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叢書 資本的年代:1848—1875

見識叢書 資本的年代:1848—187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著,張曉華 等 譯
圖書標籤:
  • 曆史
  • 經濟史
  • 資本主義
  • 19世紀
  • 歐洲
  • 社會史
  • 馬剋思主義
  • 政治經濟學
  • 見識叢書
  • 時代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4636
版次:2
商品編碼:12120709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純質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史學大師艾瑞剋·霍布斯鮑姆*重要的代錶作,曆30餘年而成的心血巨著。

★從1789年到1991年,從法國大革命到冷戰結束,全麵展現200多年以來現代世界的巨變進程,被贊譽為一套“無與倫比” “史詩般的” “殿堂級的曆史傑作”。

★“深入的曆史研究和卓越的敘事技巧”完美結閤,簡潔、生動、優雅並極具洞察力,普通讀者瞭解現代世界史的*佳入門讀物。

★翻譯成40多種語言,纍計銷量突破500萬冊,成為全球持續暢銷的經典名著。

★入選英國《衛報》“有史以來100部*偉大的非虛構圖書”、中國齣版集團“改革開放30年*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內容簡介

《資本的年代 : 1848—1875》是霍布斯鮑姆“年代四部麯”的第二部。

1848年至1875年,雙元革命賦予資本主義經濟十足的信心來進行其全球徵服。完成這項徵服的是它的代錶階級——資産階級,而他們所打的旗號,則是其典型的自由主義的思想方式。在這段時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前景和經濟似乎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它們的實際勝利非常明顯。政治上,法國大革命所針對的“舊製度”看上去正在接受一個凱歌高奏的資産階級領導權,接受它所代錶的經濟、製度和文化進步。在經濟上,原先受限於腹地狹隘所導緻的各種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睏難,這時已獲剋服,這主要得歸功於工業轉型的擴散以及世界市場的大幅度拓展。在社會上,革命年代貧民爆炸性的不滿情緒此時也逐漸平息。

簡言之,在資本的年代,持續的資産階級進步的主要障礙似乎均已鏟除,因而其內部矛盾所造成的可能睏難,一時間似乎還不緻引起憂慮。在歐洲,這個時期的社會主義者和社會革命分子,似乎較任何其他時期都少。

----------

見識叢書:(見識城邦齣品)

《時間地圖:大曆史,130億年前至今》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

《資本的年代:1848—1875》

《帝國的年代:1875—1914》

《極端的年代:1914—1991》

《瘟疫與人》

《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

《守夜人的鍾聲:我們時代的危機和齣路》

《1913,一戰前的世界》

《一萬年的爆發:文明如何加速人類進化》

《猶太文明:比較視野下的猶太曆史》

《奧斯曼帝國的終結:戰爭、革命和現代中東的誕生》

《文明史:人類五韆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科學的發明:科學革命新史》

《競逐富強: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與社會》

《無義之戰:太平洋戰爭中的種族與權力》

《審問歐洲:二戰時期的閤作、抵抗與報復》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世界史:從史前到21世紀全球文明的互動》

…………


作者簡介

艾瑞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1917—2012)英國著名曆史學傢,英國皇傢科學院院士,也是巴爾紮恩奬(Balzan Prize)得主。

霍布斯鮑姆研究的曆史時期以19世紀為主並延伸及17、18和20世紀;研究的地區則從英國、歐洲大陸,擴至拉丁美洲。他一生著作頗豐,在勞工運動、農民叛亂、民族主義和世界史範疇中的研究成果堪居當代史傢的*水準。

霍布斯鮑姆也是敘事體史學的大傢,其宏觀通暢的寫作風格將敘述史學的魅力擴及大眾。*具代錶性便是“年代四部麯”,其結構恢弘,敘事曉暢,成為當代極為流行的曆史著作,讓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普通讀者獲得瞭觸摸曆史的機會。他還另著有《民族與民族主義》《霍布斯鮑姆自傳》《論曆史》等書。


精彩書評

“年代四部麯”代錶瞭“二戰”後史學寫作的高峰。很難想象除瞭霍布斯鮑姆,還有誰能持續寫齣如此高水平的著作。彆人激動、喧鬧,他冷靜;彆人憤怒、粗心,他諷刺挖苦、不偏不倚;彆人求助於陳詞濫調或體係時,他明察鞦毫。霍布斯鮑姆寫齣這四本書這一成就*吸引人之處在於他貫穿始終的泰然自若,既非過於單純,又不太過世故、憤世嫉俗,他恢復瞭人們對理性探究的信心。

   ——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Said,《東方學》《知識分子論》作者)

我認為霍布斯鮑姆“年代四部麯”直到今天仍是近現代世界史的*佳入門讀物……霍布斯鮑姆的政治立場並沒有妨礙他成為一位真正偉大的曆史學傢。他*好的作品都具有非凡的知識廣度和深度,優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歡講述細節。我和他都認為,是經濟變化塑造瞭現代世界。他站在工人和農民一邊,我站在資産階級一邊,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的友誼。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文明》《西方的衰落》作者)

當代英語世界的曆史學傢中存在著“霍布斯鮑姆一代”。這個群體極具辨識度,他們大約在1959年到1975年進入曆史學領域。雖說這些人對曆史所下的許多結論與霍布斯鮑姆不再一樣,然而正是霍布斯鮑姆的著作影響瞭他們的學術興趣……而霍布斯鮑姆對我們的曆史認知帶來*持久影響的作品就是“年代四部麯”。

   ——托尼·硃特(Tony Judt,《戰後歐洲史》作者)

 進步主義政治史界的巨人,影響瞭整整一代政治和學術領袖。他的史學著作是*高等級的學術作品,但又飽含瞭深刻的同情和正義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動人們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英國前首相)

  20世紀*清醒、深睿、無畏的思想傢之一……他的影響,已經流淌進瞭巴西的血液。

   ——盧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巴西前總統)

  一位傑齣的曆史學傢,並對政治充滿激情……一位把曆史研究帶齣象牙之塔,帶給普羅大眾的偉大學者。

   ——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英國工黨領袖)

當你閤上霍布斯鮑姆的某一本書時,感覺就像結束瞭一場激烈的壁球比賽,筋疲力盡而又備受鼓舞。

   ——戴維·S·蘭德斯(David S. Landes,著名經濟史學傢、《國富國窮》作者)

  霍布斯鮑姆已經闡明瞭許多題材和論點,從17世紀到20世紀末、從印度到拉丁美洲,其涵蓋麵之廣令人詫異。他擁有極富創意的心靈和罕見的天賦,得以構思齣新的概念並加以宣揚,而且這些新概念對之後的曆史創作影響深遠。就史學方麵的纔智而言,學界無人可齣其右。

   ——凱斯·托馬斯(Keith Thomas,著名學者)

  霍布斯鮑姆百科全書般的知識麵要歸因於他對一切事物的無盡好奇心,以及他在維也納、柏林和倫敦這樣的世界主義大都市的成長經曆。

  ——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著名曆史學傢、《第三帝國三部麯》作者)

  與這位瘦削的老者聊上幾句,你就會被他帶迴波瀾壯闊的革命與戰爭年代。再平庸的人,與霍布斯鮑姆相處過一段時間,都會變得睿智而心思縝密……他深諳暢銷讀物的寫作技巧,那些以工業和帝國為主題的係列著作,讓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普通人獲得瞭觸摸曆史的機會,這是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學院學者做不到的。

   ——特裏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英國新銳曆史學傢、工黨下院議員)

  霍布斯鮑姆是現代*的史學傢……他開創瞭對公眾抗議、暴亂和起義的研究,他的著作對社會科學傢和對曆史學傢一樣重要。

   ——《泰晤士報》(The Times)

  艾瑞剋·霍布斯鮑姆可以說是英國*受尊敬的史學傢,是極少數真正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史學傢之一……無論是在對細枝末節的掌握上,還是在非凡的綜閤能力上,罕有其匹。

   ——《衛報》(The Guardian)

  他似乎既從容不迫又熟練自在地徜徉於許多地點、主題和世紀之中,時而語帶幽默並展現齣難得一見的天分。盡管霍布斯鮑姆的特質與布羅代爾頗為不同,但他擁有同樣寬闊的視野、深入的觀察能力、朝氣蓬勃的精神以及(不得不再度強調的)天分。

   ——《世界報》(Le Monde)

  他的兩部關於西方現代社會起源的偉大著述——《革命的年代:1789—1848》與《資本的年代:1848—1875》——已經成為所有受過教育的英國人的精神財富的組成部分。

   ——《觀察傢》(The Observer)

  這本精彩的書每一頁都閃耀著光芒……以其令人摺服的判斷力,挑選齣瞭基本的主題,並通過豐富的歐洲乃至全世界的例證對主題進行闡釋……真是一本瞭不起的書!看在老天的分上,也為瞭你自己,讀這本書吧。

——《衛報》(The Guardian)


目錄

序言

導言

第一部分 前奏

第一章 民族的春天

第二部分 發展

第二章 大繁榮

第三章 統一的世界

第四章 衝突與戰爭

第五章 民族的創建

第六章 民主力量

第七章 失敗者

第八章 勝利者

第九章 變化中的社會

第三部分 結果

第十章 土地

第十一章 移動的人

第十二章 城市?工業?工人階級

第十三章 資産階級世界

第十四章 科學?宗教?意識形態

第十五章 藝術

第十六章 結語


精彩書摘

  《見識叢書 資本的年代:1848—1875》:
  激進主義者開誠布公地提齣瞭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在所有王國和邦國的廢墟上,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民主共和國,不管是叫德意誌、意大利、匈牙利或其他任何稱謂都好,並遵循法國大革命的三項原則,升起三色旗。三色旗通常象徵著法國模式,是民族旗幟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麵,溫和主義者則齣於多種考慮,態度比較含糊,要求也復雜多樣,實際上卻是基於對民主的恐懼,他們認為民主無異於社會革命。在君主還沒有被群眾趕下颱的地區,鼓勵群眾破壞社會秩序是不理智的;在君主被群眾趕下颱的地方,最好是奉勸或迫使群眾退齣街頭,拆除那些明確象徵著1848年革命的街頭堡壘。於是,問題成瞭在那些雖然被革命癱瘓但仍然沒有被趕下颱的君主中,哪一個可以被敦促來支持這項大業?到底該怎樣實現一個聯邦的自由日耳曼或意大利?仿照哪種議會模式?由誰來主持?這個國傢能夠既包括普魯士的國王,也包括奧地利的皇帝嗎?[就像溫和主義者設想的“大日耳曼”(greater german)那樣:切莫與激進民主主義者提齣的另一概念“大德意誌”(great-germans)相混淆。]抑或隻要建立一個“小日耳曼”,即排除奧地利?同樣,哈布斯堡王朝中的溫和主義者也正在著手製定聯邦共和國的多民族憲法,該項工作直到1918年帝國滅亡纔告停止。在革命運動和革命戰爭爆發的地方,人們還沒有閑暇考慮憲法問題;在沒有爆發革命運動和革命戰爭的地方,例如德意誌的大多數地區,則有充足的時間製憲。由於大部分溫和自由主義者都是教授和政府職員:法蘭剋福國會的代錶中,68%是官吏,12%屬於“具有專門知識的自由職業者”:這場短命的國會爭論,遂被後人當作智者空談的笑柄。
  由上可見,在研究1848年革命時,確實值得深入細緻地分彆研究各個國傢、各個民族和各個地區,但這非本章所能及。盡管各個地區各具特色,但它們之間的共同之處還是相當大。這類例子很多,例如各地幾乎同時發生革命,它們的命運又是如此緊密相連,它們都有著相同的情緒和舉止,懷抱一種齣奇浪漫和烏托邦式的夢想,采取瞭相同的節奏步伐,法國人為形容此情此景而創造瞭“四八年人”(quar-ante-huitard)一詞。每一位曆史學傢都可一眼識齣其特徵:鬍須、飄揚的領巾、軍用寬邊帽、三色旗、隨處可見的街壘以及剛開始時的自由感、無限的希望感和過於樂觀導緻的不安感。這就是“民族的春天”:而且確實像春天一樣,不會久駐長在。接下來,我們必須簡要地看看它們的共同特點。
  首先,它們全部是速勝速敗,並且多數是完全勝利和徹底失敗。在革命最初的幾個月裏,革命區域內的所有政府都被摧毀或癱瘓。這些政府實際上毫無抵抗地垮颱退避。然而,隻經過相當短的時間,幾乎在所有地方,革命就失去瞭其爆發力。法國在4月末,發生革命的歐洲其他地方在夏天也是如此,盡管這場革命運動在維也納、匈牙利和意大利曾恢復一些反擊能力。在法國,保守勢力復活的最初標誌是4月選舉。在這次普選中,雖然隻選瞭少數保皇主義者,但卻把大批的保守主義者送進瞭巴黎。這些保守主義者得以當選是靠農民的選票,農民選民這樣做是由於缺乏政治經驗,而不是反動。滿腦子城市思想的左派,當時還不知道如何嚮農民求助。[實際上,日後法國政治學者所熟知的法國鄉村“共和派”和左翼地區,在1849年前已經齣現。當1851年廢除共和之際,正是這些地區:例如普羅旺斯(Provence):齣現瞭最為激烈的反抗。]第二個標誌是巴黎革命工人的孤立和失敗,革命工人在6月的革命起義中失敗。
  在中歐,革命的轉摺點發生在哈布斯堡軍隊獲準重組,皇帝於5月逃亡之後,因而哈布斯堡軍隊的活動自由大增。在捷剋和日耳曼溫和派中産階級的支持下,重組後的軍隊於6月擊潰瞭布拉格激進主義者,從而重新徵服瞭帝國的核心地帶波希米亞,稍後,重新控製瞭北意大利。位於多瑙河岸的幾個公國曾發生一次遲到的革命,並在俄國和奧斯曼的入侵乾涉下夭摺瞭。
  ……

前言/序言

序言

  筆者關於世界近代史(即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專著共有三本。第一本《革命的年代:1789—1848》早已問世,第三本尚未動筆,本書則介於二者之間。由於它獨立成捲,對讀過或沒有讀過第一本的讀者都具有可讀性。不過對讀過第一本的讀者我要錶示歉意,因本書零零星星地收進瞭他們業已熟知的材料。這樣做是為瞭照顧尚未讀過第一本書的讀者,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背景資料。齣於類似的目的,我也簡略地為以後發展趨勢作瞭幾點提示,特彆是在第十六章“結局”中。與《革命的年代》重復的資料我當然會盡量削減到*低限度,並將它們分散開來,以免使讀者生厭。讀者可視此書為獨立篇章,隻要記住本書並非處理一個孤立的、與其前後截然分開的時期即可。曆史是不可分割的。

  無論如何,對任何受過一般教育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應該是明白易懂的。它是為普通讀者而不是為曆史學傢所寫的。社會為曆史學傢研究的課題提供瞭豐富的史料,曆史學傢如能正當使用這些史料,就不應專為其他史傢而寫,不論他們使用史料的多寡。一般讀者若能對歐洲曆史有基本的瞭解,是會有好處的。筆者相信那些搞不清攻占巴士底獄或拿破侖戰爭是怎麼一迴事的讀者,在遇到緊急情況時,雖能設法應付,但具備這些知識,定會有的助益。

  本書所述的時代較短,但跨越的地界卻很大。以歐洲——事實上以英國和法國——為中心來寫1789~1848年的世界史,並非不切實際。然而隨之而來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就再也不能純粹以歐洲史來概括瞭,因為1848年後資本主義經濟嚮全世界輻射,撰寫這個時期的世界史如不在相當程度上注意其他幾個大洲,必定荒誕可笑。我是不是也太歐洲中心主義瞭呢?可能有此嫌疑。歐洲曆史學傢對歐洲的瞭解比對其他洲的瞭解要多得多,這是可以理解的,於是,他們遂情不自禁地從他們所處環境的特彆有利地位來欣賞全球景物。美國曆史學傢對同樣的景物會有某些不同看法,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無論怎麼看,19世紀中葉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仍是以歐洲為中心。例如美國,那時雖已露齣它必將成為泱泱大國和世界頭號工業強國的苗頭,但那時它的經濟實力還很弱小,隻能自給自足而已。事實上,那時的美國也不是一個傲視群雄的龐然大物:1870年其人口比英國多不瞭多少,與法國不相上下,比後來很快形成的德意誌帝國還略少一些。

  我將本書分成三個部分。1848年革命是這一時期發展主綫的前奏。對於幾條主綫的開展,我是從歐洲大陸角度觀察的,但隻要有需要,也將從全球角度加以探討,不過我並不企圖把它寫成一係列麵麵俱到、內容完整的“國彆史”。歐洲以外的世界占有兩章篇幅。在這兩章裏,我不得不著重探討若乾重要的地區和國傢,主要是美國、日本、中國和印度。每章均以主題劃分,而非以年代先後為序,當然其中包含的年代仍是清晰可辨的。這些年代是:寂靜但對外實施擴張的19世紀50年代,比較動蕩的19世紀60年代,以及經濟繁榮與經濟蕭條交替齣現的19世紀70年代。第三部分包括瞭19世紀第三個25年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橫斷麵。

  我的目的並非是將已知的事實作一番總結,亦非敘述何時發生瞭何事,而是將事實歸納起來,進行整體的曆史綜閤,從而“瞭解”19世紀第三個25年,並在一定限度內把我們今日世界的“根”追溯到那個時期。本書的目的同時也是為瞭展現這個時期無與倫比的特徵。這是曆史上獨一無二的時代,因此顯得那麼生疏,那麼遙遠。至於這本《資本的年代》是否再現瞭這一曆史時期得由讀者去判斷。本書的看法,特彆是與很多人觀點相左的看法是否正確,得由我的史學界同行們去評論。同行們顯然不會一緻同意我的看法。著書人總希望自己的作品受到廣泛注意,熱情頌揚也好,憤怒指責也罷,能引起熱烈討論就不錯。我不敢存有與評論傢打場筆墨官司的奢望,在這一版裏,我隻是把幾處印刷錯漏和某些明顯錯誤(有些明顯錯誤已引起我的注意)糾正一下,調整一些容易造成誤解的句子,僅此而已。當然在與我的係統闡述方法不相矛盾的情況下,也認真考慮瞭某些批評意見。這些意見在我看來是正確的。但全書基本上是保持舊貌。

  不過,一般讀者似乎對我有些誤解,特彆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天生情有獨鍾的某些評論傢。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同情顯然不及他們。這個誤解我想必須澄清。曆史學傢有責任讓讀者瞭解其政治傾嚮,所以我在“導言”中寫道:“本書作者無意掩飾自己對本書所述年代的某些厭惡,甚至某種鄙視,但由於敬佩這個時代所取得的巨大物質成就,由於竭力想去理解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因而稍有緩和。”有些人認為這段話就是作者將以不公正態度對待維多利亞時代的資産階級以及維多利亞時代取得勝利的宣言。鑒於有些人無法看懂書上的內容(這內容與他們認為必須有的內容大相徑庭),我要斬釘截鐵地說:實情絕非如此。事實上至少有一位評論傢正確地承認:“不僅這本書的撰寫宗旨是要突齣資産階級的勝利,而且這本書*為贊同的還是資産階級。”是也罷,否也罷,這是資産階級的時代,我隻是原封不動地把這個時代再現齣來,為此我甚至不惜忽略瞭其他階級,未能留齣足夠篇幅來錶述其他階級在這個時代所占有的分量。

  我不能說我是一切問題的專傢,我隻是對與本書有關的眾多問題中的一小部分精通而已。而且我還不得不幾乎全部依賴二手甚至三手資料。不過這也是不可避免的。研究19世紀的著作已可堆成高聳入雲的大山,使曆史的天空黯然失色,而每年在高山頂上仍有新的作品不斷增添。當人們對曆史的興趣擴大到無所不包,事實上囊括瞭20世紀下半葉人們感興趣的各個方麵時,需要吞噬的材料更是數不勝數,連*博學、*百科全書式的大學問傢,也感到無法應付。材料必須精簡,精簡成一段或兩段,精簡成一行,或一筆帶過,或隻作細小的處理,或索性忍痛割愛。曆史學傢必然要藉鑒他人作品,但越來越多的情況是隻能瀏覽一下而已。

  不幸的是,如此將打破學者們令人敬佩的常規做法。按照常規做法,學者們對其資料來源,特彆是對有過幫助的人總要謙恭地鳴謝一番,因此隻有原作者纔能聲稱其個人所發現的智慧財産他人皆可使用。然而我在書中信手拈來的所有點滴想法,其原齣處是來自哪本書或哪篇文章,或哪次談話,或哪次討論,我懷疑我是否能列齣。我隻能請求那些被我有意或無意巧取豪奪的作品的作者原諒我的無禮瞭。再說如果定要尋根究源,那將增添一大堆對本書不太閤適的索引和注釋,徒增書的篇幅。無論如何,我隻能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書中注釋幾乎完全限於引用的統計資料和其他數字,以及某些有爭議或令人瞠目結舌的引述來源。未加附注的其他數字大多數摘自標準材料,或摘自馬豪爾的《統計辭典》(Mulhall s Dictionary of Statistics)等極為珍貴的簡明資料。涉及的文學著作——即俄國小說——隻提及書名,因為這些小說版本太多,本書作者看的版本讀者不一定都能找到。提到馬剋思和恩格斯(這兩位是那個時代主要的當代問題評論傢)的作品,都是大傢熟悉的書或信劄,根據的是現有標準版(東柏林:1956~1971年)的捲次和頁數。至於地名,凡有英文的就寫成英文地名[例如慕尼黑:(Munich)],沒有英文的,就用當時齣版物上通常用的名字[例如普裏斯堡:(Pressburg)],其中沒有任何民族偏見。如有必要,會將該地的今名附加在括號中,例如萊巴赫[Laibach,今名盧布爾雅那(Ljubljana)]。

  已故的齊諾(Sigurd Zienau)和哈斯剋爾(Francis Haskell)審閱瞭科學和文藝部分,並糾正瞭我的某些錯誤。柯文南(Charles Curwen)解答瞭有關中國的問題。發生的錯誤和疏漏我難辭其咎。羅傑斯(W R Rodgers)、剋勞丁(Carmen Claudin)和莫伊莎(Maria Moisá)不時抽空來充當助理研究員,給我提供瞭極大幫助。我還要深深感謝我的編輯洛登(Susan Loden)。

   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全球視野下的權力與變革:1848-1875年的世界圖景》 引言:風暴與轉型之期 1848年至1875年,是人類曆史上一個充滿劇烈動蕩與深刻轉型的時期。它涵蓋瞭民族主義的興起、工業革命的深入、殖民擴張的加劇,以及一係列重塑全球權力格局的重大事件。這段時期,舊的帝國體係搖搖欲墜,新的國傢形態與經濟秩序正在醞釀。本書旨在跳齣單一國傢或地域的視角,以宏大的全球視野,係統梳理這一階段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發生的關鍵性變革,探討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以及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革命的浪潮與民族國傢的崛起 (1848-1860年代初) 第一章:1848年的“人民之春”:歐洲的燎原之火 1848年,席捲歐洲的革命浪潮是理解這一時期的起點。本章將深入分析法國二月革命、德意誌邦國的分裂與統一嘗試、意大利的復興運動(Risorgimento)以及奧地利帝國內部的民族矛盾。我們不僅關注革命的爆發及其訴求——自由主義、民主權利和民族自決——更側重於分析其失敗的原因。從巴黎的街壘戰到法蘭剋福國民議會的僵局,再到各國君主製的復闢,這一失敗揭示瞭早期自由主義的局限性,以及傳統保守勢力強大的韌性。然而,革命的火種並未熄滅,它催生瞭更具現實主義和組織性的政治力量。 第二章:大西洋兩岸的衝突與重塑:美國內戰的全球意義 雖然衝突的地理中心在美國,但美國內戰(1861-1865)的爆發及其結果,對全球政治經濟産生瞭漣漪效應。本章將考察奴隸製存廢的道德與經濟根源,以及工業北方與農業南方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國際社會對這場戰爭的態度——英國的棉花需求與對邦聯國的潛在承認、歐洲列強對聯邦勝利的戰略考量。聯邦的勝利不僅鞏固瞭美國作為一個統一民族國傢的地位,也為大規模工業化掃清瞭障礙,並為全球勞工和人權話語帶來瞭新的復雜性。 第三章:帝國秩序的崩塌與重構:東方視角的衝擊 在西方忙於內部革命和內戰時,亞洲的古老帝國正麵臨來自西方的巨大壓力。本章聚焦於剋裏米亞戰爭(1853-1856)對歐洲均勢的微妙調整,以及更具決定性的“兩口通商”時代的到來。我們將詳細分析鴉片戰爭的後續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如何迫使中國進一步開放門戶,以及太平天國運動對清王朝統治的內部侵蝕。這些事件不僅是孤立的軍事衝突,它們標誌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全球貿易和軍事霸權的鞏固。 第二部分:工業化的深化與全球經濟的整閤 (1860年代中後期) 第四章:鋼鐵與蒸汽: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序幕 1860年代見證瞭技術創新的加速,預示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來臨。本章將探討鋼鐵、石油、電力和化學工業的初步發展對全球生産力的影響。蒸汽動力的普及改變瞭製造業的地理分布,而鐵路和電報的快速擴張,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瞭時間與空間的概念。我們將分析這些技術進步如何加劇瞭核心工業國與資源輸齣地之間的經濟依賴關係。 第五章:自由貿易的盛宴與保護主義的暗流 “自由貿易”思想在這一時期達到瞭理論上的頂峰,英國主導的全球市場形成。本章分析瞭《科布登-謝瓦利埃條約》等雙邊協定在歐洲範圍內促進貿易自由化的努力。然而,這種“盛宴”並非普惠。德國、美國等新興工業力量,為瞭追趕英國,開始重新引入保護性關稅,為後來的貿易戰埋下伏筆。同時,這種經濟自由化往往與殖民體係緊密相連,原材料的獲取和製成品的傾銷構成瞭不平等的貿易結構。 第六章:資本的流動與全球金融網絡的形成 隨著工業生産力的提高,積纍的資本急需新的投資領域。本章將研究歐洲(特彆是倫敦)在國際金融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跨國投資的興起,包括對南美洲基礎設施、新大陸的鐵路建設和亞洲礦産資源的投資。這種資本的全球流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區域發展,但也使得金融危機更容易跨越國界傳播。 第三部分:新的政治現實與地緣政治的重組 (1860年代末-1875) 第七章:俾斯麥的鐵血之路:德意誌的統一與歐洲均勢的顛覆 1871年德意誌帝國的建立,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本章將集中分析普魯士如何通過“鐵血政策”,運用軍事力量和精明的政治手腕,先後擊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最終完成統一。德意誌帝國的崛起,徹底打破瞭維也納會議以來維持的歐洲均勢,使法國被邊緣化,歐洲進入瞭新的緊張對峙階段。 第八章:日本的覺醒:明治維新的衝擊波 與中國的被動開放不同,日本在1868年啓動瞭“明治維新”,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旨在“富國強兵”的激進改革。本章將詳細闡述日本精英階層如何學習西方技術、政治製度和軍事組織,以避免淪為西方殖民地。日本的經驗為其他非西方國傢提供瞭一個復雜的參照係:在保持國傢主權的前提下,如何快速地實現現代化。 第九章:殖民擴張的新階段:非正式帝國與關鍵地區的爭奪 雖然大規模的“瓜分非洲”要等到1880年代纔全麵展開,但在1848-1875年間,歐洲列強對全球的控製已通過經濟滲透和軍事威懾的形式深化。本章關注澳大利亞、新西蘭的白人定居者運動,以及在東南亞(如法屬印度支那的初步布局)和中亞(“大博弈”的早期階段)的關鍵爭奪。非正式帝國——通過經濟壓力和不平等條約施加的影響力——成為常態。 結語:舊世界終結與新秩序的開端 1875年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過渡。革命的熱情已經讓位於現實主義的政治算計;自由主義的理想在民族主義和國傢權力的現實麵前退居次席;工業生産的飛速發展開始要求更廣闊的外部市場。這一時期遺留下來的民族矛盾、經濟不平等和全球權力結構,直接預示瞭1870年代末期開始的“新帝國主義”浪潮,並最終塑造瞭20世紀的衝突麵貌。本書力求描繪齣這一復雜而關鍵的轉型期的全景圖。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文筆上看,作者的語言風格充滿瞭古典的厚重感,但絕不晦澀難懂,反而有一種深沉的魅力。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而是更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書中對社會心理和思想思潮演變的梳理尤其精妙,比如對自由放任主義思潮的興起及其在實踐中的扭麯的剖析,展現瞭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曆史敏感度。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那些關鍵曆史轉摺點的論述,邏輯鏈條清晰有力,論證過程紮實可靠,讓人信服。讀這本書,我不僅增長瞭知識,更重要的是,被培養瞭一種批判性閱讀曆史的習慣,不再輕易接受單一化的解釋,而是傾嚮於去探究現象背後的深層結構和驅動力。

評分

這部書的文字功底實在瞭得,讀起來就像是沉浸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裏,作者的筆觸細膩又不失磅礴,將19世紀中後期歐洲社會那些錯綜復雜的經濟脈絡和政治角力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曆史細節的考究,那些具體到工廠生産流程、金融市場波動乃至街頭巷尾的社會風氣描寫,都充滿瞭真實的曆史感。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論述,而是充滿瞭敘事張力,仿佛每一個章節都在推動著曆史的巨輪滾滾嚮前。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曆史,更像是在親曆一場盛大的時代變遷,對於理解現代資本主義的早期形態,這本書提供瞭極其寶貴的視角和豐富的史料支撐,讀完後我對那個時期“進步”背後的代價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那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人忍不住要反思我們今天所處的經濟結構,有哪些是曆史的遺存,又有哪些是新的變種。

評分

我非常欣賞這本書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而又富有批判性的史學態度。作者在敘述史實時,始終保持著一種超然的視角,既不盲目歌頌技術進步帶來的物質豐裕,也不一味渲染社會矛盾的黑暗麵,而是力求呈現一個復雜、多麵的曆史全景圖。它對“進步”的定義進行瞭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在描繪資本積纍過程中所付齣的社會成本時,那種不動聲色的批判力量,比直接的控訴更有穿透力。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書中呈現的各種曆史悖論所吸引和挑戰:為什麼經濟越是繁榮,社會裂痕反而越深?這種深度的挖掘和多層次的剖析,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曆史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經濟行為模式的深刻社會學研究。

評分

這是一部非常厚重但閱讀體驗極佳的作品,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和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作者對於經濟史的理解極為深刻,他沒有將“資本”視為一個抽象的、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將其描繪成一股具有強大生命力和破壞力的曆史力量。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無論是對某個新興産業的崛起還是對某個金融危機的爆發的復盤,都充滿瞭洞察力,這些細節讓抽象的經濟史變得鮮活起來。我感覺作者在寫作時,胸中是裝著整個歐洲大陸的經濟版圖和政治地圖的,筆觸所及之處,無不展現齣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閤上書本時,心中充滿瞭對那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年代的敬意與感慨,它為我理解現代商業倫理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大敘事的氣魄,又不乏對個體命運的關注,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且引人入勝。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經濟理論和復雜的國際關係,轉化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片段。比如,它對工業革命後城市化進程中階級分化的描述,簡直是入木三分,那種新舊財富觀念的碰撞、資産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日益加劇的張力,被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我讀得很投入,常常需要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那些犀利觀點,它挑戰瞭我過去對那個時代“進步”的單一化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多維度的審視框架,讓你能從經濟基礎、社會文化、乃至技術革新等多個層麵去理解“資本”是如何塑造時代的。

評分

醍醐灌頂之作,角度獨特,值得一讀

評分

産品很好,非常滿意。

評分

韆書易取,良書難求。

評分

經典作品,設計、印刷都相當不錯,內容就不用說瞭。值得收藏,推薦!

評分

滿意,發貨快,物流快

評分

好書,隻得購買,每天都在看一些。

評分

全球知名環境史大傢約翰·麥剋尼爾綜觀20世紀世界環境變遷的史學力作, 揭示未來社會與生態的關係成為人類再也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隻有瞭解過去人類對地球造成的危害,纔能避免未來全球生態崩潰的危機;美國世界史協會圖書奬及森林學會圖書奬獲奬作品,被《泰晤士報》評為年度優秀科學作品!

評分

環境史,細思作者並不是很有觀點,但他非常全麵的迴顧和分析瞭人類對地球環境的種種影響,列舉瞭海量的案例和數據。所以,一冊在手,我幾乎可以不必擔心寫環境特彆是與中國相關的霧霾、水土流失、大壩、核能的熱點問題的文章瞭。哈哈哈

評分

活動力度非常大,馬上就明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