十章 英国在欧洲大陆外交战略的政治学分析与思考
一 英国的均势战略并不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战略
二 财政状况决定了英法两国的战略发展走向
三 决策体系中应设计容纳不同观点的机制
四 欧洲地缘政治仍是影响该区域大国外交战略的本质因素
五 中东欧国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附 表
参考文献
后 记

《海权、大陆与外交艺术:两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战略嬗变研究(1914-1929)》 引言 1914年至1929年,欧洲大陆风起云涌,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着欧洲的天空,也深刻地重塑了主要大国的战略思维与实践。在这波澜壮阔的十五年间,曾经的欧洲霸主英国与崛起中的大陆强国法国,在共同应对德意志帝国崛起、维护自身安全与利益的十字路口,展开了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战略互动。本书旨在深入考察这一时期英法两国战略的演变历程,剖析其历史根源、政治动机、军事考量以及外交策略,力图揭示两国战略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战后欧洲的格局。 第一章:战争的序曲——1914年的战略对峙与联盟的形成 本书的叙事始于1914年夏日笼罩欧洲的紧张气氛。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追溯导致大战爆发的系列事件,重点分析英国和法国在面对德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与扩张野心时,各自的战略判断与选择。 英国的战略 Dilemma: 作为一个传统的海权国家,英国的战略核心始终围绕着“势力均衡”原则以及保护其全球殖民帝国。面对德国的“世界政策”和海军扩张,英国的传统战略是否适应当下的挑战?“光荣孤立”的时代是否终结?本书将审视英国政府内部对于德国威胁的认识分歧,以及由此产生的海军备战、陆军扩充以及与法国进行军事合作的艰难抉择。我们将重点分析《英法协约》的深层含义,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约束或引导了英国的战略行动。 法国的陆权焦虑与反攻雄心: 经历过普法战争的惨败,法国对德国的恐惧根深蒂固。其战略的核心是维持强大的陆军,以对抗德国在大陆上的军事优势,并伺机收复失地。本书将深入研究法国的《1913年兵役法》等军事改革,以及其“总体防御”战略的内在逻辑。同时,我们也将探讨法国在战前外交上的主动性,包括其与俄国的联盟,以及与英国在军事上的协调。 联盟的脆弱与决策的复杂性: 尽管存在《英法协约》,但两国在面对战争爆发时的具体反应,以及各自的战略目标并非完全一致。本书将分析两国领导人在战前的决策过程,以及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战略环境下,最终走向了共同的战争。 第二章:绞肉机中的战略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中的英法协作与分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将英法两国的战略推向了残酷的实践检验。这一章将聚焦于战争期间两国军事与政治层面的协作与摩擦,以及战略思想的调整。 陆地战场的现实: 索姆河、凡尔登、伊普雷斯……无数惨烈的战役,迫使英法两国在陆地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搏斗。本书将分析两国在军事战略上的协同,例如统一指挥的尝试、联合进攻的规划,以及面对德军攻势时的相互支援。同时,我们也将揭示两国在战术运用、资源调配以及伤亡承受能力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联合战略的有效性。 海权与大陆的博弈: 英国的海上力量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对德意志帝国的海上封锁。本书将分析英国如何利用其海军优势,以及它与法国在海上战略上的配合,例如反潜作战和海上运输。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德国海军的挑战,以及它对英法两国战略的影响。 政治与外交的博弈: 战争的进程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也受到政治与外交的影响。本书将考察两国在战时同盟体系中的角色,例如与俄国、意大利以及美国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将审视两国国内政治的演变,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战略决策。例如,英国的国内政治压力如何影响其对战争的投入,以及法国国内的政治动荡如何影响其对外政策。 战略思想的演变: 战争的巨大消耗,迫使英法两国重新思考其传统的战略理论。本书将分析两国在“总体战”概念上的接受程度,以及他们如何从传统的阵地战和消耗战中寻求突破。例如,坦克、飞机等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它们在战场上的应用,如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并促使两国战略家们重新审视未来的战争形态。 第三章:和平的代价——战后欧洲秩序与英法战略的重塑(1918-1929)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开启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这一章将重点关注战后欧洲的政治格局,以及英法两国在新的国际秩序下,其战略的调整与重塑。 凡尔赛体系的困境: 战胜国如何处理战败的德国,以及如何重建欧洲秩序,成为摆在英法两国面前的重大挑战。本书将深入分析《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以及它如何试图平衡安全、赔偿与民族自决等复杂因素。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英法两国在条约执行上的分歧,例如法国对德国安全威胁的持续担忧,以及英国对德国经济复苏和欧洲稳定性的考量。 法国的“安全第一”战略: 经历了两次德国入侵的法国,将国家安全置于首要位置。本书将考察法国在战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例如在东欧建立盟友体系(小协约国)、加强与英国的军事合作,以及在外交上采取强硬立场。我们将分析法国的“保证”战略,以及它如何试图通过建立一系列缓冲地带来确保自身安全。 英国的“海上霸权”与“势力均衡”的回归: 战争的巨大消耗,使得英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受到削弱。本书将分析英国在战后如何试图恢复其全球影响力,并重新确立其海权优势。同时,我们将探讨英国对欧洲大陆事务的态度,以及它如何试图通过“大陆平衡”来避免过度卷入欧洲纷争。我们将重点考察英国对德国的态度,以及它在限制德国复苏与促进欧洲稳定之间的摇摆。 新兴挑战与联盟的裂痕: 战后欧洲并非铁板一块。苏联的崛起、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抬头、民族主义的狂潮,都为英法两国的战略带来了新的挑战。本书将分析两国在应对这些新挑战时的不同策略,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出现的合作与分歧。例如,两国在对苏政策上的差异,以及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不同立场,都预示着未来战略合作的复杂性。 第四章:战略思维的嬗变——历史、政治与军事的交织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是对前三章所考察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与历史的梳理。 历史经验的传承与扬弃: 1914-1929年间,英法两国的战略思维,既是对过去历史经验的继承,也是对其的扬弃。本书将分析拿破仑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等历史事件,如何影响了两国对战争性质、军事力量以及外交策略的理解。同时,我们也将考察工业革命、民族主义兴起等社会变迁,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和战略的内涵。 政治意志与战略选择: 战略并非纯粹的军事计算,而是政治意志的体现。本书将深入剖析两国国内政治的结构、领导人的个人特质、以及社会思潮,如何影响了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例如,民主政治的制约、议会的辩论、舆论的压力,都可能导致战略的摇摆或妥协。 军事技术与战略理论的互动: 新军事技术的出现,例如机关枪、大炮、潜艇、飞机,以及化学武器,都对传统的战略理论提出了挑战。本书将分析这些技术进步如何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以及英法两国如何试图将新技术纳入其战略框架。同时,我们也将考察军事理论家们提出的新观点,例如“总体战”、“闪电战”等思想的萌芽,以及它们对未来战略发展的影响。 国家利益与联盟的张力: 尽管英法两国在某些时期结成了坚固的联盟,但国家利益的差异始终是影响两国战略关系的重要因素。本书将分析两国在涉及殖民地、贸易、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利益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在战争与和平时期,对两国战略合作产生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结论 《海权、大陆与外交艺术:两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战略嬗变研究(1914-1929)》通过对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深入考察,力图展现英法两国在面对空前挑战时,其战略思维是如何在历史、政治与军事的复杂互动中不断演变,并最终塑造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乃至世界的命运。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战略决策、国际关系以及国家行为的深刻洞察,为理解当今世界的战略格局,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英法两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十年间战略演变的著作,我感觉自己像是亲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尤其是对两国之间那种既合作又暗流涌动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梳理两次大战期间英法两国各自的战略决策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两国描绘成铁板一块的盟友,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内部的矛盾、分歧以及对彼此意图的猜疑。特别是关于凡尔赛和约的执行问题,书中细致地展现了英国和法国在对待德国的赔款、军备限制以及领土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以及这些分歧如何影响了他们后续的外交和军事策略。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两国军事思想演变的分析印象深刻。在战前,两国都对传统的战争模式抱有幻想,而战争的残酷现实则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战略。作者通过对双方军事理论家、政治家以及情报部门的论述进行对比,揭示了这种转变是如何艰难而充满阻力的。书中还提及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谈判细节和幕后博弈,例如两国在关于是否应该继续支持波兰,或者在如何应对苏联崛起问题上的不同考量,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两国关系背后复杂的利益权衡和战略博弈。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着实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对于1914年至1929年这段时期英法两国战略演变的梳理,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这两国仅仅看作是简单的“盟友”,而是揭示了两者之间深刻的利益冲突和战略上的分歧。尤其是在处理凡尔赛条约的执行问题上,两国之间的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英国倾向于缓和对德政策,而法国则极力主张强硬,这种不同的立场,在书中得到了非常详尽的论述,并分析了其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两国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们的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尤其是他们如何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战略。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还原了那个时代英法两国高层决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书中对两国在外交上的明争暗斗,以及在军备竞赛中的相互戒备,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两国之间并非“同心同德”,而是充满了猜忌和算计。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了二十世纪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不仅仅罗列了历史事件,更着重于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和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两国政治精英思维模式的剖析,他们如何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做出艰难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对欧洲大陆的稳定产生了怎样的连锁反应。书中对1920年代英法两国国内政治气候的描绘也相当生动,例如英国的孤立主义倾向和法国对安全的极端渴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对外政策的。 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解释了“战略”这个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国内压力下进行调整和演进的。例如,关于法国在本土安全问题上的“安全幻觉”和英国在维护全球帝国利益上的“均势策略”,作者就做了非常深入的比较分析,揭示了这种差异性如何导致两国在关键时刻难以形成一致的行动。书中对两国在军事技术发展和战略思想交流方面的讨论,也让我对那个时代两国军队之间的互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我看到了1914年至1929年间,英法两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是如何制定和调整各自的战略的。作者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展现了两国之间既是盟友,又充满竞争的复杂关系。书中对两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合作,以及战后在欧洲重建和安全问题上的分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两国在对待德国问题上的不同政策进行了细致的对比,英国希望德国复苏以制衡法国,而法国则希望永久削弱德国,这种根本性的分歧,贯穿了整个20年代。 书中对两国军事思想和战略理论的演变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作者分析了两次大战对两国军事学说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两国在面对新的军事技术和战争形式时,是如何进行调整和创新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两国情报机构和外交部门之间的互动分析,这些细节展示了两国在制定战略时,是如何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决策的,同时也揭示了信息不对称和误判是如何导致两国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分歧的。

评分

这本作品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震撼的心灵洗礼。它不仅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英法这两个传统欧洲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没有回避两国之间的矛盾和猜忌,而是将其作为理解两国战略行为的关键。特别是在战后重建时期,两国对于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以及如何在新的国际秩序中确立各自的地位,都存在着深刻的分歧。书中对这些分歧的细致描绘,让我认识到,即便是盟友之间,也可能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而产生巨大的张力。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两国战略时,对地缘政治因素的重视。书中对英法两国分别在地缘政治上的不同考量,例如英国作为岛国和全球帝国的视角,以及法国作为欧洲大陆国家,对陆地安全的依赖,都做了非常深入的阐述。这种基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经验的战略差异,贯穿了全书的分析,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何两国在许多问题上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书中对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其战略选择的探讨,也为理解两国关系增加了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