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笔记史料丛刊 问津文库 严修日记:1894-1898(套装上下册)

津沽笔记史料丛刊 问津文库 严修日记:1894-1898(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修 著,王振良 编,陈鑫 整理
图书标签:
  • 史料
  • 日记
  • 清史
  • 近代史
  • 津沽笔记
  • 问津文库
  • 严修
  • 甲午战争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8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25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津沽笔记史料丛刊 ,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96
套装数量:2
字数:4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一八六〇-一九二九)写作日记五十余年,记录了他参与学务改革、兴办教育事业的实践活动,以及对清末民初时代变迁的观察思考。严修去世后,家人和亲友便有将其日记分批出版的计划。一九三五年,他们首先影印了严修任贵州学政前后(一八九四-一八九八年)的九册日记,题名为《蝉香馆使黔日记》(按:蝉香馆为严修书斋之名),由徐世昌、赵元礼分别做序。后来由于世事纷纭,分批出版的计划没能实现,很长时间内《使黔日记》都是严修日记出版的部分。这部影印本受到学界关注,曾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之中。一九八六年,贵州学者刘泳唐又将日记部分内容进行分类,编为《蝉香馆使黔日记选辑》。本次,我们以天津图书馆藏严修日记手稿为底本,对《使黔日记》全文进行标点校勘,题名《严修日记(一八九四-一八九八)》,作为《严修日记》整理本的第二部分出版。(第1部分《严修日记(一八七六-一八九四)》于二〇一五年出版)

目录

津沽笔记史料丛刊总序-陶慕宁
导读:严范孙贵州学政的教育业绩与撰写经济特科奏摺的
思想学识准备-冯尔康
前言
凡例
光绪二十年甲午(一八九四年)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一八九五年)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一八九六年)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一八九七年)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年)
附录一 纪题
附录二 蝉香馆使黔日记序
后记

精彩书摘

  《津沽笔记史料丛刊 问津文库 严修日记:1894-1898(套装上下册)》:
  十月初十日(十一月七日)傍晚微雨,不久即晴
  欲答拜徐君。办差言,绕道太迟,且过河不易,再三阻止,遂不答拜。自入豫境,凡遇邑侯来拜者,次日必迂道答拜,遵小圃教也。若中夜放行,不便惊扰,则不答拜,但属办差代致歉意而已。本日放行时天亦未明,余因是日万寿庆辰,地方官有拜牌之举,署中必早起,故欲答之,而仍未果。
  卯初二刻行,五里,为三里河。又五里,为十里铺。又十余里,为廓封,额曰“豫扬管钥”。又十里,涉小河,至赵河,至行馆小憩。“今日本尖博望,惟赵河已备茶饭,乃援,坂倒井例,小餐而走”又三十里,至博望早尖,时午初三刻。
  未初二刻行,三十里,宿新店镇。宿李君若仙承瀛家。李之先籍长垣,贸迁至,遂居之。新店本尖站,往来使者有由博望过站者,邑侯则假李舍以馆之。壁间有高勉之前辈书联姚稷丞亦宿此。
  赵河办差言,该处距裕州三十六里,距博望三十里。据此则与《捂绅》所载小异。《水道提纲》注:“赵河即清水”。
  博望东门额曰“楂客肇封”。
  新店距博望三十里。是夕李君以楹帖索书,为撰二语,并识缘起,余则杂取习见联语书之,凡四副。李君候选县丞,五品衔翎。十月十一日(十一月八日)晴
  卯正二刻行。临行以《搢绅》留赠主人,为其昨日问及价值也。三十里,巳初二刻尖宛城驿,俗称裹河店也。戴侯作又来见,复郊送。午初二刻行,六十里,酉初宿林水驿,俗称瓦店也。
  向来宛城与林水之间有尖站,日三十里屯,距两驿俱三十里。若由宛城直趋林水,则另有捷径,可以不经三十里屯也。晚至甚早,似不足六十里者。林水驿有长河一曲,舆夫谓之白河,不知通于何处。轿夫四川古姓,当出京时即受顾随行,向来轿夫按站代换,古则沿途追随,迄未去也。询知古以五月舁轿到京,困不能归,欲附此南返,日所得直又资以沾润也。年五十余矣。余怜其惫,又闵其无以归也,令充余夫,日给百钱,去留听之,然与约勿自居夫头,勿抽索小费。古甚感,今日闻其有向办差索费之事,当加究问。孟仆力白其无他,乃令向办差通知勿予规费。又向古申儆再三,姑观其后耳。十月十二日(十一月九日)
  辰初行,三十里至骆庄寨。又行三十里,未正至新野南关外宿。
  ……

前言/序言

  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一八六〇-一九二九)写作日记五十余年,记录了他参与学务改革、兴办教育事业的实践活动,以及对清末民初时代变迁的观察思考。严修去世后,家人和亲友便有将其日记分批出版的计划。一九三五年,他们首先影印了严修任贵州学政前后(一八九四-一八九八年)的九册日记,题名为《蝉香馆使黔日记》(按:蝉香馆为严修书斋之名),由徐世昌、赵元礼分别做序。后来由于世事纷纭,分批出版的计划没能实现,很长时间内《使黔日记》都是严修日记唯一出版的部分。这部影印本受到学界关注,曾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之中。一九八六年,贵州学者刘泳唐又将日记部分内容进行分类,编为《蝉香馆使黔日记选辑》。本次,我们以天津图书馆藏严修日记手稿为底本,对《使黔日记》全文进行标点校勘,题名《严修日记(一八九四-一八九八)》,作为《严修日记》整理本的第二部分出版。(第一部分《严修日记(一八七六-一八九四)》于二〇一五年出版)
好的,这是为您创作的一份不包含《津沽笔记史料丛刊 问津文库 严修日记:1894-1898(套装上下册)》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丰富,力求自然流畅。 --- 故纸堆中寻踪迹: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侧影 本书精选二十世纪初叶至民国时期,一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私人著述、地方志、文化考察记录及学术论文集,旨在勾勒出彼时中国社会在剧烈转型期的复杂面貌。全书不侧重于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微观层面的生活细节、思想碰撞与制度演变,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学、教育史及地方文化史提供一扇独特的观察窗口。 第一辑:士人眼中的时代脉动——私人文集与回忆录选粹 本辑收录了多位晚清至民国时期,不同阶层士人的日记、书信及回忆录的精要部分。这些文本以其高度的私人性和即时性,忠实记录了时代巨变的冲击与个体的应对。 一、 翰苑风云:一位地方官员的幕府生涯记录(约 400 字) 本部分摘录了某位在京城供职多年的翰林院官员留下的札记与家书中关于权力更迭、科举制度改革、以及朝堂之上保守与革新势力拉锯的私人记述。不同于官方史料的庄重,这些文字充满了对人际关系的微妙把握,对新政推行的疑虑与赞许,以及对传统士人价值在现代冲击下面临的困境的细腻描摹。例如,书中详述了某次重要洋务会议的幕后协商过程,记录了数位重臣在面对铁路、矿产等“新事物”时的真实态度,以及官员选拔中,对“西学”掌握程度的实际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穿插了对天津、上海等通商口岸风气的观察,描述了传统士绅阶层如何在新兴商业力量和西方文化渗透下,调整其社会定位与生活方式。这些一手资料,为理解晚清政治生态的微观运作提供了宝贵的细节佐证。 二、 学海拾贝:早期留学归国者的教育思想交流录(约 350 字) 本辑包含了几位早期赴日、赴欧留学生回国后,与友人及家人往来的信函摘录。信中热烈讨论了教育现代化的迫切性,对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师资选聘、以及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尤为深刻。他们不仅探讨了“格致”之学如何融入传统国学,更记录了在组织新式学堂过程中,如何平衡地方传统势力与中央教育政策的实践困境。其中有数封信件详述了在 1905 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前后,民间对于“学堂”与“旧式书院”命运的焦虑与争论。这些文字展现了第一批接受近代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初期的艰难探索与理想抱负。 第二辑:风物人情与社会调查——地方文化与民间生活的剪影 本辑侧重于对特定地域社会结构、民俗文化、以及早期城市化进程的田野式记录。 三、 南方市镇的商业生态与帮派往来(约 400 字) 这部分精选了一份早期社会学者的调查报告节选,聚焦于江南某核心市镇的经济活动。报告详细考察了该地丝绸、棉布等传统手工业的生产链条,并对区域内南北商帮的贸易网络、借贷习惯、以及季节性的劳动力流动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报告中特别记录了当地宗族势力在商业纠纷调解中的角色,以及新兴的买办阶层是如何利用西方金融工具,逐步渗透到传统行业中的。书中包含对当时物价的详细记录,以及普通家庭对于市场波动的反应,揭示了在剧烈经济变革时期,底层民众生活韧性与脆弱性并存的复杂图景。同时,也收录了对当地戏曲、宗教活动中吸收外来元素(如西式乐器、新式舞台布景)的文化适应现象的观察。 四、 北方行省的乡土变迁与灾荒应对(约 350 字) 本部分汇集了几份 20 世纪初,由地方士绅或地方自治团体编纂的赈灾记录和乡村调查笔记。这些材料记录了在 1900 年代初期,北方地区遭遇严重旱灾或水患时的社会反应。重点在于记录了地方乡绅、教会团体以及新兴的士绅精英是如何组织赈济、分配物资,以及在地方武装力量不稳时,如何维护社区秩序的实践。这些记录细致地反映了灾害如何加剧了原有的社会分化,以及地方权力结构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与局限性。通过对具体赈灾款项的去向和救济方法的描述,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互助体系的瓦解与新式社会救济观念的萌芽。 全书特点: 本书摒弃了对重大政治事件的直接罗列,而是选择那些散落在浩瀚史料中的“碎片”,通过对私人情怀、社会细节、地方经验的重组,力求呈现一个更为立体、充满生活气息的近代中国图景。阅读这些文本,读者将有机会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与生活现场,感受历史的温度与重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一部篇幅宏大的长篇历史小说,它的叙事视角极其独特,不再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边缘小人物的眼睛去看待整个历史洪流的冲击。这部小说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其对心理刻画的精微把握,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对时代命运的无力感,以及在绝境中对人性光辉的执着追求,都被描摹得入木三分。文字的张力很大,时而如山洪暴发,一泻千里,时而又如静水深流,暗藏波涛汹涌的情感暗礁。特别是战争场面的描写,没有落入传统战争文学的俗套,而是侧重于非战斗人员在恐慌、饥饿和道德困境中的反应,那种渗透骨髓的恐惧感,让读者感同身受,读完后久久不能平复。

评分

手边有一本探讨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赞助人制度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彻底重塑了我对“艺术史”的认知。它不再仅仅关注艺术家的技巧如何进步,而是将艺术创作置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家族权力斗争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作者详尽地梳理了美第奇家族等几个大家族如何通过对艺术的投入来巩固其社会合法性,以及这种赞助行为本身所蕴含的复杂政治信号。论述过程中引用的档案材料非常丰富,很多一手文献的翻译和解读都极具启发性。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伟大杰作”背后,其实是错综复杂的利益交换和权力游戏,这为我们解读历史上的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视角。

评分

内容上,我最近读到一本非常引人深思的社会学著作,它深入剖析了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结构瓦解的复杂性。作者通过对几个不同文化背景下典型案例的田野调查,构建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个体原子化与社会资本衰减之间的内在关联。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数据支持扎实,但更令人赞叹的是其笔触的温度,它并没有止步于冰冷的数据分析,而是穿插了大量鲜活的访谈片段,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与挣扎。特别是关于“信任的成本”这一章节,它颠覆了我过去对社会契约的一些惯性理解,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交往中的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默契是如何被侵蚀的。这本书无疑为理解当代社会疏离感提供了一个极其深刻的切入点。

评分

我最近在听一批纯音乐的室内乐录音,这套专辑收录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几位被严重低估的作曲家的作品。这些音乐的特点是结构复杂,旋律线条蜿蜒曲折,充满了浪漫主义晚期的那种复杂情绪,既有对古典形式的坚守,又隐隐透露出对未来现代性的不安与探索。指挥的演绎非常精准,尤其是在处理巴松管和圆号声部之间的对话时,那种若即若离的张力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层次感丰富得让人惊叹。聆听这些作品,仿佛走进了一座精雕细琢的巴洛克式迷宫,每一个转角都有新的和声结构浮现,需要全神贯注地去捕捉,绝不是那种可以作为背景音的音乐,它要求你主动走进它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的享受,厚实的函套和内封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地摸上去非常细腻,那种泛着微黄的光泽,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流淌。字体排版清晰、考究,古朴中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性,尤其是那些历史图片的印刷效果,细节还原得淋漓尽致,很多模糊的墨迹在这样的印刷工艺下都变得清晰可辨。对于珍视书籍实体质感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收藏级别的珍品。装订工艺的扎实也让人放心,即使是上下册这样体量的作品,翻阅起来也毫不费力,可以安心地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不用担心书页松散的问题。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这套书时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力求在形式上与内容的价值相匹配,这种对细节的尊重,是当代出版物中难能可贵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