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壳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含染料废水治理中的应用

花生壳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含染料废水治理中的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应华 著
图书标签:
  • 花生壳
  • 生物吸附
  • 废水处理
  • 染料废水
  • 吸附剂
  • 环境工程
  • 水污染治理
  • 材料科学
  • 化学工程
  • 再生利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9040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45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0
字数:21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花生壳生物吸附剂具有无毒无味、吸附性能好等优良特性,其吸附性能经化学改性后可得到显著提高,这种新型生物吸附剂在化工、环境、食品等领域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书主要介绍溶液吸附的基本理论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了吸附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花生壳生物吸附剂的整体应用情况;花生壳生物吸附剂的主要化学改性方法;花生壳生物吸附剂对废水中染料的吸附特性等。
  本书可作为化工及环境类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科研及工程开发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吸附原理
1.1吸附分离过程的分类
1.1.1按操作方式分
1.1.2按作用机理分
1.1.3按作用力本质分
1.2吸附剂
1.2.1活性炭吸附剂
1.2.2矿物吸附剂
1.2.3固体废弃物吸附剂
1.2.4改性生物质吸附剂
1.2.5农业废弃物吸附剂
1.2.6纳米材料吸附剂
1.2.7大孔树脂吸附剂
1.2.8吸附剂的物理性能
1.3吸附平衡
1.3.1平衡关系式
1.3.2吸附热力学
1.4吸附速率
1.4.1液膜(气膜)扩散速率方程
1.4.2颗粒内扩散速率方程
1.4.3总传质速率方程
1.4.4内、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1.5吸附分离工艺
1.5.1间歇搅拌槽吸附
1.5.2固定床吸附
1.5.3流化床吸附
1.5.4移动床和模拟移动床吸附
1.6影响吸附的因素1.6.1搅拌槽吸附
1.6.2固定床吸附
第2章花生壳生物吸附剂
2.1花生壳的化学组成
2.2花生壳的物理性能
2.3花生壳生物吸附剂的应用
2.3.1花生壳用于吸附水体中重金属离子
2.3.2花生壳用于吸附水体中染料
2.3.3花生壳用于吸附其他有机污染物
第3章花生壳改性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3.1过程研究方法
3.1.1选表与表头设计
3.1.2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3.2甲醇改性
3.2.1改性原理
3.2.2花生壳预处理
3.2.3单因素实验
3.2.4正交试验
3.2.5吸附材料的表征
3.3环氧氯丙烷改性
3.3.1改性原理
3.3.2花生壳预处理
3.3.3单因素实验
3.3.4正交实验
3.4氨基改性
3.4.1改性原理
3.4.2花生壳预处理
3.4.3单因素实验
3.4.4正交实验
3.5甲酸甲醛改性
第4章花生壳生物吸附剂染料吸附特性
4.1花生壳吸附水溶液中日落黄
4.1.1过程参数对吸附的影响
4.1.2吸附热力学性质
4.1.3吸附动力学性质
4.1.4固定床吸附过程
4.1.5吸附剂的再生
4.2乙二胺改性花生壳吸附水溶液中日落黄
4.2.1过程参数对吸附的影响4.2.2吸附热力学性质
4.2.3吸附动力学性质
4.2.4吸附剂的再生
4.3甲醇酯化改性花生壳吸附水溶液中铬蓝黑
4.3.1过程参数对吸附的影响
4.3.2吸附热力学性质
4.3.3吸附动力学性质
4.4环氧氯丙烷改性花生壳吸附水溶液中茜素红
4.4.1过程参数对吸附的影响
4.4.2吸附热力学性质
4.4.3吸附动力学性质
参考文献

《绿色烯烁:新型吸附材料的开发与环境修复前沿》 本书聚焦于当代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最富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如何有效治理日益严峻的工业废水污染。书中并未涉及具体的“花生壳生物吸附剂”及其制备细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吸附材料科学研究和应用范畴。全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各类新型吸附材料的设计理念、制备策略、表征技术及其在处理复杂水体污染物中的性能评估和机制解析。 第一部分:吸附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与设计原则 本部分将从基础理论出发,阐释吸附现象的微观机理,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离子交换、络合吸附等多种吸附模式。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构筑高性能吸附材料所应遵循的设计原则。这包括但不限于: 高比表面积与孔隙结构调控: 强调材料表面积和孔隙大小、形状、分布对吸附容量和速率的关键影响。将介绍通过物理法(如活化)、化学法(如模板法)以及生物模板法等手段,精确调控材料孔隙结构的先进技术。 表面功能化与化学修饰: 探讨如何通过引入特定的官能团(如羟基、羧基、氨基、磺酸基等)或金属配体,增强材料与目标污染物的亲和力。将详细介绍多种表面改性策略,如共价键合、物理吸附、插层修饰等,并讨论其适用性。 材料结构设计与稳定性: 深入分析不同材料骨架结构(如多孔聚合物、无机骨架、碳基材料等)对吸附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讨论材料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如pH变化、离子强度、温度波动)的稳定性和可回收性设计。 模拟与计算方法: 介绍如何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计算工具,预测材料的吸附行为,优化材料结构,并深入理解吸附机理。 第二部分:新型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与表征技术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当前主流的新型吸附材料的制备技术,涵盖从实验室小试到潜在规模化生产的多种方法。重点将放在那些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可再生性强等优良特性的材料体系。 碳基吸附材料: 详细介绍活性炭、碳纳米管、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等在吸附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制备方法(如高温炭化活化、化学气相沉积)、结构调控和性能优化。 金属有机框架(MOFs)与共价有机框架(COFs): 深入探讨MOFs和COFs作为一类新兴的有机多孔材料,其在分子识别、气体吸附、液体分离等领域的巨大潜力。重点介绍其构筑单元、自组装机制、结构稳定性以及在环境应用中的挑战与机遇。 无机吸附材料: 涵盖沸石、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介孔氧化物(如SBA-15, MCM-41)等经典及新型无机吸附剂的制备与改性技术。 生物质衍生吸附材料: 探讨如何利用农林废弃物(如壳类、秸秆、木质纤维素等)通过物理或化学转化,制备高效、低成本的吸附材料。介绍生物质结构特点与吸附性能的关联。 复合吸附材料: 介绍通过将不同性质的吸附材料进行复合,实现协同效应,提高吸附性能或拓宽应用范围。例如,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的碳材料、MOFs负载的聚合物等。 同时,本部分还将详细介绍用于全面表征吸附材料结构、组成和性能的关键技术: 物化性质表征: 如BET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 吸附性能评价: 包括静态吸附实验、动态吸附实验、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吸附热力学分析、吸附等温线模型选择等。 第三部分:吸附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与机制 本部分将聚焦于吸附技术在处理各类环境污染物中的实际应用,并深入解析其作用机制。 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详细讨论各种吸附材料对pb2+, cd2+, hg2+, as(v)等典型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并分析其在不同pH、离子强度和共存离子条件下的吸附行为。阐述络合、离子交换、沉淀等去除机理。 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涵盖染料、酚类、农药、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有机污染物。重点介绍π-π堆积、氢键、范德华力、疏水相互作用等在有机物吸附中的作用。 气体污染物(如CO2)的吸附: 探讨新型多孔材料在碳捕获与封存(CCS)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吸附剂的再生与循环利用: 强调可持续性,介绍适用于不同吸附剂体系的有效再生方法,如加热、酸碱洗脱、超声波处理等,并评估再生次数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吸附与其他技术的耦合应用: 探讨吸附与其他水处理技术(如膜分离、催化氧化、生物处理)的联合应用,以实现更高效、更经济的污染治理方案。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对现有吸附材料与技术进行全面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将展望吸附材料科学与环境修复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关键性的研究挑战。 绿色制备与可持续发展: 强调发展环境友好、低能耗、低成本的吸附材料制备新工艺,以及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高性能吸附剂。 智能化与功能化材料设计: 探索开发能够响应外界刺激(如光、电、磁)而改变吸附性能的智能吸附材料,以及能够同时去除多种污染物的多功能吸附材料。 规模化应用与工程化挑战: 讨论如何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工业应用,包括吸附装置的设计、运行优化、成本控制以及长期稳定性评估。 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的深度融合: 进一步发挥计算化学的优势,指导材料设计,加速新材料的开发进程,并深化对吸附机理的理解。 新兴污染物与复杂体系的治理: 面对微塑料、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新挑战,开发针对性的高效吸附解决方案。 本书适合从事环境科学、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给排水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高校师生阅读。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吸附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掌握新型吸附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工业污染治理领域充满热情的研究者,我对任何能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课题都格外关注。当我看到《花生壳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含染料废水治理中的应用》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将农作物废弃物“花生壳”转化为高性能的“生物吸附剂”,并应用于“含染料废水治理”这一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 我迫切地想了解书中关于“制备”过程的详细阐述。花生壳作为天然材料,其本身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如何被有效利用,以构建出具备强大吸附能力的生物吸附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的制备工艺,例如物理活化、化学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吸附剂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特性?对于“含染料废水治理”的应用,我尤其关注其吸附效率、选择性以及再生性能。染料废水种类繁多,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花生壳生物吸附剂在处理不同类型染料(如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直接染料等)方面的实验数据和性能评估。

评分

作为一名环境工程领域的从业者,我长期关注工业废水处理的新技术、新材料。当我偶然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了。“花生壳”这个词,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农副产品的残余,更是一种潜力的象征。长久以来,我们对这类农废的处理方式往往是焚烧或填埋,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造成环境负担。而这本书所提出的“生物吸附剂”概念,立刻让我看到了将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环保材料的可能性,这与我一直以来追求的循环经济理念不谋而合。 更具体地说,书中“在含染料废水治理中的应用”这一部分,正是我工作中最常遇到的挑战之一。染料废水成分复杂,色度高,且往往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传统的处理方法,如化学沉淀、活性炭吸附等,虽然有效,但成本高昂,且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物。因此,我迫切希望了解花生壳生物吸附剂在处理这类废水时,能够达到怎样的净化效果?它的吸附机理是什么?是否能有效去除不同种类的染料,比如偶氮染料、蒽醌染料等?书中是否会提供实际的实验数据,比如吸附容量、脱色率、吸附动力学等,来支撑其应用效果?

评分

作为一个对环境科学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常常会被那些能够将“废”变“宝”的技术所吸引。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这种兴趣。《花生壳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含染料废水治理中的应用》,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科学探索的魅力,同时也暗示了一种低成本、环保的解决方案。我对“生物吸附剂”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它不同于传统的化学沉淀或物理吸附,似乎更多地依赖于生物材料自身的特性来完成净化过程,这让我觉得更加温和且可持续。 我尤其关注“花生壳”这一具体材料的选择。在我看来,花生壳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农作物废弃物,其可获得性和低廉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优势。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花生壳的结构特点?例如,它的表面积、孔隙结构、以及是否存在能够与染料分子发生络合、静电吸附或其他作用力的官能团?书中的“制备”过程,是否会涉及到一些简便易行的改性方法,来增强花生壳的吸附性能?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实验数据,来证明这种花生壳基的生物吸附剂在去除染料方面的效率,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读者,对化学和环保领域有一些基础的了解,但我并非专业人士。这本书的书名《花生壳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含染料废水治理中的应用》,初听起来有些学术,但“花生壳”这个词又很接地气,很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我一直觉得,很多环保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回归到我们身边最常见、最容易获得的材料上。看到花生壳这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居然可以被开发成一种有用的“吸附剂”,来处理工业废水,这让我感到非常新奇和惊喜。 我想象中,这本书应该会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生物吸附剂的原理。它会不会介绍,花生壳本身有哪些特性,让它能够吸附染料?例如,它的表面结构、化学组成等方面,是否有特殊的官能团,能够与染料分子发生作用?而且,书中提到的“制备”,让我很好奇,是不是需要很复杂的化学过程?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图示或者照片,来展示花生壳是如何变成吸附剂的,以及最终吸附了染料的废水是什么样子的。

评分

作为一个对环保科技发展趋势密切关注的科技爱好者,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花生壳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含染料废水治理中的应用》,这个标题简洁明了,却透露出重要的信息:一种廉价易得的天然材料(花生壳)被用作制备“生物吸附剂”,并且其应用方向聚焦于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环境问题——含染料废水治理。这让我对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我特别好奇“制备”过程。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将原始的花生壳转化为具有高效吸附性能的材料?例如,是否需要经过物理处理(如粉碎、筛选),化学处理(如酸碱处理、改性),或者生物预处理?书中对于改性方法的选择,是否有理论依据的支持?同时,“生物吸附剂”这一概念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它是否意味着利用花生壳本身的结构和表面性质,来吸附染料分子?或者是否会引入特定的生物功能基团来增强吸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那种淡淡的黄绿色调,配合着“花生壳”这个字眼,让人立刻联想到自然、环保,又带着点朴实的生活气息。我是一名化学专业的学生,平时对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比较感兴趣,所以看到这个书名,第一时间就觉得它可能触及了我关注的那些前沿话题。特别是“生物吸附剂”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潜力,不像传统的化学吸附剂那样可能带来二次污染,生物吸附剂似乎更能体现“化废为宝”的理念,这让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花生壳这种常见农作物废弃物是如何被赋予新生命的。 而且,“含染料废水治理”这个应用方向,也是当下工业生产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纺织、印染等行业排放的废水,如果处理不好,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影响生态环境,甚至威胁人类健康。所以,任何一种能够有效治理这类废水的技术,都显得尤为重要。我很好奇,花生壳作为一种廉价且易得的原料,究竟是如何通过一定的制备工艺,变成一种能够高效吸附染料分子的材料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这些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优化方案?我特别关注的是,这种生物吸附剂的吸附容量、选择性、以及在不同pH、温度、染料浓度等条件下的表现如何。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深感认同的普通读者,对生活中那些能够将废弃物转化为有益资源的创新技术尤其感兴趣。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花生壳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含染料废水治理中的应用》这本书时,我便被它独特的视角所吸引。“花生壳”作为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副产品,常常被视为垃圾,但这本书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够解决工业污染问题的“生物吸附剂”,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 我一直对“生物吸附剂”这一概念充满好奇。它是否意味着利用生物材料本身的特性,而非复杂的化学合成,来达到吸附净化的目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花生壳的哪些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具备了吸附染料的能力?例如,它的表面积、孔隙率、以及可能存在的活性官能团,是否能与染料分子产生有效的相互作用?同时,书中提到的“制备”过程,我希望能够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或许包含一些关键步骤的介绍,甚至是一些过程照片,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如何将普通的“花生壳”变成一种高效的吸附材料。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环保科技发展的技术爱好者,我对能够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的技术总是报以极大的热情。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花生壳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含染料废水治理中的应用》。单从标题来看,我就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绿色化学和循环经济的气息。特别是“花生壳”这个关键词,它让我联想到一种廉价、易得且产量巨大的农作物副产品,将其开发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吸附剂,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 我非常好奇,花生壳在经过怎样的“制备”过程后,能够转化为有效的“生物吸附剂”?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这一制备工艺的原理和关键步骤?例如,是否需要进行物理改性(如研磨、活化),还是化学改性(如引入特定官能团),或者两者兼有?对于“含染料废水治理”这一应用场景,我也充满了期待。染料废水往往成分复杂,色度高,传统的处理方法也各有弊端。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扎实的实验数据,来证明花生壳生物吸附剂在去除不同种类染料时的吸附容量、吸附速率、以及在不同pH、温度等条件下的稳定性。

评分

我是一名对环保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感兴趣的在读大学生,平时喜欢翻阅一些与绿色化学、环境修复相关的书籍。当我在书店看到《花生壳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含染料废水治理中的应用》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这个书名听起来非常具体,也很有研究价值。“花生壳”作为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废弃物,其巨大的产量和低廉的成本,本身就为开发环保材料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生物吸附剂”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利用天然材料的吸附能力来净化环境,这与我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这种看似普通的“花生壳”,通过特定的“制备”方法,变成一种能够高效吸附染料分子的“吸附剂”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参数,以及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例如,花生壳的粒径、改性程度、表面官能团等,在吸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评分

我是一名对生活中的创新技术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当我看到《花生壳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含染料废水治理中的应用》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哇,这个听起来很有意思!”“花生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几乎就是一种被丢弃的废弃物,而“生物吸附剂”听起来又很专业,很有科技感。将两者结合起来,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是在探索如何将生活中不起眼的废弃物,变成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 我很想知道,花生壳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被做成“吸附剂”?它是如何被“制备”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不是很复杂,还是有什么巧妙的方法?我希望书中能够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这些科学原理,就像讲故事一样,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概了解。而且,“含染料废水治理”听起来是一个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环境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用花生壳做的吸附剂,到底有多厉害?它能不能有效地把废水里的颜色吸走?对于那些五颜六色、难以处理的染料,它有没有办法对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