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管人生幻与真:李叔同家族

休管人生幻与真:李叔同家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涛 著
图书标签:
  • 李叔同
  • 家族史
  • 近代史
  • 文化名人
  • 艺术
  • 教育
  • 传记
  • 民国
  • 历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43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545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一位重兴四分律宗的佛学大家。

是哪个节点,让他从自度度人变为普度众生?

是怎样的生活让他有“悲欣交集”的精神特质?

从家族角度探讨李叔同一生的著作。

将人生轨迹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文章厚重、耐读。

从绚烂至极到返璞归真,桐达李家自此消失,但弘一法师精神永存。


内容简介

在近代天津,李叔同的家族――桐达李家属于名门望族之列。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既是在籍士绅,又是盐商。李叔同的出现,为家族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使桐达李家的名声得到了无限的延续。本书以家族为背景,不仅能带给读者更多的信息,还可以帮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来认识李叔同。在近现代文化史上,李叔同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在个人事业正处于成熟阶段的人生中年,他却选择遁入空门,以一代高僧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这种独特的人生道路,自然有他家族的影响,也与时代背景休戚相关,本书就时代与家族对他的影响进行了重新的认知。

作者简介

田涛,1966年生,山西万荣人,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精彩书评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奇特的一个人,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林语堂

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我所景仰的一位高士。——朱光潜

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丰子恺


目录

引言:虎跑断尘缘... 1

一 桐达李家... 5

寄籍津沽... 5

进士出身的盐商... 7

粮店后街李善人... 12

二 裂变年代... 16

父业的继承人... 16

无可挽回的衰落... 20

母子情深... 23

兄弟之间... 26

三 门风与世风... 30

存朴堂遗风... 30

世家子弟... 34

海上文人... 37

蔡元培是他的老师... 41

旧路已走不通... 46

四 国粹与西洋艺术... 51

诗词、书法与篆刻... 51

寄情国粹的背后... 55

长亭外,古道边... 58

清国人志于洋画... 63

茶花女遗事... 69

艺术熏陶生活... 75

五 一半勾留是此湖... 81

二次南迁... 81

杭州的文人们... 83

我们的李先生... 88

一友二弟子... 92

能婴儿乎... 97

一层一层走上去... 102

六 佛门苦旅... 107

一介云游僧... 107

出世精神... 112

律学宗师... 117

僧界与俗界... 121

南闽岁月... 126

人生之最后:悲欣交集... 131

七 不能忘却的家族... 139

亲情的平淡延续... 139

两代人之间... 142

后人点滴... 146

附录一:李叔同家族世系简表... 149

附录二:李叔同年表... 150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152


精彩书摘

  《休管人生幻与真:李叔同家族》:
  进士出身的盐商
  桐达李家是一个盐商的家庭,创建这个名号的是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
  根据李叔同早年在天津考县学时的一份考卷,李叔同祖父名李锐,叔祖父李锟,李锐一门单传至李世珍。
  李世珍字筱楼,一般称为李筱楼。以往的说法是,李世珍生于1813年,卒于1884年;但前些年发现的1865年李世珍会试朱卷,其履历表上则填写为“道光辛巳年六月初五日吉时生”,也就是生于1821年。尽管这份履历表是李世珍生平最可靠的资料,但1813年的说法应该也是有依据的。弘一大师1932年手书的《佛说阿弥陀经》是大师生平最重要的墨宝,总共分十六天写成,题记中即有“岁次壬申六月,先进士公百二十龄诞辰”的说法,与1813年之说是相吻合的。关于李世珍的其他资料,也都支持1813年之说。因此,李世珍履历表所填的1821年,或许另有缘由。
  李家寄籍天津之后,祖上最早从事什么营生难以知晓,虽然有串街卖布的说法,但那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到李世珍这一代,这个家族的命运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关键的人物则是进士出身的盐商李世珍。
  中国的商人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地位,士农工商的职业等级划分中,商人居于最末。在法律和社会上,商人遭到明显的歧视,历代关于贬斥商人、抑制商贾的律令不绝于史,从日常起居规范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在原则上商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就等于剥夺了商人进入上层社会的权利——在传统社会中,科举制度提供了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唯一的正当途径,解草衣而升卿相的机会只属于乱世中的草莽英豪。社会上对商人的评价也很低,逐什一之利通常是被人看不起的,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指此而言,在中国商人向来不曾有过好形象,无商不奸的说法正印证了普通百姓对于商业活动所保持的态度。清朝雍正皇帝的上谕说:故农为天下之本务,工商皆其末也。
  但是,商人也有他们的优势,那就是财富与金钱。金钱的力量有时是大于一切的。虽然商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但却可以凭借金钱买官入仕,得以跻身缙绅之列。商人最大的资本是财富,财富能够换来的东西很多,从好名声到官衔顶戴,街头苟利之徒成为官场客,老百姓自然要另眼相看。这样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在经商致富的大家族里,家族后一代甚至后几代的成员摆脱了土中刨食的艰难,就有条件专心读书,走科举之途,最终博得功名,光宗耀祖,商人家庭也就因此攀附上了特权阶层。科举考试名义上是公平的,但要一个人长期潜心读书以博得功名,家族的经济基础实则是重要的条件,寒门弟子在科举之路上往往要艰难得多,成功的机会也要小得多。
  无论李世珍的先人从事什么行当,显然还不足以为他提供一个显赫的身世。在这样的背景下,走科举之路必然成为李世珍的选择。在旧时代,对于平民子弟来说,要想出人头地,最便捷的道路就是跃过龙门。千百万读书人战战兢兢、寒窗苦读,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黄粱美梦成真,李世珍的目标当然也不例外。
  天津是从军事驻防地开始起步的,一直到清朝初年,事实上还是缺乏书卷传统的地区。宋元以来,中国文化中心转移到南方,江南士人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文化成就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与文风颇盛的江南相比,天津的功名数量在一段时间里十分有限。
  整个明代,天津只有10名进士。但到清朝乾隆时期,天津科举功名数量出现了显著的增长。乾隆一朝,天津有30人获得进士功名。此后在整个19世纪,天津获得进士、举人功名的数量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津邑城内外,诗书几于比户,号文薮,科第不绝”。特别是19世纪下半期,更是天津科举的鼎盛时期。“天津科第好文风,二百年来运大通”,有清一代,天津县进士共有123名,科举功名的繁盛不仅在直隶(今天的河北省)首屈一指,在整个北方也是独一无二。天津之所以成为晚近以来北方新兴的文教之区,有各种因素的作用,但与举业的发达也不无关系。
  科举风气的兴起,带动了一批一批当地士子投身其中。然而,这条路又谈何容易。李世珍的科举之路几乎耗费了大半生的光阴。据说李世珍早年教过家馆,也就是私塾,一般说来,到家塾私学当教师,是屡试不中的读书人最常见的出路。可以推测,李世珍很早就开始在科举路上艰难奋斗,而且一开始并没有太见成效,一直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恩科乡试,李世珍才得中举人——这一年,他已经是32岁的人了。
  30多岁中举当然不罕见,难得的是李世珍竞有毅力又熬过了21年。同治四年(1865),文曲星高照,李世珍终于中了进士,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般而言,过去的士子从束发读书,到八股文章可以完篇,有资格走进考场,大约是十年时间,所谓十年寒窗是也。如果一切顺利,30余岁可以博得进士功名。不过,在科举时代,50多岁的年龄中进士也不鲜见,只是对于李世珍来说,功名来得已经太迟了。
  以这样的年龄在官场上与那些新晋少年拼杀,他已经不可能有优势。
  即便李世珍老骥伏枥,但只要看一看自己高中进士的年代,也应该有所醒悟。就在不到一年前的1864年的7月,曾国藩手创的湘军刚刚攻下了南京,绵延十数年的战争结束了,清朝前所未有的一次危机被化解了,解除了心腹之患的王朝里,多了一批以军功获得地位的汉族官员和将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一批中兴名臣成为王朝新政治势力的代表,与这些人比起来,李世珍们的前途显然要暗淡多了。也仅仅是在五年以前,来自海上的两个强敌英国和法国从大沽一路打到了北京,锦绣堂皇的一座圆明园化为灰烬,飘扬在北京上空的各国国旗,使皇城的空气里掺杂进了外人陌生的气息,令人恍然之中总有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在这次战争中,天津也一度被英法联军占领,成为当地社会一段难忘的记忆。在这种氛围中,李世珍显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仕途会是什么样的终局。
  ……

前言/序言

序言(节选)

李叔同的家族──桐达李家属于名门望族之列。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是一盐商,又是进士出身,商人与文人的双重身份,使这个以金钱堆砌起来的家族有其浓厚的书卷气,又有与官方合办慈善事业获取的社会名望,使他的晚年成为桐达李家最兴旺的时期。李叔同虽然没有延续父亲商人的角色,但却继承了家族的另一半遗产──书卷传统。他早年的生活交织着商人子弟的优裕和文人的儒雅,浑然天成的文人基因,造就了一个旧式的文人才子:至情至性、多愁善感、沉默寡言、重修养、求完美等文人气质,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李叔同的人生,实际上也是近现代一部分知识分子共同人生的象征。依照传统的眼光看,中国文人以经邦济世为人生理想,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文人的价值体现在“入世”上;从这样的角度观照李叔同,他本是一个可以为艺术、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换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传统文人始终有很强的政治责任感和经世抱负,中国学术从属于政治的格局始终未变,学术与文化失去独立性,做为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的文人只能徘徊于入世与出世、学术与政治之间,由此引发的是文人内心的矛盾冲突,而以特立独行等生活方式表达出来。李叔同走的是这个方向,在寻求彻底超脱的执意中,最终将自己的人生导向了宗教一途。

一九一八年的七月一日清晨,在西湖南隅的虎跑寺,俗世界的李叔同摇身一变成了佛门中的弘一法师,为他自己的人生作了分野,也与他世俗家族的命运做了诀别。或许他的尘缘已了,但家族的人仍身处红尘,尽其本分,并见证弘一大师“浪漫庄严˙悲欣交集”的精神永在。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家族群像》 一部关于时代洪流下中国世家命运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家族的个体命运,而是以广阔的社会历史为背景,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初期至中叶,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期中,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士绅、官僚、实业家以及知识分子家庭所经历的兴衰沉浮。通过对大量史料、档案、私人信函及口述回忆的细致梳理与交叉印证,本书试图勾勒出一幅复杂而真实的中国现代社会变迁图景。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余晖与新秩序的萌芽(1900-1927) 本章从清末民初的剧变入手,探讨传统宗法制度在现代化冲击下的松动与瓦解。我们聚焦于几组家庭在“变”与“不变”之间的艰难抉择。 士绅家庭的转型困境: 选取江南地区一个世代为儒医的家庭案例,分析其在科举制度废除、西学东渐浪潮中,如何试图通过兴办实业或子女留学来延续家族体面。他们的焦虑并非简单的经济衰退,而是文化身份的迷失——如何在保持传统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与接纳工业文明的实用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家族内部,长幼秩序、财产分配以及对女性教育的看法,都成为检验其适应能力和内部张力的试金石。 官僚家族的权力更迭: 考察一个依托于北洋政府体系的军政世家的故事。他们的权力基础建立在复杂的派系斗争之上,每一次政局的动荡都直接关系到家族的荣辱。书中详述了他们如何运用人脉、资源进行“跨界投资”,试图将政治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并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如何应对地方势力崛起带来的安全威胁。特别关注了女性在政治联姻中的角色,以及在男主人外出为官或战乱中,如何肩负起维系家族财产和子嗣教育的重担。 早期实业家的理想与代价: 描绘了沿海通商口岸上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家庭的崛起。他们往往出身于小商贩或手工业者,通过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对新技术(如纺织、面粉加工)的投入而迅速积累财富。本章着重分析了他们在早期资本积累过程中,与外国资本、官僚资本之间的复杂博弈,以及他们对子女未来教育的“投资观”——将子女送往海外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是他们确保家族长青的战略部署。然而,这种进步也带来了与父辈传统观念的深刻冲突。 第二部分:革命的洗礼与民族的重塑(1927-1949) 这一阶段,国家经历了统一战争、内战以及抗日战争的考验,对所有家庭而言都是一次生存与信仰的严峻考验。 知识分子家庭的信仰选择: 以一个留学归国、思想激进的学者家庭为中心。他们的生活被意识形态的争论所主导。子女们如何在父辈留学的西方思潮与国内兴起的本土革命思潮之间做出取舍?书中细致描绘了家庭内部关于“为谁而学”、“如何报效国家”的激烈辩论,以及他们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周旋,试图保护其教育成果和文化遗产。抗战爆发后,他们的“流亡”经历,以及在艰苦条件下的文化坚守,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侧影。 乡土社会的断裂与重构: 选取中西部内陆地区一个传统地主家庭的命运轨迹。土地改革、赋税加重以及地方武装的更迭,使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遭受毁灭性打击。本书不以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来界定他们,而是分析了他们在面对社会结构彻底重塑时,个体能动性的局限。家族内部,青壮年一代如何选择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新的职业,造成了乡村血脉联系的断裂。 都市精英的离散与坚守: 聚焦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中,那些与租界和国际贸易联系紧密的家庭。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敏感度最高,也最早接触到现代消费文化。然而,战争的阴影和政治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迫使他们做出痛苦的“站队”或“逃离”决定。部分家庭选择将资产转移海外,成为“流亡资本”;而选择留守的家庭,则面临着财富被没收、社会地位一落千丈的风险。这一部分重点探讨了“家的概念”在动荡年代的变迁——家不再仅仅是物质居所,而更成为一种需要拼命维护的精神庇护所。 第三部分:新生的阵痛与记忆的重塑(1949年以后)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旧秩序的终结,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审视了“身份标签”对家族延续性的影响,以及几代人之间如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身份标签下的家族延续: 考察了被划为“资本家”、“地主”、“反动家庭”的后代们,他们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如何“重新做人”。他们的教育机会、职业选择被严格限制。书中探讨了父辈的“历史包袱”如何影响了子女的自我认知和婚姻选择。许多家庭采取了“自我审查”和“低调生活”的策略,以求在时代洪流中得以保存。 记忆的代际传递与失真: 本章关注那些关于往昔繁华与痛苦的口述历史。不同代际对同一段家族历史的叙述存在显著差异:祖辈可能沉湎于失去的特权和文化高地;父辈则可能带着批判和改造的心态面对过去;而新生代则可能对历史感到疏离甚至陌生。本书力图呈现这种记忆的“多声部”结构,揭示家庭内部如何协商、修正乃至压抑某些记忆,以适应新的社会规范。 文化遗产的保存与散佚: 记录了许多家庭在动荡中,如何冒死抢救祖传的书籍、字画、家具等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物件的命运,往往折射出家族在价值取舍上的挣扎。最终,这些物品的流散或被捐献,构成了对二十世纪中国物质文化史的一份无声的注脚。 结语:镜鉴当下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多维视角。这些家族的兴衰并非孤立的悲喜剧,而是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脉搏紧密相连的共振。通过对这些世家群像的细致描摹,我们得以洞察个体如何在宏大的历史叙事面前寻找立足之地,以及“家”这一核心社会单位如何承受并重塑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巨变。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人类学的细致和历史学的广度,为我们理解今日中国的社会肌理提供了一面深邃的镜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家族史的书,虽然书名和李叔同家族有所不同,但其挖掘家族内部故事、展现时代变迁的叙事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休管人生幻与真:李叔同家族》这个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种既有宏大历史背景,又聚焦于微观情感和人物命运的叙事。李叔同的生平,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从一个富家公子,到艺术巨匠,再到一代高僧,这其中的转变,绝非偶然。我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剖析他人生道路上那些重要的转折点,并且会尝试去解读这些转折背后,家族的力量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家族的期望?还是家族的牵绊?抑或是家族的某种精神传承,引导着他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书中对“幻与真”的探讨,也让我产生联想,在那个新旧交替、思潮涌动的时代,个体和家族的身份认同、价值取向,是否也充满了迷茫与挣扎,究竟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是被社会、被家族塑造的“幻影”?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一个时代的家族如何在个体命运中投下长长的影子。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翻开细读,但光看书名《休管人生幻与真:李叔同家族》,就已经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李叔同,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传奇色彩,他既是近代中国杰出的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又是后来遁入空门的弘一大师,其人生轨迹之跌宕起伏,足以让人惊叹。而“家族”二字,更是为这份传奇增添了更多维度的解读空间。我想,书中一定不仅仅是讲述李叔同个人的故事,而是将他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家族背景之下,去探寻那些影响他一生,或被他影响的亲人们的故事。家族的兴衰、情感的纠葛、命运的起伏,这些都如同织就人生幻与真的丝线,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段段或悲或喜、或真或幻的往事。我期待着书中能为我揭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李叔同的家族是如何经历风雨,又是如何在他的人生选择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或许,透过家族的视角,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李叔同为何从繁华走向清净,从尘世走向彼岸。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名人的缅怀,更是对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和家族文化变迁的一次深刻洞察。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拥有复杂生命轨迹的人物深感兴趣,李叔同无疑是其中最令人着迷的一个。他的跨界人生,从俗世的辉煌到宗教的清净,本身就是一出引人深思的戏剧。《休管人生幻与真:李叔同家族》这个书名,更是把我的好奇心引向了更深处——家族。我好奇的是,是什么样的家族背景,能够孕育出这样一位多面的人物?是优渥的物质条件,给了他自由探索艺术的土壤?还是家族的某种基因,让他对精神世界有着天然的敏感?书中“休管人生幻与真”的表述,似乎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或许这种智慧,正是李叔同在家族经历中,逐渐领悟出来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李叔同的家族脉络中,是否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些关于亲情、关于传承、关于人生选择的深刻教训。这本书的评价,我更多的是从一个故事叙述者的角度去看待,它是否能将一个家族的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并且能让读者在故事中,思考关于“幻”与“真”的哲学命题。

评分

我对历史人物的传记一直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在某个历史节点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其人生充满了转折的人物。《休管人生幻与真:李叔同家族》这个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它不仅提到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李叔同,更将其置于“家族”的视角之下,并用“幻与真”来概括人生的主题。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李叔同的生平事迹,而是会深入挖掘他所处的家族环境,探讨家族的文化传统、经济状况、以及亲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共同塑造了他的人生轨迹。在我看来,家族是一个人最最初始的“世界”,它提供的养分、设置的边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选择。而“幻与真”的表述,又似乎点明了书中可能探讨的核心——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所追求的,所看到的,究竟是真实的自我,还是被外界、被社会、甚至被家族所赋予的虚幻?这本书的评价,我期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视角,让我们从家族的层面,去重新审视李叔同这位传奇人物,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家庭和个体所经历的种种迷茫与抉择。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而《休管人生幻与真:李叔同家族》这个书名,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李叔同,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和争议,他的艺术成就、他的宗教情怀,都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家族”二字的加入,让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我想,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探究,在李叔同辉煌的人生背后,他的家族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家族的支持,让他得以施展才华?还是家族的牵绊,促使他最终选择遁入空门?“休管人生幻与真”这句点睛之语,更是引人遐想,似乎暗示着一种对人生虚幻与真实的辩证思考,这种思考,是否与他家族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真实的家族生活,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温情与冷酷,去理解个体如何在家族的洪流中,寻找真实的自我,又如何在虚幻与真实之间,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让我沉浸其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而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