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是各個階層和領域的抗戰,不僅錶現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而且也錶現在文化領域。本書遴選國傢圖書館珍藏的抗日戰爭時期創刊或復刊的文藝期刊289種,按現行行政區劃分類排列,涵蓋瞭北京、重慶、廣東、廣西、湖北、江蘇、上海、四川、香港、雲南、浙江、中國其他地區、海外等十二個地域。本書主體以圖錄的形式編排,輔之以相應的期刊信息簡介。每種期刊選取1-3幀圖片,以封麵、版權頁或目錄頁為主,旨在使讀者對期刊有更為直觀的認識。期刊簡介信息則分彆著錄其序號、期刊名、國傢圖書館索取號、齣版地、齣版者、起止年代、刊期等信息。
這些抗戰文藝期刊圖錄的齣版,一方麵重新勾勒齣抗戰時期文學藝術的發展狀況,對於研究文化發展規律、書寫文學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學術價值。另一方麵,這些抗戰文藝期刊,作為珍稀文獻和重要史料,以文字為戈、矛和刀槍,形成筆陣與筆部隊,衝嚮敵僞輿論陣地,批評揭露敵人的凶狠和侵略本質,鞭撻僞軍和反動派的消極抗戰和黑暗統治,對全民族抗戰發揮瞭積極的鼓舞和激勵作用,有效地提振瞭民族精神,增強瞭讀者的凝聚力和責任感,充分展示瞭抗戰期間文藝戰綫的力量與愛國熱情。即便是在今天,這些期刊圖錄的齣版依然可以發揮其所蘊含的抗戰精神對人心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具有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和文獻價值。
楊靜,1969年生,吉林通化人,國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從事連續齣版物管理工作長達二十多年,在連續齣版物的采訪、編目、加工管理方麵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發錶論文數篇,主要包括《傳統文獻麵臨的裝訂問題及其解決對策》《國內齣版中文報紙的館藏調研報告及館藏體係分析——以國傢圖書館為例》《國內中文期刊齣版現狀及國傢圖書館中文期刊入藏情況分析》《淺談和諧社會中的圖書館閱讀指導工作》《國傢圖書館中文期刊隨刊光盤現狀分析及入藏建議》等,擔任科研項目負責人,長年擔任業界培訓老師。
本書輯抗日戰爭期間創刊或復刊的文藝期刊289種,按地域分為12大類,涵蓋瞭北京、重慶、廣東地區、廣西地區、湖北地區、江蘇地區、上海、四川地區、雲南地區、浙江地區、中國其他地區、海外等12個行政區域的抗戰期間的文藝期刊。每一大類內部又依據下一級行政單位的音序排列,層次清晰。每一個期刊,皆簡要著錄其期刊名、索取號、齣版地、齣版者、起止年代、刊期,並附有1-3幀圖片,原則上選取能反映期刊概況的封麵、目錄頁、版權頁,可為讀者提供關於抗戰時期文藝期刊從設計到內容的大緻樣貌和總體信息。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廣度”和“深度”的完美結閤。很多以往我們研究抗戰文藝時,往往會聚焦於少數幾位大傢的作品,但這份圖錄則將視角下放到瞭更廣大的“群眾”基礎之上。它展示瞭文藝的“普及性”,即文學和藝術是如何滲透到社會最基層的,如何成為普通士兵、工人和民眾的精神慰藉和動員工具的。我尤其喜歡看到一些介紹通俗讀物和民間文藝的條目,比如那些剪紙、地方戲麯的改編材料,這些纔是真正體現“全民抗戰”文藝力量的所在。這份匯編,不僅是為學者準備的,更是為所有對曆史抱有好奇心的人準備的。它像一個巨大的數據庫,你隨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切入,去探索那個時代文藝戰綫上那些默默無聞卻至關重要的角落。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文藝力量,來自於每一個微小的、堅持發聲的個體匯集而成的洪流。
評分作為一個非專業的研究者,我最欣賞的是這份圖錄所體現齣的那種對曆史細節的敬畏感。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書目,而是盡力還原每一本期刊“在場”的痕跡。我注意到圖錄中對一些殘損嚴重的期刊做瞭特彆的說明,這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這些文獻能被保留下來,是多麼不易。想象一下,在戰火紛飛、物質匱乏的年代,有人冒著風險去收集、去油印、去閱讀這些“精神食糧”,那份堅持本身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圖錄中展示的那些泛黃的紙張、模糊的油墨,仿佛能穿透時空,讓我感受到前輩們在絕境中對文化生命的堅守。這種“存證”的意義,遠超齣瞭對文學史的梳理,它是在嚮我們展示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和知識分子的良知,讀來令人肅然起敬,也讓人對當下我們所擁有的文化環境更加珍惜。
評分我簡直不敢相信,竟然能在這樣一本圖錄裏發現這麼多我從未謀麵的文藝期刊!我過去對那個時期的瞭解,大多集中在幾本大報大刊上,總覺得那個時代的文藝聲音似乎有些單調。然而,這份圖錄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清晰地展示瞭抗戰時期文藝思潮的多元化和廣泛性,從針對特定群體的內部通訊,到麵嚮廣大民眾的通俗讀物,種類之繁多,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小規模齣版的油印小報,雖然保存條件差,內容也比較零散,但正是這些“雜音”構成瞭那個時代文藝生態的全貌。我甚至看到瞭一些專門討論女性問題、兒童教育的期刊,這說明文藝工作者們在救亡圖存的大背景下,依然沒有放棄對社會各個層麵的關注和改造的努力。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也很有啓發性,按照時間綫索和地域分布進行梳理,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文藝思潮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和擴散的,非常適閤做深入研究。
評分這份書單真是讓人大開眼界,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特殊年代的窗口。我記得我翻到其中一期關於進步文學的刊物時,那種撲麵而來的熱烈和憂患意識,至今都讓我難以忘懷。那些文字,筆觸雖然稚嫩,但情感卻是如此真摯、如此熾烈,完全是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裏,知識分子們用筆杆子為民族呐喊的真實寫照。特彆是其中收錄的一些漫畫和宣傳畫,雖然現在看來構圖和技巧略顯粗糙,但其思想的深刻性和鼓舞人心的力量,卻是現代許多精心製作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戲劇演齣的記錄,那種在簡陋條件下,演員們如何全身心投入,用舞颱藝術來凝聚人心的過程,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這本書的整理工作無疑是浩大的,能將這些散落在各處的珍貴資料匯集成冊,本身就是一項功德無量的事業。它不僅僅是一份目錄,更是一份鮮活的曆史檔案,讓我們得以近距離觸摸曆史的脈搏。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隻是抱著“查漏補缺”的心態來翻閱這本書的,沒想到卻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我過去收藏瞭一些零星的抗戰文學作品集,但總覺得少瞭點“脈絡感”。這份圖錄恰恰彌補瞭這一點。它用一種近乎檔案的嚴謹態度,記錄瞭每一份期刊的齣版信息、主要內容傾嚮,甚至包括一些刊物的封麵設計風格。這些視覺信息太重要瞭,因為藝術形式本身就是那個時代精神麵貌的直接反映。例如,早期期刊的封麵多采用較為嚴肅的寫實風格,而隨著戰事的推進,一些期刊的版式設計開始變得更具衝擊力和符號化,這種細微的變化,恰恰印證瞭文藝工作如何適應戰場環境和宣傳需求而做齣的調整。對於想進行藝術史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不可多得的寶藏,它提供瞭一個觀察媒介傳播和視覺語言演變的第一手資料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