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由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教材出版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B类)等项目的资助,在环境样品处理,尤其是前处理技术方面介绍得非常细致和实用。
环境样品前处理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基体干扰,提高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是准确检测分析待测物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环境样品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以及方法的灵敏度都主要取决于样品前处理,也就是说样品前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终的分析结果。因此,环境样品前处理是测定结果准确性和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随着仪器水平和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样品前处理已经成为整个分析过程的瓶颈。本书系统介绍了常用的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共分六章,不仅包括环境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还包括无机污染物的前处理技术、有机污染物的前处理技术。同时,本书还介绍了环境自动分析监测系统及瑞士万通公司的英蓝样品前处理技术。环境样品前处理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基体干扰,提高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是准确检测分析待测物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环境样品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以及方法的灵敏度都主要取决于样品前处理,也就是说样品前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终的分析结果。因此,环境样品前处理是测定结果准确性和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随着仪器水平和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样品前处理已经成为整个分析过程的瓶颈。本书系统介绍了常用的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共分六章,不仅包括环境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还包括无机污染物的前处理技术、有机污染物的前处理技术。同时,本书还介绍了环境自动分析监测系统及瑞士万通公司的英蓝样品前处理技术。
王崇臣 教授&博士
北京建筑大学教务处 副处长
建筑结构与环境修复功能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常务副主任
2010年入选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4年入选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和创新团队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担任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pplied Energy、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环境化学等期刊审稿专家。在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Transition Metal Chemistr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译)、参编著作及教材9部。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环境污染物及其特点1
1.1.1环境中的污染物1
1.1.2环境污染物特点11
1.2环境样品前处理的目的和重要性16
1.3现代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简介及评价标准17
1.4环境样品前处理的发展18
参考文献19
第2章环境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21
2.1水质样品的采集、运输以及保存21
2.1.1水质样品的采集21
2.1.2水质样品的保存与运输31
2.2土壤样品的采集、运输以及保存35
2.2.1土壤样品采集35
2.2.2土壤样品的运输与保存44
2.3大气样品的采集、运输以及保存45
2.3.1气体样品45
2.3.2气体样品的采集47
2.3.3气体样品的保存和运输57
2.4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61
2.4.1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61
2.4.2实验室质量控制62
参考文献71
第3章环境中无机污染物的前处理技术74
3.1磷74
3.1.1总磷74
3.1.2磷酸盐84
3.1.3单质磷90
3.1.4有机磷93
3.1.5磷形态分级方法97
3.2氮104
3.2.1总氮104
3.2.2氨氮110
3.2.3硝态氮112
3.2.4氟化物119
3.3氯化物128
3.4氰化物132
3.5硫化物137
参考文献142
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目录第4章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前处理技术150
4.1液液萃取150
4.1.1原理150
4.1.2影响因素150
4.1.3应用151
4.2固相萃取152
4.2.1原理152
4.2.2影响因素152
4.2.3应用152
4.3固相微萃取153
4.3.1原理153
4.3.2SPME装置及萃取步骤154
4.3.3萃取方法155
4.3.4应用155
4.4加速溶剂萃取156
4.4.1原理156
4.4.2操作流程156
4.4.3应用157
4.5微波辅助萃取157
4.5.1原理157
4.5.2特点158
4.5.3应用158
4.6索氏提取158
4.7超临界流体萃取159
4.7.1SF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159
4.7.2SF的选择性160
4.7.3应用161
4.8热解吸技术161
4.8.1原理161
4.8.2TD的影响因素162
4.8.3应用162
4.9顶空技术163
4.9.1静态顶空色谱技术163
4.9.2动态顶空色谱技术169
参考文献171
第5章环境自动分析监测系统174
5.1水中铜、锌、镉、铅的测定(在线富集流动注射法)174
5.2地表水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率和浊度常规五参数的测定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法)177
5.3地表水中氨氮的连续测定(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法)183
5.4空气中SO2的连续测定(紫外荧光法)186
5.5空气中PM10的连续测定(β射线吸收法)202
参考文献206
第6章英蓝样品前处理技术207
6.1简介207
6.2英蓝样品前处理技术原理与应用207
6.2.1英蓝超滤技术207
6.2.2英蓝渗析技术208
6.2.3英蓝基体消除技术210
6.2.4英蓝逻辑稀释技术211
6.2.5英蓝燃烧前处理技术——燃烧炉离子色谱联用(MCIC)技术212
6.2.6英蓝气态样品前处理技术212
参考文献213
环境样品前处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基体干扰,提高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是准确检测分析待测物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环境样品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以及方法的灵敏度都主要取决于样品前处理,也就是说样品前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分析结果。因此,环境样品前处理是测定结果准确性和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随着仪器水平和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样品前处理已经成为整个分析过程的瓶颈,得到了国内外相关业界的高度重视。目前,有关环境样品前处理方面为数不多的著作虽已系统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各种先进样品前处理的发展现状,但是这些著作注重有机污染物前处理技术的介绍,而在无机污染物前处理方面则基本是一带而过。
本书第2章介绍了各种常用的环境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方法,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介绍了环境样品中待测物质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时的常见前处理技术,第5章介绍了环境自动分析监测系统,第6章介绍了瑞士万通公司的英蓝样品前处理技术,力争为环境领域的同行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郭新兴和王朝阳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了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教材出版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B类)等项目的资助,同时也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顾谦老师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参考了一些既已出版著作、教材、学术论文及各类标准,在此感谢前辈的工作积累。由于编者的学识水平有限,书中可能存在一些纰漏、不足甚至错误,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后续工作中做出相应的修订和改进。
王崇臣2017年2月8日
一部关于世界古代音乐史的鸿篇巨制,从史前时期的原始歌谣,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音乐发展,再到中世纪欧洲的宗教音乐、世俗音乐,以及亚洲、非洲、美洲古代音乐的独特风貌。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形式、乐器、记谱法以及音乐理论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作者凭借丰富的音乐史料和深厚的音乐学功底,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界古代音乐画卷。书中对古希腊音乐理论中“和谐”、“比例”等概念的阐释,以及对古希腊戏剧中音乐所扮演角色的分析,都极具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古代东方音乐的介绍,比如古印度婆罗多经中的音乐理论,以及古印度和中东地区丰富的宫廷音乐传统,这部分内容在许多西方音乐史著作中往往被忽视。作者在讲解时,常常会引用古代文献中的描述、壁画中的图像以及对古代乐器复原研究的成果,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音乐的魅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音乐作为一种全人类共通的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呈现,反映着不同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审美追求。对于热爱音乐,希望了解音乐发展源流,或者对世界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为宝贵和全面的知识。
评分一本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史的权威著作,系统梳理了从乔托到米开朗琪罗,再到拉斐尔等大师的艺术创作历程,以及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艺术中心的兴衰。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建筑等各个艺术门类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深入的鉴赏和分析,并探讨了当时人文主义思想、宗教改革、科学发展等社会文化因素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作者以扎实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精微的艺术细节相结合。我尤其赞赏书中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和米开朗琪罗《大卫》等艺术杰作的细致解读,作者不仅分析了作品的构图、色彩、技法,更深入挖掘了作品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书中对不同艺术家之间的师承关系、竞争关系以及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展现了当时艺术界生机勃勃的创作氛围。作者还关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贊助人的角色,以及艺术品在当时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文艺复兴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的革新,更是一次人类精神的觉醒,它重新发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并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对于热爱艺术,希望深入了解西方艺术史,或者对人类文明史的辉煌篇章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史圣经。
评分一本关于芳香疗法实践的书,详细介绍了精油的提取方法、不同精油的功效与应用,以及如何根据个人需求调配复方精油。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成功的芳香疗法案例,从缓解失眠、焦虑,到改善皮肤问题、增强免疫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芳香化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让读者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书中对精油的选择、储存以及使用安全性的讲解也尤为细致,避免了许多潜在的误区。此外,作者还分享了许多在家DIY芳香产品的小技巧,比如制作香薰蜡烛、精油沐浴球等,让芳香疗法不仅能改善身心健康,还能增添生活的雅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脉轮与精油对应关系的章节,这为我理解和运用精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更深入地探索精油的能量层面。这本书让我觉得芳香疗法不仅仅是一种辅助疗法,更是一种与自然连接、关爱自身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作者在讲解时,常常会将一些相关的古代文献和现代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使得内容既有历史传承的厚重感,又不失科学严谨性。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自然疗法来提升生活品质,或者对精油的奥秘充满好奇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是一份不容错过的宝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你在芳香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与和谐。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科普读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介绍了气候变化的原因、机制、观测证据以及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广泛影响。书中详细解释了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洋流变化等关键气候学概念,并结合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展示了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严峻事实。作者关注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影响,比如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以及贫困人口的冲击,并强调了气候变化与社会公平的紧密联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适应与减缓”策略的讨论,作者介绍了国际社会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清洁能源、构建韧性社会等方面的努力和挑战。书中也客观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技术难题。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并非遥远的威胁,而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议题。它呼吁着全球性的合作和个人的积极行动,共同应对这一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于希望了解气候变化真相,关心地球未来,或者希望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极具参考价值和警醒意义的。
评分一本关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导论性著作,系统介绍了从中世纪早期到晚期,骑士文学的起源、发展、主要题材、代表作品以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书中涵盖了亚瑟王传奇、罗兰之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一系列经典骑士叙事诗和小说。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梳理了骑士文学从口头传统向书面文学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当时社会政治背景、基督教思想以及游吟诗人的创作对骑士文学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书中对“骑士精神”的内涵,如忠诚、勇敢、荣誉、爱情等主题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解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宫廷爱情”这一重要母题的探讨,作者分析了其起源、发展以及在骑士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揭示了它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理想爱情的想象和对女性地位的某种程度的关注。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骑士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也极具价值,展现了这一文学体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本书让我感受到,骑士文学不仅仅是关于战争和冒险的故事,更是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情感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对于对欧洲中世纪历史、文学,或者对浪漫主义情怀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份引人入胜的文化导览。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现代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史书,系统梳理了从涂尔干、韦伯、马克思等经典理论家,到新马克思主义、符号互动论、女性主义社会学、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等各种重要理论流派的演变历程。书中对每一位社会学家及其核心观点都进行了清晰的阐释,并重点分析了不同理论之间的关联、冲突与相互影响。作者不仅介绍了理论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还深入探讨了这些理论在解释现实社会现象时的优势与局限性。书中对“社会分层”、“权力”、“意识形态”、“身份认同”等核心社会学概念的深入讨论,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理解社会运作的理论框架。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批判理论”和“后结构主义”等复杂理论的解读,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结合具体的社会案例进行说明,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学并非仅仅是观察和描述社会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工具来揭示社会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并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启示。对于有志于深入理解社会运作规律,或者在学术研究中需要构建理论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智识财富。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学术专著,深入探讨了宋代私家园林的造园理念、空间布局、叠石理水、植物配置以及建筑装饰等方方面面。作者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现存遗迹等多种角度出发,对宋代园林的演变脉络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书中对“一池三山”、“叠石成山”、“借景入园”等经典造园手法的阐释尤为精彩,结合大量的图例和写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技法的精妙之处。作者在分析园林意境的营造时,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文学作品,将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揭示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寄情山水、追求闲适生活的精神追求。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宋代园林的比较研究也极具价值,展现了宋代园林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漏窗”和“花墙”的研究,作者详细阐述了它们在分割空间、引导视线、丰富墙面肌理以及营造“步移景异”效果方面的巧妙运用。这本书不仅是对宋代园林艺术的学术总结,更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解读。它让我认识到,中国园林不仅仅是建筑和景观的组合,更是承载着文人雅士的情感寄托和哲学思考的艺术空间。对于从事园林设计、景观规划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研究资料和理论指导。
评分一本关于古代神话传说的百科全书式读物,涵盖了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神话体系,从希腊罗马的神谱,到北欧的诸神黄昏,再到古埃及的创世神话,以及亚洲、非洲、美洲的本土传说。书中对各个神话体系的核心人物、重要故事、创世起源、英雄传说以及神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介绍。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人类学、宗教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对神话的形成、演变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对神话中象征意义的解读尤为引人入胜,比如洪水灭世的神话在不同文化中的共性,以及对生命、死亡、繁衍等主题的隐喻。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注重将神话故事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相联系,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些古老传说的文化内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创世神话”的章节,它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宇宙时,通过想象力构建意义和秩序的原始冲动。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尽管不同文明的神话故事千差万别,但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价值观和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对于想要了解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神话文化,或者对人类早期思想和信仰体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深度探讨,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伦理和法律挑战。书中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就业冲击、自主武器、以及人类自主性等方面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并探讨了构建负责任和可持续的人工智能系统的必要性。作者结合了哲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对人工智能伦理的复杂性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书中对“图灵测试”、“机器学习的黑箱问题”、“AI的道德主体性”等前沿议题的讨论,引人深思。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算法治理”的章节,作者提出了多种可能的监管和治理框架,旨在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福祉,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书中还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工智能伦理政策上的探索进行了比较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全球视野。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未来并非由技术本身决定,更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它呼唤着跨学科的合作和全球性的对话,以期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规避其潜在的风险。对于关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或者对科技伦理和治理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电影视觉语言的分析教程,深入剖析了导演在电影叙事中如何运用镜头语言、构图、色彩、光影、剪辑等视觉元素来传达情感、塑造人物、推动情节。书中通过大量经典电影片段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导演的视觉风格和叙事策略。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和专业的术语,解释了诸如“景别”、“视角”、“运动镜头”、“剪辑节奏”等电影语言的概念,并说明了它们在具体场景中的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色彩心理学”在电影中的应用部分,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电影的色彩运用,揭示了色彩如何影响观众的情绪和对角色的认知。书中对“光影”在营造氛围、塑造人物性格、制造悬念等方面的作用的讲解也十分精彩,比如“明暗对比法”和“伦勃朗光”的运用。作者在讲解时,不仅仅停留在技巧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视觉语言背后的美学原则和叙事意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电影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更是一种高度视觉化的艺术表达,每一个画面都蕴含着导演的匠心独运。对于热爱电影,希望更深入地理解电影艺术,或者正在学习电影制作的观众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入门指南和进阶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