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丛书 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极端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套装共4册)

见识丛书 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极端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著,贾士蘅 张晓华 郑明萱 王章辉等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社会
  • 政治
  • 经济
  • 传记
  • 纪实
  • 20世纪
  • 革命
  • 资本
  • 帝国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TSJD02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2377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重要的代表作,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
从1789年到1991年,从法国大革命到冷战结束,全面展现200多年以来现代世界的巨变进程。
“深入的历史研究和卓越的叙事技巧”结合,简洁、生动、优雅并具有洞察力,普通读者了解现代世界史的入门读物。
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销售的经典名著。
入选英国《卫报》“有史以来100部伟大的非虚构图书”、中国出版集团“改革开放30年具有影响力的300本书”。

内容简介

  

《见识丛书·年代四部曲》(套装共4册)是公认的“现代世界史的佳入门读物”,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全面展现了从1789年至1991年的世界历史。已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热销的历史杰作。中文版新修订出版,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巴西前总统卢拉、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爱德华·萨义德、尼尔·弗格森、托尼·朱特等欧美知名学者隆重推荐。

霍布斯鲍姆认为,学术不应只为少数人服务,因此历时几十年时间写就了这套面向普罗大众、从法国大革命一直讲述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的解体、时间跨度达三个世纪的“年代四部曲”。在学者热衷于为大众“制造困惑”的时代,霍布斯鲍姆始终直面现实,坚持明晰流畅的论述和优雅洗练的文风,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饶有趣味的写作方式,使这四部等级的学术著作能为普通大众接受,进而成为历史热销书。

“年代四部曲”全面梳理由法国大革命至冷战结束的世界历史重要脉络,它们在全球史流行之前就叙述了全球范围的历史,不仅无所不包,而且具有全球意义。前三部讲述了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和大众民主的发展。《极端的年代》的主题则是20世纪的危机。

自出版以来,“年代四部曲”不断再版重印,已成为简明而深刻的历史叙述的经典,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只有返观过去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世界。对“所有希望了解这个世界,并认为历史对于了解世界很有帮助的读者”而言,这是一套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

《革命的年代:1789—1848》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一部。

(书号:978-7-5086-7461-2 定价:78)

词汇经常是比文献更响亮的时代证言。1789年至1848年,“工业”“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统计学”“新闻出版”等词被发明出来,或者被赋予其现代意义。而这一切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动力就是所谓的“双元革命”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法国、美国的政治革命。前者在资本主义不断追求经济成长与全球扩张的带动下,创造了具有无限潜力的生产制度;后者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制度的主要模型。

霍布斯鲍姆在本书中紧紧扣住 “双元革命”在历史上的突破性角色来讲述现代社会的发端,并阐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希望帮助读者们理解世界是如何以及为何会变成今天的面貌,而它又将走向何方。

《资本的年代 : 1848—1875》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二部。

(书号:978-7-5086-7463-6 定价:78)

1848年至1875年,双元革命赋予资本主义经济十足的信心来进行其全球征服。完成这项征服的是它的代表阶级——资产阶级,而他们所打的旗号,则是其典型的自由主义的思想方式。在这段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景和经济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它们的实际胜利非常明显。政治上,法国大革命所针对的“旧制度”看上去正在接受一个凯歌高奏的资产阶级领导权,接受它所代表的经济、制度和文化进步。在经济上,原先受限于腹地狭隘所导致的各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困难,这时已获克服,这主要得归功于工业转型的扩散以及世界市场的大幅度拓展。在社会上,革命年代贫民爆炸性的不满情绪此时也逐渐平息。

简言之,在资本的年代,持续的资产阶级进步的主要障碍似乎均已铲除,因而其内部矛盾所造成的可能困难,一时间似乎还不致引起忧虑。在欧洲,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者和社会革命分子,似乎较任何其他时期都少。

《帝国的年代 : 1875—1914》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

(书号:978-7-5086-7460-5 定价:78)

资本年代的矛盾渗透并支配了1875年至1914年这帝国的时代。一方面,凯歌高奏的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日趋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实现了科学、艺术的伟大革新,并将其经济和军事上的霸权正式转化为有系统的征伐、兼并和统治,使世界进入一个殖民帝国的时代。另一方面,这一切又不可避免地激起了反叛和革命的合并力量。工人阶级大规模、有组织的运动在这一时期突然出现,并且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帝国格局也慢慢演变成一种越来越恶化,而且超出各国政府控制能力的国际形势,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西方世界,这是一个亘古未有的和平、繁荣的时代,而又同时孕育了亘古未有的全球战争和对革命的恐惧。之后的世界所面临的希望和恐惧都直接根源于此。

《极端的年代 : 1914—1991》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四部。

(书号:978-7-5086-7462-9 定价:128)

极端的年代,即霍布斯鲍姆所定义的“短20世纪”,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如今回溯起来,它确可以视为某种黄金年代。而20世纪的*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其实对世界的极大部分来说,如非洲、前苏联,以及欧洲前社会主义地区,根本就是又一灾难时期。

站在90年代的制高点,反思过去种种及未来茫茫之余,弥漫的气氛乃是一种世纪末的悲观心情。历史学家也许动辄喜欢以“历史终结”的口吻提醒空谈之人,未来却会依然继续进行。关于历史,只有一项通则可以绝对成立,那就是只要有人类,历史就会继续下去。


  

作者简介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201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是巴尔扎恩奖(Balzan Prize)得主。

霍布斯鲍姆研究的历史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大陆,扩至拉丁美洲。他一生著作颇丰,在劳工运动、农民叛乱、民族主义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顶*水准。

霍布斯鲍姆也是叙事体史学的大家,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具代表性便是“年代四部曲”,其结构恢弘,叙事晓畅,成为当代极为流行的历史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读者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他还另著有《民族与民族主义》《霍布斯鲍姆自传》《论历史》等书。


精彩书评

  

“年代四部曲”代表了“二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很难想象除了霍布斯鲍姆,还有谁能持续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著作。别人激动、喧闹,他冷静;别人愤怒、粗心,他讽刺挖苦、不偏不倚;别人求助于陈词滥调或体系时,他明察秋毫。霍布斯鲍姆写出这四本书这一成就吸引人之处在于他贯穿始终的泰然自若,既非过于单纯,又不太过世故、愤世嫉俗,他恢复了人们对理性探究的信心。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东方学》《知识分子论》作者)

我认为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直到今天仍是近现代世界史的入门读物……霍布斯鲍姆的政治立场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位真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的好作品都具有非凡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我和他都认为,是经济变化塑造了现代世界。他站在工人和农民一边,我站在资产阶级一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文明》《西方的衰落》作者)

当代英语世界的历史学家中存在着“霍布斯鲍姆一代”。这个群体极具辨识度,他们大约在1959年到1975年进入历史学领域。虽说这些人对历史所下的许多结论与霍布斯鲍姆不再一样,然而正是霍布斯鲍姆的著作影响了他们的学术兴趣……而霍布斯鲍姆对我们的历史认知带来持久影响的作品就是“年代四部曲”。

   ——托尼·朱特(Tony Judt,《战后欧洲史》作者)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饱含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英国前首相)

  20世纪*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影响,已经流淌进了巴西的血液。

   ——卢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巴西前总统)

  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并对政治充满激情……一位把历史研究带出象牙之塔,带给普罗大众的伟大学者。

   ——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英国工党领袖)

当你合上霍布斯鲍姆的某一本书时,感觉就像结束了一场激烈的壁球比赛,筋疲力尽而又备受鼓舞。

   ——戴维·S·兰德斯(David S. Landes,知名经济史学家、《国富国穷》作者)

  霍布斯鲍姆已经阐明了许多题材和论点,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从印度到拉丁美洲,其涵盖面之广令人诧异。他拥有极富创意的心灵和罕见的天赋,得以构思出新的概念并加以宣扬,而且这些新概念对之后的历史创作影响深远。就史学方面的才智而言,学界无人可出其右。

   ——凯斯·托马斯(Keith Thomas,知名学者)

  霍布斯鲍姆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面要归因于他对一切事物的无尽好奇心,以及他在维也纳、柏林和伦敦这样的世界主义大都市的成长经历。

  ——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知名历史学家、《第三帝国三部曲》作者)

  与这位瘦削的老者聊上几句,你就会被他带回波澜壮阔的革命与战争年代。再平庸的人,与霍布斯鲍姆相处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得睿智而心思缜密……他深谙热销读物的写作技巧,那些以工业和帝国为主题的系列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这是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学者做不到的。

   ——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英国新锐历史学家、工党下院议员)

  霍布斯鲍姆是现代的史学家……他开创了对公众抗议、暴乱和起义的研究,他的著作对社会科学家和对历史学家一样重要。

   ——《泰晤士报》(The Times)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可以说是英国受尊敬的史学家,是极少数真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家之一……无论是在对细枝末节的掌握上,还是在非凡的综合能力上,罕有其匹。

   ——《卫报》(The Guardian)

  他似乎既从容不迫又熟练自在地徜徉于许多地点、主题和世纪之中,时而语带幽默并展现出难得一见的天分。尽管霍布斯鲍姆的特质与布罗代尔颇为不同,但他拥有同样宽阔的视野、深入的观察能力、朝气蓬勃的精神以及(不得不再度强调的)天分。

   ——《世界报》(Le Monde)

  《革命的年代》是一本严肃、精彩、雄辩而引人入胜的书。

   ——彼得·拉斯莱特(Peter Laslett,剑桥大学教授)

  《革命的年代》的分析博学、精彩而富挑战性,它对文学、美学与科技成就的清晰阐述不仅视野宽广,而且颇具新意。

   ——《英国历史评论》(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目录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序言

导言

第一部分 发展

第一章 18世纪80年代的世界

第二章 工业革命

第三章 法国大革命

第四章 战争

第五章 和平

第六章 革命

第七章 民族主义

第二部分 结果

第八章 土地

第九章 迈向工业世界

第十章 向才干之士敞开进身之路

第十一章 劳动贫民

第十二章 意识形态:宗教

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世俗界

第十四章 艺术

第十五章 科学

第十六章 结语:迈向1848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序言

导言

第一部分 前奏

第一章 民族的春天

第二部分 发展

第二章 大繁荣

第三章 统一的世界

第四章 冲突与战争

第五章 民族的创建

第六章 民主力量

第七章 失败者

第八章 胜利者

第九章 变化中的社会

第三部分 结果

第十章 土地

第十一章 移动的人

第十二章 城市·工业·工人阶级

第十三章 资产阶级世界

第十四章 科学·宗教·意识形态

第十五章 艺术

第十六章 结语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序言

序曲

第一章 百年革命

第二章 经济换挡

第三章 帝国的年代

第四章 民主政治

第五章 世界的工人

第六章 挥舞国旗:民族与民族主义

第七章 资产阶级的不确定性

第八章 新女性

第九章 文艺转型

第十章 确定性的基石:科学

第十一章 理性与社会

第十二章 走向革命

第十三章 由和平到战争

结语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前言与谢语

鸟瞰本世纪

第一部分 大灾难的年代

第一章 全面战争的年代

第二章 世界大革命

第三章 经济大恐慌

第四章 自由主义的衰落

第五章 共御强敌

第六章 1914-1945年的艺术

第七章 帝国告终

第二部分 黄金时代

第八章 冷战年代

第九章 黄金年代

第十章 1945-1990年社会革命

第十一章 文化革命

第十二章 第三世界

第十三章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

第三部分 天崩地裂

第十四章 危机二十年

第十五章 第三世界与革命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的失势

第十七章 前卫已死-1950年后的艺术

第十八章 魔法师与徒弟:自然科学流派

第十九章 迈向新的千年


前言/序言

序言与谢语

   任何一位当代人欲写作20世纪历史,都与他或她处理历史上其他任何时期不同。不为别的,单单就因为我们身在其中,自然不可能像研究过去的时期一般,可以(而且必须)由外向内观察,经由该时期的二手(甚至三手)资料,或依后代的史家撰述为凭。作为本书作者,本人一生的经历,恰与本书讨论的大部分时期重叠。其中多数时候,从青少年岁月开始,一直迄今,我对公共事务均极敏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以一个当代人的身分,而非以学者角色,聚积了个人对世事的观感与偏见。也正是因为这种缘故,这一辈子作为学史之人的学术生涯之中,多数时间,我始终避免将亲身所处的从1914年以来的时代当作研究题目。不过我倒不回避以其他身份,对这个时代发表见解。“本人的研究专期”——借用史学界的术语来说——乃是19世纪。但在此刻,我却觉得已经可以从某种历史角度,对1914年以来到苏维埃年代结束之间的“短促二十世纪”(Short Twentieth Century),进行一番观察。有关这段时期的学术文献及档案史料,历来已经在人数同样盛大的本世纪历史学者努力之下堆积如山。但是作者对这个时期的认识,除了极少处偶尔引用之外,却不是根据这些纸上来源。

  关于目前这个世纪的史料如此浩瀚,绝非任何一己之力所可窥其全貌,甚至仅限一种语言也不可能。我们对这段史实熟悉的程度,绝对不可能如同——比方说——研究古典文物制度或古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的史学家们,对那漫长年月里写下的片纸只字,以及一切有关那漫长年月的著作论述所认识得那般深厚。然而即使有此作为借口,本人对这个时代的认识,若以当代史学界的博学功力判断,也实在有失零星片断。我所能做的*大努力,只有向那些特别尖锐、*有争议的题目之中深入挖掘——比方冷战史实或30年代历史——以满足我自己的要求为止;也就是说本书所陈列的观点,都能在专家研究的明察秋毫之下站得住脚。当然,我的企图不可能完全成功。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一定暴露了我的无知,以及某些具有争议的论点。

  因此,本书的立足基点,看起来自然有几分奇特不平衡。它的资料来源,除了多年来广泛芜杂的多方阅读之外,并有本人在“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执教时,在研究生课堂上讲授20世纪史所必须涉猎的各种著作。除此,我也以一个亲身经历“短促二十世纪”者的身份,累积了许多个人对当代的知识、回忆及意见,亦即扮演社会人种学家所谓的“参与性观察者”的角色,或者索性归之于一名周游过许多国家、并且随时张大眼睛四下观看的旅行者身份,也就是我的祖先称之为“好管闲事之人”吧。这一类经验的历史价值,其可贵并不在我身历其境、亲临重大的历史现场;也不在于我知晓、甚或亲眼见过创造历史的大人物或政治家。事实上,根据本人偶尔在这一国或那一国(主要以拉丁美洲为主)扮演新闻工作者四下打听的经验发现,与总统或决策人士进行交谈,往往无甚收获。原因很简单,这些人物多是为公开记录发言。真正能带来启示光亮者,是那些可以、或愿意自在谈话,并*好对国家大事没有负担责任之人。不过,能够亲自认识人、地、物,虽然难免有主观误导之嫌,却也使人获益匪浅。也许单单是30年的光阴过去,亲眼看见同一个城市今昔之比——不论是西班牙的瓦伦西亚(Valencia)或西西里的巴勒莫(Palermo)——就足以使人惊觉本世纪第三个二十五年之中,社会变迁之迅速与巨大。又或许是几句多年前的对话,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却深藏在记忆之中,以备将来不时之需所用。如果作为一名史家,能够将这个世纪整理出一点意义,多半归因于本人时时观察聆听的结果。希望以此所得的一点心得,可以经由本书传送给读者一点信息。

  本书写作的来源,当然也少不了我的诸位同事、学生,以及其他在本书写作之际,被我强行打扰的任何一位。在某些方面,欠下的人情自然很多。有关科学的篇章,承蒙我的朋友艾伦·梦凯(Alan Mackay FRS)及约翰·梦达克斯(John Maddox)的校正,艾伦不但是一位结晶学的*,而且更如百科全书般博闻强记。经济发展方面的部分文字,有我在“新学院”的同仁,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兰斯·泰勒(Lance Taylor)亲自校读。更多的地方,则有赖大量阅读论文、聆听讨论,并在“联合国大学世界开发经济研究协会”(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 Research of the UN University,UNU/WIDER)举办的多项总体经济问题研讨会上,仔细竖耳倾听获得的心得。这个位于赫尔辛基(Helsinki)的研究机构,在贾亚瓦德纳博士(Dr.Laljayawardena)的领导之下,已成为国际一大主要研讨重地。整体而言,本人以麦克唐纳·道格拉斯(McDonell Douglas)访问学者的身份,在这家令人仰慕的学术机构停留的那几年夏天中,所获裨益实在匪浅。这个协会以其接近苏联的地理之便,兼以其对苏联*后几年事务的学术关心,让我得到直接感受的良机。对于我所请教的人士的建议,虽然在此并未一一采纳;如在我笔下呈现谬误,也是作者一人之过。从同仁之间的研讨会上,我也受惠良多,学术中人在这类场合会面,主要是为了彼此挖掘知识。但是本人正式或非正式请教过的同仁如此之多,不可能一一在此致谢。甚至从我有幸执教的新学院各国弟子之中,也随带获得了许多真实资料,在此也无法分别列出。不过其中我要特别感谢厄古特(Ferdan Ergut)及朱尔卡(Alex Julca)交呈的学期报告,大大扩展了我对土耳其革命及第三世界移民与社会流动的视野。我也要感谢学生吉塞克(Margarita Giesecke)所作《论美洲人民革命联盟党(APRA)及1932年秘鲁真理城(Trujillo)叛乱》的博士论文。

  随着时间愈接近现在,20世纪史家的工作愈得求助于两项资料来源:一是报刊,一是统计调查报告。前者包括每天的日报或定期刊物,后者包括由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搜集举办的各项经济及多方调查统计。伦敦的《卫报》(Guardian)、《财经时报》(Financial Times)、以及《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自然是我要感谢的三家大报。至于联合国及其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出版的各种刊物,也为我提供了无数宝贵资料,谨在书目中一一敬列。而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虽然在实际活动中它全然失败,但是国联在经济事物调查分析上所做的无价贡献,尤以其首创的堪称为*高峰的《工业化与世界贸易》(Industrialization and World Trade,1945),却值得我深致感谢。上述一切都是着手进行任何有关本世纪经济、社会、文化等变迁的讨论时,不可或缺的参考来源。

  本书所叙各项内容,除了明显属于作者个人的判断观点之处,其余便只有恳请读者包涵,完全以信任作为原则了。作者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在这样一本书中引经据典,或显露任何卖弄学问之嫌。下笔之际,我尽量将参照引用的地方,局限于实际原文以及各项统计量化数据的原始出处——有时候来源不同,数字亦有差异——偶尔也引用一些出典,以佐证某些可能会令读者觉得不比寻常、意想不到、或不甚熟悉的陈述文字;或作者本人某些具有争议性的看法,也需要一点其他的意见参考。这一类的参考出处,在文中都用括号注明;其篇章全名,则在书末列出。但是这份书目不过是一张书单,仅用以详列本书中直接引述或提及的文字来源,其目的并不在提供一份进一步系统化研读的指南。有关进一步阅读的指南,本书后面另外有一份推荐书单。总而言之,以上所言的参考来源和书中页下附列的注脚,其用意并不相同,后者纯粹是为正文提供解说定义而作。

  不过,在此作者依然应该点出某几部特别值得致意,或仰赖尤重的大作,以免原作者误会本人不知感谢。总的来说,我欠两位友人的研究成果尤深:一位是勤于搜集量化数据,孜孜不倦的经济史家贝罗赫(Paul Bairoch);另一位是曾担任“匈牙利科学院”(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院长的贝伦德(Lvan Berend)。作者之所以有“短促二十世纪”的概念,原始构想即来自这两位友人。至于二次大战后的世界政治通史方面,卡佛柯瑞西(P.Galvocoressi)所著的《1945年以来的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 Since 1945),为我提供了*翔实可靠,有时却辛辣锋利——此情自可体会——的指南向导。有关二次大战的题目,米瓦德(Alan Milward)的精彩杰作《战争、经济、社会:1939-1945》(War,Economy and Society 1939-1945),令我获益尤多。而1945年的经济事务,作者发现魏氏(Herman Vander Wee)所著的《繁荣与变乱:1945-1980》(Prosperity and Upheaval The World Economy 1945-1980),以及阿姆斯特朗、格兰、哈里逊(Philip Armstrong,Andrew Glyn,John Harrison)三位合著的《1945年以来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Since1945)所提供的内容*为有用。此外,毕克(Martin Walker)的《冷战》(Cold War)一书,其分量实际上远比一般书评的评价高得多,值得我们看重。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左派的消长,本人要特别感谢伦敦大学玛丽皇后暨威斯特费德学院(Queen Mary and Westfield College,University of London)的萨松博士(Dr.Donald Sassoon),他慨然将其这方面的未完巨著,借与我先行阅读。苏联方面的历史,我要特别感谢列文(Moshe Lewin)、诺夫(Alec Nove)、戴维斯(R.W.Davies)、费兹派区克(Sheila Fitzpatrick)几位的研究成果;中国方面,要感谢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舒朗(Stuart Sehram);伊斯兰世界,要感谢拉比达斯(lra Lapidus)、凯迪(Nikki Keddie)。书中有关艺术的论点,则得益于威列特(John Willet)论魏玛文化方面的著作(加上他本人的谈话),并要感谢赫斯凯(Francis Haskell)。至于本书第六章得助于格拉佛拉(Lynn Garafola)所著的《佳吉列夫》(Diaghilev),自是明显不过。

  我还要特别向以下实际参与本书制作过程的多位人士,表示深深谢忱。首先,是我的两位研究助理:伦敦的贝德福(Joanna Bedford)以及纽约的葛兰德(Lise Grande)两位女士。在此,我要特别强调对葛兰德小姐深致谢意。若无她的杰出表现与无尽付出,本人在学识认知上出现的巨大疏漏,势将永远无法填补;许多半记半忘的事迹及出处,也不可能予以一一查证。我也要特地感谢为我打字誊稿的西尔斯(Ruth Syers)以及马伦尼·霍布斯邦(Marlene Hobsbawm)。后者系以一名对现代世界持极大兴趣,却非学术身份的读者的观点,预读书中篇章。本书的写作,就是以马伦尼这样的读者为对象的。

  前面,作者已经表明对新学院诸弟子的无尽谢意,有他们耐心聆听我在台上讲授,种种观念与阐释方能在其中逐渐成形,在此,我将本书敬献给他们。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1993-1994年写于伦敦-纽约


历史的侧影:探寻人类文明的多元面向 一部聚焦于技术革新、社会思潮与全球格局演变的前沿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的政治或经济史叙事,而是深入挖掘那些驱动人类社会形态变迁的底层逻辑与思想脉络。它将目光投向一系列关键的历史节点,探讨在特定技术突破、文化碰撞或思想觉醒的背景下,人类如何重新定义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后果。全书结构松散而主题集中,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不同于主流教科书视角的历史解读框架。 第一部分:机械的黎明与心智的重塑 本部分着重探讨工业革命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技术爆炸性发展对个体经验和社会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摒弃传统的“进步论”叙事,转而审视机械化和标准化如何重塑了人类的时间观和空间感。 1. 效率的迷思:流水线上的异化与异乡感 探讨福特主义兴起前后,工厂体系如何将劳动者从手工艺的创造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又如何将其推入一种高度重复、非人化的生产模式。重点分析这一时期对“闲暇”概念的重新定义,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个体“乡愁”的消解与重构。例如,研究早期消费者文化中,物质丰裕与精神空虚之间的张力。这不是对资本主义的简单批判,而是对“效率”这一核心价值被绝对化后的社会心理侧写。 2. 信息的加速与大众的诞生 聚焦于印刷术的成熟、无线电的出现以及大众媒体的早期形态。分析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群体——“大众”。探讨大众文化(如早期电影、通俗小说)的兴起,如何提供了一种共享的、但往往是高度简化的世界图景,以及这种图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国家认同的构建。书中特别考察了早期宣传技巧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塑造公众对科学、进步和“他者”的认知。 3. 科学的边界:从牛顿世界到不确定性 深入分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早期发现,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十九世纪末人们对一个稳定、可预测宇宙的信念。这不仅是物理学的变革,更是哲学和艺术领域“现代性”焦虑的智力根源。探讨这种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如何投射到社会政治领域,为后来的非理性思潮提供了某种哲学温床。 第二部分:信仰的真空与新型的乌托邦建构 随着传统宗教和古典自由主义的权威受到挑战,社会急需新的解释体系来填补意义的真空。本部分关注二十世纪上半叶,各类意识形态如何以“拯救人类”的名义登上历史舞台。 1. 理性与非理性的交锋:早期理性主义的内在矛盾 考察启蒙运动理性在面对一战的残酷性时所暴露出的局限。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如何揭示了人类行为中强大的非理性驱动力,以及这一发现如何被后来的政治运动所挪用或误读。书中细致梳理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文明危机”面前,对“秩序”与“自由”的焦虑与妥协。 2. 劳动者的神话:对未来社会的承诺与代价 本书用相当篇幅探讨了几种试图建立“完美社会模型”的尝试,但着重分析这些模型在设计之初就潜藏的结构性缺陷。重点不在于描述这些制度的暴行,而在于剖析其初期吸引力的来源——即它们提供了超越个体渺小、融入宏大叙事的强烈使命感。分析“无产阶级专政”、“纯粹民族国家”等概念如何成为一种新的世俗宗教的图腾。 3. 技术的双刃剑:美学化与工具理性 探讨在技术和意识形态结合的过程中,艺术和美学如何被用作政治动员的工具。研究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宣传艺术等如何追求一种极端的简洁和功能性,以期反映“新人类”的纯粹性。这种对“纯净”和“效率”的追求,往往以牺牲个体复杂性和历史连续性为代价。 第三部分:全球化的萌芽与文化的碎片化 本部分将时间线推至二战后,重点考察全球体系的初步形成,以及文化身份认同如何在全球信息的流动中变得日益复杂和多重。 1. 帝国的余烬与新秩序的构建 关注二战后殖民体系的解体,但强调“权力结构”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如经济依附、文化霸权)延续。分析非西方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回应西方中心论,试图在全球舞台上重塑自身历史叙事的过程,包括早期发展经济学、第三世界理论的诞生。 2. 媒介的景观与符号的权力 深入分析电视和后来的卫星通信技术如何改变了地理距离的概念,使“他者”的形象得以即时呈现。讨论在媒介景观主导的时代,真实与再现之间的界限如何模糊。重点分析“冷战”思维如何通过媒体符号,构建了清晰的“我们”与“他们”的对立,即使在和平时期,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仍在持续发挥作用。 3. 地方性的复苏与身份的回归 在面对全球化和超级大国的压力时,人类对“根源”、“传统”和“地方社群”的关注反而增强。本书认为,这种对地方身份的强调,既是对统一化趋势的抵御,也是在宏大叙事崩塌后,个体寻找意义的本能反应。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对“传统”的重新诠释,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总结:未竟的现代性 全书最终导向一个结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一条平滑的线性轨迹,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思想和权力博弈的结果。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是“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和“极端的年代”相互交织、影响深远的历史遗留。本书力图提供的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工具,用以审视那些被认为是“自然”或“必然”的社会现象,提醒读者警惕任何声称掌握终极真理的宏大叙事。这是一次对人类在技术与意识形态洪流中航行的深度侧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读完后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作者的叙事功底非常扎实,把那些宏大叙事的历史事件,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变得鲜活立体起来。我特别喜欢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比如在描述某个关键决策时,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决策者背后的动机和压力,让人不得不思考,在那个特定的时空中,我们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那种知识的密度和广度,让人感觉像是在经历一场知识的盛宴,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新的发现。

评分

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越往后读,越能感受到作者构建的知识迷宫的宏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重大历史转折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他擅长将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下的相似问题并置分析,从而凸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那些共通的规律和变异的路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参照系。它教会了我如何跳出单一的文化滤镜去看待历史事件。那些复杂的理论概念,被作者用清晰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进行了转化,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领域的读者,也能把握住核心脉络。这是一次对认知边界的拓展,读完后感觉自己像是接受了一次全方位的“智力健行”。

评分

与我之前读过的许多历史著作相比,这套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政治或军事史,而是将经济、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我特别欣赏作者能够将看似分散的线索编织成一个宏大而又严密的逻辑体系。比如,在分析某个技术革新如何引发社会结构的重塑时,作者的论证过程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阅读的体验就像是拼图,一开始看到的是零散的碎片,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关于生产力、阶级矛盾、意识形态斗争的碎片,奇迹般地契合在一起,勾勒出清晰的历史图景。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乐趣,让人觉得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深刻的智力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厚重,但很快就会被其深邃的思想和严谨的考据所吸引。它绝不是那种轻松的“快消品”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慢工细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他似乎总是在探寻“为什么”,而不是满足于“是什么”。在阐述某些争议性事件时,他会非常公平地呈现多方观点,并给出令人信服的分析框架,而不是简单地下结论。这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反而赋予了文字更强大的穿透力。读完后,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而是充满了层次感和动态性。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思。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提醒我们,那些我们今天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在当时的环境下,是经历了多么激烈的碰撞和艰难的妥协才形成的。他描绘的那些“转折点”,往往不是惊天动地的战役,而是那些在看似平淡的日子里,无数微小的选择和累积的社会压力所共同促成的结果。这种对历史运行机制的深刻洞察,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当下的世界。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变化”本身。读完后,感觉胸中的格局被打开了,看待问题时,总会不自觉地去寻找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

评分

送货速度快,价格很实惠

评分

喜欢在京东买书。真的多快好省。

评分

精神食粮,书很精致,很喜欢

评分

新版加价太狠了,趁活动入手还算实惠

评分

批量采购图书,选来选去还是京东好,图书种类全,价格实惠,关键发货及时。非常赞!

评分

中信出版,支持京东商城,下次在买,活动给力

评分

非常不错,喜欢,看完了再评价

评分

包装很好,内容完整,看了一部分,还没发现错别字等毛病

评分

打开眼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