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传》为马大任先生所作自传,出于对子女与祖国的爱,作者于鲐背之年在大洋彼岸执笔这本小传,其素朴沉静的文字折射出一颗清透而又善良的心。本书原文为英文,作者的老乡友人赵世人先生将其译为中文,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的素净风格;作者的女儿马一香女士参与审稿,故本书亦承载了作者的友情与亲情,相信作者生命力之蓬勃、使命感之浓厚、人生态度之豁达将感染每一位翻开这本小传的读者。
《我的自传》内容涉及1947年以前的中国社会现状,介绍了他赴美留学前的生活经历,集中记述了在陆军、飞虎队和北平国际宣传处的工作经历。该书内容简明扼要,叙述清楚易懂,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很有参考价值。
马大任(1920— ),美籍华人学者,著名书法家马公愚次子,原籍浙江温州,现居美国旧金山阿拉梅达。曾志愿参加飞虎队,任队长陈纳德的翻译兼译电员。1944年中央大学毕业后,考入重庆新闻学院,自重庆新闻学院毕业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驻北平公共关系官员兼英文周刊《重庆新闻》(The Chungking Reporter)记者。1947年公费留美,次年获威斯康辛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自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后,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国际关系。中美断交后改习图书馆学,曾任纽约布道研究图书馆副馆长、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负责人、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东亚图书馆馆长、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图书馆馆长、纽约公共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退休后创办“赠书中国计划”(Books-for-China Project),收集北美学人藏书,赠送给中国大学图书馆。
我不写日记,我家的族谱也在“文革”时流失,所以,当我的三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想要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我的生活经历和中国当时的环境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才好。他们坚持要我写一篇自传。面对他们对家、对我、对中国这样的热爱,我实在无法拒绝,所以就动笔了。
这自传是奉一子女之命.9而写的,不宜让外人阅读。不过如我一般的老人的自传是现代史的一部分。中国现代兵荒马乱,史料的流失非常严重'这样的自传可以作为史料的补充。
记得1962午我第一次回到远东的时候,在台湾看到老校长罗家伦先生。当时罗先生是“国史馆”馆长兼国民党党史库主任委员。国民党迟到台湾后'因为规模缩小很多,许多过去的官员都无法找到工作,只好失业。罗先生居然身兼两职,我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他能这样做。
罗先生就说:“我这个党史库是真的,“国史馆”是假的。国民政府离开南京的时候李宗仁是“代总统”,他要将一国史馆一搬到他的老家广西。“国史馆”的资料就被装上一部卡车,车向广西开去。半路上卡车被散兵抢走了,车上的资料被当作废纸丢掉了。所以“国史馆”到台湾的时候,一张纸都没有。总不能让人当空头馆长,但是“国史馆”是政府里的一个编制,不能取消。所以我就把那“国史馆”的牌子挂在党史库的门口。其实里面只有党史库的资料,没有“国史馆”的。”
李宗仁不是国民党的总裁,无权保管党史库,所以所有党史库的资料都运到台湾了。现在台湾“国史馆”里的资料都是到台湾后收集起来的。有些部会将它们运到台湾去的资料交给“国史馆”保存,“国史馆”自己也收集不少资料。潘振球当馆长的时候知道我手上有孙中山的女婿戴恩赛写的《孙中山传》的手稿就要求我同意他把手稿保存在“国史馆”。戴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博士,精通国际法,回国后经常在孙中山先生身旁。他的手稿对孙中山先生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美国图书馆对中国名人档案的收集非常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都要利用那些档案。档案的丰富提高了史学研究的水平和学者的学术地位。中国现代史料的流失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让人在拿起它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被故事吸引的预感。书名“我的自传”虽然直白,却反而增添了一种朴实无华的吸引力,仿佛它并非要刻意雕琢什么,而是要用最真诚的笔触,一点点地勾勒出一个人生命的轨迹。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略显做旧的纸质感,似乎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也暗示着这本书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经历,有笑有泪的人生。这种细致入微的包装,足以勾起我对于作者内心世界的无限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看似平凡的书名背后,隐藏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又有哪些深刻的感悟,值得被这样郑重地记录下来。我想,一本好的自传,不在于它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事件,而在于它能否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呼吸,触摸到他灵魂的温度。而这本书,光是看它的装帧,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虽然是自传,但作者并没有采用完全线性的叙事方式。他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之间游走,将一些重要的事件和感悟穿插其中,形成了一种更加立体和丰富的叙事。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因为人生本身就是由无数个交织在一起的片段构成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回忆往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洞察力。他能够从过去的经历中提炼出普适的智慧,并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之中。这种对结构和叙事方式的精妙运用,使得这本书在保持故事性的同时,也具备了很高的思想深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深刻的启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所经历的困境,以及他如何一步步地走出来。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在他的人生中,却成为了成长的契机。我看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在迷茫时的探索,以及在每一次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勇气。这些经历,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我发现,作者并没有回避自己曾经的错误和失败,而是坦然地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坦诚,恰恰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让我明白,人生并非坦途,重要的是我们在经历风雨后,是否能找到内心的力量,继续前行。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我的自传”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人生故事,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人性光辉的展现。我从中读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看到了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体会到了人生百味的深刻。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想法和情感。它让我更加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也更加渴望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人生有着思考,对生命充满好奇的人们。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动。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它不像很多自传那样,刻意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或者卖弄玄虚的技巧。相反,它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在你耳边,不疾不徐地讲述他的人生故事。文字之间没有矫揉造作,却有真挚的情感流露,时而幽默风趣,让人会心一笑,时而又深沉内敛,引人深思。这种平实却富有力量的文字,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作者的世界,与他一同经历那些或喜或悲的时刻。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细节时,总能捕捉到最动人的瞬间,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生活中的点滴,在他的笔下却变得熠熠生辉。这种对文字的掌控力,以及对人生感悟的深刻洞察,都让我由衷地赞叹。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一次灵魂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