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三角睏局

明朝的三角睏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梓林 著
圖書標籤:
  • 明朝史
  • 曆史
  • 政治
  • 外交
  • 邊疆
  • 民族關係
  • 軍事
  • 權力鬥爭
  • 中外關係
  • 冷兵器時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當代中國齣版社
ISBN:978751540774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8841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6
字數:15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用西方政治經濟學解讀大明王朝

揭示中國二韆年政治運行規則與睏境

內容簡介

一部明朝的曆史,給中華民族留下瞭無窮的啓示。因為,明朝的曆史是漢人將封建專製製度發展到頂feng的曆史,是離現代zui近的純粹漢文化的曆史。後世有識見的人無不認為它是zui具藉鑒意義的一部斷代史。

本書中,作者以一部曆史劇為引子,藉由西方現代政治經濟學,重新審視瞭明朝嘉靖年間的一段曆史。通過以嘉靖、嚴嵩、海瑞為代錶的三大政治元素之間的博弈,將明朝皇權、文官製度、監察體製的運行軌跡及其三角睏局一一揭示,並由嘉靖說到中國的一眾皇帝,由明朝連及中國二韆年的政治文化,五韆年的世態人心,以及未來中國政治可能的走嚮。宏觀的視野、睿智的洞見、幽默的語言,令人贊嘆。


作者簡介

郭梓林,1957年生於福建,1962年遷居江西,1974年上山下鄉,1976年入伍,1979年退伍,1980年當建築工人,1982年進大學讀書,1985年擔任國有企業團委書記,1989年擔任國有企業總經理,1992年辭職“下海”,閤夥創辦科瑞集團,任科瑞集團副董事長,北京瑞澤集團董事長。2005年受聘北京大學産業與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常務副所長, 2011年創辦北京大學公益講座。

主要著作有《企業遊戲——近距離文化觀察》(2000年,三聯書店)、《思想統治企業》(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喬緻庸的經濟學》(2006年,海南齣版社)、《詩與遠方》(2015年,當代中國齣版社)等30部。


精彩書評

書中對嘉靖皇帝和他的近臣之間的鬥爭和相互利用的精彩分析,讓讀者驚嘆!下筆之處,常常看似信手拈來,卻是神來之筆,並透齣一種難得的幽默。

——茅於軾

中國有兩韆多年的專製曆史,在上層,是君主專製;在基層,是傢族本位的社會結構。傢族與國傢相似,權力和資源都集中在上。梓林的書圍繞這一主題而寫,是一部觀今思古、由古入今的難得之作。立意獨到,蘊義深刻,提齣瞭一些非常有啓發性的看法,讀來令人眼前一亮。

—— 王石

曆史是過去和現在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但是,能夠把現在與過去的對話,寫得如此貼切精彩的,不是我寫的《大明王朝1566》,而是郭梓林寫的《明朝的三角睏局》。

——劉和平


目錄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001


〇〇 導語 / 001

一部明朝的曆史,給中華民族留下瞭無窮的啓示。因為,明朝的曆史是漢人將封建專製製度發展到頂峰的曆史,是離現代最近的純粹漢文化的曆史。這樣一部長達277年的曆史,有著足夠長的時間,演繹齣瞭封建專製國傢由開國皇帝從零開始建立,再傳到後世的17位稟賦各異的子孫手中,曆經各種國際、國內矛盾考驗的過程,充分展示一個大國的政治衝突、經濟發展、文化變遷,最後由盛而衰的完整過程。由此,明史也一直被中國的許多領導者看作是藉鑒價值最高的一部斷代史。


〇一 諫言是要死人的 / 006

因諫殺人的責任,皇帝是斷然不會認賬的,總是要找些理由把責任推卸給具體的執行者,因為皇帝們比所有地球人都更清楚:殺諫臣是有報應的。


〇二 下銀子比下雪好 / 013

自古以來,皇帝對上天可以關起門來做自我批評,但絕不允許下臣藉上天來問責!好一個天怒人怨!說天怒惹得天子怒,說人怨惹來殺身禍。


〇三 明白人算糊塗賬 / 020

在皇帝用錢就等同於國傢利益的時代,哪裏還有明白賬?國與傢不分的經濟體製,最大的“優越性”是培養算糊塗賬的奸人。這些奸人都是不貪白不貪的種,最知道如何在糊塗賬裏麵中飽私囊。

〇四 舉重若輕股掌間 / 027

後人有一件事總是想不明白,嘉靖如此聰慧之人,何以會明知嚴嵩是“超級奸臣”,卻總是護著他,讓他橫行幾十年?


〇五 創收是個硬道理 / 034

擔任大明王朝董事長40年下來,嘉靖離修仙成道雖然還遙遙無期,但他的統治術卻已經爐火純青瞭。他知道,吵架歸吵架,爭論歸爭論。下麵的人如果不吵架,不爭論瞭,那可是要齣大事的。


〇六 種下龍種生跳蚤 / 042

任何皇帝都不會知道一項正確的政策,傳遞到基層將會變得怎樣麵目全非。因為,國傢太大瞭,各地情況不同,執行者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道德修養等方麵都有差異。哪怕真是一項好的政策,在內閣嚮各級官員的傳遞過程中,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包括失真和變形,甚至信息在傳遞過程中有意無意的丟失,都可能形成政策風險。


〇七 盤根錯節話桑田 / 051

這證明瞭一點:眼睛盯著正確的目標,並不能保證你不栽跟頭,而世界上所有的好生意都可能因為有人貪得太多,想一個人把好處占盡瞭,最終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賠瞭金銀又摺壽。


〇八 身正也怕影子斜 / 057

在錶麵上和理論上,皇帝可以一手遮天下,但實際上為自己遮擋風雨的傘卻握在他人手裏,這無疑是皇帝的一種難言之隱。而嘉靖的難言之隱其實就是一張隱形的鐵幕,嘉靖在這邊,嚴嵩在那邊。而在嘉靖看來,鬍宗憲似乎也在嚴嵩那邊。


〇九 信息渠道與真相 / 063

疑心病是所有皇帝的頭號職業病。這是沒有辦法的事,疆域那麼大,權力那麼集中,全國都得實行委托管理,而人心又隔著肚皮,一個腦袋要對付無數腦袋,皇帝難當就難在這裏。就像一颱單核心的個人電腦與一颱億萬個核心的巨型計算機鬥心眼,談何容易?!

一〇 犬牙交錯看誰狠 / 069

黨爭中理性的雙方基本上都能堅持對敵鬥爭的三項基本原則:第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自己的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第二,有進有退,有得有失。不爭一時之高低,不計一日之短長。第三,要看皇上的眼色行事,不能讓皇上感到威脅,這是關鍵的關鍵。


一一 撲朔迷離陷阱多 / 076

盡管每一個貪官與壞人同流閤汙的背後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故事,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他們都很無奈。尤其是在明朝那個貪腐橫行的時代,僅憑一個人的道德力量,是很難與既成的潛規則較勁的。把一個好官員拉下水,其實是很容易的事,因為在一個好官處於少數的惡劣環境下,設法拉他下水的壞官壞人是多數,且都在暗處,防不勝防。更可怕的是,為瞭共同的利益他們總是勾結在一起。因此,在貪腐橫行的時代當官,真正風險正是在於多數壞人的利益是不可違抗的,要麼屈服,要麼齣局,沒有人能在既定體製中以另類的行為規則獲得更多的好處。


一二 要錢何以變要命 / 086

一個問題在延續的過程中,往往會衍生齣一係列問題。“改稻為桑”這個看似英明的國策齣問題瞭。齣的第一個問題是太急,第二個問題是土地兼並,第三個問題是經濟問題政治化,第四個問題是官場問題外部化。


一三 傢國之間的維權 / 092

無論這些皇帝多麼聰明能乾,最終還是繞不齣“天子”與“天下”這個根本性的衝突。這是因為,在“天子”個人與廣大的“天下”之間,存在一個非常復雜也是鞭長莫及的委托代理的問題。“天子”必須委托大批的官員來代理他的統治職能,這些代理人都是有傢有口的,所以,其中的代理費,從來都是一筆糊塗賬;而這筆糊塗賬又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隨著王朝建立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貴,一直到王朝的最終解體。


一四 官商關係與皇權 / 102

帝王們都知道:官商勾結的後果其實就是把“皇傢私有”變成“官傢私有”,而本質上是把社會財富的一傢之“國有”變成韆百傢之“官有”。長此以往,最終會使社會財富的分配成為橄欖形,皇帝拿小頭,百姓拿小頭,當官的拿大頭。


一五 海瑞從曆史走來 / 108

在傢孝敬父母,齣門忠於國傢,這是中國知識分子韆百年來的信條。“以孝治國”的根本意義在於,在“孝”之上可以有一個更高價值的“忠”字。這樣一來,“小傢”與“大國”就統一起來瞭,進而盡忠,退而盡孝,而當忠孝不可兩全的時候,則“移孝作忠”,這在正統文化理念上是通行不悖的。“孝”是“忠”的基礎,大孝之人若有誌於從政,必是大忠之人,而不孝之子,則必不可盡忠。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對知識分子的基本判斷。


一六 入官場不入汙泥 / 113

如何從製度上保證官場不積澱汙泥呢?或者說,從根本上避免“入官場如入汙泥”呢?這的確是比較難辦的事。


一七 最重要的是用人 / 119

嚴嵩當政20多年,活到87歲纔死,盡管為惡多端,卻能夠做到主政時間長,活得久,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八 大丈夫貴在知退 / 130

中國曆史上很多為政治而生的不凡人物其最終的命運,往往取決於他們能在什麼時候退齣權力舞颱。


一九 男人世界裏的女人 / 139

如果說海瑞是奇人,那麼,在海瑞這樣一個孝子身上,不論是生物基因,還是文化基因,可能更多的是來自於他的母親。


二〇 清官理性的背後 / 150

人們選擇當清官的理性,究竟是齣於個人的道德修養,還是齣於對既定製度約束的恐懼和無奈?如果是前者,我們要做的事就是提高為官者道德修養的水平;如果是後者,我們就應該從重視製度建設入手,防止為官者貪汙受賄。


二一 權力角逐的本質 / 160

中國曆代帝王無不把手中的權力和自傢的權利混為一談,所以,他們進行的權力之爭,說到底完全是權利之爭。各方為瞭自己的利益,往往是不顧人民死活的。其中的成本,從本質上說是由老百姓承擔的。


二二 皇權政治的兩難 / 169

怎麼想、怎麼說和怎麼做,在中國人這裏是可以分開來的。曆代帝王的“內道外儒”,實際上卻成瞭“知”與“行”的割裂。


二三 自圓其說的統治 / 180

在明代17位皇帝中,嘉靖的權術也許不及太祖硃元璋,荒唐不及武宗硃厚照,殘忍不及成祖硃棣,可是他集荒唐、自大、殘忍以及喜歡玩弄權術於一身,是一個集大成者。


二四 一個王朝的投影 / 197

在封建專製製度下,“隻反貪官,不反皇帝”,永遠也解決不瞭問題。


後記/ 204


精彩書摘

○四 舉重若輕股掌間

後人有一件事總是想不明白,嘉靖如此聰慧之人,何以會明知嚴嵩是“超級奸臣”,卻總是護著他,讓他橫行幾十年?


熟悉産生輕衊,神秘産生敬畏。除瞭嘉靖,古今中外還有許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而真正不知道的人,恐怕是因為連村長都沒有當過。然而理論一旦要聯係實際,真要把道理運用到實踐中去,分寸可就不大好把握瞭。統治者若想做到康熙說的那樣“不怒自威,親而難犯”,絕非易事。“畏”到最後和“威”到最後,都是一個結果:人傢惹不起還躲得起。因此,親和到什麼份兒上,纔會讓下屬真正感受到你的親和,又不至於伸手便摸你的後腦勺?神秘到什麼地步,手下人纔願主動做事,並且不會把事辦錯瞭?這些都是亙古難題。

老子在《道德經》中把領導者分成四個等級:“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好的統治者,既要洞若觀火,明察鞦毫,又要明瞭“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道理;既要使信息對稱,政令暢通,還得利用信息不對稱來平衡不同的利益集團的不同訴求。這其中的道行有多深,有多玄,非常人可以揣度。何況,大人物身邊往往聚集如蠅小人,而小人正如孔子所言:“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於是,統治者之難就難在把握親和分寸的同時,保持全方位的神秘,用小人並不難,難的是用瞭小人之後,不被小人反用。

嘉靖是中國曆史上皇帝同仁中比較另類的一個,他在把握君臣分寸,保持神秘方麵,的確很有一套。他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神叨叨怪兮兮的入仙之人,許多高官,幾十年下來,愣是沒見過皇上一麵,也不知他在青天上,還是在水瓶裏,總之是神秘得很。就算是那些能見著他麵的少數幾個人,也天天在猜謎中過日子。就連嘉靖說齣來的話,也常常是雲裏霧裏,誰都無法捉摸透他究竟在想什麼,怎麼想。這樣當皇帝最大的好處是:無論人傢怎麼做,都等著挨罵,偶爾沒挨罵,那是因為挨罵的時候還未到。

讓人噤若寒蟬是一切有帝王思想的人追求的一種至高境界,而隻有到瞭這個境界的人,纔能體會到西方政治術語“強權可以得到一切,卻得不到真實”是多麼深刻。其實,讓人不敢說真話用不著真動刀子,更文明的一招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還是迴到1561年的正月十五大明朝的內閣經濟工作會議吧。紗幔後麵的嘉靖皇帝已經擔任大明王朝這傢絕對控股公司董事長40年瞭。此刻,他閉著眼睛坐在蒲團上靜靜地聽著,前廳內閣經濟工作會上兩派的舌槍唇劍,就嚴守預算還是核銷虧空,以徐階為首的預算派與以嚴嵩為首的虧空派劍拔弩張,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他身邊的書架上,那本《戶部大明嘉靖三十九年總賬冊》,早已看過數遍,心中的小賬,更是如數傢珍。此刻他要做的隻是坐山觀虎鬥。



○九 種下龍種生跳蚤

在製定政策和策略的時候,有時會齣現這樣的情況:有想法的人沒權力,有權力的人沒有好想法。所謂“集思廣益”,往往是高層領導對能力不夠強的中層領導提齣的最重要的忠告。因此,在許多情況下,“集思廣益”其實就是沒有想法但有權力的人,嚮有想法而沒有權力的人索取想法。但是,一般來說,有權力的人往往都很愛麵子,而那些有權力沒想法的領導更是愛麵子。民國時期的一位政客說過:“有權力沒麵子,還不如婊子!” 想必此君對“有權力沒麵子”,若不是有屈辱不堪之傷痛,就是有刻骨銘心之觀感。有權力沒想法的領導人最怕屬下認為他沒有自己的思想,隻是個虛有其名徒有其錶的拿來主義者,最怕彆人看齣他眉飛色舞之際、高談闊論之下說的都不是自己的話。無論如何,他們至少要讓公眾感覺到他們是集大成者。當然,如果能被看作是政策和策略的原創者,那就更好。於是,有瞭好思路的人,如果想齣售自己的思想,必須具備一種很好的心態,那就是甘當無名英雄,假裝自己並沒有完全想好,然後不經意地引導和誘惑有權力者上鈎,讓他們說齣自己想說的話。一旦自己想說的話被當權者說齣來瞭,當權者就會有一種相當好的感覺,並且願意堅決地捍衛自己的“原創思想”。這樣一來,不僅齣售的思想落地瞭,而且以此思想為基礎的方案也能順利産生並通過,更重要的是執行起來也能一以貫之。因此,沒有權力而有思想的人無須過於看重自己的知識産權,而應該大度一些,豁達一些,能夠讓有權力的人說你想說的話,幫你做成你想做的事情,對此你應該更有成就感纔對。

這裏要附送一句非名人名言,為的是讓甘當無名英雄的有思想者心裏能夠徹底安慰:“不論政治傢心裏承認與否,他們做的事,在思想傢那裏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如果有思想的人,都能想明白這一點,人們就更有理由相信:隻要全世界的政治傢與思想傢能夠和諧相處,人類未來的進化、全球GDP的上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的瘋長,都是一件並不太難的事。因此,我們一定要告誡所有有思想的人:光是注意你的素質還是不夠的,更要調整你的心態。


前言/序言


帝國黃昏的權力遊戲:東亞王朝的興衰與角力 第一章:北疆的陰影——鐵蹄下的危機與應對 本書深入剖析瞭明朝中後期,一個龐大帝國如何在內憂外患中掙紮求存的曆史畫捲。我們聚焦於“北疆”,這片決定王朝命運的遼闊土地。不同於以往僅關注戰役勝負的敘事,本書旨在揭示明廷在麵對“建州女真”崛起這一長期性戰略威脅時,所展現齣的決策睏境、資源分配失衡,以及最終導緻防綫崩潰的係統性結構性問題。 故事始於萬曆年間,濛古各部勢力仍在邊境活動,但更深層次的危機已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醞釀。努爾哈赤的橫空齣世,並非偶然的軍事天纔的爆發,而是明朝邊疆政策長期僵化、衛所製度名存實亡的必然産物。我們詳細考察瞭“開原”、“遼東鐵錢”的鑄造與流通,揭示瞭明廷在經濟上如何長期依靠高壓的“開中法”來維持邊防供給,而這種供給模式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貪腐空間和地方豪強的崛起基礎。 本書通過對《滿文老檔》部分譯文的梳理,重點分析瞭早期薩爾滸之戰前的幾次關鍵決策失誤。例如,萬曆皇帝對遼餉徵收的猶豫不決,以及朝中文官集團內部對於“速戰速決”與“固守待變”兩種戰略路綫的激烈爭論。書中描繪瞭一幅文臣集團在麵對清晰的軍事威脅時,卻因黨爭和派係利益而無法形成統一戰綫的無奈圖景。我們特彆關注瞭袁崇煥的崛起及其“堅壁清野”策略的實際效果,探究瞭這種高壓的軍事獨裁模式如何在特定曆史時期被視為救命稻草,但同時又為後來的政治清算埋下瞭伏筆。北疆的每一筆軍費開支,都牽動著江南士紳的利益,這種“軍費-賦稅-士紳-朝廷”之間的復雜博弈,構成瞭帝國財政的底層邏輯。 第二章:南方的繁華與空心化——士紳階層的崛起與土地兼並 將視綫轉嚮帝國的心髒地帶——江南。這裏是財富的匯聚地,也是帝國稅源的命脈所在。本書力圖展現,在政治中心衰弱的同時,經濟基礎是如何發生深刻變化的。明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白銀的持續流入,使得以絲綢、茶葉、棉布為代錶的經濟作物種植麵積大幅增加,這無疑帶來瞭空前的繁榮景象。然而,這種繁榮是建立在極度不平等的土地結構之上的。 我們利用地方誌和宗族譜牒中的零星記載,重建瞭徽州、鬆江等地士紳的財富積纍路徑。他們不再僅僅是傳統的官僚,而是轉變為跨區域的商業資本傢和地主集團。本書詳細分析瞭“牙行”製度在糧食和礦産交易中的壟斷地位,以及“票銀”和“莊田”在士紳階層內部的流通與保值功能。關鍵在於,隨著財富的集中,士紳階層對中央政府的依附性減弱,他們更傾嚮於通過科舉和捐納來鞏固自身的社會地位,而非積極支持朝廷的財政改革。 這種經濟上的“空心化”錶現為:富庶的江南地區稅賦徵收效率低下,大量土地隱藏於“隱匿”或“豁免”之下。當朝廷需要更多軍費來支撐北伐或鎮壓內亂時,加徵的負擔便不成比例地壓在瞭自耕農和中小地主身上,這直接加速瞭社會矛盾的激化。本書探討瞭“礦監稅使”的派遣如何成為朝廷試圖打破士紳壟斷,卻往往適得其反、加劇地方動蕩的短期強權手段。南方看似堅固的經濟堡壘,實則已在內部結構性矛盾中變得脆弱不堪。 第三章:文官集團的內耗與意識形態的僵化 明朝的文官係統,一個原本旨在製衡皇權的精妙設計,在帝國晚期卻演變成阻礙改革的巨大慣性。本書重點剖析瞭“黨爭”的深層動因,將其置於政治哲學和權力結構的交替背景下進行考察。東林黨、齊楚浙黨等政治團體的形成,並非簡單的個人恩怨,而是代錶瞭不同地域、不同利益集團對“如何治理帝國”的不同理解。 東林黨人高舉“清議”大旗,強調對皇帝權力的道德約束和對儒傢經典的恪守,這在初期具有強大的輿論感召力。然而,當他們掌握權力後,其政策往往顯得僵化、缺乏變通,對實際的經濟和軍事問題缺乏深入的理解,更熱衷於打擊異己而非解決根本矛盾。書中通過對比“申遺議”和“梃案”等重大政治事件,展現瞭文官集團如何將精力消耗在互相彈劾和意識形態的清洗上,使得朝廷失去瞭對危機作齣快速反應的能力。 此外,本書還深入探討瞭儒學理學在晚期演變為僵硬的教條,如何限製瞭知識分子對實際社會問題的創新性思考。對“祖製不可改”的盲目遵從,使得任何旨在改革賦稅、重整軍製或調整對外戰略的提議,都會在禮法的名義下遭到無情的打壓。這種意識形態的保守性,是帝國在麵對外部技術和內部需求變革時,反應遲鈍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流民的史詩——王朝崩潰前的社會大裂變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筆墨投嚮瞭被主流史書略為簡化的“流民”群體。在“小冰期”氣候變化帶來的持續災害、賦稅壓榨和地方治安的瓦解中,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失去瞭土地,成為社會動蕩的燃料。 我們不再將李自成、張獻忠視為簡單的草寇,而是將其置於社會結構性矛盾爆發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流民的組織化,例如“闖王”的軍隊如何吸納瞭大量的退役士兵、失地農民和不滿的衛所軍戶,展現瞭一種自下而上的社會重構過程。書中詳述瞭飢荒如何從局部蔓延為區域性的人口災難,以及流寇武裝如何利用朝廷的腐敗和地方官吏的殘暴來收買人心。 通過對四川、河南等地的實地考察記錄和相關奏摺的分析,本書描繪瞭流寇活動與官軍鎮壓之間的惡性循環:官軍的劫掠往往比流寇更甚,這進一步將中立的民眾推嚮反抗的一方。最終,當朝廷的軍事力量(如孫傳庭的秦軍)被消耗殆盡,而新的秩序(張獻忠的政權雛形或李自成的“大順”)尚未建立時,帝國便在內外的雙重夾擊下走嚮瞭無可挽迴的崩潰。本書試圖揭示,王朝的終結,是自上而下的決策失效與自下而上的生存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本書通過對軍事、經濟、政治和社會的交叉分析,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明朝末年復雜性、而非單一原因論的全新視角。它探討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敗亡史”,而是一部關於權力失衡、結構僵化與社會韌性極限的宏大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在閱讀某些關於軍事部署和後勤保障的章節時,我甚至産生瞭一種如同在研讀現代戰略分析報告的錯覺。作者對古代戰爭的調度、物資的調配、以及情報係統的運作的描繪,展現齣一種近乎理工科般的嚴謹和邏輯性。這種對“硬核”細節的執著,為全書增添瞭一層堅實的骨架。它不僅僅是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是在剖析“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如何纔能成功”。特彆是書中對於信息不對稱所導緻的戰略失誤的分析,非常具有啓發性,即使在今天,很多商業決策或國際關係中,依然能看到類似的影子。這種將曆史事件置於一個可量化、可分析的框架中進行探討的做法,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純粹的文學欣賞,成為瞭一本值得反復推敲的思考指南。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不像某些嚴肅的曆史著作那樣闆著臉孔,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作者的文字如同清澈的溪流,時而平緩舒展,描繪齣宮廷生活的繁華與冷寂;時而又如奔騰的江河,在關鍵時刻迸發齣強勁的力量,將衝突推嚮高潮。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人物心理活動的細膩刻畫,那些潛藏在颱麵之下的情緒波動,那些欲言又止的對話,都被捕捉得極為精準。閱讀時,我常常能清晰地“看”到那些人物的錶情,仿佛他們就活在我的眼前,呼吸著那個時代的空氣。這種文學性的錶達,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事件變得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在記錄過去,更像是在重塑一個可以觸摸、可以感受的過去,對曆史愛好者來說,絕對是一場文字的盛宴。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精妙,猶如一座布局嚴謹的園林,處處有景,卻又不顯淩亂。作者非常擅長運用“濛太奇”式的敘事手法,在不同的時間綫和地理空間之間自如穿梭,每一次場景的切換都恰到好處地服務於主題的深化。比如,當描述一場重大的朝堂辯論時,作者會突然插入一小段關於邊疆戰事或某位地方官員的睏境,這種對比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事件的立體感和緊迫感。這種非綫性的處理方式,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但迴報也是豐厚的——你會發現,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實際上早已被一條無形的綫索緊密相連,展現齣一種宏大的宿命感。這是一種高明的敘事技巧,讓讀者在被情節牽引的同時,也在主動地參與到曆史的拼圖中。

評分

說實話,初捧此書時,我略有擔憂,怕它會陷入故紙堆的泥淖,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這本書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其突破瞭傳統曆史解讀的窠臼,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視角。作者似乎對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民間疾苦有著超越一般史學傢的敏感度,那些關於稅收、徭役、以及底層民眾生存狀態的描述,雖然篇幅不是最多的,卻如同深埋地下的基石,支撐起瞭上層建築的浮華與動蕩。讀到這些地方,我深感震撼,曆史絕非帝王將相的一己舞颱,而是韆韆萬萬普通人共同編織的命運共同體。這種由下而上的審視,使得整個曆史敘事更具厚度和人文關懷,讓人在驚嘆於廟堂之高的同時,也對那片土地上的人們産生瞭深深的敬意。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仿佛一捲徐徐展開的曆史畫捲,又像是懸念迭起的偵探小說。作者在鋪陳宏大曆史背景的同時,巧妙地將筆墨聚焦於那些影響時代走嚮的微小節點上,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又能沉浸於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之中。特彆是對於文官集團與地方勢力之間的權力博弈,描寫得入木三分,那些錯綜復雜的利益鏈條和爾虞我詐的心機交鋒,讀起來酣暢淋灕。作者似乎對當時的政治生態有著深刻的洞察力,通過大量的細節描寫,構建瞭一個真實可信的權力世界,讓你忍不住去思考,如果自己身處其中,又會做齣怎樣的抉擇。曆史的復雜性被展現得淋灕盡緻,沒有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每一個角色都有其存在的閤理性和局限性,這使得整個故事的張力十足,讀完後仍舊讓人迴味無窮,對那個特定時代的理解也因此加深瞭不少。

評分

研究明史的書籍很多,這本書的視角比較新穎。

評分

內容很爛

評分

還不錯,京東買書很方便,包裝的很好~~!比在實體買方便多瞭

評分

好書

評分

研究明史的書籍很多,這本書的視角比較新穎。

評分

雖然在郭老師朋友圈裏能看到《睏局》的部分連載,終究是更新太慢,還是忍不住在京東下單,郭老師的人生智慧、真知灼見,一睹為快。

評分

本書價值簡直低到不行,本來電視劇就有編劇成份為,這個居然來解讀電視劇情節,無聊至極,強烈要求退書

評分

物流快

評分

挺有意思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