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财政与财税体制已经同国家治理紧密对接,并且,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在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更高平台上、更广范围内发挥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由此也提出了重建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体系的理论任务。
《国家治理与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重点关注财政学基础理论问题,主要议题涉及以下几方面: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方向;财政学研究方法论;财政学研究的多学科视角;财政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财政学学科和教学体系的构建;财政学的前沿研究趋势;财政学量化研究方法,以及与财税体制改革相关的某些实践问题。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论中国财政基础理论的创新——由“基础和支柱说”说起
财政学研究的不同范式及其方法论基础
西方财政理论在中国近代的传播、运用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财政学科发展的总结与回顾
第二编 多维视野下的财政学
跨学科与全球化视野下财政研究的多重面向
财政理论的重构:以公平规则的探索为主题
财政社会学与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框架
探索作为学科的“财政政治学”
第三编 财政学教学与研究
公共财政“教与研”的革命:从经验到计量、动态、实验、行为和结构——基于工具方法和研究视域拓展的改革思考
关于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思考
我国财政学研究及专业发展方向探究
中国式财政学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第四编 税制改革、预算管理及其他
现代国家治理下我国税制体系的重构
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逻辑——以加拿大为例
财政预算理论:经济、管理与政治的视角
财政货币政策理论与方法:近三十年的进展
现代财政理论中的激励相容思想
“中国经济增长之谜”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演进与争议
精彩书摘
《国家治理与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
五 三种财政学体系
从学科特色来看,当前财政学围绕上述两大传统,衍生出三类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财政学知识体系。
第一类是传统的配置范式财政学。传统财政学实际上是在福利经济学的框架下展开的,它对于政府及其作用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假设:第一,与其他经济主体不同,政府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外部观察者和干预者,并且相信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失灵。第二,存在一个客观的最优标准,也就是社会福利标准,用作政策分析的参照。在这两个前提下,传统财政学倾向于做约束条件下的优化分析,而忽视了对实际决策过程和决策规则的理解。
传统财政学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①政府的作用,即从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出发,推导出市场失灵,引入对政府部门及其干预合理性的分析。②政府收入和支出的微观分析。主要是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通过分析个体对税收和公共支出的反应,来研究不同税收和公共支出的福利效果。③财政联邦主义,即政府间关系经济学分析。国外的多数财政学教材不涉及或仅仅简单涉及公债和财政政策,而对预算管理问题则基本不提及,相对而言,国内教材一般仍或多或少就上述两方面保留一定篇幅。
第二类是公共选择视角下的财政学。公共选择视角下的财政学的主要特色是关注实际的财政决策过程,并进而关注决策规则。它反对福利经济学的最优分析,试图打开财政决策过程的“黑箱”。同时,它认为不存在一个客观的标准,可以用来判断社会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最佳状态,对于效率和正义的追求应局限在规则层面。使之与交易范式财政学相区别的是,总体来讲它仍然在“组织”的层面上来理解政府。到目前为止,公共选择视角下的财政学教材在写作方法上大多是基于研究者本人的偏好,还未形成一定之规。
那么,是否可以断定,布坎南所主张并试图加以发扬光大的交易范式财政学,就是公共选择所呈现给我们的那种样子呢?显然不能在二者之间如此简单地画上等号。公共选择理论本身,尤其是其实证理论部分,最初由欧陆财政理论发展而来,但其后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布坎南的预期,甚至在方法论上完全主流化,作为对主流经济学的完善而被后者所“吸收”。这一发展实际上背离了布坎南本人对于经济学性质的认识。在他眼中,作为“交易”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和作为“配置”的经济学研究范式,由于立足点上的根本分歧(方法论主观主义vs.方法论客观主义),差不多是不可能得到调和的。
公共选择视角下的财政学兼具交易范式财政学和配置范式财政学的某些特征。从方法论上看,虽然它在总体上依然是配置范式的,然而,它对于财政活动及其参与者行为的理解,乃至对国家角色和财政学家任务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又超越了配置范式,具有交易范式的部分特点。只是由于它所采用的方法论不足以支持这一超越,故而它在整体气质上,仍然归属于配置范式。严格来讲,纯粹交易范式财政学仍然在形成之中,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看到这样的一部财政学教科书问世。
第三类是社会治理理论视角下的财政学。以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这是至今最为接近交易范式财政学本源的理论尝试。一些受欧陆财政思想影响的财政学家,正在朝着这方面努力。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美国财政学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E.Wagner)。他是布坎南20世纪60年代指导过的研究生,是布坎南所倡导的交易范式财政学最为坚定的支持者和贯彻者。由于既深谙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主义方法论,又了解意大利财政社会学思想和北欧财政交易学说,假以时日,瓦格纳有可能成为交易范式财政学复兴使命最有希望的承担者。
……
前言/序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于财政的地位做出了全新的定位:“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定位是决策层在将财政融人国家治理体系的同时,第一次从根本上摆正了财政的位置。它标志着,以此为转折点,财政与财税体制已经同国家治理紧密对接,并且,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税体制改革已经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在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更高平台上、更广范围内发挥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由此也提出了重建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体系的理论任务。然而,当代主流财政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重心,因此无法对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好的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诉求做出回应。2016年5月,领导人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其中就包括财政学学科建设。然而,财政学应当研究什么、应当怎样来研究,在学术思想史上历来是有争议的。传统财政学将财政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在经济学框架下研究财政问题。如果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则超越了经济范畴,必然要求财政学研究也要超越单纯的经济学视野,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面向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这无疑是财政学基础理论构建的一个新契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作为国家级学术型智库,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这一基础性理论问题的研究。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努力探索,为此设立了相关的基础学者研究项目,也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持。为了引导和推动这一研究取得进展,凝聚学界更多力量参与此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邀请京内外专家学者40余人于2014年10月25-26日在北京召开了“国家治理与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现名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工商大学等学术单位。
研讨会自2014年6月开始筹办,主办方先期在《财贸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网站、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人大经济论坛网等媒体发布了征文启事,在来稿中筛选了18篇、总计30余万字的优秀论文结集成册,作为与会者共同研讨的基础。本书即是在论文集的基础上、历经2年时间修订而成。在本书付梓之际,书中部分论文已经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为此我们一一征得了原出版方的同意以获准重印。
国家治理与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