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白莲教研究/杨讷史学著作四种

元代白莲教研究/杨讷史学著作四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讷 著
图书标签:
  • 元代史
  • 白莲教
  • 宗教史
  • 中国古代史
  • 杨讷
  • 史学
  • 历史研究
  • 社会史
  • 中世纪史
  • 民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36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927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杨讷著作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字数:1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null
杨讷先生此书为其代表作,虽篇幅不长,但极精审。此书对元代白莲教作了极其精彩的研究,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此次全新推出,披露了一份重要的元代白莲教的相关文献,迄未有学者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对白莲教的产生、渊源和教义、传播和演变、被禁和复教,以及与明教的关系,与弥勒净土信仰的关系,与元末农民战争天完红巾军、大宋红巾军的关系,与大明国号的关系等问题皆作了清辟的分析,并对著名史学家吴晗《朱元璋传》、《读史札记》中的相关观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本书论从史出,视野开阔,逻辑严密,文字洗炼,实为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前期研究论文已引得日本学者竺沙雅章、小川贯戈的重视,此次以专著形式推出,必将受到海内外学术界更多的关注。此次全新推出,增补了一份重要的元代白莲教的相关文献。

作者简介

杨讷,著名元史研究专家。1935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于《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后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于《历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白莲教的产生
第二章 白莲教的历史渊源和教义
第三章 南宋后期和元代前期的白莲教
第四章 白莲教的堂庵和道人
一、邵武和平里报德堂
二、徽州东门观音堂
三、丰城万缘堂
四、崇仁长安乡会善堂
五、长乐童道人庵
六、建宁白莲都掌教报恩堂
七、大都寅宾里无量寿庵
八、福清善应庵
九、白连道人

第五章 白莲教的演变
第六章 白莲教的被禁
一、都昌杜万一事件
二、柳州高仙道和彰德朱帧宝事件
三、元廷禁白莲教的原因与经过

第七章 普度与白莲教的复教
第八章 白莲教与明教
第九章 白莲教与弥勒净土信仰
第十章 白莲教与天完红巾军
第十一章 白莲教与大宋红巾军
第十二章 “明王出世”与大明国号
第十三章 余论
后记
增补 《全元文》卷一○一八所收重要文献一篇
引用书目

精彩书摘

  《元代白莲教研究/杨讷史学著作四种》:
  这篇公文是中书省上给武宗的奏议。奏议前半篇引用江西、福建奉使宣抚(奉使宣抚是元廷派往地方了解民间疾苦和官吏贪廉情况的官员,为临时性设置,受二品印)和御史台官员呈给中书省的一份文书,建议禁止(“革罢”)白莲教。他们讲了两条理由:一条是白莲道人们聚集男女,夜聚明散,扇众闹事;一条是道人们都是有妻子的人,自己身体不干净,怎能为皇上(“上位”)告天祝寿。奏议下半篇讲了中书省商量的结果,主张把已有的白莲堂舍拆毁,堂里的神像移放到当地寺院。道人们遣回原籍,由有关官府收管当差,今后再犯(“不改”)的要从重处罚。如果再这样聚在一块,都由地方官员禁止约束;地方官员禁约不严的,由御史、廉访司纠察。奏议经圣旨批准照办(“那般者”)。
  奏议有两处还需作些解释。一处是奉使宣抚等给中书省的文书中提到白莲道人们“盖着寺”,现在有的研究者据此就说道人们未出家而聚居寺院。这是一种误解,起因是对这份奏议的特殊性注意不够。首先这是一份硬译公牍,是从蒙文译出的,对所述汉人地区的事要经过两道翻译:先将汉地的事物名称译成蒙语,再将蒙文公牍译为汉文。经过两次翻译以后,能否精确表达原意就很难说了。以各种宗教的修持场所而言,汉语名称极为丰富,有寺、院、庙、观、堂、庵等等,各有适用范围,蒙语未必能有同样多的对应词语(恕我不懂蒙语)。即便是有,也要看译者的水平能否精确译出。再要注意的是这份奏议实际上包含了两份公文,一份是奉使宣抚给中书省的,我们已打上引号,其余的文字才是中书省的。两份公文不出于同一译者之手,便有可能因译者水平(语文水平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出现差异。细心的读者应当注意到奉使宣抚公文中的白莲道人的“寺”,在中书省的奏语中已改为“白莲堂舍”。无疑“堂舍”是准确的。我们已看到那么多的莲堂,尚未见到一个由白莲道人主持的寺。
  奏议中还有一处需要说明的是“神像”。当年重松俊章强调这里所说的“神像”不是佛像,以证明“元代白莲教比发生的时候怎样的驳杂不纯”。元代白莲教虽然驳杂,但由白莲道人主持的堂庵绝大多数仍是供奉佛像。这里的“神像”是指佛像,看它下文“本处有的寺院里教放着”可知。若是异教神像,焉有移置寺院的道理。
  ……

前言/序言

  白莲教产生于南宋初年,入元大盛,甚至传入高丽和日本。遍布各地的堂庵,人数众多的教徒,元廷对它的扶掖与禁止,它对元廷的依附与冲击,都说明白莲教是元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佛教派别,有认真加以研究的必要。我研究元代白莲教始于二十年前。1983年我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元史论丛》第二辑上发表论文《元代的白莲教》,1989年我编的《元代白莲教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也在中华书局出版。论文与《汇编》均引起一些反响。我对若干问题的看法(包括《汇编》的取名),有人赞同,也有人不以为然。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将论文扩充为专著。我需要修正一些错误,补充一些资料,进一步申述自己的某些看法,对不同意见作比较细致的讨论。这便是写作本书的意图。在过去的论文里我曾谈到白莲教在南宋的情况,但资料准备不足,写得很简略,篇名不敢兼题宋代。现在这本书虽然在南宋部分有所增补,还是没有勇气在书名上加一个“宋”字,原因如故。
  本书引用的白莲教资料大部分是《汇编》已经收入的,我在交代这些资料的出处时一并注明它们在《汇编》中的页码,以便持有《汇编》的读者查阅。
《烟云过眼:宋元之际江南士人的精神图景》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 ---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十三世纪中叶至十四世纪初这一剧烈动荡的时代门槛——宋朝的覆灭与元朝的建立前后,深入剖析了江南地区士人群体的精神嬗变、文化坚守与社会适应策略。作者以扎实的史料考证为基础,结合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学史的跨学科视角,细致描摹了这一特殊群体在“亡国”背景下的复杂心路历程与文化实践。全书旨在勾勒一幅有血有肉的“士人精神图景”,探究“遗民”身份如何被构建、被体验,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在政治权力的剧烈更迭中寻找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部分:时代的裂隙与士人的身份焦虑(1250-1300年) 本部分主要处理宋元鼎革之际,江南士人所面临的直接冲击与身份重塑。 第一章:最后的南宋:临安的黄昏与士人的预感 本书开篇,并非直接叙述元军南下,而是着重描绘南宋末年社会内部的紧张气氛。通过分析宋末文集的私撰序跋、地方志的记录以及家族内部的往来书信,揭示了中上层士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层忧虑。重点考察了以文天祥、陆秀夫为代表的忠臣群体,但视角更侧重于那些尚未完全投身抗争,却已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结构性危机的知识分子。分析了宋代以来科举制度的衰败、乡里精英与中央政权关系的松弛,为士人最终的“易辙”或“坚守”埋下了社会基础。 第二章:降附与隐逸:初元之际的生存抉择 元朝统治初期,对原南宋士人的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本章通过梳理降元官员的履历变动和清廷的招抚策略,将士人划分为“出仕”、“退隐”和“待时”三类。重点探讨了“出仕”士人(如虞集、杨载等)在元初政治格局中如何平衡汉文化传承与元朝统治合法性的要求。对比之下,深入分析了“隐逸”群体的选择,考察了他们并非简单的消极避世,而是通过整理家学、修缮园林、创作怀古诗文等方式,进行的文化抵抗与自我慰藉。 第三章:朱子学体系的结构性危机 宋明理学,尤其是朱熹学派,在南宋是士大夫阶层的“官方哲学”。元朝的统治者对儒学态度复杂,既需要利用其维护社会秩序,又对其政治渗透力保持警惕。本章分析了朱子学在元初的地位变化,探讨了陈栎、吴澄等重要理学家如何修正或重构理学,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特别关注了“格物致知”等实践性命题在动荡年代的意义重估,以及理学内部对于“忠君”与“道义”之间冲突的哲学回应。 第二部分:元代学术的重构与文化景观(1300-1350年) 进入元代中后期,士人群体逐渐适应了新的政治结构,开始形成一套成熟的文化应对机制。 第四章:辽阔视野下的学术转向:史学与文献学的复兴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交汇,促使江南士人的学术兴趣发生转移。本书认为,对“前朝”历史的梳理和对域外知识的吸收,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学术转向。重点考察了元代官修史书的编纂过程,分析了江南士人在此中的参与程度和隐性表达。同时,对宋代以来散佚的典籍的重新搜集、整理和校注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标志着士人将学术的重心从政治关怀转向了知识的保存与整理。 第五章:民间信仰与士人精神的交错地带 虽然本书核心关注士大夫阶层,但本章将视角扩展至士人与社会底层的精神交流。通过对地方志中关于祭祀、善堂、地方保护神信仰的记载,探讨了士人在社会秩序松动时,如何参与到民间信仰的重构中。分析了儒家伦理在乡里治理中的实际运作,以及部分士人(如在地方上具有声望的文人)如何利用这种精神联系来维持其社会权威,即使在官方政治体系之外。 第六章:园林与书斋:空间中的文化庇护所 本章侧重于物质文化与精神世界的互动。江南士人通过精心营造园林(如弇园、环秀山庄的早期形态)和布置书斋,构建了一个与元朝权力中心保持距离的“文化疆域”。通过分析这一时期园林题咏、书斋记的文学主题,揭示了士人如何通过对山水、花木的审美化处理,来象征性地表达对故国之思、对纯粹文人趣味的坚持,以及对政治污浊的规避。 第三部分:文学的内化与代际传承(1350年以后) 本书的收尾部分,着眼于元末明初,考察了这种文化模式如何被最终固化并传递给下一代。 第七章:诗歌的“雅”与“俗”:元曲的兴衰与文人的疏离 元代是戏曲(元曲)大放异彩的时期,但江南士人对于杂剧的态度一直颇为暧昧。本章对比分析了士大夫文集中所体现的“雅正”诗风,与元曲中所展现的市井活力之间的张力。论证了许多士人对元曲的轻视,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自我标榜,即拒绝被元代政治的“通俗”气息所同化。同时,也探讨了少数士人对元曲的吸收,如何为明代文学的转型埋下了伏笔。 第八章:家学与“非正式教育”:文化血脉的延续 面对官方教育体系的变动,家族内部的教育体系变得空前重要。本书通过对几大家族(如常熟的顾氏、昆山的顾氏)族规、家训的研究,详细阐述了士人如何将“道统”的维护转化为“家统”的延续。强调了家学中对于“气节”的强调、对经史的精研,以及对诗文操练的重视,如何确保了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断裂期依然能保持其身份的连续性与核心价值的纯粹性。 结语:不朽的烟云 全书最后总结道,元代江南士人的精神世界并非简单的“亡国之痛”,而是一场复杂的、长达百年的“文化适应性进化”。他们通过学术转向、空间营造和家族教育,将宋代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一套能在异族统治下生存并得以保全的文化模式,为明清的士人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坚守与妥协,共同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既沉郁又充满韧性的历史瞬间。 --- 本书特色: 1. 视角独特: 避开对元初政治斗争的直接叙事,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的内部心理结构与文化实践。 2. 史料丰富: 大量运用地方志、诗文集中的私人化记载、科举档案及族谱资料,还原士人日常的真实困境。 3. 问题意识明确: 深入探讨在政治“断裂”时期,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文化存续”的策略性思考。 适合读者: 宋元史研究者、明清社会文化史学者、中国思想史爱好者、对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生存状态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可以说是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时,展现出了非凡的耐心与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他对地方志、碑刻文字乃至民间传说中只言片语的细致梳理和交叉验证。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定论”,在作者的笔下被层层剥离,露出了更为复杂和微妙的真相。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使得整个论述体系不再是空中楼阁式的宏大叙事,而是建立在坚实、多维度的证据链之上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一起,穿梭于档案馆的尘封卷宗和偏远山区的古迹之间,那种寻找到关键证据时的豁然开朗,极大地满足了一个求知者的心理。它强迫你跳出既有的框架去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成的结论。

评分

行文的逻辑推进和论证的严密性,是这本书最让人称道的地方。作者的语言风格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腔调,而是以一种清晰、克制的笔触,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每一个段落的转换,都像是精密的齿轮咬合,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引向下一个论点。尤其是在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影响进行剖析时,作者总能巧妙地设置悬念,然后用无可辩驳的论据来解答。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引人入胜。它不是在“告诉”你答案,而是在“引导”你一起去推理和构建历史场景,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合作,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去魅”过程。它没有美化或过度神化任何历史人物或事件,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解剖刀,审视历史的真实面貌。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读时被其广博的知识面所震撼,再读时则被其冷静的批判性思维所折服。作者的笔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是最高尚的学人精神的体现。它让你明白,历史研究的真正魅力,不在于构建多么光鲜亮丽的叙事,而在于勇敢地面对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甚至是不那么光彩的真实细节,并从中提炼出普世的智慧。这本书,无疑是学术殿堂里的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历史厚重感的封面处理,让人一拿到手就感觉不是寻常的学术读物。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细小的脚注和引文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比对史料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一种福音。装帧的匠心不仅体现在外观,更体现在对阅读体验的深思熟虑上。比如,书脊的装订牢固而不失弹性,翻阅时能平整地摊开,极大地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疲劳感。装帧的整体风格似乎在暗示着内容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它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告诉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艺术品,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敬畏与期待。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疑为内容的深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拓展性,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政治史或宗教史框架,而是大胆地融入了社会结构变迁、经济基础对思想文化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察。作者似乎总能在看似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侧面之间,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揭示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层关联。比如,他对特定时期漕运路线变化对某一地域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就极为精妙,让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一下子立体了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对元代历史复杂性的认知,也为我日后研究其他相关课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系和方法论启发。

评分

13万字的小书,还用和硬壳精装 愣是把价格提到了39 如果没有硬壳 至少能便宜10块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读完了再看更是好书

评分

很好,想买很久了。

评分

速度很快,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非常好的书,很有用,很喜欢。书山有路勤为径。

评分

很好,想买很久了。

评分

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

开本较小,质量却是非常好的。

评分

开本较小,一本大合集拆成了四本,也是不容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