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粟奉之日记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粟奉之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粟奉之 著,江潮,高明祥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料
  • 日记
  • 粟奉之
  • 民国史
  • 历史研究
  • 珍稀史料
  • 一手资料
  • 历史文献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59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3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字数:2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粟奉之日记》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之一种。粟奉之,字庚竾,湖南长沙人。自撰《粟庚竾日记》十五卷,原稿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日记从光绪二年至十五年,备载其游历各地,并对时局制度、风土人情等也多有记述,较具史料与学术价值。

目录

前言
黄序
自叙
丁丑会试日记卷一(光绪二年1876)
庚辰会试日记卷二(光绪六年1880)
滇南日记卷四(光绪七年1881)
苍洱日记卷五(光绪八年1882)
癸未会试日记卷六(光绪八年1882)
金陵日记卷七(光绪九年1883)
金陵日记卷八(光绪十年1884)
山左日记卷九(光绪十一年1885)
闽海日记卷十(光绪十一年1885)
丙戌会试日记卷十一(光绪十一年1885)
东游日记卷卜二(光绪十三年1887)
海南日记卷十三(光绪十四年1888)
己丑会试日记卷十四(光绪十四年1888)
蜀都日记卷十五(光绪十五年1889)

精彩书摘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粟奉之日记》:
  初四日(9月15日)阴雨。宿镇宁州。
  初五日(9月16日)晓雾,阴,酉刻微雨,夜大雨。早餐来坡哨,自滇中启行,沿途日中小食仅煨包谷数枚啖之,至此饮食较便,宿安顺府,值场期,苗汉熙攘,犹及富有景象,郡东西各有小水贯城,而南人宁谷河,人家际水,蒲苇绉波,为城居增胜。
  初六日(9月17日)晨雨,旋霁,夜雨。夫役谓休憩日打坐,至是以长途况瘁,为打坐一日。《志》称郡城有胭脂井,汲水炊饭,色如胭脂,又称府城东北有双眼泉,左红右白,甘咸亦异。次第访之,胭脂井在东门内,已秽浊不可食,双眼泉在源泉书院之前,外虽二孑L,下实相通,无所谓红白甘咸之异,岂地灵有时而变,抑文人之笔墨半属子虚耶?
  初七日(9月18日)阴晴无定,夜雨,旋止。早餐头铺,夕至安平县宿。城内东西隅二山对峙,东山圆尖如笠,上耸孤塔,山腰庐舍悬构,远而望之,若挈蜂房。
  初八日(9月19日)风,夜大雷雨。五马塘数峰相向,如骏马并伍而驰,故名。传餐之际,相对怡然,以不尽登陟为恨,中途过的澄河,宿清镇县。
  初九日(9月20日)阴晴不定,夜大雷雨。午后,过龙场,黔人互市,以十二辰为别,如辰日所会之地则日龙场,酉日鸡场,午日马场是也。黔地食盐皆来自四川之富顺,犍为二厂,其色微黑,质如土块,坚不易碎,土人恒以小块就食品中融之,名其盐日锅巴矣。餐黑泥哨,见其如此,询知黔俗类然。逾马王庙而东,道西江河之间,薄暮侨贵州省,随过杨子川世叔小酌。
  初十日(9月21日)阴雨。往拜吴诚斋观察(自发)、何铁琴刺史。
  十一日(9月22日)晴雨不定,夜大雨。拟至贡院观黔人人闱,涂滑不果,兀坐竞日,有若枯禅。
  十二日(9月23日)阴。过子川世叔,晤其叔仁山太世丈于座,即与至周启南姻丈处,姻丈习刑名家言,时客曹咏芝(昌祺)幕中。
  十三日(9月24日)雨,巳刻阴。日午,周启南姻丈招饮其家。
  十四日(9月25日)阴,微雨。晤柳小汀(元翘)茂才、谢鉴臣(景春)军门。贵阳城北有小水贯城,而南人图明河,寓楼侧水,观之成趣。
  十五日(9月26日)阴晴无定。以中秋之故,过杨仁山太世叔午酌,剥菱雪藕,犹是故乡风味也。夜月甚佳,出自旅人之目,终为悄然。
  十六日(9月27日)近午发贵州,过大水桥,时已薄暮,疏篱犬吠,老树鸦栖,环顾乳山,苍紫欲合,少憩月出,益前数里,达龙里县宿。
  十七日(9月28日)风。晨餐麻子铺,而东经新安塘,道左岩涌如台,高可七八尺,三面阻绝,唯西向石级可通,上建石宝寺,倾圮过半矣,竹荫藤悬,幽赏自在。又东经牟珠洞,初入有门,俯行数武,开拓如厅事,绝顶天日下漏,积石磷磷,云飞绮错,中一石柱自顶注地,围可二人合抱,皆石乳凝结而成者,穿插其外,如悬缨珞,造物之巧,真不可思议。再入而左,闻其中尚可游行数里,然窗黑不敢问津矣。宿贵定县,土产黄丝烟有名。
  十八日(9月29日)晨雨,旋止,申刻霁。贵定城南北各有小水至城西合流,又西入瓮城河。晓起,出东门溯北水行五里,餐玉春观,又十五里至谷漾关西麓,便得水源,自关而东,水无巨细,大概皆无沅之所受矣。是夕,宿酉阳驿。
  十九日(9月30日)阴,北风甚寒。晨餐土地坡,益东至羊老驿宿,有羊老河,即平定河,北流与麻洽河合,又北入沅。
  ……

前言/序言

  粟奉之,字赓笆,湖南长沙人。《清代殊卷集成》第三百二十五册中有关于其生平及氏族的一些记载:“粟奉之,派名显申,字赓笆,行一,咸丰癸丑年四月二十一日吉时生,湖南长沙府长沙县学附生民籍,肄业城南书院。”这里所记载的粟奉之的出生年月与其日记中的表述相抵牾,日记光绪七年辛巳四月二十一日:“芝山、慎生以是日系余生辰,置酒为寿,兼邀王雨丞会饮。余也春秋三十有三,茫茫身世,百感俱来,越在异乡,只伤离索,两君余新识,顾殷殷若此,酒食不足,较情意何可忘耶。”又光绪十二年丙戌四月二十一日:“以生日之故,与蒋苹生酌杏仙录事处,计余春秋三十有八矣,日月不居,蹉跎如昔,强颜中酒,职用怆怀。”由此可推算其出生年月当为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四月二十一日。因其日记为自撰,且在日记中关于其生辰记载可以互相印证,因而后者可信度比较大,故从后者。从《清代殊卷集成》一书可知其有胞弟三人,胞妹二人,至少一子一女。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粟奉之日记》 一部穿越历史长河的私人记录 在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无数英雄人物的壮举与普通民众的命运交织,共同构筑了这幅波诡云谲的时代画卷。然而,宏大的历史叙事往往侧重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宏观层面的发展,那些鲜活的个体体验、细微的社会生活、真实的思想情感,却常常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正因如此,私人日记、书信、回忆录等“微观史料”便显得尤为珍贵,它们如同点点星光,能够照亮历史的某些被遗忘的角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提供独特的视角。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粟奉之日记》正是这样一部价值连城的史料汇编。本丛刊以其独特的选目眼光,精心收录了中国近现代时期一批极为稀见、且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献。其中,《粟奉之日记》作为核心篇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视特定时代、特定人物生活与思想的窗口,其内容之丰富、细节之生动,足以引发读者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与全新认识。 粟奉之: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粟奉之,一位在历史长河中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名字,却以其私密的笔触,记录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时代侧面。他的日记,并非是为史书立传,也不是为政治辩护,而是他作为一个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周遭世界的观察、思考、感受和行动的真实流露。通过他看似平淡的文字,我们得以触及那个时代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幕后”场景,了解那些在官方史书中可能被淡化或忽略的细节,更能体悟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从日记的内容来看,粟奉之的记录可能涵盖了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家庭琐事,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政治风云、文化思潮、人情世故。例如,他可能记录下某个重要政治运动的初期动态,他周围人们的议论纷纷,或是他对时局的个人看法和担忧。他也可能描绘出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例如物价的涨跌,商业的兴衰,以及普通百姓在物质生活上的挣扎与适应。在文化层面,他或许会提及当时流行的书籍、艺术展览,或是与朋友关于新思潮、新观念的讨论,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勾勒出那个时代文化生态的全貌。 日记的史料价值:微观之光照亮宏观历史 《粟奉之日记》的史料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稀见性”上。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近现代史料中,保存完好、内容详实且未被广泛披露的私人日记,本身就是极为难得的。粟奉之的日记,其独特性在于它提供了官方史书、报刊等主流史料之外的补充信息,填补了历史研究中的空白。 其次,日记的“私人性”赋予了它无可比拟的“现场感”和“人情味”。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的结果。官方的记载可能高度概括、理性分析,但往往难以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氛围、人们的复杂情感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体选择。粟奉之的日记,以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将这些宏大叙事中的“血肉”补充进来。他可能记录下某个历史事件对他个人生活造成的直接影响,他对某些政策的困惑与接受,或是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个人观察和反思。这种微观的叙述,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历史事件是如何作用于个体,又如何折射出时代的普遍性困境与希望。 此外,粟奉之的日记还可能揭示出一些重要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构成历史全貌的关键要素。比如,他对某个政治人物的私人评价,他对某个社会现象的细致描绘,甚至是他对某个具体事件发生过程的还原,都可能颠覆或修正我们原有的认知。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小,却能够为历史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线索,引发新的学术讨论。 丛刊的整体意义:汇聚稀见,传承记忆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出版,不仅是对《粟奉之日记》的单独呈现,更是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史料研究的推动。丛刊的编纂者,必定是以严谨的态度,在海量的史料中精选出最具价值、最值得保存和研究的文献。每一部收录的作品,都可能像《粟奉之日记》一样,代表着一个独特的视角,一段被遗忘的记忆。 通过汇集这些稀见史料,丛刊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丰富、多元、立体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图景。它打破了过去那种相对单一、宏大的历史叙事模式,鼓励学者和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去挖掘那些被忽视的人物和事件。这对于深化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构建更具韧性的国家记忆,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阅读的启示: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 阅读《粟奉之日记》以及本丛刊中的其他史料,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了解,更是一次与历史人物心灵的对话。我们得以窥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定,他们的平凡与伟大。在粟奉之的笔下,我们或许能读出那个时代人们面对动荡与变革时的彷徨,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他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 这些日记,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只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所组成。每一个个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历史。粟奉之的日记,就是其中一段真实的注脚,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也更清晰地认识到人性的光辉与弱点,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粟奉之日记》的问世,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源,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绝佳机会。它以其稀见性、真实性和深刻性,必将在学术界和读者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贡献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那些能够触及历史肌理的、私人化的史料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二手研究和宏大叙事,但真正能让我感受到历史“呼吸”的,往往是那些尘封已久的日记、信件或是回忆录。《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而其中收录的“粟奉之日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不太熟悉粟奉之这个名字,这恰恰说明了这份史料的“稀见”之处,也正是我所追求的。我设想,这本日记,一定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可能记录了在某个特定时期,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或社会人士的生活轨迹。日记里没有历史教科书里那种清晰的时间线和事件节点,但却充满了生活的琐碎、个人的感悟,以及对周遭世界的细致观察。我期待在其中读到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衣食住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起伏,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选择和无奈。也许,字里行间会透露出当时社会文化的细微之处,或者是一些不为人知的民间习俗。通过这样的个体视角,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

我对近代中国历史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迷恋,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孕育了无数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次偶然得知《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中有“粟奉之日记”这一卷,立刻引起了我的强烈好奇。我常常觉得,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个体记录之中。日记,作为一种最私密、最直接的文本形式,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在特定时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我脑海中浮现出粟奉之先生,他可能不是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但他的生活轨迹,他的所见所闻,他的内心世界,无疑都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猜想,他的日记里,也许有对当时社会风俗的细致描摹,也许有对教育、文化、政治局势的个人评论,甚至可能记录下一些普通家庭的喜怒哀乐。我期待着,通过这本日记,能够走进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追求。这套丛刊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重新审视和理解那段复杂而深刻的历史。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深知珍贵史料的价值,尤其是在研究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关键时期。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以其“稀见”为名,便已足够吸引我的目光,而其中收录的“粟奉之日记”,更是让我觉得意义非凡。日记作为一种私人文本,其价值往往在于其非官方、非宏大叙事的视角,能够填补官方史书的空白,展现出更为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和时代图景。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粟奉之,或许是一位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他的日记里,可能不会有波澜壮阔的事件描述,但却会流露出那个年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对时局的看法,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在动荡生活中的种种感悟。我想象着,翻开这本泛黄的日记,字里行间或许会透露出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细节,比如衣食住行,人际交往,以及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鲜活。这套丛刊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宝贵补充,而“粟奉之日记”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令人期待。

评分

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个体史料,总能折射出时代变迁的细微之处。这次有幸在书架上寻到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虽未曾细读其中的具体篇目,但仅仅是“粟奉之日记”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粟奉之,这个名字对于非专业史学爱好者来说,或许稍显陌生,但恰恰是这份陌生感,反而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普通的名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时代印记?他的日记,是否会记录下那个动荡年代里,个体生活的点滴无奈与挣扎?是否会描绘出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以及知识分子在思想洪流中的彷徨与抉择?我更期待的是,那些被历史洪流有意或无意忽略的细节,那些泛黄纸页上透出的温度与人情味,能够通过这本日记得以重现。对于我而言,阅读史料,并非仅仅为了求证某个历史事件的真相,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与过去对话,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呼吸与心跳。这套丛刊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窥探过往的绝佳窗口,而“粟奉之日记”更是其中令人期待的亮点。

评分

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之中,我总觉得最能触动人心的,是那些来自普通人的声音,那些不加修饰的记录,往往比官方的史册更具力量。《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这套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这类史料的渴求,而其中的“粟奉之日记”,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粟奉之,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有些陌生,但正因如此,我更相信这份日记的价值。我猜想,他的日记里,不会有改变历史进程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会充满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真实轨迹。我好奇他会记录下怎样的日常生活细节?他对当时的时局有着怎样的看法?他的精神世界又是如何被那个时代所塑造和影响的?我期待,在那泛黄的纸页之间,能看到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情,人情世故,以及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挣扎。或许,字里行间会透露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生活片段,或者是一些关于教育、文化、艺术的独特见解。对我而言,阅读这样的史料,就像是与一位久远的朋友进行对话,通过他的眼睛,去重新审视和理解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这套丛刊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珍贵的窗口,去发现那些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个体生命。

评分

好书,值得购入一读。

评分

好书,值得购入一读。

评分

好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喜欢这个日记系列

评分

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hhhhhhhhhhhhhhh

评分

满意度

评分

不错,挺好,值得一看,又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