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临床神经病学图谱(第3版)》为临床神经病学的各种疾病的图谱加文字注释,为少见的图谱神经病学。原书为2011年出版的第3版,是本专业经典的专业参考书。书中有大量的直观的图片和少见疾病的图片,共计1100多幅。
作者简介
王磊,女,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访问学者。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全国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全军科委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委、认知障碍及相关疾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卒中杂志》编委。从事脑血管病规范化内科诊疗和认知障碍相关疾病诊治研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全军“十二五”科研课题4项,获军队医疗成果奖8项。副主编《外周动脉疾病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技术》《脑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评估与解读》,副主译《神经介入图谱》,参编《神经病学》《认知神经病学》;发表SCI论文4篇,统计源期刊论文40余篇。
李险峰,副主任医师,早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后考入北京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北京大学第1医院神经内科孙相如教授,从事神经电生理研究。2003年起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尤其是在神经介入诊治脑血管病的研究方面,在天坛医院吴中学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姜卫剑教授指导下取得了一定成就。
2012-2013年应邀至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脑血管病中心访学。
于《中华神经内科杂志》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2012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神经内科王磊教授合作出版了译著《神经介入图谱》。
尹世敏,男,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协会神经感染免疫专委会委员,全军老年医学委员会委员,全军科委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神经免疫及神经肌肉病学组委员。从事神经病学临床、教学工作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合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或医疗成果二等奖、三等奖8项(其中第1作者2项)。副主编《外周动脉疾病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技术》,参编《脑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评估与解读——经颅多普勒检测技术》等著作。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神经病学辅助检查
脑脊液
X线平片
超声:非侵袭性扫描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介入技术
放射性核素成像
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
组织活检
第二章 运动神经元病和周围神经病
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机制
运动神经元病的常见临床变异型
非典型性肌萎缩侧索硬化
单个肢体的肌萎缩
获得性散发性运动神经元病
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
脊肌萎缩症
其他类型的脊肌萎缩症
延髓综合征
家族性运动神经元病
周围神经病
周围神经病
遗传因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
Charcot-Marie-Tooth病(夏科-马里-图思病)
易出现压迫性麻痹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
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病
遗传性神经痛性肌萎缩
作为遗传性系统性神经系统疾病一部分的周围神经病
卟啉病
脂代谢疾病
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获得性系统性疾病中的多发性神经病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营养缺乏性疾病
副蛋白血症周围神经病
传染病引起的神经病和传染后继发的神经病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结缔组织病
中毒性神经病
副肿瘤性神经病
原因不明性神经病
单神经病
第三章 肌病和肌无力
遗传性肌病
肌营养不良及相关疾病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和非营养不良性肌强直
先天性肌病
线粒体肌病
代谢性肌病
获得性肌病
免疫炎性介导的肌病
系统性疾病中的肌病
毒素和药物导致的肌病
重症肌无力和其他神经肌肉传递性疾病
第四章 脑血管病——脑梗死
解剖学
分类
脑梗死
脑梗死的病理学和生理学改变
辅助检查
临床综合征
……
第五章 脑出血和其他脑血管疾病
第六章 痴呆综合征
第七章 锥体外系疾病
第八章 颅内肿瘤——副肿瘤(非转移瘤)综合征
第九章 脊髓肿瘤与副肿瘤性疾病
第十章 发育障碍及遗传性疾病
第十一章 疼痛综合征和创伤
第十二章 感染
第十三章 多发性硬化和其他脱髓鞘疾病
第十四章 脊椎和脊髓疾病
第十五章 脑神经病
第十六章 系统性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
第十七章 癫痫
原著图片致谢
前言/序言
当第一次看到这本经典名著ATLAS OF CLINICAL NEUROLOGY,THIRD EDITION时,就被其丰富、翔实的影像资料所吸引,国内似乎还没有类似的通过影像阐释神经系统疾病的著作,因此在精读该书的同时我们便萌发了译介给国内同行的想法。
ATLAS OF CLINICAL NEUROLOGY是由英国伦敦查令十字医院和哈灵顿医院的神经病学名誉顾问GeorgeD。Perkin教授主编,1986年出版,1993年第2版,2011年第3版。帝国理工学院国家医疗基金的神经影像学顾问Maneesh Patel教授加入第3版的编写工作,英国和美国几位著名神经病学家共同参与编著。鉴于影像技术突飞猛进,这一版在前两版经典图片的基础上增加了最新技术的成果,如功能磁共振、脑血管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分子病理学等。本书第3版提供了约2000张高质量的影像图片,其中约1000张为彩图,其强大的具有临床导向性的影像资料对临床诊断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是不可多得的神经科医生的参考书。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及中英文释义,即便如此,仍有很多术语无法找到精准的汉语释义,只好用英文代替,由于译者的水平有限,文中难免会有一些不确切的用语,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感谢本书翻译团队的辛勤付出,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陈然编辑的悉心指导,感谢北京医院许贤豪教授的认真作序。
脑海深处的地图:揭示神经系统的奥秘 想象一下,您的身体拥有一个极其复杂精密的指挥系统,它负责控制您的一呼一吸、一颦一笑、一思一想。这个系统,就是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的奇妙网络。它由大脑、脊髓和无数细如发丝的神经纤维组成,协同工作,编织出我们感知世界、体验情感、执行动作的每一个瞬间。然而,当这个精密的系统出现微小的偏差,一丝不易察觉的混乱,便可能引发一系列令人困惑甚至痛苦的症状。 《临床神经病学图谱(第3版)》并非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医学教科书,它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脑海深处的地图,一扇通往理解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门户。这本书的诞生,源于对神经系统疾病复杂性日益增长的认识,以及对临床医生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神经系统表现时,需要一套全面、直观、权威的参考工具的迫切需求。 超越文字的直观呈现:解剖学的精确描绘与病理变化的生动展现 要理解神经系统疾病,首先必须牢固掌握其精妙的解剖结构。本书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令人惊叹的视觉呈现。它汇集了大量高质量的解剖学插图,每一张都力求精准地描绘出大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些插图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勾勒,它们通过精湛的色彩运用和层次感,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区域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以及重要的血管和神经通路。从宏观的大脑皮层结构,到微观的神经元细胞形态,再到复杂的神经传导通路,每一个细节都被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为读者构建起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然而,神经系统的疾病往往不仅仅是解剖结构的异常,更重要的是这些结构如何被破坏,功能如何受到影响。因此,《临床神经病学图谱(第3版)》并未止步于静态的解剖描绘,而是将目光聚焦于病理变化。书中包含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病理切片图像,这些图像如同医学界的“犯罪现场照”,清晰地揭示了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在组织层面的真实面貌。例如,当谈及阿尔茨海默病时,书中展示的不仅仅是文字描述,还有淀粉样蛋白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的病理图像,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疾病侵蚀脑组织的过程。脑梗死的局部坏死、脑出血的血肿形成、多发性硬化症中的脱髓鞘病灶,以及肿瘤的异常增殖,这些令人不安的景象,都通过高质量的病理图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将抽象的病理过程具象化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理解深度,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临床诊断的智慧之光:症状与体征的细致梳理与鉴别诊断的严谨剖析 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常常是复杂多变的,同一个症状可能由多种不同的疾病引起,而同一疾病也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临床面貌。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本书正是为应对这一挑战而设计的。它系统地梳理了各种常见和少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将其与相应的解剖学结构和病理学改变紧密联系起来。 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部位的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的运动障碍,如肢体无力、麻木、共济失调、震颤等。它会清晰地阐述感觉通路受损时可能出现的异常感觉,例如疼痛、感觉减退、异常感觉(如烧灼感、刺痛感)等。对于涉及认知功能的疾病,本书会深入探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语言障碍、执行功能障碍等表现,并将其与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联系起来。此外,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系统的异常,以及睡眠障碍、情绪改变、癫痫发作等,也都在书中得到了全面的覆盖。 更重要的是,《临床神经病学图谱(第3版)》并非简单地罗列症状,而是强调症状与体征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诊断中的重要性。书中会详细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系统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神经功能测试来评估运动、感觉、反射、协调、脑神经功能等,并解释这些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在疾病诊断的迷宫中,鉴别诊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势在于其严谨的鉴别诊断体系。针对每一个临床表现或一组症状,书中都会列出可能引起这些表现的多种鉴别诊断,并提供详细的分析,指导读者如何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如影像学、神经电生理、脑脊液检查等)来区分这些疾病。例如,当患者出现头痛时,本书会帮助读者考虑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脑出血、脑肿瘤、脑膜炎等多种可能性,并提供区分的关键点。这种循证式的鉴别诊断方法,能够帮助临床医生避免误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从疾病到治疗的桥梁:丰富的影像学资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神经病学诊断中,影像学检查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书包含了大量高质量的神经影像学资料,涵盖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血管造影(DSA)、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多种成像技术。这些影像图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相应的临床病例和病理结果相结合,生动地展示了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在影像学上的典型表现。 读者可以通过书中丰富的CT和MRI图像,直观地看到脑萎缩、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积水、脱髓鞘病灶等在不同成像序列下的形态特征。脑血管病变的动态演示、脊髓空洞的 MRI 表现、周围神经病变的超声图像,这些丰富的影像资料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本书还会适时地引入一些新兴的影像技术,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在研究脑功能网络中的作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方面的价值,为读者展现了神经影像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除了影像学,《临床神经病学图谱(第3版)》还关注神经电生理学、脑脊液检查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其他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它会介绍脑电图(EEG)、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等检查的原理和临床应用,并展示不同疾病模式下的典型结果。对脑脊液检查的深入解读,包括细胞计数、生化指标、病原体检测等,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检查在感染性、炎症性、肿瘤性脑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面向未来:持续更新与临床实践的有力支持 医学的进步日新月异,神经病学领域更是如此。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的疾病被发现,新的诊断技术被开发,新的治疗方案被推广。《临床神经病学图谱(第3版)》的出版,并非终点,而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升华。每一版次的更新,都力求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反映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 本书的内容设计,不仅着眼于学术理论的传授,更注重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它旨在成为每一个神经科医生、神经内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乃至对神经系统疾病感兴趣的医学生和科研人员的案头必备。它能够帮助新手医生快速建立起对疾病的认识框架,也能为经验丰富的专家提供参考和启发,激发新的思考。 总而言之,《临床神经病学图谱(第3版)》是一部集解剖学、病理学、临床诊断学、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精华为一体的巨著。它以其详实的内容、直观的图谱、严谨的逻辑,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清晰可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图景,是我们理解、诊断和最终战胜这些挑战的有力武器。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凝聚了无数医学智慧的杰作,必将为临床神经病学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