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与现代中国

太平天国运动与现代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岛晋治,徐曼 著,徐曼 译
图书标签:
  • 太平天国
  • 近代史
  • 中国历史
  • 农民运动
  • 宗教运动
  • 社会变革
  • 历史研究
  • 清史
  •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 现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57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52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太平天国与现代中国,太平天国的母体——拜上帝教,拜上帝会与客家人的关系——一个试论,太平天国的举兵经过与年代,初期太平天国10名战士的供述书,太平天国运动的特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民间宗教,民众运动的思想,平均主义的历史性及其社会基础,太平天国对外观念的变化,呤唎之墓,关于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三次参加太平天国讨论会,对于清朝晚期历史尤其是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徐曼,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物理专业。1985年定居日本。现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文教大学、东洋大学任客座讲师。

小岛晋治,1928年生于日本茨城县。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目录

第一章 太平天国研究与现代中国/1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的母体——拜上帝会/27
第一节 创立/27
第二节 构成成员、会规/30
第三节 咒术与上帝会的变质/35
第三章 拜上帝教、拜上帝会与客家人的关系——一个试论/47
第四章 太平天国举兵经过与年份考——不是1851年而是1850年/69
第一节 年份1851年说的再考/69
第二节 举兵经过/71
第三节 当时举兵的情况/74
第四节 举兵后的事态/76
第五节 1850年说的可信性考证/77
第五章 初期太平天国10名战士的供述书——伦敦公文书馆所藏史料/79
第一节 参加举兵的紫荆山区的一个拜上帝会教徒的供述书(1851年)/80
第二节 在湖南南部(道州、江华、永明)被捕的新战士的供述书(1852年7月)/93
第六章 太平天国运动的特质——与德国农民战争比较/114
第七章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民间宗教、民众运动的思想——日本与中国比较/128
第八章 平均主义的历史性及社会基础/146
第一节 关于农业集团化——我的错误检讨/146
第二节 关于农业社会主义、平均主义的讨论/152
第九章 太平天国对外观念的变化——从变相的华夷思想到民族主义的萌芽/163
第一节 中国华夷思想的特质与日本的华夷思想/163
第二节 举兵前到建都天京的对外观念/166
第三节 同西洋诸国接触初期的对外观念——典型的“变相的华夷思想”/170
第四节 洪仁玕的华夷思想批判——《资政新篇》的意义/176
第五节 民族主义的萌芽——维护“领土主权”的思想/178
第十章 呤唎之墓/182
第十一章 关于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保姆谈到的“长毛”(太平天国)/190
第一节 阿长回忆的太平军/190
第二节 回忆的探讨——(一)门房的首级/195
第三节 回忆的探讨——(二)太平军与童子/196
第四节 回忆的探讨——(三)“阴门阵”/200
第十二章 三次参加太平天国讨论会/208
第一节 1979年的人物评价问题/208
第二节 1981年的“平均主义”论争/209
第三节 感慨于广西山村/211
第四节 关于“国家主权”与“反封建”/213
后 记/215
作者所出论著一览/220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已出书目/222

太平天国运动与现代中国:一本探寻近代中国巨变的深度历史研究 本书导言: 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史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简单定性,将其置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军事等多个维度交织的复杂历史进程中进行细致剖析。我们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这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千年农民起义,是如何与晚清的体制危机、西方的冲击以及随后的现代化探索产生深刻的互动,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现代中国图景的?本书拒绝将太平天国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视为理解近代中国“旧”的崩溃与“新”的艰难诞生的关键枢纽。 第一部分:深层根源——晚清社会结构与天国理念的孕育 本部分将深入考察太平天国兴起之前的晚清社会病理学。我们不会停留在简单的“天灾人祸”叙事,而是聚焦于清代中后期的结构性矛盾: 一、 帝国肌体的慢性病变: 详细分析乾隆盛世后的财政困境(特别是白银外流与铜钱贬值导致的购买力危机)、土地兼并的加剧以及“流民化”趋势的不可逆转。我们将运用区域史的视角,考察长江中下游特定区域(如广西、湖南、安徽)的地方精英与底层民众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 二、 传统意识形态的失效: 研究儒家正统话语在面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和地方性宗教实践时的解释力衰退。重点分析科举制度的僵化对社会阶层的固化作用,以及民间秘密会社(如白莲教余绪)在动员和组织能力上的经验积累,为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提供了组织上的土壤。 三、 洪秀全的“神圣政治”构建: 详尽梳理洪秀全早期的精神探索历程,包括他对基督教文献的独特解读、对客家文化认同的利用,以及他如何将传统中国农民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嫁接到一个具有强烈排他性和世界末日色彩的宗教叙事之上。这部分将着重分析“拜上帝会”如何成功地将宗教信仰转化为一套可操作的政治纲领和军事动员工具。 第二部分:洪秀全的国度——一个“异质”政权的建立与内部张力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着重分析天京政权的运作模式及其固有的不稳定性。我们试图描绘一个既试图建立乌托邦,又不得不遵循历史惯性的政权肖像: 一、 制度的移植与重构: 剖析《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内涵——平均分配、公私财产的模糊性、以及对传统家庭单位的解构尝试。同时,我们将对比分析《资政新篇》的出现,探讨石达开、干王洪仁玕等精英对“现代化”治理的初步构想,及其与洪秀全保守的宗教君主制之间的内在冲突。 二、 军事动员与社会控制: 研究天国军队的组织结构(如“长幼行军制”)、兵源的构成(农民、手工业者、部分知识分子),以及他们在战争中采取的极端手段。特别关注天京城内的权力分配,分析“东王杨秀清”崛起及其与天王洪秀全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以及“天京事变”的必然性——一个基于神权而非世俗官僚体系的政权,如何不可避免地走向内耗。 三、 与西方的初次接触: 细致考察天国政权与英美传教士、外交使节的早期互动。分析天国对西方技术和思想的有限吸收,以及清政府在利用西方力量围剿天国过程中所展现的策略转变。这部分将展示天国如何成为中国内部冲突与外部势力干预的交汇点。 第三部分:中外夹击下的终局与遗产 本部分将关注湘军、淮军等地方团练的兴起,及其对晚清中央集权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视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第一次重大岔路口。 一、 地方权力的崛起与中央集权的松动: 深入分析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士绅精英如何通过组织团练,成功地将军事、财政和行政权力从中央政府手中转移到地方。考察湘军体制如何成为晚清“半独立”军事集团的雏形,并为后来的北洋体系、乃至军阀时代的兴起奠定组织基础。 二、 意识形态的重塑与文化创伤: 分析太平天国被官方史学定性为“叛逆”或“极端邪教”的过程。这种定性如何服务于清政府在后期维护其统治合法性的需要,以及这种定性如何遮蔽了农民起义中蕴含的社会批判力量。探讨太平天国对后世革命者(无论是改良派还是激进派)在动员方式、反传统姿态上的潜移默化影响。 三、 现代中国的“未竟事业”: 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在土地问题、男女平等(如鼓励妇女参政、缠足的废除)以及政治理念上超前于时代的议题。论证尽管天国失败了,但它所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它所触及的改革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被后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所接续,成为近代中国追求“富强”与“平等”道路上绕不开的巨大遗产。 结论:一个历史的镜像 本书最终将太平天国运动视为一面多棱镜,它折射出中国在面对内部结构性危机和外部文明冲击时所展现的巨大能量、深刻的理想主义,以及最终的悲剧性宿命。理解太平天国,就是理解近代中国如何在血与火中,艰难地摆脱旧时代的枷锁,开启向现代性转型的漫长历程。本书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辩证、且充满细节的历史重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带我进入了一个充满历史烟尘的时代。作者对晚清社会背景的描绘极其细腻,那种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摇摆的社会氛围,被他捕捉得丝丝入扣。尤其是对漕运改制、鸦片贸易对江南经济的冲击,以及传统士绅阶层在权力真空下的挣扎,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时那种冷静的笔触,既不过分渲染悲壮,也不流于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将一切置于复杂的历史脉络中去考察。比如,他分析太平军兴起时,不再仅仅将其视为单纯的宗教狂热或农民起义,而是将其与当时地方自治的兴起、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的社会力量的萌芽联系起来,这种宏观视野让人耳目一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湿热与腐朽的气息,感受到普通民众在天灾人祸面前的无助与渴求变革的躁动。书中引用的地方志和私人信札,为论述增添了坚实的证据链,让那些久远的事件仿佛就在眼前发生,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整体来看,这是一部对晚清社会结构性矛盾有深刻洞察力的作品,为理解后续的革命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者严谨的考证精神,又不失文学作品的叙事张力,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史书那种枯燥感。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时,展现了令人信服的克制与公正。比如,对于某些领袖人物的道德瑕疵,他并未一味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着重分析了在那种高压、封闭且充满宗教狂热的环境下,权力结构是如何腐蚀人性的,这种分析方式显得非常成熟和有见地。书中对于战斗场面的描写,虽然篇幅不多,但却极其生动有力,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城池攻防的惨烈与复杂,比如对安庆保卫战中不同兵种协同作战的描述,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回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史料的运用,他似乎总能找到最精炼且最具冲击力的一句话或一个片段,来支撑他宏大的论点,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技巧,使得阅读体验如同在解谜,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绝佳平衡点的作品,让历史不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鲜活的戏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没有采取传统史学那样严格按时间顺序推进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式和空间交错的叙事手法,使得历史的侧面性得到了充分展现。例如,作者在论及初期金田起义后,立刻跳转到对洪秀全个人信仰体系的深度剖析,通过对比拜上帝教与民间秘密宗教的异同,阐释了其思想的融合与演变,这一点着实令人拍案叫绝。接着,笔锋又迅速转向了曾国藩湘军的崛起,但不是简单地描述战事,而是深入挖掘湘军作为“儒家武装”与太平军“反传统秩序”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这种多角度的切换,避免了单调的说教,让复杂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多维度的解读空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天京城内“圣库”制度的考据,作者通过对财政运作的细节描绘,揭示了一个庞大政权在资源调配上的先天不足与后期的混乱,这一点远比泛泛而谈军事失败来得更具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在不同时间点和地理空间中穿梭,这种思维的跳跃,反而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和分析欲,让人不得不停下来仔细揣摩作者的用意。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超乎我的预期,它似乎更侧重于从全球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审视这场运动的意义,而非局限于国内史学的范畴。作者似乎有意将太平天国置于十九世纪全球范围内“现代化挑战”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一点在涉及中西文化接触的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书中对西方传教士对天国政权看法的转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最初的误解为某种基督教分支,到后来的警惕其政治野心,这个过程的刻画极其微妙。更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太平天国所提出的“均田”与“圣库”理念,进行了前瞻性的比较研究,将其与同期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进行平行对照,这种跨越大陆的学术对话,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格局。读完相关章节,我深刻地反思了我们过去对这场运动“落后性”的简单定论,作者巧妙地引导我们看到其内部潜藏的、试图解决近代社会弊病的某种“先声”。这种将中国内部事件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下解读的方法,为我理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批判性的工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历史解释权争夺的深刻洞察。作者将太平天国运动的后续影响,视为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构建民族叙事过程中,反复重塑和利用的文化资源。他详细梳理了从晚清改良派到民国史学家,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同政治力量是如何选取、裁剪和阐释太平天国的某些侧面来服务于他们各自的政治议程的。这种“历史被如何使用”的元分析视角,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书中对太平天国与后世革命思潮之间隐秘联系的探讨,尤其精彩,它揭示了早期反叛精英的某些思想碎片是如何在后来的社会变革中被“激活”并演变成主流意识形态的。通过这种回顾式的审视,我开始意识到,历史事件的“真相”往往不如“被书写的历史”对现实世界产生的影响力更大。这本书的结尾部分,没有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抛出了一系列关于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构建的开放性问题,这种留白的设计,促使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仍需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我们所接受的集体记忆。

评分

包装差了一点,应该用个箱子或气泡膜保护

评分

这书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挺薄的一册书,据说这书的中心点是长毛与现代中国那些大人物都能对上号,当然书刚到,尚未阅读,不便发表评论!

评分

很好的书,但是定价有点高

评分

很好的书,但是定价有点高

评分

好书共享,将新中国与太平天国对比,新颖的视角,京东物美价廉,很好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还是不错 值得一买的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