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苹芳北京文献整理系列:永乐大典本顺天府志

徐苹芳北京文献整理系列:永乐大典本顺天府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苹芳 著
图书标签:
  • 永乐大典
  • 顺天府志
  • 北京文献
  • 地方志
  • 历史
  • 古籍
  • 明代
  • 徐苹芳
  • 文献整理
  • 北京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97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2257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书写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永乐大典本顺天府志》原书二十卷,惜已亡佚。通行本为缪荃孙艺风堂抄本八卷,即府志卷七至卷十四。徐苹芳校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抄本二卷(府志卷七、卷八,抄于缪氏之前)、傅增湘双鉴楼抄本,补充以徐维则旧藏抄本(约两卷,内容为府志卷七以前)及《日下旧闻考》和元《中州志》相关内容,并录入宿白、赵万里的校勘文字。


作者简介

  徐苹芳,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院士,考古所原所长,主持过北京元大都、金中都,杭州南宋临安城和扬州唐宋城的考古勘查发掘工作,著有《明清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主编《中国文明的形成》、《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缪荃孙抄本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徐维则抄本
上册
下册
后记

前言/序言

  后记
  北京联合出版社即将出版徐苹芳先生的“北京文献整理系列”,其中所收各部作品是徐先生为做宋元考古研究,尤其是北京城市史研究而辑录的基础资料。在书稿付梓之际,徐师母嘱我写一篇前言,编辑也不时催促,我却一拖再拖。拖延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因为先生的著作,我哪里敢写前言,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徐苹芳先生是自己的恩师,在他去世之后的日子里,我不时想写一些感怀的文字,却一次次欲言又止,此次亦然。
  徐苹芳先生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最早毕业的学生之一,也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兼职教授。2008年秋至2009年夏,徐先生还为北大研究生开了最后一个学年的专题课。现在回想起来,2009年春季徐先生已经身患重病,我们只是在察觉到他嗓子沙哑、身体疲惫的时候提醒他保重身体。2011年春节之前,徐先生明显消瘦,我已经有种不祥的预感。4月29日,徐先生坚持到北大参加了他与宿白先生合带的博士生刘未的博士论文预答辩。那个时候徐先生身体已经很虚弱,但是精神尚好,我们总期待奇迹能够发生,不意徐先生于2011年5月22日晨溘然长逝。徐先生去世之后,不少媒体刊文悼念,有媒体用的标题是“‘考古界的良心’徐苹芳走了”。这个标题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几年来我想到徐先生的时候就会想,什么样的学者能够被称为一个学科的“良心”?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徐先生以抱病之躯,频繁参加各种会议,为考古学科的健康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做了“鞠躬尽瘁”式的呐喊。他反复提醒考古工作者关注考古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关注考古学的局限性。在北大的专题课上,他以“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发展和传统”为题,带领同学重温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意在提醒年青的学子鉴往知来,不要在喧哗声里迷失了自己。他被称为北京城的“保护派”,看那时他发言的照片,说到动情处,真宛如一个斗士,直言“气死几个(徐苹芳)都没用!”在西高穴大墓是否为曹操墓的论争中,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表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我去看徐先生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承受着生命中不应承受之重。当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宿先生的时候,宿先生怅然回答:“有些话也只能徐苹芳说了!”
  宿先生一直不知道徐先生病情的严重性,得知徐先生去世消息的当晚,宿先生狂吐不已,血压骤升,被送往医院。徐先生在病情趋重,身形消瘦之后,也刻意不让宿先生看到自己生病的模样。但是,在学术问题上,两位先生一直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两位是师生,也是挚友,相互对于对方的学术研究都了然于心。这次出版的《徐苹芳北京文献整理系列》,就是宿白先生亲自厘定的。徐苹芳先生一生对北京城的研究用力最勤、用情至深,通过这套丛书,我们可以看到他为深入研究北京城的历史所做的基础文献工作。徐先生有着深厚的文献功底,他按照时代对北京城的相关文献资料做了竭泽而渔式的收集和整理,这些工作不但是为自己的研究所准备,同样也嘉惠学林。试举一例: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乾道六年(1170),以副使身份出使金国,著《揽辔录》,记其出使金国经历。《揽辔录》纪事生动,陆游在读到《揽辔录》中“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乃“感其事做绝句”。《揽辔录》史料价值很高,可惜至迟在明代中叶已经散佚。学界现在一般使用的辑佚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孔凡礼先生的点校本。在叙及北宋东京城被金人改为南京,范成大颇有感触地说,“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汉族男子也像女真人一样髡发,标点本做“男子髡顶,月则三四髡,不然亦间养余发,做椎髻于顶上,包以罗巾”,其中“不然亦间养余发”殊不易解,徐先生根据《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一顶字韵下引《揽辔录》,录为“不然亦闷痒,余发做椎髻于顶上”。对于黄裳《黄氏日钞》所引《揽辔录》节文,孔先生置于文后单出,徐先生则插入正文,插入正文后,在经行线路上,减少了《说郛》本的跳跃感。徐先生的校勘思路,在《辑本析津志》校勘说明中有所论及:“辑录既毕,凡能核对者均为之校勘一过。直接出自大典或无他本可勘者,亦略为臆校。”可见,徐先生不单单对相关史料做了辑录,而且对辑录的史料做了认真的校勘。
  徐先生字迹工整清晰,在辑录的各种史料中,还夹有一些便笺,本次影印时将这些夹页置于书稿最末,并在书中正文标出对应夹页在本书中的起止页码,供读者参考。《永乐大典本顺天府志》残本十卷这次出版保留了徐先生原来辑录时候的名称,但徐先生后来在《元大都考古序论》(未刊稿)中指出“修《永乐大典》的时候,在全国各府的韵下,皆立‘××府’,这不是各地方政府所修的‘府志’,而是在修《永乐大典》时特别编纂的该府的地志,但是,它从来都未单行成《府志》……它不是正式出版的地方志,所以,我们只能以《永乐大典·顺天府》来命名”,这是需要说明的。
  感谢北京联合出版社影印出版徐苹芳先生的“北京文献整理系列”,使读者能够尽可能看到徐先生手稿的原貌。整理徐先生的未刊文稿,可以看出徐先生有许多工作没有来得及完成。在徐先生家的书房西墙上,悬挂着他录自《道德经》的一段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他是一个忘我的人,2011年五月十六日,徐先生病重入院,十七日在病榻上,他还在坚持要修改文稿。他之所争,非为个人;他之所念,全在事业。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消失的是躯体,不灭的是精神。徐先生晚年奔走呼吁而未竟的工作,理应有后来者去完成。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刘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子奇博士参加了手稿的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杭侃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与您提到的《徐苹芳北京文献整理系列:永乐大典本顺天府志》内容完全不同的信息。 --- 寰宇钩沉:明清之际地方志与文献研究精选 本书收录了一批重要的明清时期地方志、乡土文集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的精粹,聚焦于对特定区域的社会变迁、文化习俗、经济结构和城市发展的深度考察。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细致梳理与解读,重构特定历史时期的地域社会图景,为明清社会史、区域史及文献学研究提供坚实的资料基础与新的研究视角。 第一部分:吴中士人的家园叙事与社会关怀 本部分重点关注了明代中后期至清初,江南地区文人群体对于其家乡——特别是苏州府、松江府一带——的文献记录与情感投射。 一、苏州府志的区域特色与编纂脉络研究 本书首先收录并辑录了多部与苏州相关的县志、府志的佚文残篇,并对其编纂体例进行了对比分析。苏州作为明清时期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地方志的编纂往往兼具详实的经济数据与浓厚的人文色彩。我们特别关注了地方士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地方志来表达对地域文化传统的维护与对社会秩序的期许。重点分析了嘉靖、万历年间苏州府志中关于手工业、商业贸易的记载,揭示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一区域的社会经济表现。 二、晚明吴门诗文集中的“乡土情结”考 选取了多位具有代表性的吴中士人(如唐寅、文徵明后学等)的诗文集中的相关篇章,梳理了他们对园林、水利、风俗的描写。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研究当时物质文化与社会心态的宝贵材料。研究侧重于分析“乡愁”如何转化为对地方风物的精确记录,以及这些记录如何反映出士大夫阶层在王朝更迭背景下的心态变化。 三、清初“士绅再造”与乡土教育文献 考察了清初为稳定社会秩序而进行的乡约、家训的编纂活动。我们精选了几部以家族或里社为中心的教育文献,分析其内容如何指导地方的伦理规范和生产生活。这些文献在强化宗法制度、维护地方稳定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是理解清代基层治理模式的关键所在。 第二部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漕运、水患与经济地理 本部分将研究视角投向长江中下游,特别是江浙、湖广地区,探讨水利系统、漕粮运输以及由此衍生的区域经济联系与社会治理难题。 一、明代漕粮转输体系的案例研究 通过对几份罕见的漕运衙门档案的转录与考证,本书详尽描绘了明代南京、淮安等漕运重镇的运作机制。重点分析了“船帮”的组织结构、粮价的波动对沿岸百姓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胥吏舞弊与民间抗争。这些原始资料揭示了庞大帝国运转背后的物流与金融压力。 二、洞庭湖区与荆襄地区的圩田、水利志述 选取了与水利工程密切相关的几种地方志的“河渠”、“水利”专志。这些记载详细记录了明清时期历次重大水患的经过、地方官员的应对措施以及民间兴修水利的模式。通过对比不同区域对水患的治理策略,可以观察到中央政府调控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张力。特别关注了长江中游地区因航运发展而导致的滩涂淤积与耕地变迁问题。 三、湖广与南直隶的物产互通与区域市场网络 借助区域性物产志和商帮活动记录,本书构建了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区域性的物产交换网络图谱。分析了茶叶、丝绸、粮食等主要商品如何在不同行政区划间流动,以及沿江城镇作为中转站所形成的独特商业文化。 第三部分:北方边陲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史料整理与民族关系考察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相对“边缘”的区域,通过对边墙地带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献整理,探究王朝的边疆治理策略与民族互动模式。 一、宣府、大同镇的边防文献与屯田制度 收录了明代宣大总督署的奏议摘录以及部分涉及边墙驻防、军卫屯田的乡土记述。重点分析了明代卫所制度在北方边境地区的功能演变,以及军民混合居住模式下,汉族与蒙古族(或女真族)之间的经济摩擦与文化交流。 二、西南土司制度下的文书辑录 精选了清初入川、贵州等地官员关于土司治理的报告和实录。这些材料侧重于记录土司的权力结构、赋税征收方式以及朝廷改土归流政策的早期实践。通过对这些官方文书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清朝中央政权对西南复杂多民族地区的间接统治策略。 三、巴蜀地区的医药、物产与夷俗志 辑录了清代四川、云南地方志中关于少数民族(如土家、苗族、彝族)的“夷俗”记载。需要注意的是,本书在整理此类材料时,会同时引用传教士或汉族士人的描述,并着重分析这些记载背后的文化偏见与观察视角,以期提供更具批判性的历史解读。 结语:文献整理的当代意义 本书的整理工作,并非仅仅是对旧有文本的简单再现,而是在方法论上强调跨文本的互证与历史语境的重建。通过对这些分散于不同志书、文集、奏疏中的区域性史料的系统梳理,我们希望能够为理解明清社会结构、区域经济互动以及国家治理能力提供一个多维度、细致入微的观察平台,展现区域文献所蕴含的巨大史学价值。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乎了我的预期,它所涵盖的细节之丰富,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很多过去我只是模糊概念的史实,通过书中细致的考证和引用,变得清晰、鲜活起来。尤其是一些关于城市发展、官僚制度运作的微观描述,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行政体系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需要频繁地查阅其他辅助资料,但这并非因为作者表述不清,恰恰相反,是因为书中信息量太大,每一个侧面的深入挖掘都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它不像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更像是一套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学术工具书,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领悟。这种深度的挖掘,对于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宝藏。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关于特定地域历史变迁的百科全书。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多才的向导,在历史的迷宫中穿梭,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和新的发现。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平实、严谨,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扎实的研究成果和清晰的逻辑链条,将那些尘封的史料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冷静和客观,既没有回避争议,也没有盲目地褒贬,而是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基于文献的扎实论证,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读起来让人深信不疑。对于我这种对地方史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我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结构、地理变迁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只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场景,让人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令人赞叹,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一窥究竟。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摸上去既有质感又不失柔韧,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特别是那些精细的插图和图表的排版,布局讲究,清晰明了,即便是一些复杂的历史脉络也能通过这些视觉元素得到很好的梳理。装帧的细节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专业水准,书脊的稳固和封面封底的耐磨性都让人感觉这是一部可以长久保存的珍品。对于一个热爱传统文化和精美书籍的读者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这种实体书的厚重感和沉淀感,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我甚至会花很多时间去欣赏书中的版式设计,那种古朴与现代工艺的完美融合,使得阅读体验更加愉悦和深入。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文献爱好者提供了一份值得珍藏的物质载体,让人由衷地感受到出版团队的匠心独运。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叙事的老套路,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篇章划分和主题聚焦,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历史。这种模块化的处理方式,使得即使在阅读过程中被打断,也能很快地重新定位和衔接思路。我特别喜欢它在不同主题之间那种流畅的过渡,仿佛是多条河流最终汇入一片广阔的湖泊,既有各自的特色,又相互滋养。对于那些时间零散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设计无疑是一种福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随时挑选章节进行研读,而不会感到阅读的连贯性受到影响。它体现了编纂者在梳理海量资料时所具备的极高组织能力,将原本可能显得芜杂的文献资料,梳理得井井有条,层次分明,极大地优化了阅读体验,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结构上的美感。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直观感受来说,这本书给人的整体印象是极其“可靠”和“有力量”。它所散发出的那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让人在阅读时自然而然地生出敬畏之心。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与一代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一次跨时空的对话。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那种对每一个细节的反复推敲,都深深地感染了我。它不试图去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坚持学术的本真,这恰恰是其最可贵之处。每一次合上书页,我都能感受到自己对所研究领域的认知又前进了一大步,这是一种非常踏实的收获感。这本书,无疑是文献整理领域中一座坚实的里程碑,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搭建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其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