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谜一样的军校史
一本全新的黄埔纪事
追根溯源,海内外采访记录黄埔前驱家国情怀。
图文并茂,老照片震撼呈现黄埔将士龙虎精神。
本书是中央电视台十二集大型电视记录片《黄埔军校》的文史稿本。内容全面、系统。以时间顺序讲述了黄埔的风云变幻,包括黄埔的著名人物的故事。黄埔兄弟们从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握手,从同仇敌忾到同室操戈,再到兄弟握手,本书都一一再现。
陈宇,1957年出生,山东泰安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大校军衔。我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红军史、长征史资深学者。曾供职于连、团、师、大军区机关、中央军委办公厅各级单位,数次参加南疆边境作战。首届全军历史系本科毕业生,首批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会员,曾任《军事历史》杂志主编。出版专著30余部,包括《中国黄埔军校》等。
黄埔军校是*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凝聚了国共两党先辈们的无数心血,尽管它历经风雨,曲折变化,初始赋予的黄埔精神至今依然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
——程中原
百年黄埔,百世传承。
——林上元
引言
第一章 到黄埔去
第二章 黄埔一日
第三章 教官方阵
第四章 平定商团叛乱
第五章 东征初战
第六章 北伐先锋
第七章 黄埔一期
第八章 黄埔女兵
第九章 外籍师生
第十章 黄埔分校
第十一章 同仇敌忾
第十二章 铁血黄埔
第十三章 同室操戈
第十四章 大陆最后一期
第十五章 黄埔兄弟情
第十六章 天下黄埔是一家
后记
到黄埔去
20世纪20年代中叶,中国的进步青年中传递着一个消息:“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在招收军校学生!”这个开始于1923年年末的秘密消息,顿时让那个时代的青年们热血沸腾。
广州,是孙中山先生所建立的革命政府的首都,是那个时代革命潮流的中心。
学子们热烈讨论着: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弃文就武也许是一条救国救民、报国图强之路。
时代的新思想、新风气率先在南方萌动,很快席卷全国。
俯瞰当时的中国版图,火车上、轮船中,乡间田埂、深山密林里,一群群血气方刚的青年正向着广州奔来,短时间就聚集成一个在中国军事历史人物名单上耀眼的光团。
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合影照片中,人们会惊讶地看到,国共两党的许多著名高级将领即出自这里。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官的军事学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一)洪流中的主流——无湘不成军
跋涉在湘南大地上的一双双草鞋,此刻正在走向他们家乡附近的一条条大道,然后汇集到一个个小火车站、汽车站,再向省城长沙进发。这大约有200人的人流中,有的人后来成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也有的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
当时的人们不曾想到,这群人中竟然有3位走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6位军事家的行列,他们是陈赓、左权、蔡昇熙。这群人中还有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上将宋时轮等。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冲锋陷阵的湖南人屡见于战争的历史舞台。湖南人重气节,尚诚朴,求仁义,不计功利,每当国家民族危难,湘人负戈荷戟,前赴后继。“无湘不成军”成为当时军营的俗语。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入校时共有645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偏远的一些地区没有人报考,黑龙江、吉林仅各有1人报考。其中生源最多的两个省份是湖南和广东,分别是197人、108人,而湖南比广东几乎多出了将近一倍。
当时,军阀赵恒惕统治湖南,残酷镇压工农运动,解散岳北工会,屠杀水口山工人,解散工人俱乐部,对全省人民严密控制防范。所以,孙中山广州军校在湖南招生是秘密进行的。
左权,湖南醴陵人,时年19岁,刚高中毕业。他在得知孙中山大元帅府在广州创建军事学校的消息后,毅然报考,决心参加孙中山主持的革命大业,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中去。与左权同校的20多名同学也相继报名投考。经测试,左权和同学张际春、蔡昇熙、李人干、邓文仪、苏文钦、李隆光、李才霞、叶彧龙、左继棠、何元准等被录取。
1923年12月,左权告别母亲和家乡父老,踏上奔向社会大舞台的征途。大哥左毓麟送左权走出很远的路程,仍依依不舍。左权一再要大哥回转,并把自己穿的棉衣脱下来,让大哥带回家去穿。左权从醴陵县城到阳三石火车站乘火车再到长沙。他穿着薄薄的带补丁的衣服,踏着一双草鞋,满怀激情,告别了养育他的家乡,转道长沙、汉口、上海,经香港,抵达广州,开始了他职业军人的生涯。从此一别,直到18年后牺牲,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当年,和左权一同考入讲武学校的同学们到长沙后,分批动身赴广州。当时的粤汉铁路,只有长沙到武汉与韶关到广州两段通车,韶关到株洲还没有火车。从湖南去广州,一条路线是向北走,坐火车到武汉,乘轮船顺长江而下到上海,再从上海坐海船到广州;另一条路线是步行,经衡阳、郴州,到广东韶关,从韶关再乘火车到广州。
左权一行于1924年2月中旬从长沙出发,选择的路线是从北线走。这条路虽然绕道,却比较安全,可以避开当时湖南军阀赵恒惕政府对革命者的搜捕。为了确保安全,左权一行没有在长沙城里坐火车,而是步行到小西门外坐轮船,由水路岳阳门到武汉,再从武汉坐船到上海,经厦门、香港到广州。与左权一道走的,有张际春、蔡昇熙、李隆光、宋时光、李人干、苏文钦等。在武汉买票时,大家计算所带的钱,路费不够。宋时轮为了让左权等能够先走,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他们,他自己返回了醴陵,虽然仅隔几个月后宋时轮也来到了广州黄埔军校,但只能进入第五期。宋时轮当年发扬老大哥“风格”让别人先走一步,却没有想到在非常讲究论资排辈的“黄埔系”中,他在那群黄埔兄弟中成了“五期”小弟弟。这令宋时轮多年后说起来仍唏嘘不已。
其实,左权等人进入黄埔军校也充满了戏剧性,他们一行来到广州先进入的是他们同乡程潜主办的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湘军讲武学校。这时,孙中山决心北伐,统一全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军事干部,程潜时任孙中山新政府的军政部长,奉命负责筹办军校,以期培养整军经武的人才。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高等师范大礼堂(钟楼)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孙中山先生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他提出的一系列政策被后人概括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也就是这次代表大会,宣告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决定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并通过了这一提案。国共合作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军官学校的筹建。1月24日,孙中山以军政府大元帅名义正式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宣布成立军校筹备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李济深(邓演达代)、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7人为筹备委员。中国共产党委派张崧年(申府)参加筹备工作。孙中山先后聘请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加伦为军事顾问。这是孙中山在共产国际代表和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帮助下所做的一件大事,终于在充满艰辛的荆棘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
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其校址最初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军校因地而得名,称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官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建校之前始料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后,以孙中山所倡导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革命为目的。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那时的黄埔军校,聚集了全国军界、政界各路贤达与社会名流,还有苏联的军事专家,一时群英荟萃,叱咤世界风云。一大批将帅之才由此进入历史的大视野,名将辈出,战功显赫,国共两党的众多高级将领即出自此门。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授衔时,有5位元帅、3位大将、9位上将、9位中将、11位少将曾在黄埔军校任教和学习,其中上将以上有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周士第、陈明仁、杨至成、萧克、宋时轮、张宗逊、陈伯钧、郭天民等;还有10多位黄埔军校毕业生任新中国成立后的省、部级以上主要领导职务。国民党军方面,毕业于黄埔军校的高级将领更多,1949年前任兵团司令以上职务的有60余人,其中著名的有: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徵、黄杰、桂永清、王叔铭、郑洞国、邱清泉、王耀武、胡琏、廖耀湘等。任教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更是数不胜数,“黄埔系”支撑国民党军大半壁江山即是明证。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年底迁往台湾,在大陆共办了23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23万余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显赫地位。
弹丸之岛黄埔,在中国现代史上威名大震。中国黄埔,成为世界军校金牌,在那个年代被列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与美国西点军校、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同享盛名。20世纪初的中国以致邻国的青年,当时喊响了“到黄埔去”的时代最强音;21世纪初的今天,黄埔军校的大名,在现代中国仍可谓妇孺皆知,特别是初创时期的黄埔军校,是中国人心目中敬畏、感佩、自豪的军神。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经历了各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时代变迁中,起步于广州黄埔岛的这所军校虽然几改校名,校址几易其地,但一般仍统称为黄埔军校。因校址改变,军校在大陆经历了广州、南京、成都时期,后又迁移到台湾凤山。
黄埔军校创办至今已有90多年的时光,其历史几乎完整地伴随着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现在,在台湾,黄埔军校依然存在,并且延续着以往的期别和部分学制。
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中,黄埔军校有着太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历史悬疑没有被后人发掘,人们对其认知和理解仅仅局限在故纸堆里的内容。至于其创建经过、国共合作秘史、与苏联的关系、在中国的战史和军史中的地位、与世界其他著名军校的关系和对比,以及它的教学内容、科研方向、管理方法,甚至其对当代中国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影响等均鲜为人知。尤其是众多的黄埔将星,他们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和人生际遇,他们除了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外,在婚恋、家庭、亲情等方面又上演着怎样的悲喜剧情呢?
世纪黄埔,风云际会,铁血春秋。
黄埔军校是20世纪初国共两党为了民族的进步和独立而走向合作的精神结晶。
在东征北伐战场上,国共两党携手合作,为打倒军阀除封建并肩作战。在抗日战场上,曾经的同学虽然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却也能协作抗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因而,黄埔军校的历史也是国共合作的历史,其精神遗产也是当今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解放战争中,许多少年时曾经亲密无间的黄埔同学,为了各自的主义而走上战场,演出了民族历史上的又一个悲剧。尽管历史的步伐总是伴随着血腥前进,但是民族内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算是喜剧。汲取历史的教训,看透战争的惨烈,避免再一次内战的发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这也应是阅读本书后的些许感悟。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搭配上一些老照片的拼贴,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虽然我之前对那段历史并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但是作者的文笔很吸引人。他没有用那种枯燥的说教方式,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将人物一个个地刻画出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基层学员生活的描写,那种艰苦朴素,但又充满理想主义的热血,读起来让人既心疼又感动。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年代,他们是如何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是如何在训练中磨砺自己,又是如何怀揣着改变国家的梦想。作者对于时代背景的梳理也非常到位,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希望。虽然我无法具体描述书中涉及的具体事件,但整体给我一种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人物群像的鲜活感,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书。我无法在此概括书中具体的情节,但我被作者对于历史进程的宏观把握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微观描绘所深深吸引。他并没有试图去简化复杂的历史,而是用一种极为真诚的态度,去呈现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刻画,那些在历史大潮中浮沉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选择与挣扎,都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及对那些先行者的敬意。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共同书写而成的一部史诗。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它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一种质朴而又深沉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我虽然无法具体描述书中涉及的任何细节,但整体给我的印象是,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把握非常准确,对人物的塑造也非常立体。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历史转折点的描绘,那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感觉,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们所面临的抉择,都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没有刻意去煽情,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强大的情感张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时常会为之动容。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关于历史、关于人生的问题。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认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人和事。
评分读完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史官,又像一位深情的回忆者,将一段宏大的历史,用一种近乎艺术的方式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我无法详细描述书中描绘的任何一段剧情,但那种贯穿始终的情感力量,却深深地打动了我。它不是那种让你热血沸腾的英雄史诗,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带着些许忧伤的对过往的回溯。我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那个时代人物的理解与尊重,即使是那些犯过错误,或者最终未能实现抱负的人,也都被赋予了人性化的色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克制。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好人坏人,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艰难选择和内心挣扎。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微涩,但越品越有味道,越能体会到其中深沉的韵味。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叙事视角。作者似乎站在一个很高远的角度,又仿佛是一位亲历者,用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风格,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恢弘的故事。我无法具体提及书中某个情节,但整体给我的感受是,它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既有宏大的时代背景,也有细腻的人物情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人物性格时,那种不落俗套的笔触。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人物的功绩,而是深入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动机、矛盾与挣扎。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沉思,思考历史的走向,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它不是那种快速翻阅的书籍,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去体会、去感悟。
评分质量不错,配送速度快!图书角藏书
评分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买了此书,再详细了解,非常棒,内容很丰富,推荐推荐
评分给单位图书角买的,同事推荐
评分给单位图书角买的,同事推荐
评分质量不错,配送速度快!图书角藏书
评分质量不错,配送速度快!图书角藏书
评分购书到京东,优惠力度大。
评分质量不错,配送速度快!图书角藏书
评分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买了此书,再详细了解,非常棒,内容很丰富,推荐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