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学(第二版)

功能性食品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小莺,孙建国,陈启和 编
图书标签:
  • 功能性食品
  • 食品科学
  • 营养学
  • 健康食品
  • 食品添加剂
  • 食品安全
  • 生物活性物质
  • 膳食营养
  • 食品工程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9519
版次:2
商品编码:121647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2
字数: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功能性食品学(第二版)》作为《功能性食品学》的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添加。《功能性食品学(第二版)》分为三大模块:(1)食品源生物活性成分介绍;(2)功能性食品各论,即以人体八大系统为纲领,以功能性食品的不同保健功能为节点,阐述功能性食品作用的医学背景、主要功能性元素与来源、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方法学、体内过程和研发案例;(3)功能性食品的研发与管理,包括国内外法律法规与管理体系,功能性食品研究与评价方法,生产体系,**研发动态与趋势,市场与消费者分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什么是功能性食品 1
1.1.1 功能性食品的定义 1
1.1.2 功能性食品的认定范围 2
1.1.3 功能性食品的分类 2
1.2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历史 3
1.3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 4
1.3.1 国内功能性食品研究现状 4
1.3.2 国外功能性食品研究现状 5
1.4 功能性食品的发展趋势 6
1.4.1 功能性食品研究的新动向 6
1.4.2 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潜力 7
1.5 功能性食品的市场 8
1.6 功能性食品迅速发展的原因 9
1.7 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的展望 10
1.8 功能性食品的管理 11
参考文献 12
第2章 食品源生物活性成分 14
2.1 多糖类 14
2.1.1 膳食纤维 14
2.1.2 活性多糖 17
2.2 功能性甜味剂 19
2.2.1 功能性甜味剂分类 19
2.2.2 功能性甜味剂的生理功能 20
2.2.3 常见的功能性甜味剂 20
2.3 氨基酸 24
2.3.1 牛磺酸 24
2.3.2 精氨酸 24
2.3.3 谷氨酰胺 25
2.4 活性肽 26
2.4.1 谷胱甘肽 26
2.4.2 酪蛋白磷酸肽 27
2.4.3 大豆肽 27
2.4.4 免疫活性肽 28
2.4.5 抗菌肽 28
2.4.6 降血压肽 28
2.4.7 神经活性肽 28
2.4.8 高F值寡肽 29
2.4.9 脂肪代谢调节肽 29
2.5 活性蛋白质 29
2.5.1 免疫球蛋白 29
2.5.2 乳铁蛋白 30
2.5.3 金属硫蛋白 30
2.5.4 大豆球蛋白 31
2.6 功能性脂类 31
2.6.1 多不饱和脂肪酸 31
2.6.2 磷脂 33
2.6.3 胆碱 34
2.6.4 脂肪替代品 34
2.7 维生素 34
2.7.1 脂溶性维生素 35
2.7.2 水溶性维生素 37
2.8 矿物质 40
2.8.1 常量矿物质 40
2.8.2 微量矿物质 42
2.9 自由基清除剂 44
2.9.1 自由基对机体的危害 45
2.9.2 常用的自由基清除剂 45
2.10 其他活性成分 47
2.10.1 酚类化合物 47
2.10.2 有机硫化合物 48
2.10.3 萜类化合物 48
2.10.4 类胡萝卜素 49
2.10.5 植物甾醇 49
2.10.6 二十八烷醇 50
2.10.7 肉碱 50
2.10.8 谷维素 50
2.10.9 褪黑素 50
2.10.10 叶绿素 51
2.10.11 辅酶 Q51
2.10.12 核酸 52
2.10.13 白藜芦醇 52
2.11 功能性食品的常用原料 52
2.11.1 蜂蜜 53
2.11.2 蜂王浆 53
2.11.3 蜂胶 54
2.11.4 花粉 54
2.11.5 荞麦 54
2.11.6 魔芋 54
2.11.7 芦荟 55
2.11.8 银杏及银杏叶 55
2.11.9 沙棘 55
2.11.10 枸杞 56
2.11.11 山楂 56
2.11.12 金银花 56
2.11.13 红花 56
2.11.14 菊花 57
2.11.15 虫草 57
2.11.16 灵芝 57
2.11.17 螺旋藻 58
2.11.18 珍珠粉 58
2.11.19 蚂蚁 58
2.11.20 牛初乳 59
2.12 海洋来源功能性食品 59
参考文献 66
第3章 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69
3.1 免疫系统 69
3.1.1 免疫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 69
3.1.2 免疫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 72
3.2 增强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 73
3.2.1 增强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与功能性成分 73
3.2.2 增强免疫力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75
3.2.3 增强免疫力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案例 78
3.3 缓解变态反应的功能性食品 79
3.3.1 变态反应的诱因、易感人群、危害与防治 79
3.3.2 缓解过敏反应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82
3.3.3 降低过敏反应功效评价的试验设计 83
3.3.4 过敏动物模型的建立 84
3.3.5 降低过敏反应功效评价的检测方法 85
参考文献 88
第4章 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90
4.1 消化系统 90
4.1.1 消化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 90
4.1.2 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92
4.1.3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 94
4.2 抑制龋齿功能性食品 96
4.2.1 龋齿的发生与防治 96
4.2.2 抑制龋齿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97
4.2.3 抑制龋齿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98
4.3 有助于改善胃肠道功能 98
4.3.1 肠道微生态与益生菌 98
4.3.2 肠道微生态失衡及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105
4.3.3 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106
4.3.4 调节肠道菌群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108
4.4 保护胃黏膜的功能性食品 109
4.4.1 胃黏膜的生理功能与损伤 109
4.4.2 保护胃黏膜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113
4.4.3 胃黏膜保护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114
4.5 促消化吸收功能性食品 115
4.5.1 人体的消化、吸收与损伤 115
4.5.2 促消化吸收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117
4.5.3 促消化吸收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118
4.6 润肠通便功能性食品 120
4.6.1 便秘的发生与防治 120
4.6.2 润肠通便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121
4.6.3 润肠通便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123
4.7 缓解肝损伤功能性食品 124
4.7.1 肝功能与损伤 124
4.7.2 缓解肝损伤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127
4.7.3 缓解肝损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129
4.8 预防与缓解腹泻的功能性食品 130
4.8.1 腹泻的病理基础与危害 131
4.8.2 预防与缓解腹泻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132
4.8.3 预防与缓解腹泻的功能性食品评价标准 133
参考文献 133
第5章 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135
5.1 神经系统 135
5.1.1 神经系统的构成 135
5.1.2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 137
5.2 有助于改善睡眠的功能性食品 139
5.2.1 睡眠的生理基础与睡眠障碍 139
5.2.2 有助于改善睡眠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143
5.2.3 有助于改善睡眠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标准 145
5.3 有助于改善记忆的功能性食品 146
5.3.1 记忆的生理基础与记忆障碍 146
5.3.2 有助于改善记忆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148
5.3.3 有助于改善记忆的功能性食品评价标准 149
5.4 改善老年痴呆症的功能性食品 151
5.4.1 老年痴呆症的定义 151
5.4.2 老年痴呆症的分类与症状 151
5.4.3 改善老年痴呆症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152
5.4.4 改善老年痴呆症的功能性食品评价标准 155
5.5 改善抑郁症的功能性食品 156
5.5.1 抑郁症的病理基础、分类与危害 156
5.5.2 改善抑郁症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157
5.5.3 改善抑郁症的功能性食品评价标准 159
5.6 改善视疲劳与视力的功能性食品 159
5.6.1 近视与视疲劳 159
5.6.2 改善视力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161
5.6.3 改善视力的功能性食品评价标准 163
5.7 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功能性食品 164
5.7.1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诱因与诊断 164
5.7.2 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165
5.7.3 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功能性食品评价标准 169
5.8 抗应激的功能性食品 170
5.8.1 应激的发生与病理危害 170
5.8.2 抗应激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172
5.8.3 抗应激的功能性食品评价标准 176
参考文献 178
第6章 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179
6.1 呼吸系统 179
6.1.1 呼吸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 179
6.1.2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 180
6.2 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182
6.2.1 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182
6.2.2 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183
6.2.3 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性食品评价标准 186
6.3 有助于提高缺氧耐受力的功能性食品 189
6.3.1 缺氧对人体的影响及耐缺氧功能性食品 189
6.3.2 耐缺氧的功能性食品评价标准 191
参考文献 192
第7章 改善运动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193
7.1 运动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 193
7.1.1 骨 193
7.1.2 骨连结的结构与功能 196
7.1.3 骨骼 196
7.1.4 肌肉 197
7.2 运动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 198
7.2.1 关节炎 198
7.2.2 腰部劳损 198
7.2.3 颈椎病 199
7.2.4 骨骼病变 199
7.3 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 200
7.3.1 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成分与功能性食品 200
7.3.2 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评价标准 204
7.3.3 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研发流程 206
7.4 增强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研发案例 207
7.4.1 材料与方法 207
7.4.2 结果 208
7.4.3 结论 209
参考文献 209
第8章 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性食品 210
8.1 循环系统 210
8.1.1 循环系统的构成与生理功能 210
8.1.2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与保健需求 212
8.2 辅助调节血压的功能性食品 214
8.2.1 概述 214
8.2.2 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及特点 215
8.2.3 具有降血压作用的食品资源 216
8.3 改善营养性贫血的功能性食品 218
8.3.1 贫血的概念 218
8.3.2 有助于改善贫血的食品 219
8.4 辅助降血脂的功能性食品 221
8.4.1 血脂异常的定义与分类 221
8.4.2 血脂异常的危害与治疗 223
8.4.3 辅助降血脂保健品开发 226
8.4.4 有助于降血脂功能(保健)食品的评价 228
8.5 有助于调节胆固醇的功能性食品 233
8.5.1 胆

前言/序言

  《功能性食品学》第1版问世以来,经过5年使用,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鉴于食品科学的快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食品标准与法律法规的不断更新出台,以及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为了适应学科发展,满足新形势下教学教改要求,现对《功能性食品学》教材进行修订改版。
  本书在突出“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继承上一版的基本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在章节安排与内容编写等方面作了若干修订;并且在写作格式、图表设置等方面力求有所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本书主要修订内容如下:(1)在“食品源生物活性成分”章节中丰富和补充了海洋来源功能性食品内容;(2)在“抗氧化功能性食品”章节中更新并归纳了现有主要的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3)为了广大读者的方便,每章都增加了思考题,以便于大家复习;(4)对于其余各章,再版也都作了适当的调整或改写,并对原教材中的印刷错误做了更正;(5)将原附录1“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章节更新为“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将附录2“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送审稿)”章节更改成“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上将附录并入电子资料中,除此之外,电子资料还包括:每章对应的ppt,以方便授课、学习和总结相应的知识内容;囊括全书扩展信息和教学讲义,使教材与教学动态化。
  本书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安阳工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和江苏大学13所高等院校联合编写。本书的作者年富力强,是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90%具有高级职称与博士学位,大部分具有出国深造经历,了解国外的最新研究进展。
  全书分为18章,参加编写的人员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小莺编写;第2章由四川农业大学胡滨、陕西理工大学陈琛、大连工业大学唐越编写;第3章由中国海洋大学李振兴编写;第4章由河北农业大学赵丛枝编写;第5章由浙江大学陈启和编写;第6章由安阳工学院蒋志惠编写;第7章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左蕾蕾编写;第8章由福建农林大学陈继承、大连工业大学唐越编写;第9章由内蒙古农业大学王英丽编写;第10章由四川农业大学胡滨编写;第11章由陕西理工大学陈琛编写;第12章由中国药科大学孙建国编写;第13章由大连工业大学唐越、福建农林大学陈继承编写;第14章由中国药科大学孙建国编写;第15章由中国药科大学陈贵堂编写;第16章由江苏大学闫景坤编写;第17章由中国药科大学陈贵堂编写;第18章由江苏大学闫景坤编写;附录1和附录2由中国药科大学陈贵堂编写。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妥和疏漏之处,敬请诸位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以后修订、补充和完善。
  编者
  2017年6月
《智享健康:膳食与疾病管理新篇章》 在追求卓越生活品质的现代社会,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预防疾病、改善体质的探索也愈发深入。《智享健康:膳食与疾病管理新篇章》 正是应运而生,它并非一本介绍具体食物功效的科普读物,而是旨在构建一个系统性的、科学的膳食与疾病管理框架,帮助读者理解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掌握主动管理自身健康的主动权。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某种食物对某种疾病的好处,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膳食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探讨,为何相同的食物,在不同个体身上会产生不同的健康效应?膳食中的哪些成分,又会成为疾病的“推手”或是“盾牌”?通过揭示这些深层原理,读者将不再局限于“吃什么”,而是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这么吃”,从而做出更明智、更个性化的健康选择。 核心内容聚焦于以下几个维度: 疾病发生机制的膳食视角: 我们将以现代医学的视角,审视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某些癌症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常见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本书不会止步于描述症状,而是着重分析这些疾病的生物化学基础、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尤其是膳食)的交互作用。例如,我们将深入解析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肠道菌群失调、血糖稳态紊乱等关键环节,并探讨膳食中的营养素和非营养素成分如何影响这些过程。读者将了解到,很多疾病并非“突如其来”,而是身体长期处于某种失衡状态下的必然结果,而这种失衡往往与长期的膳食习惯息息相关。 个体化膳食策略的设计原则: 现代营养学早已超越了“一人食、众人效”的模式,强调个体差异。本书将介绍如何根据个体的遗传背景(如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生理状态(如年龄、性别、活动水平、妊娠哺乳期等)、健康状况(如已有的慢性疾病、过敏史等)以及生活方式,来设计更精准、更有效的膳食方案。我们将探讨大数据分析、代谢组学、肠道菌群分析等前沿技术在个性化营养评估中的应用前景,并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的饮食规划中。本书不会提供“万能食谱”,而是教会读者一套“设计食谱”的方法论。 食物成分与生理功能的深度解析: 本书将回归到食物本身,但并非停留在简单的营养素分类。我们将深入解析各种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其不同形态(如膳食纤维的种类、脂肪酸的饱和度、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等)对人体代谢、能量平衡、激素调控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我们将重点关注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的协同作用、生物利用度以及它们在酶促反应、抗氧化防御、信号传导等关键生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此外,我们还将介绍非营养素成分,如多酚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益生元、益生菌等,阐述它们在调节免疫、改善肠道健康、抗炎、抗氧化等方面的潜在益处,以及它们如何在复杂的食物基质中发挥作用。 从“知道”到“做到”:膳食行为的科学干预: 了解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健康行为才是关键。本书将探讨影响膳食行为的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并介绍基于行为科学的干预策略。我们将讨论如何识别和克服阻碍健康饮食的障碍,如何培养积极的饮食习惯,如何进行有效的食物选择和烹饪,以及如何构建支持性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技巧,帮助读者将复杂的膳食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易于坚持的日常实践,实现从“知道健康饮食”到“健康饮食”的转变。 特殊人群的膳食考量: 针对不同生命周期和特殊健康状况的人群,本书将提供专门的膳食指导。例如,儿童青少年期的营养需求与发育、老年人的营养补充与慢性病管理、孕产妇的营养支持与胎儿健康、运动员的能量供给与运动表现,以及特定疾病患者(如肾脏病、肝脏病、炎症性肠病等)的营养管理原则。这些章节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针对特定人群的科学膳食原则。 《智享健康:膳食与疾病管理新篇章》 旨在成为您在健康管理道路上的智慧伙伴。它不是一本教您“吃什么”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本指引您“如何思考健康饮食”的哲学手册。通过本书,您将获得一套科学的思维工具和实践方法,从而能够更主动、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提升生命质量,真正实现“智享健康”的生活愿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在对功能性食品的健康益处进行科学解读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列举了各种功能性食品可能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益处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作用机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据,包括动物实验、人体临床试验等,来支持其观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抗氧化、抗炎、调节血脂、改善肠道健康等方面的详细阐述印象深刻。例如,在介绍膳食纤维时,书中不仅说明了其在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方面的作用,还详细解释了可溶性膳食纤维如何影响血糖和血脂水平,以及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如何促进肠道菌群的生长。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让我对功能性食品的健康功效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也避免了一些夸大宣传带来的误导。

评分

这本书在知识的广度上也做得非常出色。它涵盖了功能性食品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营养学原理,到各种功能性食品的分类、开发、生产、质量控制,再到相关的法规标准和市场前景。我发现,这本书不仅关注那些耳熟能详的功能性成分,还对一些新兴的、尚未被广泛认识的功能性物质进行了介绍。例如,书中提到了某些特定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的潜力,以及一些新型的植物提取物在缓解疲劳方面的应用。这种广泛的视野让我对功能性食品的领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功能性食品的比较分析,它们在作用机制、适用人群、潜在风险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这有助于我更理性地看待各种功能性食品,并做出明智的选择。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功能性食品与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之间的关系,这让我认识到功能性食品在现代健康生活方式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包罗万象的内容,使得这本书可以作为功能性食品领域的“百科全书”来查阅。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而是通过大量贴近实际的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种典型功能性食品的深入剖析,例如益生菌、益生元、膳食纤维、Omega-3脂肪酸等。作者们不仅介绍了这些成分的基本信息,还详细探讨了它们在不同产品中的应用形式、研发挑战、市场推广策略以及消费者反馈。通过这些案例,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功能性食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整个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多方面因素。例如,在介绍益生菌产品时,书中就详细分析了不同菌株的选择、稳定性问题、剂型设计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临床试验来证明其功效。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对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兴趣。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具价值的启示。

评分

本书在对功能性食品的科学研究进展的把握上非常及时和前沿。第二版相较于第一版,肯定更新了不少内容,这一点从我阅读的章节中就可以明显感受到。书中涉及了许多近些年才逐渐引起关注的领域,例如植物化学物质的最新研究进展、微生物组与功能性食品的相互作用、以及纳米技术在功能性食品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等等。我特别关注到关于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之间关系的章节,其中详细阐述了某些功能性成分如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影响人体的免疫反应,这让我对功能性食品的健康益处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此外,书中还讨论了一些前沿的研发技术,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在改良功能性食品原料方面的应用,以及高通量筛选技术在发现新型生物活性物质方面的作用。这些前沿知识的引入,让我深刻体会到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快速发展,也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产业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和结构设计非常合理,逻辑清晰,过渡自然。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内容组织有序,层层递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复杂概念的分解和讲解方式,作者们并没有一次性抛出大量信息,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读者理解。例如,在介绍某个复杂的生物化学通路时,书中会先从基本原理开始,然后逐步引入相关的酶、底物、产物,最后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通路图。这种精心的结构设计,使得阅读过程非常顺畅,不易感到疲惫。此外,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过渡句和总结段,帮助读者梳理思路,巩固所学知识。我感觉作者们在内容编排上花了很多心思,力求让读者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知识。这种严谨的结构,也体现了作者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通俗易懂的阐述。我之前阅读过不少关于食品科学的文献,很多都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专业术语,让我望而却步。然而,《功能性食品学(第二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们巧妙地将复杂的概念用更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辅以生动的比喻和类比,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领会。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新兴概念的介绍,它们并没有生硬地堆砌理论,而是通过引入实际的应用案例来展现这些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讨论益生元的作用机制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其在改善肠道健康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列举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这让我对益生元的作用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话题的处理也显得非常客观和公正,没有一味地强调某种观点,而是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和论证,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严谨而不失灵活的写作风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我也注意到,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尚未完全明确的科学问题,而是如实地呈现了当前的科研进展和存在的不足,这反而增加了这本书的可信度。

评分

总而言之,《功能性食品学(第二版)》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前沿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它不仅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功能性食品领域的浓厚兴趣,并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这本书的内容详实、结构清晰、语言生动,无论是对于在校学生、科研人员,还是从事相关行业的从业者,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在这本书中获得的知识和启发,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毫不犹豫地向所有对功能性食品感兴趣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通往更健康、更科学生活方式的窗口。我期待着能够将书中所学应用到实践中,为推动功能性食品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简约大方,色调柔和,给人一种专业又不失亲切的感觉。当我第一次拿到《功能性食品学(第二版)》时,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仿佛预示着内容的充实和知识的深度。封面上的书名字体清晰,排版考究,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在仔细翻阅目录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践,层层递进,无论是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路径。我尤其喜欢它对每个章节的概述,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该章节的核心内容,这让我能够快速地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框架,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安排阅读顺序。此外,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插图也为内容的呈现增色不少,它们不仅美化了版面,更重要的是起到了辅助理解的作用,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形象化,让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有趣。例如,在介绍某些化合物的代谢途径时,书中就配有详细的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这种设计细节充分体现了编者在内容呈现上的用心,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质量有了初步的肯定。我还在封面内页看到了一些作者的简介,他们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都非常令人敬佩,这让我更加相信这本书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也更加期待能够从他们那里学习到前沿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在”就已经足够让我心生好感,为我后续深入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在法规和伦理方面的讨论也相当充分,这对于功能性食品的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中专门辟有章节来介绍各国的功能性食品管理法规,以及相关的审批流程和标签要求。这对于我了解功能性食品的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功能性食品的伦理问题,例如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以及虚假宣传的规范等。这些内容的加入,使得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增强,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法规的比较分析,这有助于我理解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令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功能性食品的分子层面、细胞层面以及生理层面进行阐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分类、结构、来源、代谢以及作用机制的章节感到惊叹。作者们对每一个类别的化合物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不仅列举了常见的例子,还探讨了它们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例如,在介绍多酚类化合物时,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不同多酚的化学结构,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抗氧化、抗炎、抗癌等方面的分子机制,并提供了相关的实验证据。这种深入的探讨让我对功能性食品的科学原理有了更扎实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看似简单的“健康食品”背后,其实蕴含着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过程。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点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开始思考功能性食品是如何真正地发挥其“功能”的,以及这些功能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这种对科学原理的深刻剖析,让我对功能性食品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层面,而是上升到了科学的认知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