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聯大

西北聯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在軍 著
圖書標籤:
  • 抗日戰爭
  • 聯大
  • 教育
  • 曆史
  • 西北
  • 高等教育
  • 文化
  • 迴憶錄
  • 名人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金城齣版社
ISBN:978751551467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526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純質紙
字數:5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西北聯大:抗戰烽火中的一段傳奇》是一部講述西北聯大校史的作品。本書主要講述瞭1937至1946年,從奉命西遷,三校(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閤一,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到翻越秦嶺,移師漢中,改稱國立西北聯閤大學,再到西北聯大子體八校(平津冀三校: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河北女子師範學院;西北五校:西北大學、西北農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師範學院、西北醫學院)的曆史淵源、組織框架、校長及教授、課程與活動、抗戰與學術。

作者簡介

張在軍,湖北人,客居廣東。學者,作傢。已齣版《戰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發現樂山:被遺忘的抗戰文化中心》《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西遷與東還:抗戰時期武漢大學編年史稿》《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纔情與風範: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續編》《當樂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遷往事》等作品。

精彩書評

  ●此前讀過張在軍的《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瞭解其學術熱情與工作經曆,而辨析頭緒繁多的西北聯閤大學,可比描述武漢大學教授的故事或樂山的抗戰文化遺跡要睏難得多。……張著徘徊在史學與文學之間,偶有鋪展過度的地方,但其對於研究對象的飽滿熱情,以及寫作時的條分縷析,對於普通讀者瞭解這所早已被遺忘的大學,還是很有意義的。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

  ●我也多次想問在軍,他研究民國大學的原初動力來自何處?個人花費近十年的精力選擇這個難題,其中樂趣何在?但終於是沒有問,我隻讀他的書。先是一本關於武漢大學的研究,後來就是關於東北大學的研究,他還有寫西北聯大的學術計劃,可以稱得上是雄心勃勃瞭。說實話,就是專門在學校和研究所的職業研究者,也很少有在軍這樣的持續研究熱情,我想這也許纔是中國學術研究的希望……在軍的研究放在專業研究中毫不遜色,當然這是我個人的判斷。我的偏見是對知識有興趣,自然也就有能力,無興趣則無能力。

  ——謝泳(廈門大學中文係教授)


目錄


引子/1

序章辭彆燕都/3

第一節何去何從?/5

第二節曆史選擇瞭西北/12

第三節三校的曆史沿革/18

第四節北平研究院分道揚鑣/35

第五節半路殺齣個河北女師/47

上篇三校閤一(1937年9月—1939年8月)

第一章非常時期的西安臨大(1937年9月—1938年4月)/55

第一節長安居,大不易/55

第二節甚於長沙臨大的院係/65

第三節玄風橋的“十八羅漢”/74

第四節抗日救亡活動/80

第五節“文武閤一”的軍訓/85

第六節潼關吃緊,西安告急/91

第七節南遷:破天荒的大舉動/97

第八節散布在三縣六地/108

第二章曇花一現的西北聯大(1938年4月—1939年8月)/118

第一節聯而不閤也不和/118

第二節院係堪比西南聯大/128

第三節教學與科研也是救國/135

第四節師生的經濟生活/143

第五節“公誠勤樸”

——校訓與校歌/151

第六節總理紀念周/158

第七節南鄭的集中軍訓/164

第八節救亡組織與民主社團/171

第九節古路壩的西北聯大附中/180

第十節解體分立:一石二鳥/190

下篇五校分立(1938年7月—1946月11月)

第三章後方第一高等農業學府

——國立西北農學院/203

第一節西北農學院的籌建/203

第二節一校一係的沿革/211

第三節首任院長辛樹幟/223

第四節名師薈萃張傢崗/229

第五節院係設置與教學管理/235

第六節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240

第七節“驅周運動”催生亢丁社/246

第四章後方最完備的工科大學

——國立西北工學院/253

第一節西北工學院的籌建/253

第二節三院的曆史沿革/259

第三節三任院長的功過是非/275

第四節雄厚的師資與簡陋的設備/284

第五節嚴格的教學與務實的科研/291

第六節七星寺的燈火/299

第七節“地獄”,還是“天堂”?/305

第八節學生社團與學生運動/315

第九節拒與西工歸並的北洋西京分院/322

第五章西北聯大變身西北大學/331

第一節“西北大學”為何復名?/331

第二節走馬燈似的換校長/338

第三節三院十四係的師資/349

第四節教學條件與學術研究/358

第五節樂城的苦樂生活/366

第六節政治力量與進步社團/377

第七節“四一五”學運始末/385

第六章西北最高師資訓練處所

——國立西北師範學院/394

第一節師大精神“吾道西行”/394

第二節城固時期的西北師院/401

第三節黃河之濱建分院/409

第四節蘭州分院改為本院/417

第五節教學、科研與課外活動/426

第六節知識青年投筆從戎/434

第七節附中:從關帝廟到十裏店/440

第七章西北最具聲望的醫學院

——國立西北醫學院/447

第一節獨立建校後的教學工作/447

第二節兩任院長:徐佐夏和侯宗濂/455

第三節既為良師,亦為良醫/466

第四節學生的生活、管理與就業/473

第五節日軍的罪行/478

第六節短命的蘭州分院/485

終章復員與留守/491

第一節“復員”不是“復原”/491

第二節平大復校與西大迴遷、西醫歸並/498

第三節北洋復校與西工遷鹹、焦工復校/504

第四節西師留守與師大復校、女師迴津/508

第五節薪火相傳,生命永續/514

後記/518

參考文獻/521


精彩書摘

  第一節何去何從?

  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前,不少學校已經放暑假,北平地區的大部分學生不在校內。事變發生的第三天,蔣介石邀請一些主要大學的校長和知名教授在廬山舉行國是座談會。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等人應邀參加。

  事變發生時,清華大學“因地處平西,毗連宛平,當七七之夜,敵人進攻盧溝橋,槍炮之聲,校內清晰可聞”。可是,對於這槍炮聲,很多人已經麻木,並未想到問題的嚴重性。當時在北平大學任教的曹靖華寫道:

  這是七月七日的早晨,沉重的隆隆的聲音,連續不絕地把我從夢中驚醒瞭。我在床上坐起來,細細地辨齣這是郊外傳來的炮聲。天還沒有亮,坐一會又躺下去,隆隆的聲音依然在繼續著。但由於近年來在故都聽慣瞭這種聲音,就毫不覺得驚疑:這大概還是“友邦”在“演習”的。

  清華大學教務長潘光旦、秘書長瀋履7月10日給梅貽琦校長電告北平近況,電報中說:“連日市民、學校均鎮靜。各方安,乞釋念。”3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鬍適7月11日發給梅貽琦的電報也是說:“清華平安,僅有日兵官來問有無軍器,並欲購校馬,並勸告校款勿外匯,以免謠傳日軍提取。”電文中還特彆說明“職員齣入無阻,攜物者須檢查,據雲日軍尚有禮貌,人心稍安”。顯然,潘、瀋、鬍等人還沒意識到戰爭即將全麵爆發。

  不少身在北平的各大學負責人,還是錶現齣對華北局勢的憂心。7月15日,北平師範大學校長李蒸2、北平研究院副院長李書華等9位學者聯閤密電蔣夢麟、梅貽琦:“就同人觀察,華北局麵癥結在地方最高當局對中央尚有疑慮,深恐地方對日決裂後中央反轉妥協退[讓],使地方進退失據。務請嚮介公進言,對地方作具體錶示,俾袪除此種疑慮。”

  7月16日,李書華、李蒸、潘光旦等21位教授又密電在廬山參加談話會的各校負責人:“盧溝橋抗戰以來,全國振奮,士氣激昂。幾日來忽有天津談判之舉,敵人重兵深入腹地,城下之盟——求不喪權辱國,豈能幸免。務請一緻主張貫徹守土抗戰之決心,在日軍未退齣以前絕對停止摺衝,以維國權。”7月17日,梅貽琦密電潘光旦,是日早晨,當局召開重要會議,錶示堅決抗日,並已開始布置。

  日軍為瞭徹底摧毀中國,首先瞄準文化教育機構,對中國高校進行瞭有計劃、長時間、大規模的摧殘和破壞。7月28日午夜,日軍用密集的炮火徹夜轟擊南開大學。7月29日,又派飛機以南開大學為目標,對天津進行瞭長達四小時的連續轟炸。之後,又把軍車開進南開大學,將尚未炸毀的樓房潑上汽油點火燒毀。

  當日軍兵臨津門時,北洋工學院位於平津必經之路,首當其衝,學校被日軍侵占為兵營,儀器設備損失慘重。除事先搶運齣寄存於英租界興華公司的二百箱資料、儀器、實驗藥品外,其餘圖書、設施均被破壞,一些地質標本和珍貴儀器被劫往東京。

  8月中旬,侵入北平的日軍南城警備司令部占據瞭和平門外北平師範大學數理學院;8月末,日軍山之內航空部隊占據瞭石駙馬大街北平師範大學文學院。當時北平師範大學給世界學生會《抗戰中的大學》刊物提交的中英文稿件記載:“教職員學生校工紛紛逃避,校工有在校門外觀望者,竟至觸怒寇軍,立加逮捕綁縛,欲予槍斃,幾經交涉,始得釋放。對於校中什物任意破壞,或升火為炊,或遺棄滿地,並運走物理係無綫電機,即學生私人書籍行李之存置學校庫房者,亦橫遭搶劫盜賣。”

  總之,“此次戰爭中,濛受損失最大者為高等教育機關,敵人轟炸破壞,亦以高等教育機關為主要目標”,“此項教育機關,關係我國文化之發展。此項損失,實為中華文化之浩劫”。1937年底,國民政府教育部對開戰以來中國教育機關被日軍破壞情況作瞭初步的總結:“自戰爭開始迄今三月有餘,日軍連續采取其一貫之殘酷行動,以大炮飛機摧毀我國各大學及專科學校。當撰寫此文時,我國專科以上學校之被全部摧毀,或局部摧毀者已達23所。

  野蠻的轟炸和破壞嚇不倒中國人民。張伯苓校長得知南開大學被炸的消息,嚮《中央日報》記者發錶談話說:“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摺而愈益奮勵。”他錶示,“隻要國傢有辦法,南開算什麼?打完瞭仗,再辦一個南開。”蔣介石也嚮張伯苓錶示:“南開為中國而犧牲,有中國即有南開。”事變之前,麵對很多人的擔憂,北平師範大學校長李蒸的迴答是:“我可以告訴諸君,如若萬一無辦法時,在北平不能辦大學,在彆處仍可以辦。在那時,組織規模或者不能與現在一樣,而生命則無論如何是不會斷的。”

  在中國教育界享有盛譽的這批高等學府,到底何去何從呢?

  8月14日,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工學院院長顧毓琇雙雙接到教育部密電:“政府擬在長沙設臨時大學一所,特組織籌備委員會,敦聘先生為委員,定於八月十九日下午四時在本部召開預備會,屆時務希齣席為盼。”

  與此同時,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等也接到瞭同樣內容的電報。

  8月19日,教育部在南京舉行會議討論華北高校內遷事宜。由於戰前清華大學已經在長沙動工建立分校,初步計劃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範大學遷至長沙成立長沙臨時大學。又由於戰前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已經與陝西省政府共同做好遷陝準備,而且北平研究院部分機構已經遷到陝西,所以計劃將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北平研究院遷至西安成立西安臨時大學。不料,北平師範大學“寜為雞首,不為牛後”,自願分到西安一組。

  為瞭挽救教育,保存文脈,國民政府及時齣颱《教育部設立臨時大學計劃綱要草案》。

  臨時大學構想的齣颱,同時得到瞭相關各校人士的積極參與。

  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參與瞭這一計劃的構想。從北京大學的獨立性齣發,他雖然不是十分贊同聯閤大學的計劃,但是考慮到戰爭局勢的嚴峻,還是勉強同意瞭此項安排:

  與北方三個大學有關的人士正在南京商議學校內遷的計劃。大傢有意把北平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的南開大學從北方撤退而在長沙建立聯閤大學。鬍適之從南京打電話給我,要我迴到南京商量實施這個計劃的辦法。我經過考慮,勉強同意瞭這個計劃。

  由此可見,聯閤大學閤組之動議,當是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結閤廬山談話會期間有關教育問題的討論意見,由平津各校負責人參與構想而形成的。

  9月2日,教育部長王世傑簽發第16390號令,聘請李書華(北平研究院副院長)、徐誦明(北平大學校長)、李蒸(北平師範大學校長)、李書田(北洋工學院院長)、童冠賢(教育部特派員)、陳劍翛(教育部特派員)、周伯敏(陝西省教育廳長)、臧啓芳(東北大學代理校長)、辛樹幟(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校長)為西安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

  9月8日,中英庚款委員會應教育部之請,決定撥款50萬元作為兩所臨時大學開辦費。

  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發齣第16696號令,正式宣布:“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設備為基乾,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乾,設立西安臨時大學。”

  在學校頻遭焚毀、國土連片淪陷的緊急形勢下,為瞭從這場浩劫中搶救和保存中國文化教育的命脈,堅持抗戰,以北平為首的各地高校開始瞭曆史上罕見的流亡遷移。

  ……


前言/序言

  序

  陳平原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

  在撰寫《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北京大學齣版社,2015年)時,有三個難題,我意識到瞭,但沒能很好解決:第一,前方戰事與後方學術如何互相勾連;第二,是否公開談論僞北京大學與僞中央大學;第三,怎樣敘述存在時間不長但影響深遠的國立西北聯閤大學。這些都不是“禁區”,是我自己的問題:在寫作方式、史料運用與學術立場之間,存在某些不太好彌閤的裂縫,再加上時間緊迫,隻好暫時擱置。

  收到張在軍《西北聯大》書稿時,我著實吃瞭一驚。此前讀過他的《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瞭解其學術熱情與工作經曆,而辨析頭緒繁多的國立西北聯閤大學,可比描述武漢大學教授的故事或樂山的抗戰文化遺跡要睏難得多。

  最近幾年,有感於國立西南聯閤大學如日中天,與之相對應的國立西北聯閤大學則幾乎默默無聞,相關“後人”很不服氣,於是奮起直追,有瞭每年一屆、相關學校輪流坐莊的“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前三屆會議論文集已經刊行,那就是方光華主編的《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西北大學齣版社,2013年)、何寜主編的《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Ⅱ:紀念西北聯大漢中辦學75周年》(世界圖書齣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年)以及劉仲奎主編的《第三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論文集》(甘肅文化齣版社,2015年);主辦第四屆(2015年)、第五屆(2016年)論壇的天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想來也會有成果推齣。加上此前姚遠主編的《西北聯大史料匯編》(西北大學齣版社,2012年)等,不久的將來,關於西北聯大的功過得失,會成為中國教育界的熱門話題。

  凡談論國立西北聯閤大學的,都須直麵這麼一個殘酷的事實——與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的九年一貫不同,真正完整地擁有六個學院的國立西北聯閤大學,存在時間隻有三個多月(1938年4月至7月);隨著國立西北農學院、國立西北工學院的“揮手自茲去”,餘下的四個學院也隻維持瞭一年多。1939年8月,國立西北聯閤大學正式解體,此後便是“五校分立,閤作辦學”的階段。這也是西北聯大難以聲名遠揚的重要原因——即便各校閤作無間,畢竟已各自獨立門戶。同在陝西城固還好說,日後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遠走蘭州(1941年),“西北聯大”更是成瞭遙遠的記憶。

  從奉命西遷,三校(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閤一,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到翻越秦嶺,移師漢中,改稱國立西北聯閤大學,這一段曆史綫索清晰,很好敘述;比較難說的是“解體”與“復員”這兩個關節點。“西北聯大解體分立最主要、最深層次的原因應是國民政府開發西北、完善西北地區高等學校戰略布局的長遠考慮;而‘防共控製’的政治動機多少也介入到瞭政府的決策過程中,強化並加速瞭政府要將西北聯大解散分立的決心。”張著的以上論述從大處著眼,扭轉瞭20世紀60年代單純強調“防共控製”的偏頗,頗具眼光。至於怎麼看待抗戰勝利後各大學的“復員與留守”,張著采用文學性語言,描述“西北聯大分立的五個院校像蒲公英一樣播撒在西北大地,生根、開花”,結論是:“若從中國高等教育對國傢發展的貢獻這一視角去審視它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西北聯大的豐功偉績不亞於西南聯大,甚或有超越的事功。西南聯大隻有一個師範學院留在瞭昆明,主體全部迴遷。”這可就有點過瞭——處處以西南聯大做比較,非壓過對方一頭不可,反而是不自信的錶現。

  我當然知道,這是近幾年西北聯大論壇的主調,並非張君的獨創。在我看來,如此高調的論述,屬於事後諸葛亮——因應今天西部大開發的政策以及各名校曆史溯源的需要,過分誇大瞭國民政府決策的閤理性,更不要說執行力瞭。確實有開發大西北的言論,找到相關資料並不難,問題在於如何落實,以及在抗戰全局中的位置。漫天烽火中,各大學的分分閤閤,有很多不得已的因素,硬要往好的方麵說,曆史就變得一片光明瞭。除瞭人事糾葛與利益紛爭,還有兩點不能忽略:一是戰事發展,二是所在地物質供應能力。這些都不是大學本身所能控製的。在這個意義上,談抗戰中的中國大學,必須有更為宏闊的視野與胸襟。

  張著序章“辭彆燕都”的第二節“曆史選擇瞭西北”,以及第五節“半路殺齣個河北女師”,還有上篇“三校閤一”裏第二章“曇花一現的西北聯大”的第五節“‘公誠勤樸’——校訓與校歌”,以及第十節“解體分立:一石二鳥”,都寫得很不錯,有許多我不熟悉的材料。下篇“五校分立”介紹國立西北農學院、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國立西北醫學院各自的曆史淵源、組織框架、校長及教授、課程與活動等,有點貪多求全,且不時旁枝逸齣,過分排比校史資料,這樣一來,可供作者馳騁纔華的空間就不太大瞭。

  辦教育的好處是,再糟糕的年代,也會有好學生(多少是一迴事),以及值得追懷的人與事。關鍵看投入産齣比,以及論述的參照係。對比雲南昆明的西南聯大、陪都重慶的中央大學、貴州遵義的浙江大學,乃至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睏守陝西城固的西北聯大,整體形象及辦學水平並不占有優勢。這裏有各種外部條件的限製,我們應盡可能迴到那個特定的曆史情境,體諒先賢辦事的艱辛,給予充分的錶彰。大凡喜歡西北聯大這個話題的,多少總有一點“打抱不平”的意味,這我完全可以理解。如何既具“理解之同情”,又避免刻意拔高,是學術成熟的錶現。因為,麵對大量史料,長期浸淫其間,很能不受感情因素的影響。

  張著徘徊在史學與文學之間,偶有鋪展過度的地方,但其對於研究對象的飽滿熱情,以及寫作時的條分縷析,對於普通讀者瞭解這所早已被遺忘的大學,還是很有意義的。

  2017年1月14日於京西圓明園花園



《秦嶺深處的烽火與弦歌:抗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的堅韌圖景》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高校的宏大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抗日戰爭烽火連天之際,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為維係民族教育命脈所付齣的巨大努力與犧牲,尤其側重於那些在極端艱苦條件下,由多所高校艱難聚閤而成的教育實體,在西部大後方所展現齣的驚人韌性與學術生命力。 本書以史料為基石,輔以詳盡的口述訪談記錄與私人信件影印件,試圖重構一幅波瀾壯闊的“教育流亡”圖景。它描繪的不是一張平麵地圖上的校址轉移,而是一部關於“人”——教授、學生、職員——如何在顛沛流離中堅守學術理想的史詩。 第一部分:離火與西遷——知識的斷裂與重塑 在抗戰爆發前夜,中國高等教育資源高度集中於沿海和京津地區。日軍的快速推進,使這些知識的堡壘頃刻間麵臨被摧毀的風險。本書詳盡梳理瞭這一時期,自東北、平津、上海等地,高校如何響應“教育救國”的號召,自發或組織性地嚮西南腹地遷移的過程。 “教育的骨架”: 詳細記錄瞭各校前期接收的校捨、圖書館的物資清單,以及在西遷途中,物資損毀、人員失散的慘痛細節。重點分析瞭不同地域的師生,在麵對物資匱乏、交通阻絕時的應對策略,如“挑燈夜讀”的場景、用麻袋裝運珍貴圖書的畫麵。 地理的挑戰與精神的重塑: 重點分析瞭抵達秦嶺、巴蜀、滇黔等地後,所麵臨的自然環境的極端挑戰。氣候的不適、瘟疫的威脅、住房的簡陋,如何反過來激發瞭教育群體的內省與團結。書籍不再是陳列於殿堂的藏品,而是亟需搶救和復製的火種。 第二部分:熔爐效應——多源文化在睏境中的交融與創新 本書的核心篇章,深入探討瞭在特定曆史時期,不同學術傳統匯聚於一地的“熔爐效應”。 學術譜係的交匯: 分析瞭不同原校的學科優勢如何進行互補。例如,北方嚴謹的數理化傳統如何與南方側重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進行碰撞與融閤。書中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時期(如遷徙途中、初步安頓後、穩定發展期)的課程設置和畢業論文選題,揭示瞭這種交匯帶來的學術創新。 師資力量的協同: 細緻考察瞭這一教育聯閤體中,傑齣教授群體的閤作與摩擦。他們的學術爭鳴,並非停留在象牙塔內,而是被移植到瞭簡陋的教室和擁擠的宿捨中。記錄瞭不同學派的教授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共同承擔教學重擔,並肩完成重要的科學研究和翻譯工作。 “搶救性”的學術實踐: 集中展現瞭在國傢危亡之際,學術研究如何從純粹的理論探索轉嚮具有緊迫現實意義的應用。例如,對傳統醫藥、地方經濟、水利工程等領域的田野調查,是如何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完成的,這不僅是學術研究,更是對國傢生存能力的間接貢獻。 第三部分:青春的底色——學生群體的能動性與集體意誌 本書將學生群體視為這場教育接力中,最富活力和犧牲精神的一環。 “半工半讀”的求生哲學: 詳細記錄瞭學生們為維持學業而不得不從事的各種體力勞動,從代課、抄寫、到參與簡單的生産活動。這些經曆如何塑造瞭他們對知識的珍視和對勞動人民的理解。 文化活動的精神支撐: 在物質極度匱乏的背景下,文學社、戲劇社、話劇團等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成為瞭維係師生精神世界的關鍵。書中收錄瞭大量當年演齣的劇本片段和詩歌手抄本,分析瞭這些藝術形式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強化民族自信心和抗爭意識。 傢國情懷的養成: 通過對學生自治組織、抗日宣傳活動(如下鄉義演、時事演講)的描寫,展示瞭知識青年如何將“學術理想”與“民族救亡”緊密結閤。他們的畢業,不再僅僅是個人前程的開始,而是被賦予瞭直接奔赴前綫或投身後方建設的使命。 第四部分:遺澤深遠——戰後對中國高等教育格局的影響 本書的收尾部分,著眼於這一特殊時期的經驗對戰後中國高等教育的長期影響。 人纔培養的模式創新: 探討瞭這種在極端條件下形成的緊密協作、強調實用性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模式,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戰後部分高校的院係設置和人纔選拔標準。 地理重心的轉移: 分析瞭這次大規模的內遷,如何永久性地改變瞭中國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為中西部地區後續的教育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本書以其嚴謹的史料考證和飽含人文關懷的敘事筆法,旨在揭示:在國傢危亡之時,一群肩負文化傳承使命的學者和青年,如何在荒涼的土地上,以簡陋的工具和堅定的信念,書寫瞭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最為光輝和堅韌的一頁。它是一部關於“堅持”的贊歌,而非關於“聚閤”的簡單記錄。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關於《西北聯大》的著作,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在“空間感”上的營造。作者似乎深諳地理環境對文化和精神氣質塑造的強大力量。他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繪西北那片土地的蒼茫、凜冽,以及它對那些從南方遷徙而來的學者們在心理上帶來的衝擊和重塑。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教育史,更融閤瞭地域文化研究的特質。人物的性格往往被地域的特質所“馴化”和“打磨”,那種“背靠黃土,仰望星空”的獨特氣質,被捕捉得淋灕盡緻。書中對不同院係教授們如何利用本地的資源和獨特的自然環境來進行教學和研究的描述,令人耳目一新。文字風格上,它采用瞭非常詩意的寫實手法,筆調既有北方文學的開闊,又不失南方敘事的精巧。讀起來,仿佛能感受到那種凜冽的風沙,也能聞到實驗室裏試劑揮發的味道。它超越瞭單純的史料整理,形成瞭一種具有強烈感官體驗的閱讀過程,讓人身臨其境地體驗那一代人在艱苦中孕育希望的曆程。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小處見大,以微知著”。如果說西南聯大是史詩般的巨著,那麼《西北聯大》更像是一部精雕細琢的微雕藝術品。它似乎對那些“大人物”的敘事興趣不大,反而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中間階層”——那些行政人員、圖書館管理員、甚至是後勤保障人員。正是通過對這些邊緣角色的聚焦,作者成功地構建齣瞭一個完整而有機的“聯大生態係統”。比如,書中對戰時印刷條件的描述,如何影響瞭教科書的發行和學術研究的進度,這些細節描繪得極其真實可感。通過對這些“基礎設施”層麵的關注,讀者能更清晰地理解,一所大學的正常運轉,遠比想象中要復雜得多,它不僅僅是課堂上的講授。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沉穩,仿佛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沒有跳脫的敘事技巧,也沒有花哨的文風,一切都服務於對曆史真實性的還原。讀完之後,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具體到一張發黃的藉書卡、一碗粗糲的米飯中的那種堅守。

評分

我最近讀的很多曆史書,常常陷入一種窠臼:要麼是堆砌史料,枯燥乏味;要麼是過度解讀,強行拔高主題。然而,這本《西北聯大》卻在兩者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敘事視角的高度獨特性。作者似乎將自己變成瞭一個旁觀者,一個不帶太多預設的觀察者,去記錄那個特定時期西北地區高校閤並後所産生的文化碰撞。特彆是對於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學派背景的教授們在生活習慣、教學理念上的衝突與融閤,書中描繪得栩栩如生。舉個例子,書中提到某位南方來的老教授如何不適應西北的夥食和氣候,但他對課堂上學風的堅持又如何影響瞭當地學生的觀念,這種生活化的細節,比任何宏大的宣言都更有說服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點,它不像嚴肅的學術著作那樣闆著臉孔,而是帶著一種淡淡的、略顯戲謔的幽默感,但這種幽默感絕對不是輕佻,而是源自對人性復雜麵的深刻洞察。讀起來像是在聽一位睿智的長者,在壁爐邊,慢悠悠地給你講述他年輕時經曆的一段傳奇往事,讓你在笑聲中,感受到曆史的重量。

評分

這本《西北聯大》的書,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我心裏是有點犯嘀咕的。畢竟“聯大”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分量,讓我忍不住會拿它去和更早期的西南聯大做比較。但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它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脈絡。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一味地去渲染那種戰火紛飛下的悲壯,而是更多地聚焦於在極端睏境中,一群知識分子如何維持學術的火種,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微妙的張力。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具體學科的描述,比如物理係和文學院之間的資源爭奪,那種在物質極度匱乏下,知識分子之間為瞭“生存”和“尊嚴”而進行的隱秘博弈,寫得入木三分。這不是一部宏大的敘事史詩,而更像是一幅用工筆畫法勾勒齣的時代側影,每一個人物的猶豫、每一次會議的沉默,都充滿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無奈與堅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細節上的那種剋製,他沒有進行過度的煽情,而是讓事實本身說話,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那種“弦歌不輟”背後的巨大代價。這本書讀完後,我反而對“教育”二字有瞭更深的敬畏,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秩序的重建,即便是在一片廢墟之上。

評分

坦率地說,我對涉及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史的著作一直抱持著審慎的態度,總擔心會陷入民族主義敘事的窠臼。但《西北聯大》的價值,恰恰在於它拒絕瞭那種“高大全”的描摹。它更像是一部剖析“共同體構建”的社會學案例研究。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它沒有采用簡單的時間綫索,而是圍繞著“精神傢園的搭建”、“物質資源的再分配”、“師生關係的重塑”這幾個核心議題層層深入。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對學術自由與政治環境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它沒有直接批判,而是通過大量的原始文獻和口述材料,展現瞭知識分子如何在“有限空間”內最大限度地爭取和捍衛思想的獨立性。那種在既要生存又要保持風骨之間的拉扯,讀起來讓人既心酸又敬佩。這本書的文字密度很高,需要細細品讀,很多句子都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背後的深意。它不是那種能讓人一口氣讀完的通俗讀物,更像是一壇需要時間去醞釀的老酒,每一次開啓,都能品嘗齣新的層次感。

評分

商品很給力,支持京東好貨。

評分

好書

評分

甲骨文係列的書很多都值得收藏!活動價也相對給力!沒想到還有個西北聯大,那段曆史不應該忘記。

評分

好書

評分

一本有點意思的不錯的參考資料。

評分

商品很給力,支持京東好貨。

評分

甲骨文係列的書很多都值得收藏!活動價也相對給力!沒想到還有個西北聯大,那段曆史不應該忘記。

評分

不錯

評分

東西收到瞭,京東快遞真的快的沒的說,給快遞小哥贊一個,東西非常棒,京東值得信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