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作者为政经热点畅销书作家、图书策划人,广涉政、经各领域,著述颇丰。
2、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和客观的描述了公司初创期全体员工无拘无束、创意无限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提及扎克伯格及团队为“连接世界,回馈社会”所作的巨大努力。真实还原了扎克伯格的创业历程,层层分析了Facebook的成功密码。
3、主人公扎克伯格无视思想的束缚和行为的清规。他给这个世界的社交重构了定义,证得了自己的成功!“改变世界”对于他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真正的信仰和力量。本书导向正确积极,相信对众多学生和创业者也能起到激励作用。
内容简介
扎克伯格从哈佛辍学,19岁创业,年纪轻轻成为亿万富翁,是继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之后具有影响力的IT界巨人。他和Facebook的故事,是人们了解其创业历程的窗户
本不仅从梦想、眼界、奋斗、决断、机遇、创新等不同的方面诠释了扎克伯格的创业传奇,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成就自己的梦想。还提及扎克伯格为“连接世界,回馈社会”所作的巨大努力,教会我们“强烈而又和善、勇猛而又充满爱、有领导力又能支持他人”。
作者简介
梦芝,梦联文化公司的负责人,青年女作家,著有《穿越人海遇见你》《年轻就要活得任性》等书,获得读者喜爱。梦芝是一名旅游美食达人,行走中国三十多个省市,著有《舌尖上的中国?古镇篇》《寻味北京》《寻味四川》《寻味贵州》等美食旅游文化书,并入围世界图书大奖。同时也是一位传记名家,出版有《奥黛丽?赫本:美丽天使,上帝身边的女人》《每天读点弗洛伊德》等传记,其中,《赫本传记》一上市就名列同类书畅销榜前十名中。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天才少年是“技术宅”,更是“使命家”
1.天才少年逸事:播下节俭的种子
2.启由开放,造就“神童”成长
3.推翻马云和李嘉诚的言沦:成功也可出于偶然
4.一个好汉三个帮:扎克伯格和他的“臭皮匠们”
5.盖茨是辍学的力量,却不是终极的目标
6.当你有使命,就会变得更专注
第二章 世界因“互联网+社交达人”而精彩
7.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新法则:向前看
8.向兴趣致敬:好奇并不都会害死猫
9.洞察力是要害:寻找事件的关键点
10.成功不是偶然:世上没有捷径
11.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的秘诀
12.保持创新:占领技术新高地
第三章 从零到百亿,马克商业思维力量
13.眉标始于真正爱好,热忱铸就成功
14.好团队,是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15.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
16.所谓“商业天赋”,其实是“瑞士模式”
17.进行大动作前,先往后退一步
18.人无完人,犯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第四章 成功:执行力+用户
19.越成功.越改变
20.放弃失败,也是一种成功
21.使命当前:摸索,摸索,再摸索
22.执行力,成就商业帝国的关键
23.巨头的对话:留住用户在页面停留的时间
24.精准定位:付出与收获成正比
第五章 不要再说“我不能”
25.做你喜爱的事,逆境中也有力量
26.付出99%的努力,“别让你的孩子哭泣”
27.靠直觉判断,用理智思考
28.成功的秘诀是“不放弃”
29.打破世界规则:你就能改变世界
30.驾驭时间,是做好事情的关键
第六章 以人为本的Facebook哲学
31.平衡性保持,持续性发展
32.追逐用户,独一无二的商业哲学
33.提供最好的待遇,让交流更自由
34.月艮务!服务!还是服务
35.发展:增长比赢利更重要
36.雎一的策略,就是留住他们
第七章 神奇的Facebook效应
37.一直努力,你会改变世界
38.颠覆:赚钱是手段,服务是目的
39.变革:不得已的苦衷
40.胶带背后的警示
41.好菜坞和硅谷的区别
42.孤立是为了让你重视
第八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43.倾尽全力,做到最好
44.光明和希望,未来和责任
45.陈医生,我为你骄傲
46.最好的爱情:比肩而立
47.慈悲在心,慈善在行
第九章 以人为本,新科技时代的成功理念
48.直觉思维:天才的预见并不是凭空而来的
49.“野心”背后.满怀悲悯
50.在措手不及面前,紧张没有任何意义
51.找准问题核心,用自信直捣黄龙
52.使命.是前行路上最好的指明灯
精彩书摘
《扎克伯格 我要接管全世界》:
扎克伯格也很讨厌纽芬迪身上的怪味,但他从小就接受父母的教育:都是神的子民,所以大家都应该和平共处。因此他忍住厌倦接受了老师的安排。
不过,问题还是很快就出来了。扎克伯格完成主要的构造以后,需要纽芬迪完成剩下的步骤。谁知纽芬迪此时却呆坐在教室的木地板上。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别说拿到奖励,甚至要被别人远远甩在后面了。扎克伯格急得大喊:“纽芬迪!你这个大傻瓜!你在千吗?!”
纽芬迪回过神来,急忙站起身手忙脚乱地搭。但越着急越搭不好,而这时别的小同学已经基本完成任务了。扎克伯格急得满头大汗,愤怒地推了纽芬迪一把,嚷道:“滚!你这个白痴。”
纽芬迪倒在地上,还把模型也碰塌了,叽里咕嚕地在教室里滚了一地。小朋友们大喊大叫,教室里乱成一团。艾丽塔老师在隔壁.急忙跑回教室里来。只见扎克伯格正怒气冲冲地望着纽芬迪,嘴里骂个不停,纽芬迪坐在模型堆里一声不吭。
艾丽塔老师把扎克伯格拉出了教室,并通知了扎克伯格的父母。母亲是一名心理医生,她详细询问儿子,得知扎克伯格是因为“纽芬迪身上肮脏发臭,而且反应迟钝拖他后腿让他感到丢人”的原因,所以才会情绪过激时,爱德华夫人意识到儿子内心缺乏道德观念的约束。
扎克伯格的母亲知道,作为一个人,是需要有道德来约束内心的。因为她是犹太人,她信奉上帝,根据《圣经》中记载,上帝耶和华传授给摩西道德原则和规范,然后通过摩西向世人传授,让人们通过反省将心中的善良引导出来。因此她深信道德起源于上帝的意志,她和她的孩子要做的就是尊奉上帝的意志。
她教育儿子要懂得尊重别人,对他人要友好。扎克伯格本来就是一个有绅士风度的男孩,他虚心接受了母亲的教诲。多年以后.他有了女儿马克斯,他对女儿说:“我们要相信,所有的生命都有同等的价值。”而这个道理正是在他年幼时就明白了的。
但没过几天,扎克伯格再次与纽芬迪打起架来。他觉得自己简直不能忍受纽芬迪的肮脏和迟钝。为此他受到了被学校开除的警告。学校严正申明,只有扎克伯格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诺不再和同学打架,才允许他继续上学。
为了彻底解决扎克伯格和纽芬迪之间的矛盾,爱德华夫妇带着扎克伯格驱车去了纽芬迪家。车子在郊外一个偏远的半秃山脚下停下来,眼前是杂乱堆积在一起的窝棚,扎克伯格在电视上看到过这里,这是纽约当地有名的棚户区。
下车后,一阵阵恶臭让扎克伯格几欲作呕,他转身想要上车,却被爱德华夫妇拽住。他们走向棚户区的人口,一个个矮小破旧的窝棚里散发着恶臭,每个窝棚里都有小孩睁着茫然而又羡慕的大眼看他们走过,这样的目光让扎克伯格有些难受。
爱德华夫妇在一个小窝棚前停下来,扎克伯格看到了纽芬迪。纽芬迪端着一个破了边的瓷器笑眯眯地请他们进窝棚。扎克伯格进去四下打量,发现棚里很小,到处摆满了东西,根本没有能坐的地方。
窝棚最里面的一张破毡子上躺着一个人。纽芬迪说这是他奶奶,因病长年瘫在床上。因为妈妈在外做家政服务,常常要深夜回来。所以纽芬迪负责照料奶奶。纽芬迪在窝棚里忙来忙去,收拾东西,张罗给奶奶喂饭。窝棚里有一股味道,这个味道就是扎克伯格所厌恶的纽芬迪身上的味道。
扎克伯格在纽芬迪家没有说话。直到回家以后他才问起了棚户区。爱德华夫人告诉他这个世上有的人虽然非常努力地生活,却依然非常穷困。所以人类需要节俭、博爱和仁义。
……
《硅谷的掘金者:在代码与野心中重塑世界》 一部关于创新、权力与人性在数字时代交织的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宏大叙事,而是一幅关于当代科技巨头崛起的全景图。它深入剖析了二十一世纪以来,一股由硅谷核心地带涌出的、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形态与社会结构的无形力量。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算法和数据重塑的时代。这部作品带领读者走进那些奠定现代文明基石的公司内部,揭示那些看似冰冷的代码背后,是何种驱动力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巨变。它探讨的,是关于“连接”的哲学与商业实践。 第一章:数字边疆的拓荒者 故事始于上世纪末,当互联网还只是一个充满极客精神的“边远西部”。本书细致描绘了早期技术人员和创业家们,他们怀揣着“连接世界”的朴素理想,如何在车库和简陋的办公室里,用一行行代码构建起未来的骨架。我们看到的是一群不同于传统工业巨头的“数字拓荒者”:他们不生产钢铁,却重塑了信息流动的河流;他们不占领土地,却控制了注意力经济的疆域。 重点不再是垄断实物资源,而是垄断“人的经验”。书中详细分析了早期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移动计算的爆炸性增长,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追溯了那些奠基性的技术决策——从用户界面设计到数据采集模型的选择——如何无意中塑造了我们交流、学习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第二章:增长的悖论与权力的转移 随着技术平台从小众工具演变为全球基础设施,书中聚焦于“增长”这一核心驱动力如何带来权力的集中。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赞歌,而是对“指数级增长”背后的隐忧的审视。 本书深入剖析了平台经济如何遵循独特的赢家通吃的逻辑。当网络效应达到临界点时,市场竞争迅速转化为事实上的独占。我们审视了企业如何从提供“服务”转向构建“生态系统”,以及这种系统对用户行为的深远影响。这种权力转移是无形的,它不是通过坦克或工厂实现的,而是通过用户协议、推荐算法和数据壁垒完成的。 一个核心议题被反复探讨:当一个公司的产品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时,它所承担的责任边界在哪里? 当平台需要决定哪些声音可以被听见,哪些信息可以被传播时,它实际上扮演了何种“数字政府”的角色?本书通过对一系列关键商业决策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这些科技巨头在面对全球性危机、政治动荡和社会责任时的内部挣扎与权衡。 第三章:算法之下的社会重构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社会层面。技术不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重塑社会结构的强大介质。我们探讨了“算法治理”的概念。推荐系统、内容审核机制、信用评分模型——这些不再是后台运行的工具,而是正在筛选和定义我们现实的“数字法典”。 书中对“注意力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分析。我们看到了技术如何被设计成最大限度地捕获和延长用户参与时间,以及这种机制对人类心智、人际关系质量和民主讨论氛围产生的连锁反应。本书不指责个体对屏幕的沉迷,而是揭示了这种沉迷背后的系统性设计。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地缘政治层面的影响。科技不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而是国家间竞争力的核心体现。数据主权、技术标准制定权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正在成为定义未来世界秩序的关键战场。书中剖析了不同大洲和文化背景下的科技发展路线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全球数字治理的分裂。 结语:未来的选择与人类的韧性 《硅谷的掘金者》以一种审慎乐观的态度收尾。它承认了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医疗的进步、知识的普及和沟通的便利——但同时也严肃地提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伦理困境和监管真空。 这本书邀请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内省:我们是否正在将我们最宝贵的资产——注意力、隐私和决策权——拱手相让给一组无法被完全问责的非国家行为者?我们如何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重建对个人自主性的掌控? 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颠覆”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共存与驾驭”的指南。它提醒我们,技术终究是人性的延伸,而决定其走向的,仍然是我们对价值、自由和社区的最终选择。这部作品描绘的是一片由代码构筑的、正在急速演化的新大陆,而人类,正站在十字路口,重新定义“进步”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