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专著系列 聚酰亚胺: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第2版)

现代化学专著系列 聚酰亚胺: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孟贤 著
图书标签:
  • 聚酰亚胺
  • 高分子化学
  • 材料科学
  • 化学工程
  • 结构性能
  • 聚合物
  • 第二版
  • 先进材料
  • 有机化学
  • 高性能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53818
版次:2
商品编码:121419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化学专著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13
字数:1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化学专著系列 聚酰亚胺: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第2版)》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聚酰亚胺的“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第1章为绪论,其他内容分成三编。第1编化学包括“由二酐(或四酸)与二胺合成聚酰亚胺”、“由二酸二酯与二胺合成聚酰亚胺”、“以硝基酞酰亚胺或卤代苯酐为原料合成二酐及聚酰亚胺”、“聚酰亚胺的交联”、“由双马来酰亚胺及其衍生物得到的聚酰亚胺”及“聚酰亚胺的分解”6章;第Ⅱ编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包括“聚酰亚胺的结构与性能关系概论”、“异构的聚酰亚胺”、“含氟聚酰亚胺”、“含硅聚酰亚胺”、“含磷聚酰亚胺”、“含脂肪单元的聚酰亚胺”、“含六元酰亚胺环的聚合物”、“液晶聚酰亚胺”、“树枝状及超枝化聚酰亚胺”及“共聚酰亚胺和聚酰亚胺共混物”10章;第Ⅲ编材料包括“薄膜”、“高性能工程塑料”、“泡沫”、“纤维”、“以聚酰亚胺为基体树脂的先进复合材料”、“黏合剂”、“分离膜”、“光敏聚酰亚胺”、“液晶取向排列剂”、“非线性光学材料”、“聚酰亚胺(纳米)杂化材料”、“质子传输膜”、“生物相容材料”及“其他材料”14章。全书共计31章。
  《现代化学专著系列 聚酰亚胺: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第2版)》除了尽可能地反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新进展外,还包括编著者所在集体近五十年来在聚酰亚胺研究工作中的积累。为了便于读者查阅,书末还附有英文缩写与化合物结构对照表。
  《现代化学专著系列 聚酰亚胺: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第2版)》可供从事高分子合成、性能、加工及应用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作为从事与高分子材料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再版说明
初版序

第1章 绪论
1.1 聚酰亚胺的性能
1.2 合成上的多途径
1.3 聚酰亚胺的加工
1.4 聚酰亚胺的应用
1.5 展望

第Ⅰ编 化学
第2章 由二酐(或四酸)与二胺合成聚酰亚胺
2.1 聚酰胺酸的合成
2.1.1 概述
2.1.2 二酐和二胺的活性
2.1.3 聚酰胺酸与溶剂的复合物
2.1.4 形成聚酰胺酸的反应动力学
2.1.5 聚酰胺酸的异构化
2.1.6 聚酰胺酸的降解过程
2.1.7 在其他溶剂中合成聚酰胺酸
2.1.8 聚酰胺酸盐
2.1.9 “尼龙盐”
2.2 聚酰胺酸的酰亚胺化
2.2.1 聚酰胺酸的热酰亚胺化
2.2.2 聚酰胺酸的化学环化,异酰亚胺的生成
2.2.3 聚异酰亚胺异构化为聚酰亚胺
2.Z.4 酰亚胺化条件对聚酰亚胺性能的影响
2.3 由二酐或四酸和二胺或酰化的二胺一步合成聚酰亚胺
2.3.1 在有机溶剂中一步合成聚酰亚胺
2.3.2 在水中一步合成聚酰亚胺
2.3.3 二酐与酰化二胺的反应
2.4 二酐与双(邻位羟基胺)的反应
2.5 合成聚酰亚胺过程中各物种的测定
2.5.1 红外光谱
2.5.2 1HNMR
2.5.3 13CNMR
2.5.4 15NNMR
2.5.5 19FNMR
参考文献
第3章 由二酸二酯与二胺合成聚酰亚胺
3.1 二酸二酯的合成及其异构体
3.1.1 二酸二酯的合成
3.1.2 异构的二酸二酯
3.1.3 醇中水分对二酐酯化的影响
3.2 二酸二酯与二胺的反应
3.3 聚酰胺酯(聚酰胺)的合成
3.4 聚酰胺酯的热酰亚胺化
参考文献
第4章 以硝基酞酰亚胺或卤代苯酐为原料合成二酐及聚酰亚胺
4.1 由硝基酞酰亚胺合成二酐和聚酰亚胺
4.1.1 硝基苯酐和硝基酞酰亚胺的合成
4.1.2 由硝基酞酰亚胺合成二酐
4.1.3 由双(硝基酞酰亚胺)合成聚醚酰亚胺
4.2 氯代苯酐合成路线评述
4.3 由邻二甲苯合成氯代苯酐
4.3.1 邻二甲苯的氯代和单氯代物的分离
4.3.2 氯代邻二甲苯的氧化及氧化产物的捕集
4.3.3 粗氯代苯酐的前处理和异构体的分离
4.3.4 3一氯代苯酐的合成
4.4 由氯代苯酐合成各种二酐
4.4.1 联苯二酐
4.4.2 二苯醚二酐
4.4.3 二醚二酐
4.4.4 硫醚类二酐
4.5 由氯代苯酐直接合成聚酰亚胺
4.5.1 双(氯代酞酰亚胺)的合成
4.5.2 由双(氯代酞酰亚胺)合成聚醚酰亚胺
4.5.3 由双(氯酞酰亚胺)合成聚硫醚酰亚胺
4.5.4 双(氯代酞酰亚胺)与二氯二苯砜或二氯二苯酮在Na2作用下得到聚酰亚胺
4.5.5 由镍催化偶合制备联苯型聚酰亚胺
4.6 硝基酞酰亚胺路线和氯代苯酐路线的比较
……

第Ⅱ编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第Ⅲ编材料

前言/序言

  1998年,为配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所50周年的活动,我与我的同事们在仓促间编写了《聚酰亚胺新型材料》一书,承蒙读者厚爱,1500册很快就售完,此后不少读者要求再版,考虑到《聚酰亚胺新型材料》还有许多内容未能包括进去,更主要的是这几年来,聚酰亚胺又有一些重要的进展需要补充,所以在原来资料积累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补充和调整,希望这本书能够把聚酰亚胺的面貌表达得更为清晰、完整。
  本书内容分为化学、结构与性能关系及材料三编,共30章。化学编包括“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由聚酰胺酸合成聚酰亚胺”、“由聚酰胺酯合成聚酰亚胺”、“以硝基苯酐或卤代苯酐为原料合成二酐及聚酰亚胺”、“聚酰亚胺的交联”、“由双马来酰亚胺及其衍生物得到的聚酰亚胺”和“聚酰亚胺的分解”7章。结构与性能关系编包括“结构与性能概论”、“异构聚酰亚胺”、“含氟聚酰亚胺”、“含硅聚酰亚胺”、“含磷聚酰亚胺”、“含脂肪单元的聚酰亚胺”、“含六元酰亚胺环的聚合物”、“树枝状及高枝化聚酰亚胺”、“液晶聚酰亚胺”和“共聚酰亚胺和聚酰亚胺共混物”10章。材料编包括“薄膜”、“高性能工程塑料”、“泡沫”、“纤维”、“以聚酰亚胺为基体树脂的先进复合材料”、“黏合剂”、“分离膜”、“光敏聚酰亚胺”、“液晶取向排列剂”、“非线性光学材料”、“聚酰亚胺(纳米)杂化材料”、“质子传输膜”及“其他材料”13章。另外,由于聚酰亚胺品种繁多,书中不可能对每个单体都使用全称,所以按照习惯,在更多场合都采用缩写,书后附有英文缩写与结构的对照表,以方便读者查阅。
  众所周知,聚酰亚胺相关的文献量非常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达到10万篇以上,除了公开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当尽量择要介绍外,数万条专利文献只选择在聚酰亚胺发展过程中意义较大的加以引用。
  本书除了尽可能地反映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最新进展外,还包括了作者所在的集体四十多年来在聚酰亚胺研究工作中的积累,同时也加入了编著者个人的体会。由于水平有限,材料的取舍可能不尽得当,错误也在所难免,恳切欢迎读者指正。
  参加本书第3章、第25章、第26章、第27章和第28章编写的还有黄文溪、侯豪情、李悦生、秦宗益和童跃进,编著者在此表示深切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出版基金的支持,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曾得到基金委的多次资助,编著者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聚酰亚胺: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第2版)》 图书简介 本书是“现代化学专著系列”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作者姓名,如有多位作者,请按顺序填写)精心撰写,(出版社名称)出版。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聚酰亚胺这一高性能聚合物的方方面面,是化学、材料科学、高分子物理等领域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级学生的宝贵参考。 核心内容概览: 本书以清晰、逻辑严谨的结构,系统性地梳理了聚酰亚胺的化学基础、分子结构特征、性能表现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具体内容涵盖: 第一部分:聚酰亚胺的化学基础 单体化学与聚合机理: 详细阐述了构建聚酰亚胺大分子骨架的二胺和二酐单体,包括它们的化学结构、反应活性以及不同聚合路线(如一步法、两步法)的优缺点。重点分析了聚合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催化剂选择以及分子量控制策略。 官能团的修饰与设计: 探讨了如何通过对单体进行结构修饰,引入各类官能团(如侧链、交联基团、溶解性基团),以调控聚酰胺亚胺的溶解性、热稳定性、机械性能及其他特殊功能。 结构-性能关系的理论解析: 深入分析了聚酰亚胺主链结构(如芳香度、链的刚性、连接方式)对宏观性能的影响,包括玻璃化转变温度(Tg)、热分解温度(Td)、溶解性和结晶性等。 第二部分:聚酰亚胺的结构表征与理论模拟 光谱与衍射表征技术: 详细介绍了用于聚酰亚胺结构表征的各类先进技术,如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紫外-可见光谱(UV-Vis)、X射线衍射(XRD)等,并阐述了如何从这些谱图中解读聚酰亚胺的化学结构、链构象和结晶度。 热分析与力学性能测试: 重点介绍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法(TGA)、动态力学分析(DMA)等热分析技术,用于评估聚酰亚胺的热稳定性、相变行为和动态力学性能。同时,也涵盖了拉伸、弯曲、冲击等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其结果解读。 计算化学与分子模拟: 探讨了如何运用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计算方法,预测聚酰亚胺的能量、电子结构、构象以及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为理解和设计新型聚酰亚胺材料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部分:聚酰亚胺的性能与功能化 热稳定性与耐高温性能: 深入分析了聚酰亚胺优异的热稳定性的来源,包括高芳香度主链、强共轭体系以及亚胺环的稳定性。阐述了如何通过结构设计进一步提升其耐高温能力,以满足航空航天、电子器件等苛刻环境下的使用需求。 机械性能与韧性: 探讨了聚酰亚胺卓越的机械强度、模量和韧性,以及如何通过共聚、共混、纳米复合等手段,进一步改善其力学性能,特别是脆性问题。 介电性能与电气绝缘性: 详细介绍了聚酰亚胺作为优良绝缘材料的优势,包括低介电常数、高击穿强度,并探讨了影响其介电性能的因素,以及在微电子封装、柔性电路板等领域的应用。 光学性能与透明度: 分析了聚酰亚胺的光学透明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分子结构(如减少生色团)来获得高透明度聚酰亚胺,应用于显示屏、光学薄膜等领域。 溶解性与加工性: 讨论了聚酰亚胺因主链刚性而常遇到的溶解性差、加工困难的问题,并详细介绍了通过引入柔性链段、侧基或杂原子等提高其溶解性的策略,以实现溶液加工或熔融加工。 特殊功能聚酰亚胺: 涵盖了具有特殊功能的聚酰亚胺,如导电聚酰亚胺、光致变色聚酰亚胺、生物相容性聚酰亚胺、液晶聚酰亚胺等,以及它们的合成方法、结构特点和潜在应用。 第四部分:聚酰亚胺材料的应用 航空航天领域: 重点介绍了聚酰亚胺在飞机结构件、发动机隔热材料、飞行器蒙皮等方面的应用,阐述了其轻质高强、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在此类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电子电气领域: 详述了聚酰亚胺在柔性电路板(FPC)、绝缘薄膜、封装材料、半导体器件支撑层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强调了其优异的电气绝缘性、热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 薄膜与涂层: 介绍了聚酰亚胺薄膜(如Kapton)在绝缘、防护、粘接等方面的经典应用,以及聚酰亚胺涂层在耐磨、耐腐蚀、防粘等功能方面的优势。 先进复合材料: 探讨了聚酰亚胺作为高性能复合材料基体树脂的潜力,与其他纤维(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结合,制造出高性能结构件。 生物医学领域: 介绍了生物相容性聚酰亚胺在人工器官、药物缓释载体、组织工程支架等领域的探索性应用。 其他新兴应用: 展望了聚酰亚胺在新能源(如电池隔膜)、膜分离、智能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前景。 本书特色: 内容全面深入: 涵盖了聚酰亚胺从基础化学到实际应用的完整链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各章节之间过渡自然,层层递进,便于读者系统掌握。 研究前沿性: 及时反映了近年来聚酰亚胺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图文并茂: 丰富的图表、化学结构式和实验数据,直观地展示了复杂的科学概念。 学术严谨性: 引用了大量权威文献,确保了内容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于化学、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电子工程等相关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从事聚酰亚胺研发、生产和应用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专家。 《聚酰亚胺: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第2版)》 将是您深入了解和掌握聚酰亚胺这一关键高性能聚合物的理想选择,为您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专业性。“现代化学专著系列”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产生高度的信任。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聚酰亚胺的介电性能及其在电子领域的应用”的部分。聚酰亚胺因其低介电常数、高击穿强度以及优异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在微电子、高频通信、柔性电子等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迫切想了解,书中是如何从化学结构层面来解释聚酰亚胺的介电性能的?例如,分子中极性基团(如酰亚胺环上的羰基和氮原子)的分布、分子链的堆积方式、以及吸湿性对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的影响。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分子设计(例如引入大位阻基团、改变芳香环的密度、降低分子极性)来进一步降低聚酰亚胺的介电常数,以满足更高性能电子器件的需求?我希望书中能提供详实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来阐述这些结构-性能之间的微妙联系。另外,关于“材料”的章节,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聚酰亚胺在集成电路封装、柔性显示屏、高频PCB板、电容器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实例,以及在这些应用中,聚酰亚胺材料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评分

作为一名对高性能聚合物材料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这本书的标题“现代化学专著系列 聚酰亚胺: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第2版)”无疑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聚酰亚胺的耐高温性能及其热稳定性机制”的部分。聚酰亚胺之所以在众多高分子材料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卓越的耐高温性能。我非常想了解,书中是如何从化学结构的角度来解释这种优异热稳定性的?例如,芳香酰亚胺环的共轭体系、强烈的分子间作用力(如π-π堆积),以及高分子链的刚性,是如何有效抵抗热分解的?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聚酰亚胺(如聚邻苯二甲酰亚胺、聚均苯四甲酰亚胺衍生物等)在耐高温性能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结构原因?此外,书中关于“材料”的论述,是否会涉及到聚酰亚胺在航空航天、汽车发动机部件、高温绝缘材料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如何通过改性或复合,进一步提升聚酰亚胺在极端高温环境下的服役性能?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关于聚酰亚胺耐高温性能的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第2版”字样,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更新和完善。我一直认为,在科学研究领域,技术的迭代和理论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一本能够及时更新的专著,其价值不可估量。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近年来在聚酰亚胺合成和应用方面出现的新的研究热点和技术突破。例如,是否有关于新型单体设计,以获得具有特殊功能的聚酰亚胺(如导电性、光致变色性、生物相容性等)的介绍?是否会讨论溶剂法、熔融法、固相反应等不同合成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聚酰亚胺合成工艺的改进和优化?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对“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例如,是否会引入一些先进的表征技术(如分子动力学模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等)来预测和解释聚酰亚胺的结构-性能关系?而关于“材料”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聚酰亚胺在柔性电子、可穿戴设备、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领域的应用进展。我对这本书的更新程度和对前沿科技的覆盖面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最近偶然看到了这本书的目录,简直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正文,但单看目录的条目,就觉得内容非常扎实,结构也非常清晰。它似乎囊括了聚酰亚胺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关注到其中有关于“合成方法与聚合机理”的部分,这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了解不同的合成路线,比如一步法、两步法,以及各种催化剂和反应条件的影响,对于优化聚酰亚胺的合成工艺,提高产率和产品质量非常有帮助。同时,对聚合机理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从而更好地控制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以及聚合度,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材料的性能。另外,关于“结构表征技术”的章节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光谱学(如IR、NMR、UV-Vis)、热分析(如DSC、TGA)、X射线衍射(XRD)、电子显微镜(SEM、TEM)等,这些都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结构必不可少的手段。如果书中能详细介绍这些技术在聚酰亚胺结构分析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来解读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联系,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化的学习框架,帮助我全面掌握聚酰亚胺材料的内在本质。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这一部分尤为感兴趣。我一直觉得,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归根结底是由其分子结构所决定的,而化学合成则是构建这些结构的根本手段。这本书的标题明确指出了这一点,让我对其寄予厚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官能团、不同链段排列方式、以及高分子链的规整度等因素,如何精细地调控聚酰亚胺的宏观性能。例如,芳香环的刚性、酰亚胺环的极性、羰基和氮原子的相互作用,以及侧链基团的存在,都会对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分解温度、溶解性、介电常数、力学强度等产生何种具体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图示、化学结构式和性能数据,清晰地展现这些关联。此外,关于“材料”的章节,是否会涉及到聚酰亚胺在复合材料、薄膜、涂层等不同形式下的应用?如何通过控制聚合工艺和后续加工,来优化这些材料的最终性能?例如,如何制备高透明度的聚酰亚胺薄膜,或者如何提高聚酰亚胺在高温条件下的尺寸稳定性?我渴望从中获得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我之前在一些学术期刊上零星地看到过关于聚酰亚胺的研究论文,但总感觉不成体系。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以“现代化学专著系列”的身份出现,本身就代表着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我尤其想了解书中关于“聚酰亚胺的力学性能及其增强途径”的部分。聚酰亚胺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而闻名,但如何进一步提升其强度、韧性、耐磨性,或者是在特定应用场景下(例如极端温度、高应力环境)保持其力学稳定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这本书是否会介绍纳米填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氮化硼纳米片)对聚酰亚胺力学性能的增强机制?是否会探讨聚合物共混、嵌段共聚等策略对提高材料韧性和断裂伸长率的作用?我期待书中能提供详细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解释这些增强机制的微观机理,并给出实际应用的案例。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力学性能的需求,例如超高模量、高阻尼性等,书中是否会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或研究思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我对聚酰亚胺的力学性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研究生,正在进行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研究,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资源。书名中的“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正是我们研究的重中之重,而“材料”的论述,则连接了理论与实际应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聚酰亚胺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尽管聚酰亚胺在传统工业领域应用广泛,但近年来,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潜力也逐渐被发掘,例如作为生物传感器、药物载体、生物植入体等。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从化学结构的角度,解释聚酰亚胺的生物相容性特点?例如,其表面性质、极性、降解性(如果存在)是否与生物体液和细胞存在相互作用?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对聚酰亚胺进行表面改性(如接枝生物活性分子、引入亲水基团)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进展,展示聚酰亚胺在药物缓释、组织工程、生物成像等方面的最新应用成果。同时,关于“材料”的章节,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如何通过精密的合成和加工技术,来制备适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聚酰亚胺材料,并对其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在关注聚酰亚胺在微电子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作为绝缘层、封装材料以及柔性电路板的基材。这本书标题中提到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正是我迫切想要深入了解的。我很好奇,在书中,作者是否会详细讲解不同单体结构(例如芳香度、刚性链段、柔性链段的比例)如何影响聚酰亚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热膨缩系数(CTE)、介电常数(k值)、吸湿性以及机械强度等关键性能参数?例如,引入含芴结构的单体,是否能显著提高材料的介电性能和耐光稳定性?而加入柔性链段,又会如何影响材料的加工性能和韧性?此外,书中关于“材料”的论述,是否会涵盖不同加工方法(如溶液浇铸、热压、注塑等)对聚酰亚胺薄膜、纤维、复合材料等最终形态及其性能的影响?我很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展示如何通过精巧的分子设计和合理的加工工艺,来获得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聚酰亚胺材料。如果能对高性能聚酰亚胺(如耐高温、高强度、低介电常数等)的最新发展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展望,那将更是锦上添花。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非常有分量,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现代化学专著系列”这个前缀,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期待。特别是“聚酰亚胺”这个关键词,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高分子材料,更是现代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从航空航天到电子信息,从新能源到生物医药,聚酰亚胺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们默默支撑着许多前沿技术的进步。而“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材料”这两个副标题,更是直击了这本书的核心要义。我一直坚信,理解一种材料的性能,离不开对其微观结构的深刻洞察,而化学合成的巧妙设计,更是决定了材料最终能够达到何种高度。这本书似乎正是要为我们揭示这层层递进的奥秘,从分子层面出发,层层剥茧,最终呈现出聚酰亚胺丰富多彩的性能表现。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系统地阐述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来佐证,又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比如在耐高温、耐腐蚀、介电性能等方面的突破。如果能有对不同类型聚酰亚胺(例如均苯型、联苯型、芴类等)在结构上的细微差异如何导致性能上的巨大差别进行详细对比,那将是极具启发性的。我对这本书充满好奇,希望能通过阅读,系统性地梳理和深化我对聚酰亚胺材料的认知,为我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聚酰亚胺的文献,但总感觉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这本书的标题“现代化学专著系列 聚酰亚胺: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第2版)”让我看到了构建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希望。我非常好奇书中关于“聚酰亚胺的化学结构与光学性能的关系”的部分。聚酰亚胺以其高透明度、优异的耐候性以及可调节的折射率,在光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作为显示器基板、光波导材料、光学薄膜等。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聚酰亚胺的分子结构(如芳香环的共轭度、侧链取代基的引入、高分子链的规整度)如何影响其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透光率、折射率以及光致发光性能。例如,引入吸电子基团是否会影响其颜色,而引入柔性链段是否会降低其光学稳定性?我期待书中能提供具体的化学结构式与光学性能数据的对应关系,以及相关的实验证据。此外,关于“材料”的章节,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调控聚合和加工工艺,来获得高性能的光学聚酰亚胺材料,例如,如何制备超高透明度的薄膜,或者如何实现纳米尺度的光学结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