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语的指称与命题:语法中的语义学原理》是专注于汉语语义问题与语义学基本原理的专著。全书试图用若干概括性的语义语用原则或规律来覆盖多方面的句法语义现象与问题,对汉语句法中涉及的若干重要语义概念进行深层探究,对指称系统、语句的命题意义结构系统进行研究,揭示汉语语义语用的基本策略及组织原则。
作者简介
陈振宇,男,1968年7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汉语言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计算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已正式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时问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学林出版社,2007年)、《疑问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学林出版社,2010年)与《汉语的小句与句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目录
图示目录
表格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可能世界与真实性
1.意向性
1.1 意向谓词
1.2 晦暗、透明与叙实性
1.3 晦暗性对真值的影响
2.透明性的产生机制
2.1 意向达成
2.2 说话者的上帝视角
2.3 第一人称否定悖论
2.4 基于主体信念的行为或心理状态
2.5 过去的认识
2.6 说话者的自我肯定性
2.7 索引——定指性
3.言者的可能世界
3.1 元语化
3.2 实指与虚指
3.3 虚拟世界——非现实
第二章 个体与类
1.认识的两个层面——个体与类
1.1 抽象化与具体化
1.2 二元系统
2.类指的类型
2.1 属性类指
2.2 整体类指
2.3 典型类指
2.4 概率类指
2.5 个体类指
2.6 子集类指
3.个体指称的类型
3.1 亲指
3.2 代指
3.3 专名
3.4 临时命名
4.指称语
4.1 个体指称语
4.2 可变指称语
4.3 类指指称语
5.社会属性
……
第三章 通指与条件
第四章 定指与不定指
第五章 指称系统
第六章 断言
第七章 语句的命题意义结构
第八章 “强涵义-焦点”双部式
第九章 立场与同盟
第十章 人称、复数与领属
第十一章 自反预期语境
第十二章 意外三角
第十三章 知识信息与相对信息
第十四章 亲属关系的数据与计算
第十五章 概率蕴涵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一年前,振宇出版了他的专著《汉语的小句与句子》,专注于汉语句法结构的构成、信息结构的作用、完句条件以及复杂句的构造原理几个基本问题的深入讨论,读后耳目一新。同时也感到,句法问题背后的语义和语用因素是如何起到驱动作用的,这一问题虽多有触及,但都没有系统深谈。现在,他的另一本崭新的著作《汉语的指称与命题》摆在面前,这是一部我期待的专注于语义的专著,不仅满足了我的希求,我相信也将是学界的一大收获。
汉语句法中,语义问题几乎无处不在,小至一个名词的指称,大至整个句子的命题意义,乃至说话人的语用倾向,都是需要做出系统性专门研究的课题。本书在这方面的探索成就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者对汉语句法中涉及的若干重要语义概念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致程度。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关于定指性的含义、要素、等级和分布的观察,关于通指性的价值、类别、心理机制的讨论,关于实体指称分类系统的“特征集合”描写办法,关于立场因素的细分及其与构建同盟的关系,关于人称、数和领属之间关系的解释,这些研究观察细致、角度丰富、思辨性强,为同类问题的深化和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这本书一个最为鲜明的特色是对语法问题的系统性观察。作者不满足于一事一例的就便解释,而是习惯于把每个具体问题都放到更大的甚至是全局性的系统中来获得全面的认识。比如把个体与类的问题放到认识层面来讨论,辨析以往相关研究中提出的语义特征和句法表现,再如把判断、存在、否定、情态等句式和范畴统摄到“断言”这个大范畴下观察它们的作用和限制条件,对指称系统、语句的命题意义结构的系统研究更是体现了这一特色。
第三,就是全书无所不在的推导性追求。不论是指称与真值理论系统的建立,还是“双部式”的逻辑描写,尤其是句法在修辞语用机制作用下发生错位的“语用迁移”现象的推演,关于语句信息构建与运算的探索,作者都以强烈的逻辑色彩彰显了其学说的理论力量,很有说服力。
第四,作者在语义和语法现象的研究中,具有明确的类型学意识。这不仅表现在对汉语方言和外语材料的使用和对比意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类型学的理论追求和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对语法蕴含和语义地图方法理解到位,化人了自己的逻辑系统中,为某些汉语现象的演变轨迹和方向研究展示了完备的图景。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紧密结合汉语事实,具有强烈理论意识,覆盖了多方面句法和语义问题的十分厚重的著作,对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学学科体系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尽管书中对有些概念的评说还有欠审慎,有些运算细节的刻画略嫌琐细,对语用和语义的关系把握也还可以进一步斟酌,但这些都不影响全书的理论价值,相信广大读者一定会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启发。
我和振宇先后在2002和2003年投入戴耀晶老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作为同门师兄弟,他对我生活上和学业上关照很多,我们也常常一起讨论语法问题,那种感觉十分愉快。这些年来,不论是他来北京做博后,还是外出开会相遇,以及我到上海讲学,我们都十分珍惜这些相聚的时光。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出版了《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疑问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以及上述《汉语的小句与句子》,其产出量让我自愧不如。
汉语的指称与命题:语法中的语义学原理 本书深入剖析汉语的指称和命题结构,揭示语法现象背后深刻的语义学原理,为理解汉语的精妙运作提供一套系统而前沿的理论框架。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表达的精确性与灵活性令人赞叹。然而,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往往会忽略支撑这些表达的精细机制。本书旨在拨开迷雾,将焦点置于汉语语法中的核心语义要素——指称(reference)与命题(proposition)。我们不再仅仅关注词汇和句法的表面规则,而是深入探究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构建意义,如何指示现实世界中的实体、事件,又如何组织和表达判断与陈述。 第一部分:指称的奥秘——“是什么”的语用与语义学 指称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它赋予词语或短语连接到现实世界或抽象概念的能力。在汉语中,指称的实现方式尤为丰富多样,并且与语境的互动至关重要。 名词的指称性: 我们将从最基本的名词入手,探讨汉语名词如何承担指称任务。这不仅包括具体名词(如“桌子”、“书”)对物理实体的指示,也涵盖抽象名词(如“快乐”、“自由”)对概念或状态的指向。本书将详细分析不同类型名词的指称特点,例如: 专名与普通名: “李华”如何独一无二地指向特定个体,“学生”又如何泛指一个类别。 集合名词与个体名词: “一群人”与“一个人”在指称数量上的差异。 不可数名词与可数名词: “水”与“一杯水”在指称上的区别。 指示词与代词: “这”、“那”、“他”、“她”、“它”等指示成分在指称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依赖语境实现明确的指代。我们将考察指代词的“先行词”问题,以及在省略、模糊等现象中指称是如何被隐含或推断的。 名词短语的指称组合: 汉语中,名词短语(Noun Phrase, NP)是承载主要指称单位。本书将深入探讨NP的内部结构如何影响其指称力。 定语的限制与修饰: 形容词、名词、动词短语等各类定语如何进一步限定名词的指称范围,使其指向更具体的实体。例如,“红色的书”与“那本红色的书”在指称精度上的差异。 数量词与分类词: 汉语特有的数量词(如“一本”、“一张”)系统,以及它们在界定数量和类别上的功能,如何与名词组合形成具有精确指称能力的单位。我们将分析“一个”、“两本”、“几张”等数量词对指称对象数量的约束。 所有格的指称关系: “我的书”、“朋友的书”等结构如何通过所有格的标记,建立指称对象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非名词成分的指称: 除了名词短语,本书还将探索其他语法成分如何具备或参与指称。 动词的事件指称: 动词并非仅仅描述动作,它们本身也指向特定的事件或状态。我们将分析动词的语义类型(如活动、状态、变化)如何影响其所指的事件。 形容词的性质指称: 形容词如何描述对象的属性,从而间接参与对对象的指称。 副词的修饰与指称: 副词如何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从而影响对事件或属性的指称。 语境与指称的动态互动: 语境在汉语指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重点研究: 已知信息与新信息: 汉语如何通过语序、语体等方式标记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从而影响指称的激活和理解。 省略与回指: 在信息已知的语境下,汉语为何能够省略大量指称成分,以及这些省略如何通过语境进行回指。 模糊指称与语用推断: 有时,指称并非完全明确。我们将分析在日常交流中,说话人如何利用模糊指称,以及听话人如何通过语用推断来理解其意图。 指示语的指称指向: 明确分析“这”、“那”、“这里”、“那里”等指示语在空间、时间、心理距离等维度上的指称功能,以及它们如何与具体名词的指称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命题的建构——“是什么”的判断与陈述 命题是语言表达判断、陈述事实、描述关系的核心单位。本书将聚焦于汉语如何通过语法结构来构建和表达命题。 命题的逻辑结构: 我们将从命题的逻辑本质出发,探讨命题由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组成的内在结构。 主谓结构: “猫吃鱼”——“猫”是主语,指向施事者;“吃鱼”是谓语,描述事件。本书将深入分析汉语主谓结构的变体,例如省略主语、倒置主语等,以及这些变体如何影响命题的表述。 谓语的类型: 动词谓语: “他跑得很快。”——动词“跑”及其相关的补语和状语共同构成谓语,描述事件及其性质。 形容词谓语: “天气很好。”——形容词“好”直接作谓语,描述主语的状态。 名词谓语: “他是老师。”——名词“老师”作谓语,表示主语的身份或归属。 主谓式谓语: “他,个子很高。”——将一个小型的“主谓”结构作为另一个主语的谓语。 命题的真值与模态: 命题的核心在于其真值(truth value)——它是否为真。本书将探讨汉语如何通过语法手段表达与真值相关的概念。 语气词: “吗”、“呢”、“吧”、“啊”等语气词,虽然本身不表达具体内容,但它们通过影响整个句子的语调和语气,深刻地影响了听话人对命题真值或可信度的判断。例如,“他来了吗?”与“他来了。”在表达的命题上有所不同。 情态动词与情态副词: “可能”、“应该”、“必须”等情态词,它们不直接陈述事实,而是表达对命题真值可能性的判断,即模态(modality)。我们将分析这些词在汉语中的具体用法及其语义效果。 时间标记: 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概念,如何通过动词的时态标记、时间副词、时间状语等来影响命题所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从而影响其真值。 命题的否定与肯定: “不”、“没”等否定标记如何作用于命题,从而表达命题的否定。我们将对比不同否定词的用法及其对命题的影响。 命题的量化: 汉语如何通过量词、数量词、以及如“所有”、“某些”、“一个”等量化词来表达命题中指称对象的数量属性。 全称量化: “所有学生都来了。” 存在量化: “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命题的连接与组合: 复杂的思想往往需要将多个命题连接起来。 并列关系: “他喜欢读书,她喜欢写作。”——通过逗号或连词“和”等连接。 转折关系: “虽然天冷,但是我们仍然很高兴。”——通过“虽然…但是…”等连词表达。 因果关系: “因为下雨,所以比赛取消了。”——通过“因为…所以…”等连词表达。 条件关系: “如果明天晴天,我们就去野餐。”——通过“如果…就…”等连词表达。 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连词在构建复杂命题逻辑关系时的作用,以及汉语特有的无连词连接方式。 特殊句式与命题表达: 被动句: “这本书被他读完了。”——与主动句相比,被动句的命题结构重心有所转移。 把字句/被字句: 汉语特有的句式如何影响命题的焦点和表达方式。 疑问句: 疑问句并非直接陈述命题,而是提出一个关于命题真值的疑问,其命题结构与陈述句有所不同。 祈使句: 祈使句表达的是一个要求或命令,其命题结构具有特殊的指向性。 第三部分:语法化与语义演变——从指称到命题的深层连接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将超越具体的语法现象,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指称与命题在汉语语法中的深层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语言的演变。 从指称到命题的语法化路径: 许多语法功能最初源于具体的指称或命题表达,并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语法化。例如,指示代词的语义逐渐扩展,成为更抽象的连接词或虚词。 指示语的指示功能向连接功能的转化: “这”、“那”等词语在指称具体事物的同时,也常常用于连接句子或段落。 名词和动词的“名词化”和“动词化”: 某些名词和动词可以通过特定的语法手段,转变为更抽象的指称单位,例如“看法”、“做法”。 语义框架与语法结构: 汉语的某些语法结构,如双宾语句、能愿动词结构等,是特定语义框架(如传递、能力)在语法层面的体现。本书将审视这些结构如何有效地承载和传递命题。 语用与语义的边界: 在汉语中,语用推理与语义解释常常交织在一起。我们将探讨在实际语境中,如何区分和理解指称的语用含义与语义内容,以及命题的语用暗示与直接表达。 跨语言比较的启示: 在分析汉语独特现象的同时,本书也将借鉴跨语言研究的成果,对比其他语言在指称和命题表达上的异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独特性以及人类语言共有的机制。 本书特色: 理论前沿: 结合了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逻辑语义学等多个领域的前沿理论,为汉语的语义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例证丰富: 大量选取地道的汉语语料,涵盖日常口语、书面语、文学作品等,确保分析的贴切性和说服力。 系统全面: 从指称到命题,从微观的词语到宏观的句子结构,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关于汉语意义生成机制的完整图景。 启发思考: 旨在培养读者对汉语的敏感度,引导读者主动思考语言背后的规律,提升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无论您是语言学专业的研究者,还是对汉语的精妙之处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份宝贵而深入的导览,带您一同领略汉语指称与命题的深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