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逸先生的历史尤其是清史研究,具有极为鲜明的特点,这就是既具备坚实的文史功底,重视文献资料,长于考证辨析,又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强调理性思考,善于宏观把握。先生的文章还极富文采,笔端常带感情,文字行云流水,特别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的文章选辑。本书从先生历年发表的文章中斟选出21篇,并据其内容和性质,分为四类:一是历史学家与历史研究,既反映了先生对自己成长历程和治学道路的回顾,也凝聚着先生多年治史的心得体会,更体现了先生与清史的不解之缘和深厚情结;二是史事与人物,或纵横捭阖,综论有清一代的兴、盛、衰、亡,或以小见大,阐述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意义和影响,甚至具体到某一历史人物的学术贡献,虽然由于篇幅所限,先生更多研精覃思的学术论文未能展现于此,但也大体反映出先生融历史、哲理、文采于一炉的鲜明治史特色;三是书评与序跋,虽系命题作文,但都能写出新意,提出创见,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四是清史工程与清史编纂,反映了修史工程开展初期先生关于《清史》整体面貌的学术思考和工作构想。
戴逸(1926—),原名戴秉衡,江苏常熟人。1946年上海交通大学肄业,转北京大学史学系学习。1948年前往解放区,入正定华北大学一部学习,后留校在政治研究室工作。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后任中国革命史实习教员,1953年任中国历史教研室讲师,1956年任副教授。1961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兼中国历史教研室主任。1978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1980年任所长,后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博士生导师。1988任中国史学会会长,1996年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2002年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史稿》《简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时代》《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履霜集》等。
第一编历史学家与历史研究
我走了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道路
历史学家的过去和现在
资料思想文采道德
——对历史学家的四项要求
我和清史
第二编史事与人物
论“清官”
清朝的兴、盛、衰、亡
论康雍乾盛世
中日甲午战争与远东政治风云
学术大师黄宗羲
乾隆的家庭悲剧及有关的政治风波
第三编书评与序跋
失去了的机会
——《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序言
历史学要走出书斋
——《历史的顿挫》台湾版序言
“近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序言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总序
弹指兴亡三百载都在诗文吟唱中
——清代诗文简论
第四编清史工程与清史编纂
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
贯穿《清史》的一条主线
——新修《清史·通纪》内容要旨
在《清史·通纪》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清史·传记》样稿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清史·史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图录》组图片征集会议上的讲话
老实说,我一开始还担心这类题材会显得过于枯燥和学术化,毕竟“史”这个字眼往往带着一种严肃的距离感。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充满了悬念和戏剧张力。作者显然花了大工夫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侧面,那些藏在宏大叙事阴影下的民间疾苦、士大夫的隐秘情怀,甚至是后宫的琐碎日常,都被巧妙地编织进了历史的经纬之中。特别是关于社会变迁的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具体的小人物命运来展现时代洪流对个体生命的裹挟与塑造,那种代入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味,感受到那份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既保持了历史的严谨性,又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专业知识与大众兴趣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真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佳作!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的文笔深深吸引了。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宏大时代的风貌,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触手可及。比如,在描绘宫廷生活场景时,那种金碧辉煌背后的权力暗流涌动,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复杂与人性的幽微。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节奏,时而娓娓道来,如同老友间的私语,让人心神宁静;时而陡然加快,将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推向高潮,令人屏息凝神。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立体丰满,即便是历史上的伟人,也被赋予了鲜活的、充满矛盾的个体色彩,他们的决策、挣扎和最终的命运,都引发了读者深刻的反思。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断和独到的见解,感觉自己的历史观在不知不觉中被拓展和重塑。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值得你投入时间,细细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人,这本书在装帧设计和排版上给我的感觉也极为舒适。字体选择典雅适中,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沉静的书卷气。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的沉重主题时,总能保持一种近乎冷静的、超然的视角,这种克制的叙事态度,反而赋予了作品一种超越时代的力量。它没有刻意煽情,没有过度渲染,只是客观而有力地呈现事实,任由事实本身去说话。这种“不干涉”的态度,反而让我更加信服。它像一面打磨光滑的镜子,忠实地映照出历史的面貌,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其中的悲欢离合。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它在某些方面对我们当下社会运作的隐喻,也值得我们深思。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在午后阳光下慢慢品味的“慢读”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扎实得令人敬佩,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做到了“化繁为简,去芜存菁”。很多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制度演变,在书中被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得像一张精密的路线图。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关键历史节点时的那种旁征博引,参考文献的运用恰到好处,既表明了其研究的深度,又不会打断读者的阅读流畅性。它不是那种堆砌术语、故作高深的著作,而是真正用心去和读者“沟通”历史真相的典范。每当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人物关系时,作者总能用一个绝妙的比喻或一个精炼的概括将其点明,让人茅塞顿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历史时期的整体框架和内在逻辑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不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个完整、有生命的体系呈现在眼前。这种结构上的高明处理,绝对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大气磅礴,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深度挖掘。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执着,体现在对档案、地方志甚至是民间传说的细致考证上,使得书中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它成功的关键在于,它跳脱了传统的“兴亡论”框架,而是将焦点投向了文化传承、思想碰撞以及不同地域间的互动影响。比如,它对某个特定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竟然能联系到更宏大的文明发展趋势,视野之开阔,令人叹服。这种将微观细节与宏观趋势完美结合的能力,是许多历史著作所欠缺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理解时间流逝的全新视角和方法论。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宏大叙事和深刻洞察力有所追求的读者,这本书绝对能让你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航标。
评分经典之作,物流也超快!
评分书已收到,非常满意,点赞!
评分书已收到,非常满意,点赞!
评分书已收到,非常满意,点赞!
评分书已收到,非常满意,点赞!
评分经典之作,物流也超快!
评分大家小书系列继续收入中。
评分书已收到,非常满意,点赞!
评分书已收到,非常满意,点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