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叢書 帝國的年代:1875—1914

見識叢書 帝國的年代:1875—191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著,賈士蘅 譯
圖書標籤:
  • 曆史
  • 帝國主義
  • 近代史
  • 19世紀
  • 20世紀
  • 政治
  • 社會
  • 文化
  • 歐洲
  • 世界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4605
版次:2
商品編碼:12120723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純質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帝國的年代是一則寫滿矛盾的擴張和死亡故事,無與倫比的和平造就齣無與倫比的戰爭。無限進步的希望隱藏著日漸不安的恐懼,不費吹灰之力的徵服孕育瞭無力招架的毀滅,它似乎永遠斷裂瞭過去,卻又直接聯係著現在,我們已不在其中,但不知它還有多少在我們裏麵。
  當一撮先進國傢操刀瓜分落後世界之際,經濟排擋由自由競爭小企業轉換到保護主義大集團,政治動力由中産精英下移到群眾,工人運動從經濟*興隆處迸發,資産階級從財富頂端跌落,民族主義揮舞著國旗嚮右走去,新女性掙齣黑暗現身曆史,大眾藝術完成瞭前衛人士誌在促成的文化革命,科學革命瓦解瞭確定穩固的宇宙真理。古帝國掀起革命巨浪,新帝國籠罩戰爭陰霾。
  1914年,一場早已預見卻無力阻止的世界大戰,帶來瞭極端的年代。

作者簡介

1917年齣生於埃及亞曆山大城的猶太中産傢庭,後遷居維也納和柏林。1933年因希特勒掌權而轉赴英國,完成中學教育,並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曆史。他於1936年加入共産黨,1947成為倫敦大學伯貝剋學院講師,1978年成為該校經濟及社會史榮譽教授。2012年10月1日,病逝於倫敦,享年95歲。霍布斯鮑姆研究的曆史時期以19世紀為主,並延伸及17、18和20世紀;研究的地區則從英國、歐洲,廣至拉丁美洲。除專業領域外,霍氏也經常撰寫當代政治、社會評論、曆史學、社會學理論,以及藝術、文化批評等。他在勞工運動、農民運動和世界史範疇中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有很大影響;而其宏觀通暢的寫作風格,更將敘述史學的魅力擴及大眾。他的著作甚豐,先後計有14部以上專著問世,包括《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極端的年代》《盜匪》《民族與民族主義》《原始的叛亂》《爵士風情》等。

目錄

序言

序麯

第一章 百年革命

第二章 經濟換擋

第三章 帝國的年代

第四章 民主政治

第五章 世界的工人

第六章 揮舞國旗:民族與民族主義

第七章 資産階級的不確定性

第八章 新女性

第九章 文藝轉型

第十章 確定性的基石:科學

第十一章 理性與社會

第十二章 走嚮革命

第十三章 由和平到戰爭

結語


精彩書摘

  《見識叢書 帝國的年代:1875—1914》:
  在科技以及隨之而來的物質生産和交通量的發展上,進步錶現得最為顯著。現代機械絕大多數是以蒸汽為動力,並由鋼鐵製成。煤已成為最重要的工業能源,在俄國以外的歐洲,有95%的能源是來自煤礦。歐洲和北美的山溪,一度曾決定許多早期紡織廠的地點,其名稱便可使我們想起水力的重要,可是現在它們又重新成為農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麵,雖然到瞭19世紀80年代,大規模的發電和內燃機均已成為事實,但是電力和石油尚不十分重要。及至1890年,甚至連美國也不能宣稱它擁有300萬盞以上的電燈,而在19世紀80年代早期,歐洲最現代化的工業經濟:德國每年所消耗的石油還不到40萬噸。
  現代科技不僅是無法否認、頻奏凱歌,同時也是曆曆可見的。其生産機器,雖然照現代標準來看並不特彆強大(在英國,1880年時它們的平均馬力還不到20匹),但通常體積都相當龐大,而且主要是由鋼鐵製成,就像我們今天在科技博物館所看到的那樣。而19世紀最最巨大和最最強大的發動機,也是最容易看到和聽到的産品,便是數十萬具的火車頭,以及在一縷縷濃煙之下,拖在其後的275萬輛客貨車。它們是19世紀最戲劇性的發明之一,一個世紀之前的莫紮特(Mozart)在撰寫其歌劇時,根本不曾夢想過會有這種産物。由閃亮鐵軌鋪成的巨大網絡,沿著平原、跨越橋梁、穿過山榖、穿越隧道,甚至翻過像阿爾卑斯山主峰那麼高的山隘。各條鐵路共同構成瞭人類有史以來最宏偉的公共建設。它們所雇傭的人力,超過任何工業。它們駛往大城市中心,在那裏,同樣便捷和巨大的火車站正慶祝它們的勝利;它們同樣也伸嚮19世紀文明未滲入的最遙遠的鄉村。到瞭19世紀80年代早期(1882年),每年幾乎有20億人次乘坐火車旅行;自然,其中大多數是來自歐洲(72%)和北美(20%)。在西方的“已開發”地區,當時可能沒有幾個男人一生中從未與鐵路有過接觸,甚至連不太外齣的婦女,也都或多或少接觸過火車。或許隻有電報這種現代科技的另一産物的知名度超過瞭火車,綿延在一望無際的木杆上的電報綫網絡,其長度是世界鐵路總長的三或四倍。
  1882年時,全球共有2.2萬艘汽船,雖然它可能是比火車頭更有力的機器,但隻有少數走近港埠的人纔看得見,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比較缺乏代錶性。1880年時,它們的總噸位仍然(但也隻是)較帆船少,即使在工業化的英國也不例外。就世界的船舶總噸位而言,1880年時,靠風力的船舶與靠蒸汽動力的船舶,其噸位比率仍然幾乎是3:1。不過,在接下來的10年間,這種情形即將發生戲劇性改變,使用蒸汽動力的船舶將大為增加。雖然木材已換成鐵,蒸汽取代瞭風帆,但在船隻的建造和裝卸上,傳統仍然統治著水路運輸。
  19世紀70年代下半期的嚴肅的外行觀察傢,對於當時正在孕育或正在産生的科技革命究竟投入瞭多大的注意力?這時候,正在醞釀或推齣的科技變革包括各種渦輪機和內燃機,電話、留聲機和白熾電燈泡(這些都剛發明),汽車[19世紀80年代,戴姆勒(Daimler)和本茨(Benz)讓它投入使用]以及19世紀90年代齣産或製造中的電影放映機、飛行器和無綫電報。幾乎可以確定的是,觀察傢已期待並預測到與電力、攝影和化學閤成這些他們所熟悉的方麵有關的重要進展。而他們對於科技應該可以發明機動引擎使道路運輸機械化這個明顯而迫切的問題得以解決一事,也不會感到詫異。我們不能指望他們能夠預先想到無綫電波和放射性,但他們必定曾經臆測到人能飛上天這件事(人類何時不做此臆想),而由於這個時代科技上的樂觀主義,他們也必然相信它有實現的一天。當時的人們的確對於新發明如飢似渴,越是戲劇化的發明便越受歡迎。1876年愛迪生(T.A.Edison)在美國新澤西州(New Jersey)的門羅公園(Menlo Park)建立瞭或許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座私人實驗室,當他在1877年推齣第一部留聲機時,頓時成為美國人的大眾英雄。然而盡管如此,任何觀察傢都絕不會預料到這些新發明對消費者社會所造成的實際改變。因為,除瞭美國以外,這個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尚未引起相當的注意。
  ……

前言/序言

序麯

  迴憶就是人生。由於總是一群活人在迴憶,它遂成為永恒的演進。它受限於記憶和遺忘的辯證法,覺察不齣自己連續的變化,它可以有各種用途,也可以做各種控製。有時它可以潛伏很長的時間,然後突然復蘇。曆史永遠是為已不存在的事物所做的片麵和有問題的復原。記憶永遠是屬於我們的時代,並與無窮的現在依偎相連。曆史是過去的再現。

  ——諾拉(Pierre Nora),1984年

  除非我們同時也明白基本結構上的變化,否則隻描述事件的經過,即使是以全世界為範圍,也不大可能使我們對今日世界上的各種力量,有較佳的瞭解。今天我們最需要的是一種新構架,一種新的迴溯方式。這些也就是本書所想要呈現的。

  ——巴勒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1964年

  1

  1913年夏天,有一個年輕女孩從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的一所中學畢業。對那時的中歐女孩來說,這是相當不尋常的成就。為瞭慶賀她畢業,她的父母決定送她齣國旅行。不過在當時,讓一個富裕人傢的18歲女子單獨暴露於危險和誘惑之下,是件不可思議的事,因此他們想找一位適當的親戚來照顧她。幸運的是,在過去幾代由波蘭和匈牙利西遷緻富而且接受過良好教育的親戚中,有一傢過得特彆好。奧爾貝特(Albert)叔叔在地中海東部各地——君士坦丁堡、士麥那(Smyrna)、阿勒頗(Aleppo)和亞曆山大港(Alexandria)開瞭一傢連鎖商店。在20世紀早期,奧斯曼帝國和中東有許多生意可做,而奧地利長久以來便是中歐對東方貿易的窗口。埃及既是一個適閤文化自修的活博物館,又是一個國際性的歐洲中産階級高級聚居地。在當地用法文很容易溝通,而這位小姐和她的姐妹,在布魯塞爾附近的一傢寄宿學校已學會流利的法文。當然,埃及有許多阿拉伯人。奧爾貝特叔叔欣然歡迎他的親戚。於是這位小姐乘坐一艘輪船由的裏雅斯特港(Trieste)前往埃及。該港是奧匈帝國的主要港口,碰巧也是喬伊斯(James Joyce)的寄居地。這位小姐便是作者未來的母親。

  若乾年以前,一個年輕男子也旅行到埃及,但他是從倫敦去的。他的傢庭背景普通得多。父親是在19世紀70年代由俄屬波蘭移民到英國,以製造傢具為業。他在倫敦東區和曼徹斯特(Manchester)過著不穩定的生活,盡量設法養育他原配所生的一個女兒和繼室所生的八個兒女(其中大多數是在英國齣生)。除瞭一個兒子以外,其他的孩子都沒有經商的天分或意願。隻有最小的孩子有機會受到一點兒教育,日後成為南美的采礦工程師,當時南美尚是大英帝國一個非正式的部分。然而,所有的孩子都熱衷於學習英文和英國文化,並且積極地英國化。其中一個後來成為演員,一個繼承傢中的傢具製造業,一個成為小學教師,另外兩個進入當時正在發展中的郵政服務業。那個時候,英國剛占領埃及不久(1882年),因此,其中一個兄弟便到尼羅河三角洲上代錶大英帝國的一小部分——埃及從事郵政和電信工作(Egyptian Post and Telegraph Service)。他認為埃及很適閤他的另外一個兄弟,這個兄弟非常聰明、和氣,有音樂天分,運動樣樣精通,並且具有輕量級拳賽冠軍的水準,如果不需要靠自己謀生,他的特質可讓他的生活過得十分愜意。事實上,他正是那種在殖民地的運貨業事務所工作遠比在任何其他地方工作更容易的英國人。

  這個年輕人便是作者未來的父親。因此,他是在帝國年代的經濟和政治活動使他們相聚的地方遇見未來的妻子的。這個地方便是亞曆山大港郊外的運動俱樂部,後來他們的第一個傢便在這個俱樂部附近。在本書所談的時代之前,在這樣的地方發生這樣的邂逅,並使這樣的兩個人締結姻緣,都是極端不可能的事。讀者應該知道原因何在。

  然而,我以一件自傳式的逸事作為本書的開始,有更嚴肅的理由。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在曆史和記憶之間都有一塊不太明確的過渡區。這塊過渡區是介於兩種過去之間,其一是可相對不帶感情予以研究的過去,其二是摻雜瞭自身的記憶與背景的過去。對於個人來說,這塊過渡區是由現存的傢庭傳統或記憶開始的那一點起,一直到嬰兒時代結束——也就是,比方說,從最老的一位傢人可以指認或解說的最早的一幅傢庭照片起,到當公眾和私人的命運被認為是不可分開而且互相決定的時候止[“我在戰爭結束前不久遇見他”;“肯尼迪總統(Kennedy)一定是在1963年死的,因為我那個時候還在波士頓”]。這塊過渡區在時間上可長可短,它特有的模糊和朦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但是,永遠會有這麼一塊時間上的無人之地。對於曆史學傢來說,或對於任何人來說,它絕對是曆史最難把握的一部分。對於作者本人而言,由於作者在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齣生,而父母在1914年時分彆是33歲和19歲,帝國的年代正好處於這個不太明確的區域。

  但是,不僅個人如此,社會也是這樣。我們今日所生活的世界,其男男女女大緻是在本書所討論的這個時代成長,或在其直接的影響下成長。或許在20世紀將要結束的此刻,情形已不復如此(誰又能確知),但在20世紀的前2/3,情形確實是這樣。

  比方說,讓我們來看一看對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名單:1914年時,列寜[Vladimir Ilyich Ulyanov(Lenin)]44歲,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Dzhugashvili(Stalin)]35歲,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30歲,凱恩斯(J�盡aynard Keynes)32歲,希特勒(Adolf Hitler)25歲,阿德勒(Konrad Adenauer,1945年後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締造者)38歲,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40歲,甘地(Mahatma Gandhi)45歲,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25歲,毛澤東21歲,鬍誌明22歲,鐵托[Josip Broz(Tito)]與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Bahamonde)同歲,也就是比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小兩歲,比墨索裏尼(Benito Mussolini)小9歲。再看一看文化領域內的重要人物。比如根據1977年齣版的《現代思想辭典》(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所選錄的文化人物為抽樣標準,其結果如下:

  1914年或之後齣生者23%

  活躍於1880~1914年間,或在

  1914年已是成人者45%

  齣生於1900~1914年間者17%

  活躍於1880年前的15%

  由此我們可明顯看齣,即使到瞭20世紀70年代,人們仍認為帝國的年代對這個時代的思想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論我們同不同意這個觀點,它在曆史上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因此,不僅是少數與1914年前直接有關的在世者,麵臨著如何看待他們的私人過渡區的問題,而且,在比較非個人的層次上,每一個活在1980年的人,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因為1980年乃是由導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個時代所塑造的。我不是說較遠的過去對我們而言較不重要,但是它與我們的關係是不一樣的。在處理遙遠的時代時,我們知道自己基本上是以陌生人和外來者的身份麵對它們,很像西方的人類學傢著手調查巴布亞(Papuan)的山居民族一樣,如果它們在地理上、紀年上或感情上是足夠遙遠的,這樣的時期,便可以完全通過死者的無生命遺物——書寫、印刷或雕刻、物品和形象而存在到今日。再者,如果我們是曆史學傢,則我們知道我們所寫的,隻能由其他這樣的陌生人來判斷和糾正——對於這樣的陌生人而言,“過去也是另一個國度”。我們的確是藉由我們自己的時代、地點和形勢來假設過去,也傾嚮於以我們自己的方式重新塑造過去,去看待那些我們的目光可以洞悉的事物,以及那些我們的看法允許我們認齣的事物。不過,我們在工作的時候也帶著我們這一行慣用的工具和材料,研究檔案和其他一手資料,閱讀數量龐大的二手文獻,一路走過我們前輩學者許多代以來所積纍的辯論和異議,走過不斷變化的風尚和不同的解釋與重要的階段,永遠好奇,(也希望能)不停地問問題。但是,除瞭那些以陌生人身份爭論一個我們不復記憶的過去的其他當代人以外,我們的工作也不會遭遇什麼阻力。因為,甚至我們以為我們所知道的1789年法國或喬治三世英國,也是我們通過官方或民間學究所學得的第二手或第五手知識。

  當曆史學傢想要努力鑽研仍有目擊者存活的時代時,兩種相當不同的曆史概念便互相衝突,或者,在最好的情形下,互相補充:學術性的和實際存在的、檔案的和個人記憶的。由於每個人都已在心中與自己的一生達成妥協,因此每一個人都是他們身處時代的曆史學傢。如同冒險進入“口述曆史”領域的人所知道的,從絕大多數人的觀點看來,這樣的曆史學傢都是不可靠的,但是他們的貢獻,卻有基本的重要性。對那些訪問老兵和政客的學者而言,從印刷品上所得到的資料,將較接受他們訪問者記憶中的資料更多也更可靠,但是他們卻可能誤解這些文字上的資料。而且,不像研究十字軍東徵的曆史學傢那樣,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曆史學傢,可能會被那些曾經經曆過這場戰爭的人加以糾正。這些人迴憶往事,搖搖頭說:“但是事情根本不是這樣。”不過,彼此對峙的這兩種曆史觀點,在不同的意義上都是對於過去的閤乎邏輯的重建。曆史學傢有意識地以為它們是如此,這樣至少可以予以說明。

  但是,不明確區域的曆史則不同。其本身是有關過去的自相矛盾未能完全理解的形象。它有時比較模糊,有時顯然精確,永遠是由學術與公眾和私人的二手記憶所傳達。它仍是我們的一部分,但不再是我們個人所能影響的。它所形成的,類似那些斑駁的古代地圖——充滿瞭不可靠的輪廓和空白,搭配著怪物和符號。這些怪物和符號被現代的大眾媒體所誇大。正因為這個不明確的區域對我們而言很重要,遂使媒體也對它全神貫注。多謝媒體的恩賜,這種片段和象徵的形象至少在西方世界已成為持久記憶的一部分:“泰坦尼剋”號郵輪(Titanic)便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它在沉沒後的75年,還具有最初的衝擊力,不斷齣現在報紙雜誌的大標題中。而當我們為瞭某種原因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那一時期,我們心頭閃過的這些形象,比起以往那些常使非曆史學傢聯想起過去的形象和逸事[當無敵艦隊接近英國時,德雷剋(Drake)在玩滾木球遊戲,瑪麗-安托瓦妮特(Marie�睞ntoinette)的鑽石項鏈或“讓他們吃蛋糕”,華盛頓特拉華河(the Delaware)],與時代的聯係更密切。後麵這些形象和逸事沒有一件會片刻影響到嚴肅的曆史學傢。它們超齣瞭我們的領域。但是,即使我們是專業人士,我們能保證以同樣冷靜的態度,看待帝國時代那些已成為神話的形象,如“泰坦尼剋”號郵輪、舊金山大地震和德雷福斯案件(Dreyfus)嗎?

  與曆史上的任何時期相比較,帝國的時代都更大聲疾呼要求脫去神秘麵紗,正因為我們(包括曆史學傢在內)已不再置身其中,但是又不知道它有多少尚在我們裏麵。這並不意味著它要求揭露或揭發貪汙腐敗(它所肇始的一項活動)。

……


繁星之下,曆史的脈動:一部跨越世紀的文明側影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初葉,一個舊秩序在劇烈動蕩中瓦解,新力量暗流湧動,為隨後的全球衝突埋下伏筆的時代。我們不考察歐洲大陸上那場著名的“帝國年代”的直接衝突與高潮,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地域和更深層的社會肌理,描繪那些塑造瞭現代世界雛形的、被主流敘事常常忽略的文明圖景與思想變革。 本書是一部關於“邊緣與交匯”的史詩,它探討瞭在既定的歐洲霸權體係下,其他文明如何應對西方工業化和殖民擴張帶來的衝擊,如何試圖重塑自身身份和未來道路的復雜過程。我們相信,理解二十世紀的開端,不能僅僅停留在列強之間的外交博弈和軍事競賽,更需要深入那些醞釀著深刻社會結構性轉變的領域。 第一部分:東方的覺醒與內部的重塑 我們將首先把焦點置於東亞的劇變。當我們避開歐洲中心的曆史敘事時,清末民初的中國,其內部的知識分子和改革者所經曆的掙紮與探索,提供瞭一個理解現代化悖論的絕佳樣本。 清末的知識圖景: 這一部分細緻考察瞭“中體西用”思想的破産與知識分子群體在救亡圖存壓力下的思想轉嚮。我們深入分析瞭嚴復、梁啓超等人的翻譯活動及其對中國精英階層認知框架的根本性顛覆。不同於簡單的“擁抱西方”,我們關注的是他們如何在吸納西方政治哲學(如盧梭、穆勒的自由主義概念)的同時,努力將其本土化,試圖構建一種既能抵禦外侮又能保持文化主體性的現代性方案。這包括對“國傢”概念的重新界定,以及在傳統儒傢倫理與現代個人主義之間的艱難調和。 日本的“脫亞入歐”之後: 雖然明治維新是現代化的典範,但本書將批判性地考察其內在矛盾——帝國主義的擴張傾嚮和國內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我們詳細分析瞭“國傢神道”的構建過程,它如何被用作維護天皇權威和動員國民服務於帝國野心的意識形態工具。這一部分尤其關注日本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的初期經濟滲透策略,這些策略為理解二戰前的亞洲地緣政治奠定瞭基礎,展示瞭現代化資源獲取的殘酷邏輯。 奧斯曼帝國的轉型睏境: 在西方勢力步步緊逼之下,奧斯曼帝國在“坦誌麥特”改革後的努力並未能帶來穩定。本書將聚焦於“青年土耳其黨人”的崛起。我們不僅僅將其視為一個親西方的軍事集團,更深入探究其民族主義思想的演變——從最初對君主立憲的渴望,如何逐漸滑嚮更為排他的突厥主義傾嚮。這些內部的政治鬥爭,揭示瞭多民族帝國在麵對現代民族國傢概念衝擊時,試圖通過強化單一民族身份來自我挽救的悲劇性努力。 第二部分:殖民地社會的韌性與適應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鏡頭轉嚮全球南方,審視殖民地內部的社會生態如何在外部壓力下發生不可逆轉的形變。我們關注的不是殖民者的政策手冊,而是被殖民者的日常生活、經濟抵抗和文化重塑。 印度次大陸的社會分化: 英國的直接統治和間接治理如何重構瞭印度的經濟結構?我們詳述瞭棉花種植和工業化對傳統手工業的毀滅性打擊,以及由此引發的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瞭在英式教育體係下培養齣的第一代印度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如何利用英國提供的法律和政治術語,反過來挑戰殖民統治的閤法性。加爾各答和孟買的知識圈層如何在新舊思想的碰撞中,孕育齣早期的民族主義話語,並開始爭論印度未來的國傢形態——世俗的還是宗教導嚮的? 拉丁美洲的“精英共和”: 在許多拉美國傢,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無花果共和”的時代,經濟上依附於歐洲資本(咖啡、礦産齣口),政治上則由少數大地主和軍事精英壟斷。我們分析瞭波菲裏奧·迪亞斯統治下的墨西哥,其對外國投資的極度開放政策如何加劇瞭土地兼並和農民的貧睏,最終為即將到來的大規模革命埋下瞭火藥。這一部分旨在說明,模仿西方的政治製度本身,並不等同於實現真正的現代化或社會公平。 非洲大陸的資源掠奪與勞工組織: 我們避開瞭對非洲內部衝突的簡化描述,而是集中考察比利時剛果、法屬西非等地的強迫勞動體係對當地社會結構的破壞。重點分析瞭在橡膠和礦産開采的需求下,歐洲管理者如何人為地製造和利用部族間的矛盾,以達到更高效的資源控製。同時,我們也描繪瞭早期在礦場和種植園中形成的跨地域勞工群體,他們如何通過非正式的網絡進行信息交流和初步的集體行動,展現瞭抵抗的萌芽。 第三部分:全球化邊緣的思想生態 最後,本書探討瞭在科技和信息加速傳播的背景下,不同文明間知識的流動與錯位。 科學、醫學與文化邊界的模糊: 現代科學和醫學的傳入並非總是被視為進步的象徵。我們考察瞭在東南亞和中東地區,傳統醫師群體對西醫的抵製與接納的復雜過程。例如,在一些地區,西方的公共衛生措施(如對瘟疫的控製)被接受,但相關的生物學本體論卻在精英階層中引發瞭關於“生命本質”的深刻哲學辯論。 現代性的多重標準: 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是,1875年至1914年間,所謂的“現代性”並非單一的、綫性的發展軌跡。對於歐洲列強而言,這是一種基於工業生産力和軍事技術的霸權;而對於其他文明而言,這是一種必須被吸收、改造或抵製的外部壓力。我們通過對比不同文化對時間、效率和個人價值的理解,揭示瞭不同文明在應對全球化衝擊時所展現齣的創造性張力與適應性策略。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一幅宏大而細緻的二十世紀初“全球側影”,它關注的是那些在既定曆史軌跡下努力定義自身命運的社會、思想和經濟活動。通過這些側寫,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即將到來的世界大戰,不僅僅是帝國間的權力鬥爭,更是建立在這些深刻的、尚未解決的內部轉型危機之上的必然産物。

用戶評價

評分

初翻開這厚厚的一捲,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紮實的史料功底和旁徵博引的敘事能力。文章的語調並非那種枯燥的學術說教,而是充滿瞭洞察力和一種近乎文學性的細膩。他敘述曆史事件的起承轉閤,就像是安排一場宏大的舞颱劇,每一個國傢、每一個關鍵人物的齣場都把握得恰到好處,節奏張弛有度。我尤其喜歡他處理外交辭令的部分,那些看似平靜的電報和密函背後,隱藏著的巨大權力博弈和國傢意誌的較量,被他描繪得驚心動魄。他很少直接給齣結論,而是提供大量的原始材料和不同角度的解讀,引導讀者自己去構建那個復雜世界的圖景。這種“讓你自己去發現”的敘事手法,極大地滿足瞭一個曆史愛好者探索真相的欲望,每次讀完一個章節,都感覺自己對世界格局的理解又深入瞭一層,這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思維的訓練。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引人注目,封麵采用瞭一種復古的深藍色調,搭配燙金的書名和作者信息,立刻就給人一種厚重、典雅的曆史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有考究,微微泛黃的米白色調,觸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人感到疲勞。排版方麵,字號適中,行距舒適,使得閱讀過程非常流暢。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關鍵曆史事件發生地點的地圖插頁處理,繪製得極其精細,那些舊式的地圖風格讓讀者仿佛真的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去親眼目睹那些曆史的轉摺點。裝幀的細節處理,比如書脊上的花紋和封底的簡介排版,都體現齣齣版方對“經典”二字的尊重與追求。拿到這本書時,光是掂量它的重量和感受封麵的質地,就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心製作的曆史文物副本,非常適閤擺在書架上細細品味。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進步”與“危機”並存的那個時代的深刻描繪。我們通常將那個時期看作是科技飛速發展、社會日益文明的黃金時代,但作者卻毫不留情地揭示瞭其下暗流湧動的社會矛盾和結構性失衡。他細緻地描繪瞭新興的工業力量如何與衰落的舊貴族階層進行角力,城市化進程中底層民眾的艱辛,以及殖民體係內部的張力。特彆是對新興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思潮的剖析,令人不寒而栗。他將宏大的地緣政治與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讓你看到戰爭的陰影是如何投射到每一個傢庭的餐桌上。這種全景式的、不帶偏見的審視,讓那個年代的復雜性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它提醒我們,任何看似輝煌的時代,都建立在脆弱的平衡之上。

評分

這本書的格局之大,令人望而生畏,但其魅力正在於這種包羅萬象的視野。作者沒有將目光局限於一兩個主要強國之間簡單的零和博弈,而是將視角擴展到瞭全球範圍,細緻地探討瞭遠東的權力真空、巴爾乾地區的火藥桶性質,乃至新興的拉丁美洲國傢在世界體係中的邊緣地位。他似乎擁有俯瞰整個地球的視角,將十九世紀末的全球體係視為一個相互連接、相互作用的有機體。每一次局部的衝突,無論是摩洛哥危機也好,還是巴爾乾的局部戰事也罷,都被精準地放置在那個世紀末的全球權力結構中進行解讀,清晰地展示瞭它們如何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預示著一場更大的災難。讀完此書,我感覺自己對“世界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一部關於力量轉移、結構演變和係統性崩潰的宏大史詩。

評分

要說閱讀體驗,這本書的注釋和索引係統堪稱典範。對於像我這樣,習慣於深挖背景資料的讀者來說,這簡直是福音。頁邊那些密集的腳注,往往不是簡單的文獻引用,而是對某個術語、某個人物的背景進行補充說明,有時甚至是一段有趣的逸聞趣事,極大地豐富瞭文本的閱讀層次。而且,索引做得非常詳盡,想快速迴溯某個特定的條約或會議,幾乎可以一秒定位。我嘗試著跳讀瞭幾個章節,發現無論從哪個入口切入,都能迅速抓住核心脈絡,這說明作者在結構設計上做瞭極大的功課,確保瞭即便是碎片化的閱讀,也能保證信息的完整性。相較於一些隻顧內容而忽略閱讀輔助工具的著作,這本書在“工具性”和“學術性”的平衡上做得極為齣色,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

評分

環境史,細思作者並不是很有觀點,但他非常全麵的迴顧和分析瞭人類對地球環境的種種影響,列舉瞭海量的案例和數據。第一部環境狀況的分析感覺比較中規中矩,第二部從人口,能源,觀念的角度看環境問題,一個比較典型的從史學傢思維分析問題的方式,比較有意思。

評分

京東書城非常好,送貨速度快,售後服務非常好,價格便宜,還有滿減活動,質量很好,現在買任何東西都在京東商城買。

評分

大曆史開山之作,講述從大爆炸到地球形成,生命起源到現代文明長達130億年的曆史,將人類史融入整個宇宙的時間綫;新一輪認知革命,比爾·蓋茨主力投資的全球公開課,被全球史奠基人麥剋尼爾譽為比肩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達爾文進化論的經典著作

評分

商品質量不錯,包裝結實。物流尤其快捷,一般一天就能送到鄉下。價格也閤理。現在隻要住在鄉下,首選京東。

評分

全球知名環境史大傢,《全球史》作者約翰·麥剋尼爾傾力撰寫,指齣20世紀對於世界環境史的重要意義,將全球空間作為一個整體,探索人類對整個生態係統的改造,打破傳統史學的狹隘視野與史料來源,將環境史與社會史、經濟史、政治史等研究領域有機結閤,運用醫學、生物學、氣候學、農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知識,運用國傢檔案、國際組織文件、大眾媒介、專門機構的調研報告等大量文獻資料,以及多幅圖錶與圖片,為讀者勾勒齣一幅20世紀環境變遷的宏大而生動的畫捲。

評分

購物車裏躺瞭好久,這次參加活動,果斷擼之。

評分

為什麼要改版嘛,原先那個設計多好,可惜沒貨瞭,隻能買新版本瞭!開本不一樣瞭,放在一起就不好看瞭,哎!

評分

作者為一個失落的世界恢復瞭勃勃生機,為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界繪製瞭一幅全景圖,其中蘊含著如何理解過去、如何思考未來的深刻啓示。

評分

原來西方世界的汙染比我想象的要嚴重的多,書中數據比較多,讀著也非常有料,人類與環境其實是一個相愛相殺的過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