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丛书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见识丛书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著,贾士蘅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帝国主义
  • 近代史
  • 19世纪
  • 20世纪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欧洲
  • 世界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4605
版次:2
商品编码:12120723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帝国的年代是一则写满矛盾的扩张和死亡故事,无与伦比的和平造就出无与伦比的战争。无限进步的希望隐藏着日渐不安的恐惧,不费吹灰之力的征服孕育了无力招架的毁灭,它似乎永远断裂了过去,却又直接联系着现在,我们已不在其中,但不知它还有多少在我们里面。
  当一撮先进国家操刀瓜分落后世界之际,经济排挡由自由竞争小企业转换到保护主义大集团,政治动力由中产精英下移到群众,工人运动从经济*兴隆处迸发,资产阶级从财富顶端跌落,民族主义挥舞着国旗向右走去,新女性挣出黑暗现身历史,大众艺术完成了前卫人士志在促成的文化革命,科学革命瓦解了确定稳固的宇宙真理。古帝国掀起革命巨浪,新帝国笼罩战争阴霾。
  1914年,一场早已预见却无力阻止的世界大战,带来了极端的年代。

作者简介

1917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中产家庭,后迁居维也纳和柏林。1933年因希特勒掌权而转赴英国,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他于1936年加入共产党,1947成为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讲师,1978年成为该校经济及社会史荣誉教授。2012年10月1日,病逝于伦敦,享年95岁。霍布斯鲍姆研究的历史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广至拉丁美洲。除专业领域外,霍氏也经常撰写当代政治、社会评论、历史学、社会学理论,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他在劳工运动、农民运动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而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更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他的著作甚丰,先后计有14部以上专著问世,包括《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盗匪》《民族与民族主义》《原始的叛乱》《爵士风情》等。

目录

序言

序曲

第一章 百年革命

第二章 经济换挡

第三章 帝国的年代

第四章 民主政治

第五章 世界的工人

第六章 挥舞国旗:民族与民族主义

第七章 资产阶级的不确定性

第八章 新女性

第九章 文艺转型

第十章 确定性的基石:科学

第十一章 理性与社会

第十二章 走向革命

第十三章 由和平到战争

结语


精彩书摘

  《见识丛书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在科技以及随之而来的物质生产和交通量的发展上,进步表现得最为显著。现代机械绝大多数是以蒸汽为动力,并由钢铁制成。煤已成为最重要的工业能源,在俄国以外的欧洲,有95%的能源是来自煤矿。欧洲和北美的山溪,一度曾决定许多早期纺织厂的地点,其名称便可使我们想起水力的重要,可是现在它们又重新成为农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虽然到了19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发电和内燃机均已成为事实,但是电力和石油尚不十分重要。及至1890年,甚至连美国也不能宣称它拥有300万盏以上的电灯,而在19世纪80年代早期,欧洲最现代化的工业经济:德国每年所消耗的石油还不到40万吨。
  现代科技不仅是无法否认、频奏凯歌,同时也是历历可见的。其生产机器,虽然照现代标准来看并不特别强大(在英国,1880年时它们的平均马力还不到20匹),但通常体积都相当庞大,而且主要是由钢铁制成,就像我们今天在科技博物馆所看到的那样。而19世纪最最巨大和最最强大的发动机,也是最容易看到和听到的产品,便是数十万具的火车头,以及在一缕缕浓烟之下,拖在其后的275万辆客货车。它们是19世纪最戏剧性的发明之一,一个世纪之前的莫扎特(Mozart)在撰写其歌剧时,根本不曾梦想过会有这种产物。由闪亮铁轨铺成的巨大网络,沿着平原、跨越桥梁、穿过山谷、穿越隧道,甚至翻过像阿尔卑斯山主峰那么高的山隘。各条铁路共同构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宏伟的公共建设。它们所雇佣的人力,超过任何工业。它们驶往大城市中心,在那里,同样便捷和巨大的火车站正庆祝它们的胜利;它们同样也伸向19世纪文明未渗入的最遥远的乡村。到了19世纪80年代早期(1882年),每年几乎有20亿人次乘坐火车旅行;自然,其中大多数是来自欧洲(72%)和北美(20%)。在西方的“已开发”地区,当时可能没有几个男人一生中从未与铁路有过接触,甚至连不太外出的妇女,也都或多或少接触过火车。或许只有电报这种现代科技的另一产物的知名度超过了火车,绵延在一望无际的木杆上的电报线网络,其长度是世界铁路总长的三或四倍。
  1882年时,全球共有2.2万艘汽船,虽然它可能是比火车头更有力的机器,但只有少数走近港埠的人才看得见,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比较缺乏代表性。1880年时,它们的总吨位仍然(但也只是)较帆船少,即使在工业化的英国也不例外。就世界的船舶总吨位而言,1880年时,靠风力的船舶与靠蒸汽动力的船舶,其吨位比率仍然几乎是3:1。不过,在接下来的10年间,这种情形即将发生戏剧性改变,使用蒸汽动力的船舶将大为增加。虽然木材已换成铁,蒸汽取代了风帆,但在船只的建造和装卸上,传统仍然统治着水路运输。
  19世纪70年代下半期的严肃的外行观察家,对于当时正在孕育或正在产生的科技革命究竟投入了多大的注意力?这时候,正在酝酿或推出的科技变革包括各种涡轮机和内燃机,电话、留声机和白炽电灯泡(这些都刚发明),汽车[19世纪80年代,戴姆勒(Daimler)和本茨(Benz)让它投入使用]以及19世纪90年代出产或制造中的电影放映机、飞行器和无线电报。几乎可以确定的是,观察家已期待并预测到与电力、摄影和化学合成这些他们所熟悉的方面有关的重要进展。而他们对于科技应该可以发明机动引擎使道路运输机械化这个明显而迫切的问题得以解决一事,也不会感到诧异。我们不能指望他们能够预先想到无线电波和放射性,但他们必定曾经臆测到人能飞上天这件事(人类何时不做此臆想),而由于这个时代科技上的乐观主义,他们也必然相信它有实现的一天。当时的人们的确对于新发明如饥似渴,越是戏剧化的发明便越受欢迎。1876年爱迪生(T.A.Edison)在美国新泽西州(New Jersey)的门罗公园(Menlo Park)建立了或许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座私人实验室,当他在1877年推出第一部留声机时,顿时成为美国人的大众英雄。然而尽管如此,任何观察家都绝不会预料到这些新发明对消费者社会所造成的实际改变。因为,除了美国以外,这个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尚未引起相当的注意。
  ……

前言/序言

序曲

  回忆就是人生。由于总是一群活人在回忆,它遂成为永恒的演进。它受限于记忆和遗忘的辩证法,觉察不出自己连续的变化,它可以有各种用途,也可以做各种控制。有时它可以潜伏很长的时间,然后突然复苏。历史永远是为已不存在的事物所做的片面和有问题的复原。记忆永远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并与无穷的现在依偎相连。历史是过去的再现。

  ——诺拉(Pierre Nora),1984年

  除非我们同时也明白基本结构上的变化,否则只描述事件的经过,即使是以全世界为范围,也不大可能使我们对今日世界上的各种力量,有较佳的了解。今天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新构架,一种新的回溯方式。这些也就是本书所想要呈现的。

  ——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1964年

  1

  1913年夏天,有一个年轻女孩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所中学毕业。对那时的中欧女孩来说,这是相当不寻常的成就。为了庆贺她毕业,她的父母决定送她出国旅行。不过在当时,让一个富裕人家的18岁女子单独暴露于危险和诱惑之下,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因此他们想找一位适当的亲戚来照顾她。幸运的是,在过去几代由波兰和匈牙利西迁致富而且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亲戚中,有一家过得特别好。奥尔贝特(Albert)叔叔在地中海东部各地——君士坦丁堡、士麦那(Smyrna)、阿勒颇(Aleppo)和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开了一家连锁商店。在20世纪早期,奥斯曼帝国和中东有许多生意可做,而奥地利长久以来便是中欧对东方贸易的窗口。埃及既是一个适合文化自修的活博物馆,又是一个国际性的欧洲中产阶级高级聚居地。在当地用法文很容易沟通,而这位小姐和她的姐妹,在布鲁塞尔附近的一家寄宿学校已学会流利的法文。当然,埃及有许多阿拉伯人。奥尔贝特叔叔欣然欢迎他的亲戚。于是这位小姐乘坐一艘轮船由的里雅斯特港(Trieste)前往埃及。该港是奥匈帝国的主要港口,碰巧也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寄居地。这位小姐便是作者未来的母亲。

  若干年以前,一个年轻男子也旅行到埃及,但他是从伦敦去的。他的家庭背景普通得多。父亲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俄属波兰移民到英国,以制造家具为业。他在伦敦东区和曼彻斯特(Manchester)过着不稳定的生活,尽量设法养育他原配所生的一个女儿和继室所生的八个儿女(其中大多数是在英国出生)。除了一个儿子以外,其他的孩子都没有经商的天分或意愿。只有最小的孩子有机会受到一点儿教育,日后成为南美的采矿工程师,当时南美尚是大英帝国一个非正式的部分。然而,所有的孩子都热衷于学习英文和英国文化,并且积极地英国化。其中一个后来成为演员,一个继承家中的家具制造业,一个成为小学教师,另外两个进入当时正在发展中的邮政服务业。那个时候,英国刚占领埃及不久(1882年),因此,其中一个兄弟便到尼罗河三角洲上代表大英帝国的一小部分——埃及从事邮政和电信工作(Egyptian Post and Telegraph Service)。他认为埃及很适合他的另外一个兄弟,这个兄弟非常聪明、和气,有音乐天分,运动样样精通,并且具有轻量级拳赛冠军的水准,如果不需要靠自己谋生,他的特质可让他的生活过得十分惬意。事实上,他正是那种在殖民地的运货业事务所工作远比在任何其他地方工作更容易的英国人。

  这个年轻人便是作者未来的父亲。因此,他是在帝国年代的经济和政治活动使他们相聚的地方遇见未来的妻子的。这个地方便是亚历山大港郊外的运动俱乐部,后来他们的第一个家便在这个俱乐部附近。在本书所谈的时代之前,在这样的地方发生这样的邂逅,并使这样的两个人缔结姻缘,都是极端不可能的事。读者应该知道原因何在。

  然而,我以一件自传式的逸事作为本书的开始,有更严肃的理由。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在历史和记忆之间都有一块不太明确的过渡区。这块过渡区是介于两种过去之间,其一是可相对不带感情予以研究的过去,其二是掺杂了自身的记忆与背景的过去。对于个人来说,这块过渡区是由现存的家庭传统或记忆开始的那一点起,一直到婴儿时代结束——也就是,比方说,从最老的一位家人可以指认或解说的最早的一幅家庭照片起,到当公众和私人的命运被认为是不可分开而且互相决定的时候止[“我在战争结束前不久遇见他”;“肯尼迪总统(Kennedy)一定是在1963年死的,因为我那个时候还在波士顿”]。这块过渡区在时间上可长可短,它特有的模糊和朦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永远会有这么一块时间上的无人之地。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或对于任何人来说,它绝对是历史最难把握的一部分。对于作者本人而言,由于作者在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出生,而父母在1914年时分别是33岁和19岁,帝国的年代正好处于这个不太明确的区域。

  但是,不仅个人如此,社会也是这样。我们今日所生活的世界,其男男女女大致是在本书所讨论的这个时代成长,或在其直接的影响下成长。或许在20世纪将要结束的此刻,情形已不复如此(谁又能确知),但在20世纪的前2/3,情形确实是这样。

  比方说,让我们来看一看对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名单:1914年时,列宁[Vladimir Ilyich Ulyanov(Lenin)]44岁,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Dzhugashvili(Stalin)]35岁,小罗斯福总统(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30岁,凯恩斯(J�盡aynard Keynes)32岁,希特勒(Adolf Hitler)25岁,阿德勒(Konrad Adenauer,1945年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缔造者)38岁,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40岁,甘地(Mahatma Gandhi)45岁,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25岁,毛泽东21岁,胡志明22岁,铁托[Josip Broz(Tito)]与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Bahamonde)同岁,也就是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小两岁,比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小9岁。再看一看文化领域内的重要人物。比如根据1977年出版的《现代思想辞典》(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所选录的文化人物为抽样标准,其结果如下:

  1914年或之后出生者23%

  活跃于1880~1914年间,或在

  1914年已是成人者45%

  出生于1900~1914年间者17%

  活跃于1880年前的15%

  由此我们可明显看出,即使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仍认为帝国的年代对这个时代的思想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我们同不同意这个观点,它在历史上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因此,不仅是少数与1914年前直接有关的在世者,面临着如何看待他们的私人过渡区的问题,而且,在比较非个人的层次上,每一个活在1980年的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为1980年乃是由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个时代所塑造的。我不是说较远的过去对我们而言较不重要,但是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处理遥远的时代时,我们知道自己基本上是以陌生人和外来者的身份面对它们,很像西方的人类学家着手调查巴布亚(Papuan)的山居民族一样,如果它们在地理上、纪年上或感情上是足够遥远的,这样的时期,便可以完全通过死者的无生命遗物——书写、印刷或雕刻、物品和形象而存在到今日。再者,如果我们是历史学家,则我们知道我们所写的,只能由其他这样的陌生人来判断和纠正——对于这样的陌生人而言,“过去也是另一个国度”。我们的确是借由我们自己的时代、地点和形势来假设过去,也倾向于以我们自己的方式重新塑造过去,去看待那些我们的目光可以洞悉的事物,以及那些我们的看法允许我们认出的事物。不过,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也带着我们这一行惯用的工具和材料,研究档案和其他一手资料,阅读数量庞大的二手文献,一路走过我们前辈学者许多代以来所积累的辩论和异议,走过不断变化的风尚和不同的解释与重要的阶段,永远好奇,(也希望能)不停地问问题。但是,除了那些以陌生人身份争论一个我们不复记忆的过去的其他当代人以外,我们的工作也不会遭遇什么阻力。因为,甚至我们以为我们所知道的1789年法国或乔治三世英国,也是我们通过官方或民间学究所学得的第二手或第五手知识。

  当历史学家想要努力钻研仍有目击者存活的时代时,两种相当不同的历史概念便互相冲突,或者,在最好的情形下,互相补充:学术性的和实际存在的、档案的和个人记忆的。由于每个人都已在心中与自己的一生达成妥协,因此每一个人都是他们身处时代的历史学家。如同冒险进入“口述历史”领域的人所知道的,从绝大多数人的观点看来,这样的历史学家都是不可靠的,但是他们的贡献,却有基本的重要性。对那些访问老兵和政客的学者而言,从印刷品上所得到的资料,将较接受他们访问者记忆中的资料更多也更可靠,但是他们却可能误解这些文字上的资料。而且,不像研究十字军东征的历史学家那样,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学家,可能会被那些曾经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加以纠正。这些人回忆往事,摇摇头说:“但是事情根本不是这样。”不过,彼此对峙的这两种历史观点,在不同的意义上都是对于过去的合乎逻辑的重建。历史学家有意识地以为它们是如此,这样至少可以予以说明。

  但是,不明确区域的历史则不同。其本身是有关过去的自相矛盾未能完全理解的形象。它有时比较模糊,有时显然精确,永远是由学术与公众和私人的二手记忆所传达。它仍是我们的一部分,但不再是我们个人所能影响的。它所形成的,类似那些斑驳的古代地图——充满了不可靠的轮廓和空白,搭配着怪物和符号。这些怪物和符号被现代的大众媒体所夸大。正因为这个不明确的区域对我们而言很重要,遂使媒体也对它全神贯注。多谢媒体的恩赐,这种片段和象征的形象至少在西方世界已成为持久记忆的一部分:“泰坦尼克”号邮轮(Titanic)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在沉没后的75年,还具有最初的冲击力,不断出现在报纸杂志的大标题中。而当我们为了某种原因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那一时期,我们心头闪过的这些形象,比起以往那些常使非历史学家联想起过去的形象和逸事[当无敌舰队接近英国时,德雷克(Drake)在玩滚木球游戏,玛丽-安托瓦妮特(Marie�睞ntoinette)的钻石项链或“让他们吃蛋糕”,华盛顿特拉华河(the Delaware)],与时代的联系更密切。后面这些形象和逸事没有一件会片刻影响到严肃的历史学家。它们超出了我们的领域。但是,即使我们是专业人士,我们能保证以同样冷静的态度,看待帝国时代那些已成为神话的形象,如“泰坦尼克”号邮轮、旧金山大地震和德雷福斯案件(Dreyfus)吗?

  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相比较,帝国的时代都更大声疾呼要求脱去神秘面纱,正因为我们(包括历史学家在内)已不再置身其中,但是又不知道它有多少尚在我们里面。这并不意味着它要求揭露或揭发贪污腐败(它所肇始的一项活动)。

……


繁星之下,历史的脉动:一部跨越世纪的文明侧影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初叶,一个旧秩序在剧烈动荡中瓦解,新力量暗流涌动,为随后的全球冲突埋下伏笔的时代。我们不考察欧洲大陆上那场著名的“帝国年代”的直接冲突与高潮,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地域和更深层的社会肌理,描绘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雏形的、被主流叙事常常忽略的文明图景与思想变革。 本书是一部关于“边缘与交汇”的史诗,它探讨了在既定的欧洲霸权体系下,其他文明如何应对西方工业化和殖民扩张带来的冲击,如何试图重塑自身身份和未来道路的复杂过程。我们相信,理解二十世纪的开端,不能仅仅停留在列强之间的外交博弈和军事竞赛,更需要深入那些酝酿着深刻社会结构性转变的领域。 第一部分:东方的觉醒与内部的重塑 我们将首先把焦点置于东亚的剧变。当我们避开欧洲中心的历史叙事时,清末民初的中国,其内部的知识分子和改革者所经历的挣扎与探索,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化悖论的绝佳样本。 清末的知识图景: 这一部分细致考察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破产与知识分子群体在救亡图存压力下的思想转向。我们深入分析了严复、梁启超等人的翻译活动及其对中国精英阶层认知框架的根本性颠覆。不同于简单的“拥抱西方”,我们关注的是他们如何在吸纳西方政治哲学(如卢梭、穆勒的自由主义概念)的同时,努力将其本土化,试图构建一种既能抵御外侮又能保持文化主体性的现代性方案。这包括对“国家”概念的重新界定,以及在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个人主义之间的艰难调和。 日本的“脱亚入欧”之后: 虽然明治维新是现代化的典范,但本书将批判性地考察其内在矛盾——帝国主义的扩张倾向和国内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我们详细分析了“国家神道”的构建过程,它如何被用作维护天皇权威和动员国民服务于帝国野心的意识形态工具。这一部分尤其关注日本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初期经济渗透策略,这些策略为理解二战前的亚洲地缘政治奠定了基础,展示了现代化资源获取的残酷逻辑。 奥斯曼帝国的转型困境: 在西方势力步步紧逼之下,奥斯曼帝国在“坦志麦特”改革后的努力并未能带来稳定。本书将聚焦于“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崛起。我们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亲西方的军事集团,更深入探究其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从最初对君主立宪的渴望,如何逐渐滑向更为排他的突厥主义倾向。这些内部的政治斗争,揭示了多民族帝国在面对现代民族国家概念冲击时,试图通过强化单一民族身份来自我挽救的悲剧性努力。 第二部分:殖民地社会的韧性与适应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镜头转向全球南方,审视殖民地内部的社会生态如何在外部压力下发生不可逆转的形变。我们关注的不是殖民者的政策手册,而是被殖民者的日常生活、经济抵抗和文化重塑。 印度次大陆的社会分化: 英国的直接统治和间接治理如何重构了印度的经济结构?我们详述了棉花种植和工业化对传统手工业的毁灭性打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在英式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第一代印度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如何利用英国提供的法律和政治术语,反过来挑战殖民统治的合法性。加尔各答和孟买的知识圈层如何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中,孕育出早期的民族主义话语,并开始争论印度未来的国家形态——世俗的还是宗教导向的? 拉丁美洲的“精英共和”: 在许多拉美国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无花果共和”的时代,经济上依附于欧洲资本(咖啡、矿产出口),政治上则由少数大地主和军事精英垄断。我们分析了波菲里奥·迪亚斯统治下的墨西哥,其对外国投资的极度开放政策如何加剧了土地兼并和农民的贫困,最终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革命埋下了火药。这一部分旨在说明,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本身,并不等同于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或社会公平。 非洲大陆的资源掠夺与劳工组织: 我们避开了对非洲内部冲突的简化描述,而是集中考察比利时刚果、法属西非等地的强迫劳动体系对当地社会结构的破坏。重点分析了在橡胶和矿产开采的需求下,欧洲管理者如何人为地制造和利用部族间的矛盾,以达到更高效的资源控制。同时,我们也描绘了早期在矿场和种植园中形成的跨地域劳工群体,他们如何通过非正式的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初步的集体行动,展现了抵抗的萌芽。 第三部分:全球化边缘的思想生态 最后,本书探讨了在科技和信息加速传播的背景下,不同文明间知识的流动与错位。 科学、医学与文化边界的模糊: 现代科学和医学的传入并非总是被视为进步的象征。我们考察了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传统医师群体对西医的抵制与接纳的复杂过程。例如,在一些地区,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如对瘟疫的控制)被接受,但相关的生物学本体论却在精英阶层中引发了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哲学辩论。 现代性的多重标准: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1875年至1914年间,所谓的“现代性”并非单一的、线性的发展轨迹。对于欧洲列强而言,这是一种基于工业生产力和军事技术的霸权;而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这是一种必须被吸收、改造或抵制的外部压力。我们通过对比不同文化对时间、效率和个人价值的理解,揭示了不同文明在应对全球化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创造性张力与适应性策略。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幅宏大而细致的二十世纪初“全球侧影”,它关注的是那些在既定历史轨迹下努力定义自身命运的社会、思想和经济活动。通过这些侧写,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不仅仅是帝国间的权力斗争,更是建立在这些深刻的、尚未解决的内部转型危机之上的必然产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这厚厚的一卷,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扎实的史料功底和旁征博引的叙事能力。文章的语调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说教,而是充满了洞察力和一种近乎文学性的细腻。他叙述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就像是安排一场宏大的舞台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关键人物的出场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节奏张弛有度。我尤其喜欢他处理外交辞令的部分,那些看似平静的电报和密函背后,隐藏着的巨大权力博弈和国家意志的较量,被他描绘得惊心动魄。他很少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大量的原始材料和不同角度的解读,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那个复杂世界的图景。这种“让你自己去发现”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满足了一个历史爱好者探索真相的欲望,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自己对世界格局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思维的训练。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进步”与“危机”并存的那个时代的深刻描绘。我们通常将那个时期看作是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益文明的黄金时代,但作者却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其下暗流涌动的社会矛盾和结构性失衡。他细致地描绘了新兴的工业力量如何与衰落的旧贵族阶层进行角力,城市化进程中底层民众的艰辛,以及殖民体系内部的张力。特别是对新兴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潮的剖析,令人不寒而栗。他将宏大的地缘政治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你看到战争的阴影是如何投射到每一个家庭的餐桌上。这种全景式的、不带偏见的审视,让那个年代的复杂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它提醒我们,任何看似辉煌的时代,都建立在脆弱的平衡之上。

评分

这本书的格局之大,令人望而生畏,但其魅力正在于这种包罗万象的视野。作者没有将目光局限于一两个主要强国之间简单的零和博弈,而是将视角扩展到了全球范围,细致地探讨了远东的权力真空、巴尔干地区的火药桶性质,乃至新兴的拉丁美洲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地位。他似乎拥有俯瞰整个地球的视角,将十九世纪末的全球体系视为一个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每一次局部的冲突,无论是摩洛哥危机也好,还是巴尔干的局部战事也罢,都被精准地放置在那个世纪末的全球权力结构中进行解读,清晰地展示了它们如何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预示着一场更大的灾难。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一部关于力量转移、结构演变和系统性崩溃的宏大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立刻就给人一种厚重、典雅的历史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考究,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疲劳。排版方面,字号适中,行距舒适,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地图插页处理,绘制得极其精细,那些旧式的地图风格让读者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去亲眼目睹那些历史的转折点。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上的花纹和封底的简介排版,都体现出出版方对“经典”二字的尊重与追求。拿到这本书时,光是掂量它的重量和感受封面的质地,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制作的历史文物副本,非常适合摆在书架上细细品味。

评分

要说阅读体验,这本书的注释和索引系统堪称典范。对于像我这样,习惯于深挖背景资料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页边那些密集的脚注,往往不是简单的文献引用,而是对某个术语、某个人物的背景进行补充说明,有时甚至是一段有趣的逸闻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阅读层次。而且,索引做得非常详尽,想快速回溯某个特定的条约或会议,几乎可以一秒定位。我尝试着跳读了几个章节,发现无论从哪个入口切入,都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这说明作者在结构设计上做了极大的功课,确保了即便是碎片化的阅读,也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相较于一些只顾内容而忽略阅读辅助工具的著作,这本书在“工具性”和“学术性”的平衡上做得极为出色,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

评分

好大一本,厚厚的,纸质非常舒服,读起来也不吃力,就是,以为是图文的,给孩子,结果,是学术的。。自己看吧。京东配送很好很好。快递员服务也很好。

评分

好书!!美好总是相对的,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因为应酬而丢失了属于自已的私人时间、因为欲望而焦虑彷徨。也许得到了在来时的路上所期待的,到最后却发现,失去了在原点时的一切。

评分

活动期间购买就是优惠多多,买,买,买。

评分

挺好的,下回继续在京东买东西。

评分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一本条理清晰且具真知灼见的著作。它所传递的信息有如当头棒喝,不论大众或政客都应予以关注。

评分

京东购书是一如既往的又快有好!

评分

京东的书一直都非常好,已经连续几年在这里买了,而且书的质量都很不错,推荐强力推荐!!!为了学习还会继续继续坚持买书读书。

评分

买了一堆书,还没看,不过质感不错,版面设计也好

评分

包装完好,无破损,品相完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