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实行主编负责制,在统一思想下进行系统规划,保证良好的全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在编写过程中,统筹协调学科内各编委、卷内条目以及学科间编委、卷间条目,努力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详略有方。在内容编排上,务求做到“全准精新”。
内页插图
目录
军队卫生学
军队劳动卫生学
军事劳动生理学
军事劳动能量代谢
军事劳动能量需求
军事劳动气体代谢
军事劳动水平衡
军事劳动能力
军事体能
军事有氧劳动能力
军事无氧劳动能力
军事劳动能力影响因素
军人体力劳动强度评价
单兵负荷量
军人体力劳动能力评价
军事作业疲劳
军事作业体力疲劳
军事作业脑力疲劳
战斗疲劳综合征
军事训练卫生
军事体能训l练
军事专项技能训练
军事生存训l练
军事模拟训l练
军事训1练伤
军事劳动伤
军事作业卫生
军事机械化作业卫生
军事信息化作业卫生
军事地下工程作业卫生
军事物理因素危害
军事噪声
噪声聋诊断标准
爆震聋
军事次声
军事振动
军事红外辐射
军事紫外辐射
军事射频辐射
军事生物因素危害
军事病原微生物危害
军事生物毒素危害
军队职业病
军队职业卫生法规体系
军事职业卫生管理
军队饮水卫生
军人饮水卫生
战时军人饮用水需要量
战时介水传播生物性疾病
战时水中化学污染损伤
军队战时饮用水卫生标准
战时水质检验
战时水样采集
战时水样保存
战时水质理化检验
战时水质微生物检验
战时水净化
野外劣质水处理
野外饮水除氟
野外饮水除铁
野外饮水除锰
野外饮水除砷
海水淡化
苦咸水淡化
战时饮水消毒
战时饮水消毒效果评价
战时特殊环境给水
核化生条件下给水
坑道给水
舰艇给水
海岛给水
沙漠戈壁给水
军队给水卫生管理
军队营养学
陆勤部队营养
海勤部队营养
空勤部队营养
军人营养素供给量
战时陆勤部队日膳食最低能量及营养素供给量
军人食物定量
军队营养调查
军队膳食调查
军人营养体格检查
军人营养状况生化评价
军人营养性疾病
军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军人缺铁性贫血
军人维生素B,缺乏病
军人维生素B,缺乏病
军人烟酸缺乏病
军人维生素C缺乏病
军人超重和肥胖
军人血脂异常
军用食品
军队食品安全学
军用食品腐败变质
军用食品保藏卫生
[军队食品污染]
军用食品化学性污染
军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军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
军队食物中毒
军队细菌性食物中毒
军队化学性食物中毒
军队食物中毒调查处理
[军队食品安全保障]
军队食品安全监督
平时军队食品安全监督
战时军队食品安全监督
军队食堂卫生管理
军队集训食品安全
军队自然灾害救援食品安全保障
战时食品安全监督
战时食品安全理化检验
战时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
军队卫生毒理学
军事毒物
军事毒物毒性
军事毒物毒性效应
军事毒物急性毒性
军事毒物蓄积毒性
军事毒物亚慢性毒性
军事毒物慢性毒性
军事毒物致突变性
军事毒物致癌性
军事毒物致畸性
军事毒物危险度评价
军事毒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军事作业环境空气有害因素
坑道环境空气有害因素
装甲车辆舱室空气有害因素
军用飞机舱室空气有害因素
航天飞行器舱室空气有害因素
舰艇舱室空气有害因素
军事作业环境粉尘
军事作业环境颗粒物
军事作业环境一氧化碳
军事作业环境二氧化碳
军事作业环境氨
军事作业环境硫化氢
军事作业环境二氧化硫
军事作业环境氮氧化物
军事人工环境挥发性有机物
军用化学物质
军用推进剂
军用烃类燃料
军用肼类燃料
军用胺类燃料
军用灭火剂
军用涂料
军用制冷剂
军用防冻剂
军用黏合剂
军用炸药
军用毒剂
军用神经性毒剂
军用失能性毒剂
军用氰类毒剂
军用窒息性毒剂
军用刺激性毒剂
军用糜烂性毒剂
军事阵地环境卫生
掩蔽工事卫生
露天工事卫生
阵地污物处理
战场尸体处理
索引
条目标题汉字笔画索引
条目外文标题索引
内容索引
前言/序言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终于和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古往今来,凡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之时代,国之重器皆为科技、文化领域的鸿篇巨制。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无不彰显盛世之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组织编纂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成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重要标志。医学的发展,从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角度,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之大成,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药卫生领域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大幅更新。广大读者对医药卫生领域的知识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因此,编纂一部医药卫生领域的专业性百科全书,进一步规范医学基本概念,整理医学核心体系,传播精准医学知识,促进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的任务迫在眉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以及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应运而生。
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盛世修典”的重要工程之一,《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肩负着全面总结国内外医药卫生领域经典理论、先进知识,回顾展现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弘扬中华文明传统医药璀璨历史文化的使命。《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将成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医药卫生领域知识技术的最高“检阅”、服务千家万户的国家健康数据库和医药卫生各学科领域走向整合的平台。
肩此重任,《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符合:一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通过普及医学知识,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二是符合医学发展趋势。遵循先进的国际医学理念,以“战略前移、重心下移、模式转变、系统整合”的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战略为指导。同时,《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体现:一是体现科学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即学科交叉渗透/知识系统整合;二是体现继承发展与时俱进的精神,准确把握学科现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经典理论知识与科学思维精髓,深刻领悟学科当前面临的交叉渗透与整合转化,敏锐洞察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突破方向。
作为未来权威著作的“基准点”和“金标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主编、编者遴选原则,聘请了一批在学界有相当威望、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专家教授(包括多位两院院士)担任大类主编和学科卷主编,确保全书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另外,还借鉴了已有百科全书的编写经验。鉴于《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本身带有科学研究性质,还聘请了若干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专家作为特约编审,站在科研管理的高度为全书的顺利编纂保驾护航。除了编者、编审队伍外,还制订了详尽的质量保证计划。编纂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秉持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共同制订了一系列配套的质量控制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效率最优的编纂质量管理方案和各种情况下的处理原则及预案。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实行主编负责制,在统一思想下进行系统规划,保证良好的全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在编写过程中,统筹协调学科内各编委、卷内条目以及学科间编委、卷间条目,努力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详略有方。在内容编排上,务求做到“全准精新”。形式“全”:学科“全”,册内条目“全”,全面展现学科面貌;内涵“全”:知识结构“全”,多方位进行条目阐释;联系整合“全”:多角度编制知识网。数据“准”:基于权威文献,引用准确数据,表述权威观点;把握“准”:审慎洞察知识内涵,准确把握取舍详略。内容“精”:“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内容丰富而精炼,文字简洁而规范;逻辑“精”:“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严密说理,科学分析。知识“新”:以最新的知识积累体现时代气息;见解“新”:体现出学术水平,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先进性。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之“中华”二字,意在中华之文明、中华之血脉、中华之视角,而不仅限于中华之地域。在文明交织的国际化浪潮下,中华医学汲取人类文明成果,正不断开拓视野,敞开胸怀,海纳百川般融人,润物无声状拓展。《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秉承了这样的胸襟怀抱,广泛吸收国内外华裔专家加入,力求以中华文明为纽带,牵系起所有华人专家的力量,展现出现今时代下中华医学文明之全貌。《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作为由中国政府主导,参与编纂学者多、分卷学科设置全、未来受益人口广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的高度关注,对于中华医学的全球共享和人类的健康保健,都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军事医学发展史纲》 一、引言:古老智慧与现代征程的交汇 自古以来,战争与医学便如影随形,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对伤病治愈与生命延续的探索。中国,这片拥有悠久历史的土地,在军事医学领域同样积淀了深厚的底蕴。从古代战场上的草药方剂,到近代科学技术引入后的体系化建设,中国军事医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交织着智慧、勇气、牺牲与创新的宏大史诗。《中国军事医学发展史纲》旨在系统梳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脉络,深入剖析其在中国国防建设、人民健康和国际交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揭示其独特的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走向。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细致描摹,而是以宏观视角,勾勒出中国军事医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整体演进轨迹,聚焦于其发展、变革与贡献。 二、起源与萌芽:战争催生的早期医学实践 中国军事医学的萌芽,深深植根于古代战争的土壤。早在先秦时期,随着国家间的征伐日益频繁,《周礼》等典籍中已有关于医官职能的记载,虽未形成独立的军事医学体系,但已显露出对战场救护的初步关注。春秋战国时期,兵家经典如《孙子兵法》中“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亦包含对军队健康、士气乃至后勤保障的战略考量,间接体现了对军队整体战斗力的重视,而保持军队健康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建立带来了更规整的军队管理,随之而来的是对伤病防治的初步规范。《黄帝内经》等医学巨著虽非专著军事医学,但其整体医学思想,如“治未病”的理念,以及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理解,为后世军事医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战场上,对创伤、中毒、传染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虽然相对朴素,但已能满足当时的实际需求。例如,对于箭伤、刀伤的包扎、清创、止血,以及使用天然药物辅助治疗,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战乱频仍,也加速了医学的实践与发展。名医如华佗,其“麻沸散”的运用,虽主要用于外科手术,但其在当时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成功率的贡献,对处理战场上的重伤具有潜在的借鉴意义。唐朝时期,官方设立的医学机构日益完善,如太医署,其职能虽然以服务宫廷为主,但其培养的医学人才和积累的医学知识,也辐射到军队。《千金方》等医学著作中,也包含了不少关于外伤、急症处理的论述,对军队的医疗救护有所指导。 宋元时期,火器的出现对战场形态和伤病类型产生了深刻影响。火药武器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新的创伤类型,如烧伤、弹伤,对传统的治疗方法提出了挑战。宋代在军事工程和武器制造上的进步,也间接推动了相关医学知识的发展,例如对硝石等成分的了解,对后续处理火器伤有一定启发。同时,宋代商业的繁荣和交通的便利,也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播,为军队获取药物提供了更多渠道。元朝统一中国,疆域辽阔,频繁的军事活动也对医疗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在医学上的融合与交流,也对中国军事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近代转型:科学理念与体系化建设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降,中国被迫卷入全球体系,西方科学技术和医学理念的传入,对中国军事医学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难以应对现代化战争带来的复杂伤病,以及西方医学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系统性突破。 晚清时期,有识之士开始倡导西学,医学领域亦不例外。第一批西式医馆、医校的出现,如福州船政局附设的同文馆、上海同仁医院等,开始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的医务人员,其中不少人后来投身于军队医疗服务。甲午战争的惨败,暴露了清军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巨大落后,促使一些官员开始反思,并尝试引进西方军事医学的理念和技术。例如,对伤员的早期救治、消毒隔离、军医的专业训练等,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军事医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成立了军医学校,如陆军军医学校,开始系统性地教授现代医学知识,并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陆军卫生署等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军队卫生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大规模的战争创伤和传染病,中国的军事医学工作者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克服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困难,在战场上抢救伤员,在后方建立野战医院、疗养院,推广公共卫生知识,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延安时期的卫生工作,更是将“预防为主”的理念贯穿始终,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展了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这一时期,虽然军事医学的体系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核心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经验积累转向科学研究,从个体救治转向群体防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四、新中国成立与体系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事医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将国防建设置于重要地位,为军事医学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人力支持。 1. 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了统一的军队卫生工作领导和管理体制,组建了专业的军事医学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军事医学人才,为军事医学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随着国家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军事医学领域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同时也在疾病防控、伤员救治、战场心理防护、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例如,在抗生素的研发与应用、疫苗的生产与接种、大规模伤亡事件的应对预案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3. 战伤救治与急救保障: 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军队卫生部门不断完善战伤救治体系,包括野战外科、急救医学、骨科、烧伤医学等领域的专业发展,以及完善的后送和医疗保障网络。同时,灾害救援、维和行动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医疗保障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4. 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 军事医学高度重视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建立了完善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和控制体系,有效保障了部队的健康。同时,许多军事医学研究成果也惠及了国民健康,例如在传染病防控、环境卫生改善、职业病防治等方面的贡献。 5. 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军事医学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并分享中国在军事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如SARS、埃博拉等疫情中,中国军事医学力量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展望未来:迎接挑战与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军事医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信息化、智能化、生物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以及全球安全形势的复杂变化,对军事医学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应对新威胁与新挑战: 面对高技术战争、生化武器袭击、大规模传染病、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军事医学需要不断提升应对能力,如发展精准医疗、基因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与治疗等。 2. 融合发展与科技赋能: 加强军事医学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的军事医学保障体系。 3. 全球视野与国际贡献: 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军事医学治理,积极应对全球性健康挑战,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4. 人才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持续加强军事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确保中国军事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军事医学发展史纲》的撰写,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不仅是一部记录伤病救治与健康保障的书写,更是一部承载着国家安全、民族复兴和人类福祉的历史画卷。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军事医学的独特发展轨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并为应对未来的挑战,推动军事医学迈向新的辉煌提供宝贵的借鉴。这部史纲,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中国军事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革、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为理解中国军事医学的整体发展脉络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