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逸先生的曆史尤其是清史研究,具有極為鮮明的特點,這就是既具備堅實的文史功底,重視文獻資料,長於考證辨析,又具有深厚的理論素養,強調理性思考,善於宏觀把握。先生的文章還極富文采,筆端常帶感情,文字行雲流水,特彆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本書是著名曆史學傢、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先生的文章選輯。本書從先生曆年發錶的文章中斟選齣21篇,並據其內容和性質,分為四類:一是曆史學傢與曆史研究,既反映瞭先生對自己成長曆程和治學道路的迴顧,也凝聚著先生多年治史的心得體會,更體現瞭先生與清史的不解之緣和深厚情結;二是史事與人物,或縱橫捭闔,綜論有清一代的興、盛、衰、亡,或以小見大,闡述某一曆史事件的發生、意義和影響,甚至具體到某一曆史人物的學術貢獻,雖然由於篇幅所限,先生更多研精覃思的學術論文未能展現於此,但也大體反映齣先生融曆史、哲理、文采於一爐的鮮明治史特色;三是書評與序跋,雖係命題作文,但都能寫齣新意,提齣創見,給人以思想的啓迪;四是清史工程與清史編纂,反映瞭修史工程開展初期先生關於《清史》整體麵貌的學術思考和工作構想。
戴逸(1926—),原名戴秉衡,江蘇常熟人。1946年上海交通大學肄業,轉北京大學史學係學習。1948年前往解放區,入正定華北大學一部學習,後留校在政治研究室工作。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建校後任中國革命史實習教員,1953年任中國曆史教研室講師,1956年任副教授。1961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副主任兼中國曆史教研室主任。1978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教授,1980年任所長,後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博士生導師。1988任中國史學會會長,1996年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2002年任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代史稿》《簡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時代》《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清通鑒》《履霜集》等。
第一編曆史學傢與曆史研究
我走瞭曆史教學與研究的道路
曆史學傢的過去和現在
資料思想文采道德
——對曆史學傢的四項要求
我和清史
第二編史事與人物
論“清官”
清朝的興、盛、衰、亡
論康雍乾盛世
中日甲午戰爭與遠東政治風雲
學術大師黃宗羲
乾隆的傢庭悲劇及有關的政治風波
第三編書評與序跋
失去瞭的機會
——《不願打開的中國大門》序言
曆史學要走齣書齋
——《曆史的頓挫》颱灣版序言
“近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序言
《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總序
彈指興亡三百載都在詩文吟唱中
——清代詩文簡論
第四編清史工程與清史編纂
在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第一次工作
會議上的講話
貫穿《清史》的一條主綫
——新修《清史·通紀》內容要旨
在《清史·通紀》工作研討會上的講話
在《清史·傳記》樣稿研討會上的講話
在《清史·史錶》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在《圖錄》組圖片徵集會議上的講話
這本書的學術功底紮實得令人敬佩,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它成功地做到瞭“化繁為簡,去蕪存菁”。很多復雜的政治博弈和製度演變,在書中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邏輯清晰得像一張精密的路綫圖。我尤其喜歡作者在闡述關鍵曆史節點時的那種旁徵博引,參考文獻的運用恰到好處,既錶明瞭其研究的深度,又不會打斷讀者的閱讀流暢性。它不是那種堆砌術語、故作高深的著作,而是真正用心去和讀者“溝通”曆史真相的典範。每當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人物關係時,作者總能用一個絕妙的比喻或一個精煉的概括將其點明,讓人茅塞頓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曆史時期的整體框架和內在邏輯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知,不再是零散知識點的堆砌,而是一個完整、有生命的體係呈現在眼前。這種結構上的高明處理,絕對是本書的一大亮點。
評分老實說,我一開始還擔心這類題材會顯得過於枯燥和學術化,畢竟“史”這個字眼往往帶著一種嚴肅的距離感。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讀起來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長篇小說,充滿瞭懸念和戲劇張力。作者顯然花瞭大工夫去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側麵,那些藏在宏大敘事陰影下的民間疾苦、士大夫的隱秘情懷,甚至是後宮的瑣碎日常,都被巧妙地編織進瞭曆史的經緯之中。特彆是關於社會變遷的部分,作者沒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論闡述,而是通過具體的小人物命運來展現時代洪流對個體生命的裹挾與塑造,那種代入感是其他同類書籍難以比擬的。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味,感受到那份沉重的曆史責任感。對於我這種非專業曆史愛好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既保持瞭曆史的嚴謹性,又極大地增強瞭可讀性,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專業知識與大眾興趣的橋梁。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大氣磅礴,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深度挖掘。作者對於曆史細節的執著,體現在對檔案、地方誌甚至是民間傳說的細緻考證上,使得書中的論述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它成功的關鍵在於,它跳脫瞭傳統的“興亡論”框架,而是將焦點投嚮瞭文化傳承、思想碰撞以及不同地域間的互動影響。比如,它對某個特定文化現象的深入剖析,竟然能聯係到更宏大的文明發展趨勢,視野之開闊,令人嘆服。這種將微觀細節與宏觀趨勢完美結閤的能力,是許多曆史著作所欠缺的。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理解時間流逝的全新視角和方法論。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宏大敘事和深刻洞察力有所追求的讀者,這本書絕對能讓你在曆史的長河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航標。
評分說實話,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人,這本書在裝幀設計和排版上給我的感覺也極為舒適。字體選擇典雅適中,紙張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著一股沉靜的書捲氣。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處理曆史的沉重主題時,總能保持一種近乎冷靜的、超然的視角,這種剋製的敘事態度,反而賦予瞭作品一種超越時代的力量。它沒有刻意煽情,沒有過度渲染,隻是客觀而有力地呈現事實,任由事實本身去說話。這種“不乾涉”的態度,反而讓我更加信服。它像一麵打磨光滑的鏡子,忠實地映照齣曆史的麵貌,讓讀者自行去體會其中的悲歡離閤。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過去,它在某些方麵對我們當下社會運作的隱喻,也值得我們深思。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在午後陽光下慢慢品味的“慢讀”之作。
評分這本書真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佳作!從翻開扉頁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的文筆深深吸引瞭。它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那個宏大時代的風貌,每一個細節都仿佛觸手可及。比如,在描繪宮廷生活場景時,那種金碧輝煌背後的權力暗流湧動,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不禁感嘆曆史的復雜與人性的幽微。我特彆欣賞作者的敘事節奏,時而娓娓道來,如同老友間的私語,讓人心神寜靜;時而陡然加快,將重大的曆史轉摺點推嚮高潮,令人屏息凝神。書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極為立體豐滿,即便是曆史上的偉人,也被賦予瞭鮮活的、充滿矛盾的個體色彩,他們的決策、掙紮和最終的命運,都引發瞭讀者深刻的反思。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論斷和獨到的見解,感覺自己的曆史觀在不知不覺中被拓展和重塑。這絕不是一本可以囫圇吞棗的書,它值得你投入時間,細細品味,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
評分書已收到,非常滿意,點贊!
評分大傢小書係列繼續收入中。
評分很好的一套小書,不斷在齣新啊。
評分很好的一套小書,不斷在齣新啊。
評分經典之作,物流也超快!
評分大傢小書係列繼續收入中。
評分中國傳統文化的好書,裝幀精美,很棒的一套叢書。
評分經典之作,物流也超快!
評分很好的一套小書,不斷在齣新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