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的革命世界
?西游记女儿国的“男根中心主义”
?无咖啡因咖啡的欲望逻辑
?K房里的风月宝鉴
?牌桌上的法律与民主
?《权利的游戏》与政治博弈齐泽克童世骏刘擎周濂特别推荐
?生活娱乐感情人际
?不讲黑话的解析
?思想落地的实践
?炫耳目的思维技巧
?接地气的问题意识
本书延续了作者所一贯秉持的努力:反对学术抽象化、“黑话”化、“工业”化。这是上个世界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学界日益呈现的一个面貌,学术变成“专学”,学者变为“专家”。
本书旨在指出:学问有两个进路。首先,是从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存在性问题出发,从日常现实的各类现象出发,在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慢慢形成理论,而故纸堆中的先贤智慧,也正是在当下生命之语境内被得到重新“激活”。另一条进路,则是今天大多数专业学者所采取的,直接学习各种术语、概念、黑话,以学科内某一组抽象的概念、术语或成说作为学问的出发点,用更多的概念解释一个概念,最后,学问变成一个“黑话王国”、成为一门门“专学”。我们看到,在今天的学界,后一进路已呈压倒性趋势,而前者,实际上才是学问的原生态。学术原本是一种lifestyle,一种生活的方式。
本书便是这样一项努力:旨在重新恢复学术的鲜活性(freshness)和直接性(directness)。书中收入作者近年来的文字,而浸透在所有这些文字里面的,则是牟宗三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在这本书里,国学抑或西哲的种种概念,都不再是纸面上的枯干符号,而是活在作者的生命里。
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并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英文版执行主编、上海纽约大学双聘教授、澳大利亚墨纳士大学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多元的现代性》、《日常现实的变态核心》、《爱与死的幽灵学》、《现时代的群学》、《第十一论纲》、《巨龙幻想》(英文)等,译著有阿甘本《神圣人》、巴迪欧与齐泽克《当下的哲学》、齐泽克《生于末世》(世博特别版)。
自序
观看
看电视(Ⅰ)
“取经女儿国”/3
看电视(Ⅱ)
《权力的游戏》与政治哲学/90
看画展
“满城尽吃黄金屎”/113
吃喝
喝咖啡
从咖啡到战争/125
吃辣鸡翅
肠胃不适的精神分析/152
玩乐
猜谜语
这个谜语太黄色/163
唱卡拉OK
K房里的“风月宝鉴”/172
玩桌游
“三国杀”与政治哲学/230
打牌
牌桌上的法律与民主/246
人名对照/337
影视作品译名对照/343
自序
一
“吴先生做什么的?”“我做学术研究。”“研究什么呢?”“政治哲学。”“哲学阿……太高深了。”这一组交谈,几乎是每次结识新朋友都会出现的对话。并不意外,在人们心目中,做学问的,尤其研究“哲学”的,似乎是另外一种人,距离现实世界很遥远的一种人。
新朋友里会有一些朋友,慢慢地走得近了。“学术也蛮好玩的,奇怪,我怎么考大学时会觉得哲学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专业?”每次听到这类由衷之言,我会笑着答道:“当然好玩,不好玩的事,我基本上是一天也做不下去的。”
确实,有很多治学之人,把自己包裹在术语(terms)里、黑话(jargons)里时间过长了,他们已然只习惯和一小群与自己同“专业”的人说话。每天“服食”这些黑话术语,自是会在生活中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的距离感——像是从别的时代“穿越”到现实世界里的人。
然而,我在这里想说:
这样做学问,恰恰是现代人的做法,不是古典的、原初意义上的做学问。
二
苏格拉底喜欢在城邦里闲走,和人聊天,不断追问人们那些构成日常生活与城邦秩序的最基本的理念——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虔诚、什么是高贵、什么是节制、什么是疯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懦弱、什么是根基、什么是城邦、什么是政治家、什么是统治……
孔子也从来没有正襟危坐地开班授课,学问就在那具体的子游问孝、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子夏问孝问政、樊迟问知问仁、仲弓问仁问政、颜渊问仁问为邦、司马牛问仁问君子、子贡问君子问友问政问为仁、子张问明问政问行问仁问善人之道问崇德辨惑、林放问礼之本、季路问事鬼神、子路问政问事君问君子、卫灵公问陈(阵)、齐景公问政、季康子问政、叶公问政等等中传递。
可见,学问/问学的源头,就是在生活/生命的日常遭遇之中,就是在人与人如何群处、如何互动的各类问题中。而今天学术体制里“专学式”研究,却是起自“现代性”框架下的诸种学科化、专业化操作。在此种治学实践里,日常生命的向度已然隐匿不见——问学的思想实践本身,已彻底淹没在各学科的专业术语、黑话中。那类术语满溢的黑话式写作,不经专业性“解码”社会公众根本无从读通。学者的研究亦不复涵有日常遭遇中的反复运思、一日三省,而是直接从学科内某一组抽象的概念或既有的争论出发,进行经院性的疏解或批驳。利奥?施特劳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感慨:现在的“学问家”惟一在行的,就是“对少之又少的事情知道得多而又多”(knowing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
治学,须重新浸入到日常生命之中,须重新和每日生活遭逢相接通。朱晦翁尝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句本是论治学也。没有生活世界之活水源源不绝的涌入,学术研究就会变成一潭黑话浮溢的死水,怎样浮游都不会再有生气。庄子甚至说“道在屎溺”。话虽然说得“粗俗”到令很多人下意识想掩鼻,但倘若你肠胃不适时也在运思,该思考之所得与所获,便真的是进入自身之日常生命的学问。
反过来,日常生命亦同样需要学术性的追问和思考。最近参加一个talk show综艺节目的录制,讨论到一个问题“你偷偷在青春期孩子的房间里安装了摄像头,结果发现他半夜看不该看的视频网站,这时你会怎么做?”现场那几位“90后”的明星嘉宾一致认为,倘若只是偷看色情片,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在场的“70后”嘉宾也没有对此提出反对,表示只要不上瘾就行。但恰恰值得追问的是,尽管所有嘉宾都认为看色情片很“正常”,然而,为什么这件“不应该”——嘉宾们对题目里“不该看的视频”马上就定位到色情片——的事竟会变得很“正常”呢?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就是:何以那么多人(从teenage到成人)会看色情片乃至沉迷其中,以至于它在今天已变得“正常化”?节目并没有空间“容纳”这样的追问,但恰恰因为缺乏此种追问、深挖和思考,嘉宾们的讨论很快就演变成对色情片的简单背书了——导演也知道这个方向不妙,但却束手无策。
三
故此我们看到,今天存在着两种治学方式:一种是从生活世界人之群处的具体问题出发,从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的“日常性”出发、从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存在性焦灼出发;另一种则是从学科内某一组抽象的概念、术语或成说出发,通过对它们的疏解与阐释来讨论问题。前者即为古典的做学问方式,而后者则是彻底的现代做法。
在今天中国,第二种治学方式不仅占据压倒性的地位,甚至将自身逻辑展开到极至。学术界里,各种各样的抽象概念、术语黑话铺天盖地,晦涩怪异的书写被视作学问的标志。难怪有些“学术大师”会被老百姓看不起——“学问”越大,说的怎么反而就不是人话了?很多时候,现实生活中诸多活生生现象、摆在眼前的问题,一经术语、黑话、专业学理之包装,到抽象概念里一打转,最初的问题本身却是彻底蒸发、消失殆尽。这,就是某些“学术大师”们最擅长的功夫。这样的“现代学问”,本身不是学问,只是古人所说的“淫技”而已。正是面对此类“现代学问”之弥散,牟宗三当年曾倡议“生命之学问”:“生命之学问,总赖真生命与真性情以契接。无真生命与性情,不独生命之学问无意义,即任何学问亦开发不出也。”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除了论文外我也喜欢写诗,对于古人而言,诗亦是学问的一种形态(生命的一种形态)。我曾作过一首七律《春》,最后一句“半缘大道半缘风”,道出了我对如何做学问的感受:借用日常生活中那须臾不离的“道”(路)与“风”作为隐喻,前者自是可指代学术、思想、理论,而后者则是当下每一刻的具体生活情境。做学问,两者皆须臾不可离;或者说,两者本是一事,彼此缠绕在一块,只是在现代人手里被拆成两头。做学问,就是迎着风行路,就是每一天的生活本身。是故哲学实为苏格拉底所说的一种lifestyle(生活形态),而不是今人所谓之一门学科(或者说专业)。
四
这本书里的文字,皆是希望向读者呈现学问的原初状态:玩桌游时、打牌时、唱K时、看电视时、吃美食时、身体不适时……,诸种思想、理念都可以穿插其间、浸入其内。是以,书名题为《激活你的日常——吃喝玩乐的哲学视野》。在这本书里,国学抑或西哲的种种概念,都不再是纸面上的枯干符号,而是色调鲜明地活在我的生命里。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吕晨先生和胡远行先生。正是吕君的欣赏、策划与慷慨相邀,这本书方得以同读者诸君见面;而大家现在看到的书名及篇目编排,则皆要归功于胡君的建议。借用苏格拉底的隐喻,如果此书是我的孩子的话,那么吕、胡二君,就是接生室里那辛劳不已的“助产婆”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像是一部精心设计的艺术装置。它没有传统章节的明确界限,更像是一系列互相呼应、螺旋上升的“感官笔记”。每一个小标题都像是一个邀请函,引诱你进入一个特定的情绪或场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食物与记忆”的那一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味觉描述上,而是将一道家常菜上升到了文化传承和个体身份构建的高度。他描述了某种特定食材在不同季节带来的心理暗示,以及这种味觉经验如何编码成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这种处理方式极其立体,读起来不是在“看文字”,而是在“进行一场多感官体验”。我甚至能闻到文字里散发出的烟火气,感受到那种温暖而又带着淡淡忧伤的怀旧情绪。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可进入性”极强,无论是对哲学入门者还是资深爱好者,都能找到各自的切入点。它不强求你接受任何既定的理论体系,更鼓励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对号入座,去构建自己的哲学小径。这种开放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调,配上那种手工感十足的字体,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注意到。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拿起来的,但一打开,就被那种文字的节奏感给抓住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跳跃,不像传统的哲学导读那样循规蹈矩,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旅行家,带着你穿梭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他会突然从对清晨第一杯咖啡的仪式感谈起,瞬间拉扯到古希腊关于“静观”的讨论,然后又用一个现代都市人通勤的困境来总结。这种看似松散,实则内在逻辑严密的写作手法,让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瞬间的永恒性”的探讨,作者没有用晦涩的术语去定义,而是通过对一个黄昏时分,光线穿过百叶窗投射在地板上的斑驳光影的细腻描摹,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活在当下”的重量。读完第一章,我就感觉自己的眼睛好像被擦亮了一样,看平日里那些司空见惯的场景,都多了一层不同的纹理和意义。这不是一本速读的书,它需要你边读边思考,甚至需要停下来,去观察一下窗外的云朵,或者细细品味手中那块巧克力的味道,才能真正领会到作者想要传递的那种“在琐碎中寻找宏大”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冷峻而又充满诗意的矛盾统一体。它不像那些励志书籍那样热情洋溢,字里行间反而透露着一种对现代生活异化的深刻洞察。例如,作者在分析“娱乐至死”现象时,用词精准,毫不留情地解剖了我们如何主动将自己变成被喂养的受众。但是,在揭示了这种困境之后,作者总能在最后关头,用一段极富画面感的文字,为我们重塑一种微小而坚韧的希望——可能是重新发现邻里间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或者是一次不受打扰的冥想。这种先抑后扬的节奏把控得炉火纯青,让人在感到被警醒的同时,又不会陷入彻底的虚无主义。它带来的不是焦虑,而是一种清醒的警觉,一种“既然如此,不如活得更明白”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你提供了一面高清的镜子,让你看到自己是如何被时代裹挟的,但同时,也给你递上了一把小小的凿子,让你有力量去雕刻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疲惫的时期接触到这本书的,坦白说,我当时需要的不是深奥的知识,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松绑”。这本书恰好提供了这种功能。它的叙事仿佛是多线程并行,你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开始阅读,都不会感到迷失。其中穿插的那些对不同文化中“休闲观”的对比分析,尤其让我耳目一新。作者没有简单地赞美东方哲学对慢生活的推崇,而是将其置于全球化竞争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显得异常客观和成熟。最吸引我的一点是,这本书的观点非常“去中心化”。它不推崇某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或某种单一的生活模式,而是鼓励读者成为自己生活的主编,自己去裁决哪些是噪音,哪些是必要的旋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次长时间的“精神排毒”后,终于能够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了。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但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可以怎么想”的可能性边界,这对我而言,比任何具体的建议都要宝贵得多。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颠覆了我对“哲学”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哲学是象牙塔里的玄学,是那些戴着厚重眼镜的人才懂的深奥学问。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个充满生活智慧的长者,用最朴实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思辨融入到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里——吃饭、走路、甚至发呆。作者的文风极其口语化,却又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犀利。他似乎能轻易地从一个超市排队的场景中,挖掘出关于“公平与等待”的社会契约问题。我记得有一段写到周末的“放空”,作者将这种状态描述为一种主动的“断电”,是对信息过载时代的温和反抗,这简直说出了我这种“数字原住民”的心声。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特别健谈又博学的邻居聊天,他不会卖弄学问,但你总能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得到醍醐灌顶的启发。他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提问框架”。读完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审视自己的“惯性行为”,试着去拆解那些我从未质疑过的生活习惯背后的逻辑,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思维体操。
评分书的印刷排版质量都很差!
评分看书名就想买来看的书……
评分价格优惠,速度快。
评分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
评分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
评分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
评分不错的,值得一看,很喜欢
评分好
评分帮老板购买的,送货特别快。辛苦快递小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