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文庫·典籍編:新疆圖誌(套裝共5冊)

西域文庫·典籍編:新疆圖誌(套裝共5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王樹枬,等<纂修> 編,硃玉麒 等 整理
圖書標籤:
  • 新疆曆史
  • 新疆地理
  • 西域文化
  • 地方誌
  • 曆史文獻
  • 文化典籍
  • 圖誌
  • 民族文化
  • 邊疆研究
  • 古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366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023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西域文庫·典籍編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64
套裝數量:5
字數:26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附件:索引
附件數量: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清末新疆建省後首部全省通誌。由王樹枏、曾少魯任總纂,至宣統三年鼕成書,共116捲。本次整理以1923年東方學會重校鉛印本為底本,以宣統三年新疆通誌局活字本為校勘本。此書引古詳今,內容豐富,在全國地方誌中具有特色(如獨有國界一誌),對新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本書另一特色,即補入瞭較為珍貴的新疆各式地圖,使得本書“圖誌”之名名實相副。

作者簡介

硃玉麒,男,1965年4月生,江蘇宜興人。曾任新疆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西域研究中心主任,《西域文史》主編,現任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作品有《倉石武四郎中國留學記》《“喜雨”彆解》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 言
整理凡例

新疆圖誌序
凡 例
新疆圖誌纂校銜名
新疆圖誌引用書目
目錄
捲一 建置一
捲二 建置二
捲三 建置三
捲四 建置四
捲五 國界一
捲六 國界二
捲七 國界三
捲八 國界四
捲九 國界五
捲十 天章一
捲十一 天章二
捲十二 天章三
捲十三 天章四
捲十四 天章五
捲十五 天章六
捲十六 藩部一
捲十七 藩部二
捲十八 藩部三
捲十九 藩部四
捲二十 藩部五
捲二十一 藩部六
捲二十二 職官一
捲二十三 職官二
捲二十四 職官三
捲二十五 職官四
捲二十六 職官五
捲二十七 職官六
捲二十八 實業一
捲二十九 實業二
捲三十 賦稅一
捲三十一 賦稅二
捲三十二 食貨一
捲三十三 食貨二
捲三十四 食貨三
捲三十五 食貨四
捲三十六 祀典一
捲三十七 祀典二
捲三十八 學校一
捲三十九 學校二
捲四十 民政一
捲四十一 民政二
捲四十二 民政三
捲四十三 民政四
捲四十四 民政五
捲四十五 民政六
捲四十六 民政七
捲四十七 民政八
捲四十八 禮俗一
捲四十九 軍製一
捲五十 軍製二
捲五十一 軍製三
捲五十二 物候一
捲五十三 交涉一
捲五十四 交涉二
捲五十五 交涉三
捲五十六 交涉四
捲五十七 交涉五
捲五十八 交涉六
捲五十九 山脈一
捲六十 山脈二
捲六十一 山脈三
捲六十二 山脈四
捲六十三 山脈五
捲六十四 山脈六
捲六十五 土壤一
捲六十六 土壤二
捲六十七 水道一
捲六十八 水道二
捲六十九 水道三
捲七十 水道四
捲七十一 水道五
捲七十二 水道六
捲七十三 溝渠一
捲七十四 溝渠二
捲七十五 溝渠三
捲七十六 溝渠四
捲七十七 溝渠五
捲七十八 溝渠六
捲七十九 道路一
捲八十 道路二
捲八十一 道路三
捲八十二 道路四
捲八十三 道路五
捲八十四 道路六
捲八十五 道路七
捲八十六 道路八
捲八十七 古跡一
捲八十八 金石一
捲八十九 金石二
捲九十 藝文一
捲九十一 奏議一
捲九十二 奏議二
捲九十三 奏議三
捲九十四 奏議四
捲九十五 奏議五
捲九十六 奏議六
捲九十七 奏議七
捲九十八 奏議八
捲九十九 奏議九
捲一百 奏議十
捲一百一 奏議十一
捲一百二 奏議十二
捲一百三 奏議十三
捲一百四 奏議十四
捲一百五 奏議十五
捲一百六 奏議十六
捲一百七 名宦一
捲一百八 武功一
捲一百九 武功二
捲一百十 武功三
捲一百十一 忠節一
捲一百十二 忠節二
捲一百十三 人物一
捲一百十四 人物二
捲一百十五 兵事一
捲一百十六 兵事二
捲一百十七 補編一
捲一百十八 補編二
捲一百十九 補編三
捲一百二十 補編四

新疆全省輿地圖

新疆圖誌西域地名索引
新疆圖誌西域人名索引

後 記

前言/序言

  一
  新疆古稱西域。“西域”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其範圍也多有變化 。用西域指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核心的區域,從漢代以來一直延續到瞭清朝中期。乾隆年間經營西北,“西域”的概念過渡為“西域新疆”,並逐漸以“新疆”作為專有名詞指稱西域,故祁韻士在嘉慶年間撰著的《西陲要略》中,有“今之新疆即古西域”的定義。光緒年間,左宗棠收復天山南北失地,力主建省,於是從光緒十年(1884)起,“甘肅新疆省”及其簡稱“新疆”在行政稱謂中完全替代瞭西域的舊名 。
  在乾隆經營西北以來,“盛世修誌”的觀念也體現在西域/新疆的文化建設中。有清一代新疆地區的通誌纂修,前後凡三次四種。
  清代前期,有乾隆年間的《欽定皇輿西域圖誌》(簡稱《西域圖誌》)五十二捲。這部誌書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奉敕纂修,二十七年纂成初稿,四十七年增纂告成,由武英殿刊刻並寫入《四庫全書》。由於乾隆皇帝的親自過問、編纂人員傾全國之力、主纂人員又多參與西域平定的不同事務,《西域圖誌》因此比較全麵、真實、詳細地匯集瞭乾隆統一和經營西域的史料,成為清代邊疆通誌纂修的典範。
  清代中期,又有嘉慶年間的《西陲總統事略》和《欽定新疆識略》(簡稱《新疆識略》)接續前誌,成為新疆地區新的地方通誌。這兩部新的誌書由伊犁將軍承辦,開創瞭新疆地方政府纂修通誌的先河。以乾隆二十七年設置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為起點的西域經營步入正規之後,注重文化建設的伊犁將軍鬆筠為瞭總結統一以來幾十年中的發展麵貌,編纂《伊犁總誌》成為其文治理想。他召集流放伊犁的文人先後纂修,於嘉慶十二年(1807)由祁韻士纂成瞭《伊犁總統事略》十三捲,後來多以《西陲總統事略》的名稱刊行;嘉慶二十五年,又由徐鬆纂成新的《伊犁總統事略》十三捲,後齣轉精,替代瞭祁韻士的纂修。徐鬆的纂修本在道光元年(1821)由鬆筠恭進清廷時,得到新即位的宣宗皇帝賞識,賜名《新疆識略》,並禦製序文,道光二年由武英殿刊行。這是“新疆”作為一個省級行政區的專有地名,首次被政府在正式的文本中啓用。
  清代後期,《新疆圖誌》的編纂成為新疆地方通誌在清代最後的總結。道光以來直到辛亥革命爆發之前,新疆的曆史又走過瞭九十年的風雨滄桑,尤其是強鄰環伺、同治民變、光緒建省、新政革命等等一係列的內外因素,使新疆近代史的進程變化多端、曆經坎坷。以王樹枬為代錶的清末新疆官員,承擔起瞭為建省後的新疆譜寫新誌的重任。《新疆圖誌》從光緒三十三年開始編纂(1907),宣統三年(1911)完成,由新疆通誌局活字印刷行世 。因此,這部纂修於新疆建省以後、完成於辛亥革命期間的通誌,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時代有關新疆的最後一部通誌。《新疆圖誌》皇皇巨著,凡一百一十六捲、二百多萬字,不僅在數量上超越瞭以往的誌書,其承載時空的悠長、完備,編纂觀念的守正、趨新,也都後來居上,成為新疆地方通誌的殿軍。
  所以,在掀開中國現代史的篇章前,《新疆圖誌》堪稱是一部為古代新疆做瞭全麵總結的集大成的百科全書 。

  二
  《新疆圖誌》的纂修,光緒三十三年由新疆布政使王樹枬(1851—1936,枬字或作枏、楠)創議興辦,其時建立瞭新疆通誌局的機構。樹枬字晉卿,晚號陶廬老人,河北 新城(今高碑店)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先後在四川、甘肅曆任知縣、道員等職。光緒三十二年至宣統三年(1906—1911),任新疆布政使。在任期間,除瞭改革幣製、創設郵政、興辦實業等一係列使新疆走嚮近代化的作為之外,《新疆圖誌》的纂修,也是他在任上重要的文化建樹之一。其所撰的《陶廬老人隨年録》中對設局之事有明確記載: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五十七歲
  新疆僻處中國西偏,濛 哈 纏迴種類龐雜,通知漢人文字者甚稀,自開闢以來,文獻寥寥,無可徵信。時桐城 方繹民 希孟、醴泉 宋芝洞 伯魯隨長庚將軍齣關,霍邱 裴伯謙 景福謫戍新疆,皆方聞博雅之士。餘於是創修《新疆圖誌》,設局於藩署之西偏,誌例皆餘手定,分門纂輯。餘無他嗜好,公餘之暇,藉此消遣而已 。
  今存《新疆布政使司就纂修通省誌事劄吐魯番廳文》對於纂修《新疆圖誌》的意義有更明確的錶述:
  欽命甘肅新疆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陸軍督練處參議官兼兵備處王、鎮迪道兼按察使司按察使陸軍督練處參議官兼參謀處榮,為劄飭采訪事:照得新疆本西陲重鎮,漢唐以來,雖通中國,不過互市往來而已。我朝平定準 迴,始入版圖,叛服靡常,屢煩兵力。自光緒三年全疆光復以後,改設行省,設官分治,迄今廿有餘年。一切規模粗具,惟有誌乘闕如。現奉撫憲劄飭修通省誌,本司等選派精於測繪之員赴南疆一帶測量,並在省先繪總、分輿圖,以為修誌基礎。俟明年正月設局纂修,自應派員采訪,以備臨修采用。茲擬分天地人物四大類,……由各地方官詳細采訪,繪圖列錶,陸續造具清冊,賫司考證。
  以上劄飭,是一份為瞭纂修通誌而告知下屬官府采訪各地資料以備采用的通報。其中錶達瞭對清朝統有新疆而超邁漢唐的主權意識,並從建省以來“一切規模粗具,惟有誌乘闕如”的錶述中體現瞭為新疆建省而修誌的明確目標。這份劄飭於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下達到吐魯番廳,可知在新疆巡撫做齣瞭纂修通省方誌的指示下,由新疆布政使、鎮迪道部署具體的方案,下達到各地府廳州縣。這一年,已經開始瞭通誌編纂的實際工作安排 ,並在來年的光緒三十四年成立瞭新疆通誌局——通誌纂修開始和通誌局建立的年份,過去的研究多有誤差,現在根據這份劄飭檔案,可以定讞。
  此外,根據飭後所鈐“甘肅新疆布政使司之印”的印章,可知實際的執行機構是新疆布政使衙門;而具體纂修的倡議與組織者,是時任新疆布政使的王樹枬。這也可以印證《陶廬老人隨年録》的記載確非邀功自賞。不過按照清代地方修誌的慣例,其行政首席長官往往要領銜修誌署名。因此宣統三年《新疆圖誌》告成之際在新疆巡撫任上的袁大化就成為當然的修誌“總裁”。但是王樹枬的署名齣現在“總纂”和“總辦局務”中,可知居功甚偉。不過,在這部通誌基本完稿之際,王樹枬因烏魯木齊發生的“王高陞縱火案”受到攻訐,而於宣統二年開缺,宣統三年四月離開新疆。圖誌編纂的收尾工作由候選道王學曾完成,因此“總纂”銜名由王樹枬、王學曾共同署名。按照地方誌責任者常規的署名方式,《新疆圖誌》的作者是“袁大化修,王樹枬、王學曾纂”。
  王樹枬在擔任《新疆圖誌》總纂、總辦期間,不僅手訂誌例、分門列目,還親自參與瞭一些分誌的纂修和修訂,在為锺鏞的《新疆備乘》所撰序言中,稱“當時予所手訂者凡十餘篇” 。《陶廬老人隨年録》所載更詳:
  宣統二年庚戌,六十歲
  《新疆圖誌》開局以來,餘自撰成《國界誌》八捲、《山脈誌》六捲、《兵事誌》二捲、《訪古録》二捲、《新疆小正》二捲、《禮俗誌》一捲、《道路誌》四捲、《土壤錶》一捲。其《建置誌》,則餘仿《漢?地誌》創撰一捲,而屬同年宋子頓 伯魯照式續成之。《實業誌》則餘創撰森林、漁業二門,屬門人锺鏞 笙叔續成,又經餘一一改定潤色,始成定本 。
  也就是說,全部《新疆圖誌》二十九誌中的三分之一,王樹枬都參與瞭文字編纂。其中提及的《國界誌》、《山脈誌》、《兵事誌》、《訪古録》、《新疆小正》、《禮俗誌》、《道路誌》,後來也都以王樹枬個人的名義有單行本刊印。
  除瞭擘畫有方、身體力行之外,《新疆圖誌》能在短短三五年之內就完成巨製,還依靠瞭一批履新的文人擔任瞭分誌的編纂工作。這其中有履新任官者如王學曾、郭鵬、李晉年、劉文龍、段永恩等,也有因事流放或寄寓新疆者如锺鏞、裴景福、宋伯魯等。據《新疆圖誌》捲首的“纂校銜名”記載,參與纂修圖誌的人員多達六十八人 。但這還不是全部,因為“一些謫居新疆的作者被埋名,也有少數謫官的作者因故未列入其名” ,如實際參與瞭編纂工作的宋伯魯,完成瞭《新疆圖誌》正文的前四捲《建置誌》;裴景福,完成瞭《交涉誌》、《水道誌》、《山脈誌》等的初稿。他們都是王樹枬的同年進士,以博學多能而協助王樹枬做瞭很多編纂工作,但是因為宋伯魯前曾參與戊戌變法而遭到過通緝、監禁,裴景福則以貪酷、挾外的莫須有罪名由南海知縣流放烏魯木齊,所以都沒有在纂修名單中齣現。總之,是王樹枬的號召力和烏魯木齊豐富的人力資源庫,成就瞭清末《新疆圖誌》實力雄厚的編纂團體。
  
  三
  作為清代邊疆通誌的典型和新疆地方誌的集大成者,《新疆圖誌》在以下幾個方麵的突齣特點,值得錶彰:
  1、觀念進步
  《新疆圖誌》的編纂,承襲傳統通誌為地方列傳的觀念和體例,是中國地方誌中後來居上的重要典型。這種繼承性,與王樹枬等修撰官員在傳統國學中的博學淵覽有關。更重要的是,在中國近代變革的轉型之際,他們的思想能夠與時俱進,決定瞭新的地方通誌在反映新疆建省後的麵貌時,注入瞭新時代的編纂觀念。具體的錶現,是《新疆圖誌》的編纂順應時勢,具有晚清新政革命帶來的強國富民理想。如在《土壤誌》中以“曆代經營西域,鋪張遠略,無與民事。其於全疆地域廣輪之數,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五地之物,生十有二壤所宜之種,率闕而不書”,感嘆“中國有君史而無民史”(捲六五),體現瞭《新疆圖誌》為民生立誌的觀念。其《民政誌》詳細記録巡警、地方自治等新的民政內容,也都是對於新政以來地方改革氣象的禮讃錶現。
  又如在《道路誌》中,宣稱“西徼深溝重塹,天險之國,不患其不能守,而患其不能通。通則富,不通則貧;通則強,不通則弱”,呼籲“他日鐵路之興,又將變而愈通。則開荒徼爲康衢,化荊榛而文物,此固窮變通久之方所不能閟遏者”(捲七九),則錶現瞭晚清知識分子對於發展交通為強國之策的充分認識。這個觀念,與民國時期孫中山提齣“造路救國”堪稱如齣一轍、後先輝映。
  王樹枬在內地任官之際,就以關心國際局勢、勇於改革而聞名。他曾著有《彼得興俄記》、《歐州族類源流考》、《希臘春鞦》、《希臘學案》,被伯希和稱道為“反映瞭一名開放的思想傢使用一種比較可靠的語言所進行的闡述”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烏魯木齊,是東西方探險傢穿梭往來的開放型城市,王樹枬和《新疆圖誌》的其他編纂者,經常與這些海外人士切磋學問,在伯希和、馬達漢、莫理循的遊記中,都記載到王樹枬等人正在編纂這部重要的地理著作而嚮他們求教西方政治、財經、科學方麵的問題,以及打算利用他們的測繪資料到圖誌編纂中去的交往 。其《民政誌》討論日、法、英、德、奧、俄、美各國警察組織,可能就有與這些外國人士商討的內容在內。《實業誌》、《食貨誌》中也多有采用俄人科學研究動植物、礦産的科學資料來作為發展新疆實業的基點者。而在論及邊界、山川方麵的問題時,利用中譯本的英人楊哈思班遊記、俄人康穆纔甫斯基遊記、英人戈登遊記之處,也比比皆是。
  從思想到知識,《新疆圖誌》不忘主權意識與強國之夢、藉他山之石以攻玉的編纂觀念,保證瞭其在晚清方誌中的進步性和科學性。
  2、分類閤理
  《新疆圖誌》采用分誌敘述的方式,共設立瞭建置、國界、天章、藩部、職官、實業、賦稅、食貨、祀典、學校、民政、禮俗、軍製、物候、交涉、山脈、土壤、水道、溝渠、道路、古跡、金石、藝文、奏議、名宦、武功、忠節、人物、兵事二十九個門類,是所見新疆方誌中分類最為豐富、體例最為完備的一種。
  作為總纂官的王樹枬在考取進士之前的青年時代,就參與瞭直隸總督李鴻章在保定創辦的畿輔通誌館的纂修工作 ,因此對於方誌纂修訓練有素。其中建置、職官、賦稅、食貨、祀典、學校、山脈、水道、道路、古跡、金石、藝文、名宦、武功、忠節、人物、兵事等,都是曆代通誌反映地方自然與社會狀況最為基礎和傳統的門類,《新疆圖誌》自然可以從相關的通誌中取得藉鑒的方法。不過,這其中也有纂修者因地製宜的創新之處,如學校一門,完全不同於內地圍繞科舉為中心的精英教育記録,而是偏重於新政革命以來對於基礎教育建設的記載;其中對民族地區教育成敗的反思和對策,也多有敘述 。
  更重要的是,新疆作為邊疆、民族省份而不同於內地省區的特徵,在《新疆圖誌》也受到重視,在編纂過程中創設瞭新的分誌門類。如設立國界、交涉諸誌,對涉及國傢利益的疆界、外交給予重點描述;設立藩部、禮俗諸誌,對於多民族聚居地的民情風俗給予詳細介紹;設立軍製、民政諸誌,對於邊疆地區軍隊建設和民政舉措給予具體羅列;設立溝渠、土壤諸誌,對建省以來興修水利、開墾土地情況給予翔實記載。
  因此,即使我們將在後麵討論《新疆圖誌》倉促編纂帶來種種局部的失誤,但都無法掩蓋圖誌編纂中的體大思精和恢弘布局為地方誌編纂所帶來的方法論貢獻。
  3、史料豐富
  《新疆圖誌》為後來者提供瞭新疆在帝製時代最為詳贍的地方史料。圖誌的凡例專門提及:“各誌記載攸關,凡得之前書者,必詳舉原書,附考於下;雖采取之各府廳州縣鄉土誌及各項公牘者,亦必標題清晰。非僅求不掠人美,蓋必如是而來曆分明,近足以徵信當時,遠足備後來考證也。”這一宗旨錶明瞭王樹枬等在纂修之初就確定瞭無徵不信的編纂目標。而這些紛繁的史料之所以能夠文獻足徵,是以通誌局豐厚的資料儲備為後盾的,這與王樹枬在設立通誌局之初就精心籌備,後來的創辦者和纂修者也都盡心盡力收集資料有關。新疆檔案館的史料中就保存瞭新疆通誌局建立後催促地方“確切采訪,詳細造具清冊、繪圖、列錶,飛賫來局”的劄文 ,可見資料收集從地方到省府之間的有效行政渠道。
  圖誌編纂中的史料錶現,一方麵,在有關新疆曆史的材料上,纂修者勤於翻檢典籍,從豐富的中國古代史誌和當代著述中比勘論證,進行敘述,所以《新疆圖誌》是一部考、述結閤的史料庫。雖然《新疆圖誌》捲首的“引用書目”隻列齣瞭五十種參考書目,而在具體的撰述中,隨文齣注的史料文獻,據後來的研究者鈎稽,竟達六百多種 。這些典籍文獻的完備,使編纂者得以排比引證,對西域史地風物中的許多舛誤說法做齣考證;《新疆圖誌》自為注記的一些文字,往往就像齣色的考據論文。如《建置誌》中對姑墨、新平等地的考證(捲三),《山脈誌》對昆侖即蔥嶺(捲五九)、焉耆不等於焉支(捲六○)的考證,《水道誌》關於塔裏木盆地古有南北二河的考證(捲七〇),都顯示瞭編纂者鈎稽史實、力求一是的實證態度。
  另一方麵,清代建省以來的“當代史”記述,是《新疆圖誌》 “詳今略古”觀念下編纂的最大宗。編纂者依據現存檔案、各地采訪録、新編鄉土誌等來完成對當時建置、居民、貿易、物産等天地人事的記述,是保證《新疆圖誌》具有可信度的重要原因。如在《國界誌》中,關於劃界檔案,往往齣現“撫署存檔之約”的按語,是對劃界材料齣現差彆時根據“當日原換之約”進行比勘的明證;《實業誌》中言各地物産,則由“調查錶雲”的齣處指示其由原始采訪所得。那一時期剛剛由各地編纂而成的鄉土誌材料,也被大量徵引到圖誌中,如捲五九、六八記載疏附縣山脈、水道的情形,全部引用瞭《疏附縣鄉土誌》中的內容,這在後者至今佚失的情況下,根據《新疆圖誌》的引文,可以輯佚大半。早年吳豐培先生從《新疆圖誌》中輯佚齣雍正間使臣撰《使準噶爾行程記》,至今無完璧可替,也是重要的例證。
  正因為《新疆圖誌》的編纂齣自對當時文獻的充分依賴,我們至今可以從中獲得的一手資料,還不僅在輯佚圖書的錶現上。如有關新疆職官的史料,目前仍以《新疆職官誌(1762-1949)》為最完備 ,該書對於《新疆圖誌》的引用,也隻參考瞭《職官誌》部分,散處在其他各誌的地方職官可補《新疆職官誌》之名録者,不下百處。《新疆圖誌》還抄録瞭十六捲涉及新疆地方行政事務的奏議,是分誌中最豐富的部分,其中十五捲都是左宗棠收復新疆以及建省以來的內容,這個按年編排的檔案,也是晚清 新疆建設最基本的史料。其中如新疆巡撫陶模的許多奏稿,與《陶勤肅公奏議遺稿》定名、文字多有不同,甚至個彆奏摺並不見於後者,由此可見《新疆圖誌》的史料價值之一斑。
  4、圖錶並重
  在《新疆圖誌》捲首的八則凡例中,一共有三則凡例專門說明《新疆圖誌》的地圖編纂,開篇即言“是書圖誌並重,不敢偏重於誌而略於圖”;而在“纂校銜名”中,也專門列齣參與地圖編繪的“繪圖總理”、“測繪員”、“法校圖繪”名單,可見對於地圖繪製的重視。從上揭《新疆布政使司就纂修通省誌事劄吐魯番廳文》中,可以看到圖誌編纂伊始,就先期“選派精於測繪之員赴南疆一帶測量,並在省先繪總、分輿圖,以為修誌基礎”。王樹枬對於地圖繪製的重視,在時人看來,甚至是與通誌文字稿的編纂等量齊觀的,如在裴景福的記載中,就認為當時是在布政使司開設瞭“省誌、輿圖兩局”的 。
  這些精繪的地圖,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標誌實業、鹽産、郵政、電綫分布和以府廳州為單位的道路交通示意圖,凡二十二幅,分彆附録在宣統三年印行的《新疆圖誌》之《實業誌》、《食貨誌》和《道路誌》中,達到圖文並茂、“以豁閱者之目”的目的。二是繪製有經緯度標誌的全省地圖,凡五十八幅,除瞭開篇的四幅地圖各為一道而閤為一省之圖外,其餘府廳州縣地圖各一幅,又有“伊犁將軍轄境圖”“阿爾泰山圖”各一幅,其時伊犁將軍主要管轄伊犁、塔城一帶邊防,而阿爾泰山地區當時還未在行政建製上歸屬新疆,但是由於塔 阿藉地等問題使之與新疆事務密不可分,《新疆圖誌》在建置、國界諸誌中有關阿勒泰事務的記載以及地圖的專門繪製,事實上也為民國年間阿山道的建置歸屬於新疆提供瞭理據。這第二部分的地圖由於製作復雜,所以宣統元年完成繪製之後,就在漢口印製為《新疆全省輿地圖》的單葉片一袋發行。以往的研究者對於第一版的《新疆圖誌》附圖太少,遂以為該書凡例關於地圖問題的交代過為其詞,實際上是由於《新疆圖誌》與《新疆全省輿地圖》未能閤為一帙同觀的緣故。等到1923年東方學會在天津重新齣版《新疆圖誌》時,五十八幅的《新疆全省輿地圖》被裝訂成冊齣版,第一部分的二十二幅地圖也被定名為《新疆實業鹽産郵政電綫道裏圖》單另成冊,因此重版的東方學會本《新疆圖誌》附録有兩本地圖冊 ;但是後來的收藏者不知就裏,將其分彆著録,更造成瞭《新疆圖誌》並無地圖而名不副實的印象。
  注重地圖的作用,一方麵體現瞭圖誌遵循中國地方誌“圖經”的傳統,另一方麵也體現瞭編纂者利用當時西方先進的地圖繪製技術在精確展示區域地理的追求,這就是凡例倡言“非欲固爲繁縟,因幅員廣漠,延袤四百五十餘萬方裏,使無圖以總攬大綱,則讀者有前得後忘之弊,是用不厭求詳,以豁閱者之目”的原因。
  另外,利用大量的錶格來一目瞭然地反映新疆事務的紛繁內容和遞進資料,也成為《新疆圖誌》的一大特色。在《藩部》、《職官》、《民政》、《道路》諸誌中,錶格呈現的方式多達七十餘錶,僅《藩部誌》詳明錶述土爾扈特、和碩特、迴部各族牧界、世次等內容,就製作瞭錶格二十四種之多,成為方誌敘述語言之外明晰的補充材料。

  四
  編纂於晚清動蕩之際的《新疆圖誌》,因為時間倉促、書齣眾手,自然也免不瞭帶來種種缺陷和失誤。約而言之,有以下數端。
  1、引文失誤。《新疆圖誌》講求無徵不信,大部分的引用文字,都標誌齣處。但是核對所引原書,則往往發現這些引文似是而非,多有訛誤,如西域都護陳睦,各本錯為“陳陸”(捲四);沮渠安周據有高昌,各本誤讀《宋書?氐鬍傳》而作“無諱”(捲二三);《元史?孝友傳》以馬押忽為也裏可溫氏,各本則誤以也裏可溫為人名(捲三八);直接引用《水道記》的文字雲“惟水道所行,登高遙矚”,中間奪“喬柯交蔭”,遂不成句(捲七二);據引《漢書?陳湯傳》,不到百字的一段文字中誤人名“江乃始”、“榖吉”為“江刀始”、“古去”,誤“怨漢”、“空虛”、“且韆裏”為“恐謹”、“東虛”、“五十裏”(捲一一四),令人無法卒讀。
  2、齣處誤記。《新疆圖誌》抄撮引文時,有誤記齣處而張冠李戴者。如“采玉之法”一段,齣自《西域聞見録》,誤標《西域水道記》(捲四);“元帝置戊己二校尉”事,齣自《後漢書?西域傳》,誤作《安帝紀》(捲二二);“金滿縣”引文,語齣《西域水道記》,誤標作《西域傳補注》(捲六四);“商彌國境”文字,齣自“辯機《西域記》”,各本誤作“法顯”(捲六八);駱賓王有《夕次蒲類津》詩,人物傳記乃以為岑參詩作(捲一一四)。還有一些引文因為誤標齣處,以緻難以覆按。
  3、知識錯誤。《新疆圖誌》也有因為未經目驗而誤記史實、不諳民族語言而錯標漢字,造成知識性的錯誤。如“鬆樹頭有古鬆二,以鐵鍊係之”,此為巴裏坤 鬆樹塘事,圖誌卻誤記在伊犁(捲二八);《裴岑碑》在巴裏坤縣城,《薑行本紀功碑》在天山廟,圖誌顛倒地點(捲八七)。不熟悉少數民族語文而將音譯用字誤植者,如“惰蘭”誤作“隋蘭”(捲三、捲四),“巴達剋山”誤作“巴剋達山”(捲一七),“和博剋薩裏”奪“和”字(捲七二),“裝桂雅”誤作“裝柱雅”(捲九五)。凡此種種的失誤,提醒讀者在使用《新疆圖誌》時,應該核驗其所據引的原始典籍,以免以訛傳訛。
  4、重復敘述。《新疆圖誌》因為各誌編纂齣自不同的人員,總閤、校勘難以麵麵俱到,遂至許多內容有重復之嫌。如《學校誌》序言論清代以前新疆學校的設置,兩次敘述“自禹平水土,聲教所及,西被流沙”以來事(捲三八);又平定準 迴碑在西域者五方,捲一〇《天章誌》、捲八九《金石誌》均重復録文。而人物記載的重復如“富寜安”、“金順”,在《名宦誌》、《武功誌》中重復列傳;“和起”在《武功誌》、《忠節誌》中重復列傳;“阿颱”、“哈喇亦哈赤北魯(哈勒噶齊必嚕)”、“平瑞”等在《名宦誌》、《人物誌》中重復列傳; “舒泰”、“玉努斯”、“達什策楞”、“愛馬特(愛瑪特)” 、“伯锡爾”、“李廷舉”、“連登甲(連登由)”、“張和”、“王秉正”、“安三”、“安四”在《忠節誌》、《人物誌》中兩度齣現;甚至有當捲重復者,如 “巴哩珠阿勒坦德濟”、“巴哩珠阿勒坦”,實為一人而名字翻譯偶異,竟被同時列傳於捲一一三內。
  它如捲七五、七七、七八“水渠誌”均為喀什道屬,捲七六則為阿剋蘇道屬,這種排次失當之例,也為體例編排之敗筆。
  
  ……
  硃玉麒
  2015年11月24日於北大朗潤園


《新疆圖誌》:一部承載曆史的壯麗畫捲, five volumes of invaluable historical records. 《新疆圖誌》並非一本孤立的著作,它是一部宏大的、跨越時空的文化工程,旨在全麵、係統地記錄新疆地區的曆史、地理、文化、風俗、物産等方方麵麵。這套共五捲的典籍,如同一麵多棱鏡,摺射齣這片古老土地韆百年來豐富而深刻的變遷,以及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第一捲:疆域沿革與地理風貌 本捲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追溯新疆地域名稱的演變,從古老的西域諸國到今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疆域的變遷與行政區劃的調整都將在此詳細呈現。同時,本捲將深入描繪新疆壯麗的地理風貌,包括巍峨的雪山、遼闊的盆地、浩瀚的沙漠、以及滋養生命的綠洲和河流。這裏有世界屋脊之上帕米爾高原的雄奇,有塔裏木盆地無邊無際的駝鈴聲,有羅布泊曾經的神秘,也有天山南北各具特色的地質構造和生態係統。通過對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的細緻分析,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這片土地的形成過程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二捲:曆史脈絡與民族遷徙 曆史是新疆最鮮活的記憶。《新疆圖誌》的第二捲將係統梳理新疆地區漫長的曆史進程。從史前文明的遺跡,到漢唐時期絲綢之路上的繁華,再到後來的不同政權在此的交替與融閤,本捲將力求客觀、全麵地呈現新疆曆史的演進。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捲將重點探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的起源、遷徙、分布及其相互關係。從古老的塞人、烏孫、月氏,到後來的突厥、迴紇、濛古、維吾爾、哈薩剋、柯爾剋孜、迴族、滿族、锡伯族等等,每一個民族的到來、發展與融閤,都為新疆多元文化奠定瞭基礎。本捲將通過大量的史料、考古發現和文獻研究,勾勒齣各民族在新疆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共同發展的宏偉畫捲。 第三捲:文化傳承與宗教信仰 新疆是世界文明交匯的重要節點,其文化具有獨特的包容性和多樣性。本捲將深入挖掘新疆豐富的文化遺産。從語言文字的發展,到文學藝術的繁榮,再到傳統手工藝的精湛,都將在此一一展現。這裏有古老的佛教藝術,如剋孜爾韆佛洞、莫高窟的姊妹窟;有伊斯蘭教的宏偉建築,如喀什的艾提尕爾清真寺、吐魯番的蘇公塔;也有薩滿教、景教等宗教留下的痕跡。本捲將詳細介紹各主要宗教在新疆的傳播、發展及其對當地社會生活、倫理道德、藝術風格産生的深刻影響。同時,本捲也將關注新疆獨特的民俗風情,如節慶習俗、婚喪嫁娶、飲食服飾、民間傳說等,展現各民族豐富多彩的生活圖景。 第四捲:經濟發展與物産資源 新疆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曆來是重要的經濟區域。《新疆圖誌》的第四捲將聚焦於這片土地的經濟發展和物産資源。從古代的農耕文明、畜牧業,到絲綢之路上的商業貿易,再到近現代的工業化進程,本捲將係統梳理新疆經濟發展的脈絡。我們將看到古代綠洲農業的輝煌,瞭解到新疆特産如葡萄、哈密瓜、石油、煤炭、棉花等的曆史淵源和發展現狀。本捲還將探討新疆在交通運輸、能源開發、特色農業、旅遊業等方麵的發展成就,並分析其在國傢經濟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捲:社會生活與民俗風情 本捲將以更貼近普通人的視角,展現新疆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從城市的布局、鄉村的建築,到傢庭結構、社會關係,再到教育、醫療、法律等社會製度的演變,都將有所體現。本捲將通過生動的筆觸,描繪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如各具特色的歌舞錶演、精美的服飾,以及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我們還將瞭解到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故事,展現和諧共處的社會圖景。通過對各民族傳統節慶、婚俗、喪葬禮儀、民間信仰等方麵的詳細介紹,讀者將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新疆人民的熱情好客和淳樸民風。 《新疆圖誌》(套裝共5冊)是一部集史料性、學術性、資料性於一體的巨著,它不僅是研究新疆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書,更是每一位渴望瞭解這片神秘土地的讀者不可或缺的讀物。這套典籍的編纂,是對新疆豐富而深刻的曆史文化的緻敬,也是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詮釋。

用戶評價

評分

能夠擁有這套《新疆圖誌》,我覺得自己是非常幸運的。我是一名對曆史地理類書籍有著特殊情結的愛好者,而這套書的質量,簡直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匯集,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書中對古代新疆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麵的記述,都極為詳盡,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不同王朝在新疆的統治與影響的分析,從漢朝的西域都護府,到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再到元明清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曆史印記。作者們不僅梳理瞭曆史事件的脈絡,更深入地挖掘瞭這些事件背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交流,讓我對新疆多民族融閤的曆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的文獻引用和史料考證也做得非常紮實,讓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們嚴謹的學術態度。此外,書中關於宗教、藝術、語言、習俗等方麵的介紹,也讓我領略到瞭新疆豐富多彩的文化魅力。伊斯蘭教、佛教、景教等不同宗教在這裏留下的遺跡,以及它們相互影響、融閤的過程,都令人著迷。那些精美的壁畫、雕塑,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築,那些承載著古老智慧的文字,都通過文字和圖片,生動地展現在我的麵前。這套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新疆,一個在曆史長河中不斷演變、卻又始終保持著獨特風貌的新疆。

評分

這套《新疆圖誌》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情。它讓我深刻地理解瞭新疆這片土地的復雜性與多元性。書中對新疆地區不同時期的行政區劃、民族構成、社會經濟狀況的梳理,都極其詳盡,讓人嘆為觀止。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各民族語言、文字、服飾、飲食、婚俗、節日等方麵的介紹,這讓我看到瞭新疆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以及各民族之間在長期交往中形成的互相影響和融閤。那些關於維吾爾族、漢族、濛古族、迴族、藏族、柯爾剋孜族等民族的風俗習慣的描述,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書中對新疆地區古代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的探討,也讓我對這裏的精神世界有瞭更深入的瞭解。從佛教傳入、傳播,到伊斯蘭教的興盛,再到薩滿教、摩尼教等宗教的痕跡,都展現瞭新疆作為多種文化交匯點的獨特地位。而且,書中對這些文化現象的分析,都立足於曆史史實,言之有據,讓我能夠信服。這套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豐富、更加立體的新疆,一個在曆史長河中不斷孕育、發展、閃耀著獨特光芒的新疆。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隻是被這套《新疆圖誌》的書名所吸引,覺得內容可能會比較枯燥,但當我真正捧在手裏,沉浸其中之後,纔發現我完全錯瞭。這套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它就像一個百科全書,卻又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文關懷。書中對新疆的自然風光、地理地貌的描繪,簡直可以媲美最優秀的旅遊指南,但又遠遠超越瞭錶麵的描繪,深入到地質構造、氣候成因、生態演變等更深層次的探討。我曾經對新疆的沙漠、戈壁、雪山、草原都很好奇,而這套書則為我一一解答瞭這些疑問,讓我對這些地貌的形成有瞭科學的認知。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新疆古代文明的介紹,那些消失的綠洲城邦,那些失傳的文字,那些曾經繁榮的貿易路綫,都通過嚴謹的考證和生動的描繪,重新煥發瞭生命。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各民族古代聚落的考古發現和分析,這讓我看到瞭不同文化在這裏孕育、發展、交流的曆史進程。從遊牧民族的遷徙路綫到農耕文明的興衰,從絲綢之路的繁榮到東西方文化的交融,這本書都給瞭我非常清晰和全麵的認識。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宏大、更加厚重的新疆,一個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的重要樞紐。

評分

這是一套讓我愛不釋手的書!《新疆圖誌》不僅內容詳實,而且編排精巧,語言也相當具有可讀性。我一直對新疆的自然地理非常感興趣,而這套書在這方麵的描寫,簡直是我的福音。書中詳細介紹瞭新疆的地理特徵,包括盆地、山脈、高原、沙漠、綠洲等,並對其成因、分布、氣候特點進行瞭深入分析。我對昆侖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的壯麗景象,以及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的廣闊無垠,都有瞭更加清晰的認識。書中關於水文地理的介紹也極為珍貴,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地下水資源,以及它們的開發利用情況。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很感興趣,這些古代的智慧結晶,至今仍為當地人民造福。除瞭自然地理,書中對新疆古代曆史的梳理也令人印象深刻。從史前時期到近代,各個時期的新疆都得到瞭細緻的描繪,包括重要的曆史事件、政治格局、民族遷徙等。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絲綢之路的章節,它讓我看到瞭新疆在古代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這套書就像一位博學而又生動的老師,一步步地引領我走進新疆的過去與現在。

評分

讀完《新疆圖誌》這套書,我感覺自己對新疆的認知水平又上瞭一個颱階。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羅列,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曆史畫捲,將新疆這片土地的過去與現在、自然與人文,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一直對新疆的民族問題和文化多樣性很感興趣,而這套書在這方麵提供瞭極其寶貴的資料。書中對新疆主要民族的曆史起源、遷徙分布、社會組織、文化習俗的詳細介紹,讓我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各民族語言、文字、宗教信仰、藝術形式的比較與分析,這讓我看到瞭新疆文化融閤的獨特魅力。書中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遺存的介紹,如佛教石窟、伊斯蘭古跡、古代城址等,都配有精美的圖片,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這些文化瑰寶的魅力。此外,書中對新疆古代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論述,也讓我看到瞭這片土地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這套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新疆,一個在曆史長河中不斷交融、發展、閃耀著獨特光芒的新疆。

評分

這套《新疆圖誌》真的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鴻篇巨製。它所呈現的新疆,是一個立體而飽滿的存在,既有嚴謹的學術深度,又不乏生動的人文情懷。我一直對新疆的地理環境和地質構造很感興趣,而這套書在這方麵的論述,堪稱百科全書式的詳盡。書中對新疆主要山脈、盆地、高原、沙漠、戈壁的形成、特徵、分布進行瞭科學的分析,並對其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動物等自然要素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生態演變的研究,以及對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探討。這些內容不僅具有科學價值,也對現實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除瞭自然地理,書中對新疆曆史的梳理也相當齣色。它不僅僅是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地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新疆的政治格局、經濟發展、社會變遷以及民族關係。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曆代中央王朝在新疆的治理政策、邊疆政策的研究,以及對當地政權、部落勢力的分析。這套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復雜、更加動態的新疆,一個在曆史發展中不斷演變、卻又始終承載著重要戰略意義的新疆。

評分

這套《新疆圖誌》真的是一份珍貴的寶藏!我一直對新疆的曆史、地理和文化充滿好奇,但零散的資料總是讓我感覺難以構建一個完整的圖景。直到我翻開這套書,纔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包羅萬象”。它不僅僅是地理信息的堆砌,更是曆史的沉澱,文化的傳承。從古絲綢之路的輝煌,到各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的融閤與發展,再到不同時代的地形變遷、氣候演化,無不細緻入微。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古代城池遺址的詳細描述,那些曾經繁華的市集、宏偉的宮殿,通過文字和插圖仿佛又在我眼前鮮活起來。書中對自然地理的闡述也極其深入,從昆侖山的巍峨到塔裏木盆地的浩瀚,從羅布泊的神秘到吐魯番的乾旱,作者們似乎將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瞭然於胸,並用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筆觸呈現齣來。那些關於水係、地質、植被、動物的描述,對於我這樣對自然科學也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更是提供瞭寶貴的知識。而且,這套書的編排也非常閤理,從宏觀的地理概覽到微觀的區域細節,再到不同時期的曆史演變,層層遞進,邏輯清晰,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新疆的復雜性與獨特性。它填補瞭我之前知識的空白,也激發瞭我更多深入探究的興趣。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感覺自己仿佛跟隨書中的描述,踏上瞭這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親身感受它的脈搏。

評分

我是一位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邊疆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而這套《新疆圖誌》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深入瞭解新疆曆史文化的新窗口。它所涵蓋的內容之廣、考證之細,讓我感到由衷的欽佩。書中對新疆古代地理環境的描述,不僅僅是簡單的地名和山川河流的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其地質構造、氣候特徵、水文條件,以及這些自然因素對古代文明興衰的影響。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古代綠洲農業、遊牧經濟、絲綢之路貿易等經濟活動的分析,這讓我看到瞭新疆人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如何創造齣燦爛的文明。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新疆古代政治製度、軍事戰略、民族關係的研究。從漢朝的西域都護府到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再到後來的地方政權,每一個時期的治理模式、民族融閤與衝突,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書中對古代戰爭、民族遷徙、文化交流的論述,都極具啓發性,讓我對新疆多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套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宏大、更加厚重的新疆,一個在曆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新疆。

評分

這套《新疆圖誌》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令人滿意的學術著作之一。它所展現的深度和嚴謹性,讓我對新疆這片土地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對新疆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很感興趣,而這套書在這方麵的論述,簡直是專業級彆的。書中對新疆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土壤類型、植被分布、動物生態等進行瞭詳盡的科學分析,讓我對這片土地的自然屬性有瞭深刻的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生態演變的研究,以及對水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探討。這些內容不僅具有科學價值,也對現實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除瞭自然地理,書中對新疆曆史的梳理也相當齣色。它不僅僅是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地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新疆的政治格局、經濟發展、社會變遷以及民族關係。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曆代中央王朝在新疆的治理政策、邊疆政策的研究,以及對當地政權、部落勢力的分析。這套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復雜、更加動態的新疆,一個在曆史發展中不斷演變、卻又始終承載著重要戰略意義的新疆。

評分

《新疆圖誌》這套書,是我近期購書中,最讓我感到驚喜和滿足的一部。我一直以來對新疆的曆史和人文地理都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套書的內容,恰恰滿足瞭我所有的好奇與探索欲望。它以一種非常係統和專業的方式,將新疆這片土地的過去與現在,自然與人文,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新疆古代宗教信仰和文化藝術的章節。書中對佛教、伊斯蘭教、摩尼教、薩滿教等不同宗教在新疆傳播、發展、演變的過程進行瞭詳盡的梳理,並且對相關的寺廟、壁畫、雕塑等文化遺存進行瞭深入的介紹。我曾經參觀過新疆的一些佛教遺址,而這套書為我提供瞭更加深入的學術解讀,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那些古老的藝術和信仰。此外,書中對新疆各民族的語言、文字、服飾、飲食、婚俗、節慶等方麵的介紹,也充滿瞭生活氣息,讓我能夠感受到這片土地上人民的多元文化魅力。這套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豐富、更加多彩的新疆,一個在曆史長河中不斷交融、發展、閃耀著獨特光芒的新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