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

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启祥 等 著
图书标签:
  • 泄洪洞
  • 水电工程
  • 溪洛渡水电站
  • 工程实践
  • 水利工程
  • 混凝土工程
  • 结构工程
  • 工程技术
  • 大坝工程
  • 岩土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ISBN:97878022392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26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字数: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是对泄洪洞工程建设的纪实,力图让参建者全面再认识泄洪洞工程建设全过程,促使后续工程在技术和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可供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水利水电专业师生参考。希望《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能为推动我国水工隧洞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作出有益贡献。

目录

1 综述
1.1 基本情况
1.2 主要成果
1.3 体会与愿景

2 设计篇
2.1 概述
2.1.1 工程概况
2.1.2 工程等级及洪水标准
2.1.3 基本资料及主要数据
2.1.4 泄洪消能建筑物布置格局
2.2 泄洪洞设计历程
2.2.1 布置原则
2.2.2 可研阶段推荐布置方案
2.2.3 对可研推荐方案的优化
2.2.4 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2.3 地质条件
2.3.1 左岸泄洪洞工程地质条件
2.3.2 右岸泄洪洞工程地质条件
2.4 泄洪洞总体布置
2.4.1 隧洞轴线
2.4.2 进水塔
2.4.3 有压隧洞段
2.4.4 工作闸门室
2.4.5 工作闸门室通气洞
2.4.6 无压隧洞段
2.4.7 龙落尾段
2.4.8 补气洞布置
2.4.9 掺气设施布置
2.4.10 明渠段
2.4.11 挑流鼻坎段
2.5 泄洪洞水力特性与体型设计
2.5.1 泄流能力
2.5.2 水流流态
2.5.3 压力分布
2.5.4 水流速度和水流空化数
2.5.5 龙落尾段掺气减蚀措施研究
2.5.6 出口挑流水舌归槽情况
2.6 泄洪洞结构设计
2.6.1 进口结构设计
2.6.2 有压隧洞段结构设计
2.6.3 闸门室结构设计
2.6.4 无压隧洞上平段结构设计
2.6.5 龙落尾段结构设计
2.6.6 挑流鼻坎结构设计
2.7 泄洪洞运行方式研究
2.7.1 泄洪洞整体运行方式
2.7.2 泄洪洞单洞运行方式
2.8 泄洪洞抗冲耐磨材料选择
2.8.1 泄洪洞对材料的要求分析
2.8.2 抗冲耐磨材料选择
2.9 下游河道防护设计
2.9.1 下游河道防护原则
2.9.2 下游河道防护范围
2.9.3 水力模型试验成果
2.9.4 下游河道防护方案
2.10 设计小结

3 施工篇
3.1 施工总体情况
3.1.1 工程简况
3.1.2 工程地质情况
3.1.3 主要参建单位
3.1.4 主要设计指标
3.1.5 主要工程量
3.1.6 工程总布置
3.1.7 工程总进度
3.2 开挖支护
3.2.1 开挖施工布置
3.2.2 有压段开挖
3.2.3 工作闸门室开挖
3.2.4 无压段开挖
3.2.5 龙落尾段开挖
3.2.6 出口明挖
3.2.7 洞室支护
3.2.8 特殊部位及不良地质洞段开挖支护处理
3.2.9 开挖支护小结
3.3 泄洪洞混凝土
3.3.1 混凝土施工布置
3.3.2 进水塔施工
3.3.3 有压段施工
3.3.4 工作闸门室施工
3.3.5 无压段施工
3.3.6 龙落尾施工
3.3.7 明渠段施工
3.3.8 挑坎施工
3.3.9 混凝土温控与防裂
3.3.10 混凝土过流面处理
3.4 闸门与启闭机安装
3.4.1 工程概况
3.4.2 工程特点
3.4.3 泄洪洞进口事故闸门施工过程及控制
3.4.4 固定卷扬式启闭机施工过程及控制
3.4.5 中闸室工作闸门施工过程及控制
3.4.6 液压启闭机施工过程及控制
3.4.7 质量保证措施
3.4.8 施工效果
3.4.9 经验小结
3.5 灌浆与基础处理
3.5.1 基本概况
3.5.2 施工难点及应对措施
3.5.3 施工规划
3.5.4 施工布置
3.5.5 灌浆施工
3.5.6 灌浆成果分析
3.5.7 经验小结
3.6 技术创新
3.6.1 概述
3.6.2 开挖施工技术创新
3.6.3 混凝土施工技术创新
3.6.4 新材料应用
3.6.5 技术创新小结
3.7 施工小结

4 运行篇
4.1 泄洪洞初期运行情况
4.2 安全监测
4.2.1 泄洪洞及出口边坡安全监测
4.2.2 水力学原型观测
4.2.3 中闸室环境量观测
4.3 运行中关注问题的探讨
4.3.1 进口立轴漩涡
4.3.2 闸门和启闭机
4.3.3 通气补气的情况
4.3.4 掺气坎掺气减蚀效果
4.3.5 出口挑坎挑流效果
4.3.6 出口挑流消能效果及下游防护
4.3.7 雾化范围及强度
4.4 运行小结与建议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深潜之谜:沉船考古与海底世界》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充满未知与惊奇的海底探险之旅,深入揭示沉船考古的神秘面纱,探索广阔而未知的海底世界。 第一章:历史的回响——沉船的召唤 沉船的定义与分类: 从古代沉船到现代残骸,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原因造成的沉没,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沉船的价值: 讲述沉船作为“时间胶囊”所承载的丰富信息,包括古代航海技术、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甚至战争史实,以及它们对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贡献。 著名的沉船故事: 深入介绍泰坦尼克号、玛丽·罗斯号、奥德赛号等经典沉船案例,还原其沉没的悲壮时刻,以及后续的搜寻、打捞与研究过程。 沉船与传说: 探讨沉船背后流传的各种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分析其文化意义与历史渊源。 第二章:深海的守秘者——沉船考古的科学 考古学家的探险: 详细介绍现代沉船考古的专业队伍,包括考古学家、海洋学家、潜水员、工程师等,以及他们在严酷环境下的协作精神。 先进的探测技术: 聚焦于各类尖端科技在沉船探测中的应用,如声纳探测、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仪、遥感技术、水下机器人(ROV)和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等,以及它们如何描绘海底的隐藏地貌。 水下发掘的挑战与技巧: 深入解析水下考古发掘的复杂性,包括如何克服水压、洋流、能见度低等困难;详述考古现场的测绘、记录、取样、文物保护等严谨步骤。 文物修复与研究: 探讨水下出土文物在出水后的特殊修复工艺,以及通过对器物材质、工艺、残留物的分析,如何重构沉船的历史信息,推断船只的航行路线、用途以及船员的生活。 伦理与法律: 讨论沉船考古中的所有权、文化遗产保护、海洋权益等国际性问题,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 第三章:蓝色的未知——海底世界的奇观 深海环境的奥秘: 揭示深海的极端环境,如高压、低温、黑暗、缺乏氧气等,以及生命如何在这种挑战性的环境中演化出独特的生存策略。 奇特的海底生物: 介绍深海中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生物,如发光鱼类、深海蠕虫、巨型乌贼、奇特的珊瑚礁群落等,展现生命的多样性与顽强生命力。 海底地貌与地质现象: 描绘海底的壮丽地貌,包括海沟、海岭、海底火山、热液喷口等,以及这些地质活动如何塑造地球的面貌,并孕育出独特的生态系统。 海底的资源与潜力: 探讨海底蕴藏的丰富矿产资源,如锰结核、稀土、石油、天然气等,以及人类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所面临的技术、环境与经济挑战。 人类对海底的探索史: 回顾人类从早期潜水活动到现代深海探测器的发展历程,以及科学家们为揭示海底秘密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第四章:未来的回响——深海的价值与保护 科学研究的新前沿: 阐述深海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生命起源、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海洋经济的发展: 探讨深海旅游、深海采矿、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潜力与风险。 可持续的海洋利用: 呼吁负责任的海洋开发,强调保护海底生态系统,避免环境破坏,实现人与海洋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公众的海洋意识: 鼓励读者关注海洋问题,提升海洋保护意识,为守护蔚蓝星球贡献力量。 本书特色: 图文并茂: 结合大量精美的沉船遗址照片、海底生物插画、探测设备示意图以及世界地图,直观展现深海世界的魅力。 案例丰富: 选取国内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沉船考古案例和深海探索故事,兼具学术性与故事性。 科学严谨: 引用最新的考古学、海洋学研究成果,确保内容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引人入胜: 以探索未知、揭示秘密为主线,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仿佛亲临海底世界。 《深潜之谜:沉船考古与海底世界》将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带领您潜入人类从未完全触及的深蓝领域,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奇迹,共同思考人类与海洋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大型水利工程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工程决策与实施幕后的窗户。书中关于泄洪洞施工期间的通风、照明、降噪等安全防护措施的详细介绍,让我深刻体会到工程建设中“安全第一”的理念是如何被落实到每一个细节的。 书中不仅阐述了施工现场通风系统的设计原则,如自然通风与强制通风的结合,以及各种通风设备的选型,还详细介绍了洞内照明系统的布置方式和灯具选择,以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工作效率。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粉尘,书中也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采用低噪音设备、设置隔音屏障、加强洒水降尘等。这些看似“软性”的措施,在保障人员健康和施工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作者对工程实践中人文关怀的重视。

评分

《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水电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书中在泄洪洞内部结构加固和病害治理方面的论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当泄洪洞投入运行后,内部结构可能面临各种形式的损坏,如裂缝、剥落、渗漏等。书中详细介绍了针对这些病害的诊断方法和修复技术。 例如,关于混凝土裂缝的修补,书中不仅列举了注浆、嵌缝、粘贴纤维增强聚合物等多种方法,还根据裂缝的类型、宽度和深度,给出了详细的适用性分析和施工要点。对于混凝土表面的剥落和磨损,书中也介绍了相应的修复材料和施工工艺。更重要的是,书中还强调了泄洪洞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性,介绍了各种监测设备和技术,如应力监测、位移监测、渗流量监测等,以及如何通过监测数据来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并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

评分

读完《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我仿佛跟随溪洛渡水电站的建设者们一同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书中对泄洪洞工程各个阶段的描述,从概念设计到竣工验收,都显得十分严谨而详实。作者们没有回避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反而将其作为重点进行深入剖析,这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具深度和说服力。例如,在关于高边坡泄洪洞开挖稳定性的分析部分,书中结合了大量的现场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详细阐述了边坡变形的机理,以及为保证边坡安全所采取的加固措施,如锚杆、土钉墙、挂网喷浆等。 更令我惊叹的是,书中对泄洪洞洞身结构设计与施工缝处理的论述,展现了极高的工程智慧。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温控措施的实施、裂缝控制技术的应用,这些看似琐碎但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书中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通过对不同类型裂缝的成因分析和防治方法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混凝土结构在巨大水压和温度变化下如何保持其完整性和耐久性。书中所提及的各种试验检测方法,如无损检测、静载试验等,也为检验工程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来说,《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书中对泄洪洞进出口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以及与周边地形、水文条件的协调,都有着详尽的论述。特别是关于泄洪洞进水口消能防冲措施的探讨,让我对如何应对泄洪时的巨大能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跌落消能、挑流消能、消力池等不同消能方式的原理、适用条件以及设计要点。同时,对于泄洪洞出口防冲槽的设计,也结合了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冲刷形态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通过结构优化和防护措施来抵抗洪水冲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讨论了如何处理泄洪洞施工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措施。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到环境的全面考量,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负责任的工程态度。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水电工程领域的读者,我这次有幸拜读了《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一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智慧、毅力与创新的史诗。溪洛渡水电站,这个在崇山峻岭间崛起的巨型工程,其泄洪洞的设计与施工无疑是整个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之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从初期选址、地质勘探,到各种创新施工方法的应用,再到后期监测与维护的每一个环节。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复杂地质条件下超长、大断面泄洪洞掘进技术的论述。面对断层、软弱夹层、涌水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书中清晰地展示了工程师们如何运用地质超前预报、多层支护、帷幕注浆、抗滑桩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步步为营,最终攻克难关。书中对于各种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与优化、爆破参数的精确控制、二次衬砌的工艺流程等细节的描写,都极具参考价值。尤其是一些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首次采用的施工工艺,书中不仅介绍了其原理,还深入分析了其优劣势以及在实践中的调整过程,这对于正在进行类似工程的同行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经验分享。

评分

在我看来,《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不仅仅是技术知识的汇集,更是工程师们智慧与经验的结晶。书中关于泄洪洞施工技术经济分析与优化决策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任何一项大型工程的实施,都离不开对成本效益的考量。 书中通过对不同施工方案、不同材料选择的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为读者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例如,在选择爆破方式、支护结构、衬砌材料时,书中会综合考虑其技术可行性、施工效率、材料成本、以及对工程整体工期和质量的影响。同时,书中还强调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包括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等。这种将技术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知识,更是一种对工程精神的深刻理解。在阅读《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展现出的那种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深深打动。泄洪洞作为水电站的关键枢纽,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生命线。书中关于泄洪洞防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对我来说尤其具有启发性。 详细介绍了地下水的勘察、疏导以及洞身防渗堵漏的工艺流程,包括了各种新型止水材料的应用和施工技术。例如,针对高水头、大流量的泄洪工况,如何设计可靠的防排水体系,以防止地下水侵蚀混凝土结构,延长工程寿命。书中还提到了洞身排水系统的组成,如排水沟、集水井、排水管等,以及其各自的功能和布置原则。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泄洪洞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也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漏斗”设计背后,蕴含着如此复杂的技术考量。

评分

读罢《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我深感中国在水电工程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书中关于泄洪洞工程的长期监测、评估与维护策略的论述,更是体现了工程的超前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泄洪洞作为重要的水工建筑物,其安全性和耐久性直接关系到水电站的长期稳定运行。书中详细介绍了泄洪洞建成后的运行期监测体系,包括监测内容的确定、监测频率的设定、监测手段的选择(如渗流监测、变形监测、应力监测等),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基于监测结果,书中还提出了泄洪洞的定期评估机制,以及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的维护保养计划,包括裂缝修补、衬砌加固、排水系统清疏等。这种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充分展现了工程师们对工程负责到底的决心,也为其他大型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评分

《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是一本让我肃然起敬的书。书中在泄洪洞水力学特性分析与优化方面的阐述,让我领略到了流体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巨大力量。 泄洪洞作为输送洪水的水力构筑物,其内部的水流运动规律直接影响着泄洪能力、能量消散以及结构安全。书中详细介绍了泄洪洞内部的水流模拟方法,如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以及如何根据模拟结果来优化泄洪洞的断面形状、长度、坡度等参数,以实现高效泄洪并减少水力损失。同时,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泄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水力现象,如空化、振动、射流等,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和运行调度来避免或减轻这些不利影响。这些专业的水力学分析,为泄洪洞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评分

《泄洪洞工程实践/溪洛渡水电站工程技术丛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不断惊喜的过程。书中在泄洪洞与地下厂房、引水发电系统等其他主要工程部位的连接设计与施工协调方面的论述,展现了整体工程的宏大视角。泄洪洞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与发电系统、水库调度系统等紧密配合。 书中详细介绍了泄洪洞进出口与地下厂房、引水隧洞等部位的连接结构设计,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如何进行高精度对接,确保水流的顺畅和结构的整体性。特别是对于泄洪洞与发电尾水系统之间的衔接,书中探讨了如何优化设计,以减少水头损失,提高发电效率。同时,书中还提及了泄洪洞的调度运行规则,以及如何在不同泄洪工况下,与水库调度中心进行联动,确保水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这种系统性的思考,令人钦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