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展示陈列与视觉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作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注重知识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结合,强调展示陈列设计创造性思维的视觉表现。书中精选了大量极富创新精神的设计案例,图文并茂,是为展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陈列设计的专业人员提供的学习参考用书。
《展示陈列与视觉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共分为7章。第1章归纳了展示陈列设计的概念、特征、原则与目的,指出陈列与视觉营销的关联性、陈列设计师的思维角度和立场,并总结出当代展示陈列设计的发展趋势。第2章阐述展示陈列空间的存在形式和视觉营销中的三大陈列空间,提出陈列动线的引导与优化。第3章分析视觉感知规律,论述展示陈列的构成方式及形式美法则的应用,并着重剖析展示陈列的视觉创意思维与陈列风格的表现手法。第4章论述陈列道具与装置的存在形态以及材料的多样化组合与创新。第5章主要讲述色彩的基本原理、陈列色彩的设计方法与原则,以及个性化陈列色彩的表现。第6章介绍了陈列设计中照明方式与光源的选择,光环境中形、色、光、影的呼应与氛围营造,并提出对世博会照明设计的感悟。第7章对展示陈列的专项设计分别进行论述。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展示陈列设计概述
1.1 展示陈列设计的概念与特征
1.2 展示陈列的原则与目的
1.2.1 以受众为中心
1.2.2 强调个性的艺术手法和巧妙构思
1.2.3 突出展品和诠释品牌
1.3 展示陈列与视觉营销
1.3.1 “视觉营销”概念的提出与应用
1.3.2 视觉主题陈列与品牌定位
1.4 展示陈列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与思维角度
1.4.1 陈列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
1.4.2 展示陈列设计师的立场与思维角度
1.5 当代展示陈列设计的发展趋势
1.5.1 淡化商业气息,强化文化氛围
1.5.2 陈列范畴的不断延展
1.5.3 陈列形式与风格的差异化、个性化
1.5.4 展示陈列与企业品牌形象的连贯性
1.5.5 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与交互展示
第2章 展示陈列空间与动线设计
2.1 展示空间的特征与分类
2.1.1 展示空间的特征
2.1.2 展示功能空间的分类
2.2 VMD与三大陈列空间
2.2.1 VP——视觉陈列
2.2.2 PP——要点陈列
2.2.3 IP——单品陈列
2.3 陈列空间的界定与存在形式
2.3.1 封闭与开放空间
2.3.2 动态与静态空间
2.3.3 通透空间
2.3.4 虚空间与虚拟空间
2.3.5 拓扑空间
2.4 陈列动线设计
2.4.1 陈列动线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2.4.2 陈列动线的引导与优化
第3章 展示陈列的形态构成与视觉表现
3.1 视觉感知与陈列应用
3.1.1 视觉感知规律
3.1.2 视觉心理的陈列应用
3.1.3 展品形态与性质的分析
3.1.4 “形”在陈列设计中的感知
3.2 陈列设计中的形式法则
3.2.1 和谐与对比
3.2.2 对称与均衡
3.2.3 节奏与韵律
3.2.4 比例与尺度
3.3 展示陈列的构成方式
3.3.1 线性陈列
3.3.2 中心式陈列
3.3.3 散点陈列
3.3.4 网格陈列
3.3.5 复式分层陈列
3.3.6 悬吊式陈列
3.3.7 端头陈列
3.3.8 岛式陈列
3.4 展示陈列的视觉创意与表现
3.4.1 视错觉的运用
3.4.2 元素的解构与重组
3.4.3 多视角的表现
3.4.4 比例尺度的夸张
3.4.5 道具或场景的衬托
3.4.6 影像载体的创新
3.4.7 焦点的强调
3.4.8 留白的意境
3.5 陈列风格的视觉传达
3.5.1 风格的确立
3.5.2 地域文化的表达
3.5.3 品牌特性的传递
第4章 陈列道具与装置设计
4.1 陈列道具的分类和设计原则
4.1.1 陈列道具的概念与类型
4.1.2 陈列道具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4.1.3 装置与装饰的选择
4.2 陈列道具与人体工程学
4.2.1 人体工程学的概念与发展
4.2.2 人的静态与动态尺寸
4.2.3 以人体工程学为基础的道具与空间尺度
4.3 陈列道具与装置的形态
4.3.1 点的应用与排列
4.3.2 线的特征与构成
4.3.3 面的装饰与存在形式
4.3.4 体块的组合与表现
4.4 道具材料的多样化与创新
4.4.1 材料的表现效果
4.4.2 材质肌理的组合与创新
第5章 展示陈列色彩设计
5.1 色彩的基本原理
5.1.1 色相、明度、纯度
5.1.2 冷色、暖色、中性色
5.1.3 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
5.1.4 色彩的情感表达
5.1.5 色彩组合的视觉感受
5.1.6 色彩的象征性和不同国家、地区的差异性
5.2 陈列色彩设计的应用范围与作用
5.2.1 陈列色彩设计范畴的延展
5.2.2 色彩在陈列设计中的作用
5.3 陈列色彩的设计方法与原则
5.3.1 明确主色调
5.3.2 运用色彩对比强化展品形象
5.3.3 通过色彩的平衡与层次感进行有序陈列
5.3.4 把握色彩的流行性与时代感
5.3.5 陈列色彩的个性化表达
第6章 陈列照明与光环境
6.1 陈列照明的相关术语
6.1.1 照度
6.1.2 色温
6.1.3 显色性(Ra)
6.1.4 日玄光
6.2 照明方式与光源选择
6.2.1 陈列照明的设计原则
6.2.2 光源方向与陈列效果
6.2.3 照明形式与灯具选择
6.2.4 光的视觉表现与陈列效用
6.3 形、色、光、影的呼应与氛围营造
6.3.1 光与介质
6.3.2 光与形的整合
6.3.3 光与色的变幻
6.3.4 光与影的呼应
6.4 上海世博会照明设计的感悟
第7章 展示陈列专项设计
7.1 世博会展示陈列设计
7.2 博物馆陈列设计
7.3 展览会陈列设计
7.4 商业卖场陈列设计
7.5 商业橱窗陈列设计
7.6 室内家居陈列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有商品的地方就有陈列设计,我要为顾客创造一种激动人心而且出乎意料的体验,
同时又要在整体上维持清晰一致的识别。商店的每一个部分都在表达我的美学理念,
我希望能在一个空间和一种氛围中展示我的设计,为顾客提供一种深刻的体验。
——乔治·阿玛尼(GiorgioArmani)
陈列艺术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最早兴起于欧洲商业和百货零售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展示行业的发展,不仅在商业终端,从世博会到各种展会,从博物馆到室内家居,陈列设计都是体现主题和吸引视线的重要手段。在英文中,display有展示、展览、陈列之意,由此可以看出陈列设计在整个展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陈列设计涉及多个领域,它涵盖了视觉艺术、营销学、材料学、设计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多门学科,是将设计理念、思想和意图转化为可视化形象的创造性行为。陈列设计通过各种视觉传达方式和展示技巧,运用各种陈列道具,结合文化特性和产品定位,将展品最有魅力的一面展现给受众并提升其价值。相对于其他设计门类来说,展示陈列设计具有更强的市场操作性,更注重信息传播双方的交互性,更关注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的时代性。虽然陈列设计在国内起步较晚,但是随着近年来商业竞争的不断推动和市场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陈列设计已从早期单纯的橱窗美学和陈列装饰发展成为一门综合的视觉艺术和空间科学技术。尤其在商业终端和大型卖场,已经成为视觉营销(VMD)和提升品牌整体形象与价值的制胜法宝,也是对某种生活方式进行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
本书从展示陈列设计的视觉创意与表现手法人手,对其进行分类剖析和概括总结,通过理论知识与方法的详细论述来引导具体的设计实践。全书共分为7章。第1章作为对展示陈列的概述,归纳了展示陈列设计的概念、特征、原则与目的,指出陈列与视觉营销的关联性,提出陈列设计师的思维角度和立场,并总结出当代展示陈列设计的发展趋势。第2章阐述展示陈列空间的存在形式和视觉营销中的三大陈列空间,提出陈列动线的引导与优化。第3章在分析视觉感知规律的基础上,对展示陈列的构成方式及形式美法则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着重剖析了展示陈列的视觉创意思维与陈列风格的表现手法。第4章论述陈列道具与装置的存在形态,以及材料的多样化组合与创新。第5章主要讲述色彩的基本原理、陈列色彩的设计方法与原则,以及个性化陈列色彩的表现。第6章介绍了陈列设计中照明方式与光源的选择,光环境中形、色、光、影的呼应与氛围营造.并提出对世博会照明设计的感悟。第7章对展示陈列的专项设计分别进行论述,包括世博会展示陈列设计、博物馆陈列设计、展览会陈列设计、商业卖场陈列设计、商业橱窗陈列设计和室内家居陈列设计。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结合,精选出大量富有创新精神的相关案例,并将其结合设计方法作细致深刻的分析,以期达到启发设计创意思路并授之以渔的目的。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领导与同事们的关心和指导。同时,借鉴了许多国内外同行专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尤其是书中很多精美的图片出自各大设计网站,由于时间仓促、精力有限,无法追溯其原始出处,故未能一一注明,在此向相关人士表示真挚的谢意!另外,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责任编辑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编者学疏识浅,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欢迎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现代设计思维与实践指南 聚焦前沿理论,赋能创新实践 本书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现代设计思维、方法论与实践应用的综合性著作。它并非仅仅停留在传统设计技能的传授,而是着眼于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与技术革新背景下,设计师应如何构建系统性的思考框架,驱动创新过程,并最终实现具有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设计成果。 第一部分:设计哲学的重塑与思维框架的构建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设计领域的核心哲学转变。我们探讨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范式转移,并详细阐述了以用户体验(UX)为核心的设计伦理与责任。 1.1 复杂性时代的认知负荷与设计伦理 我们分析了信息过载时代下,用户认知负荷的增加趋势,并强调设计师在信息架构、交互流程设计中应承担的伦理责任,如数据的透明度、算法的公平性以及数字包容性(Digital Inclusivity)的实现。本章引入了“慢设计”(Slow Design)的概念,鼓励设计师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关注设计的持久性和深层价值。 1.2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深化应用 超越基础的“五步法”,本章节侧重于设计思维在跨学科项目和大型组织转型中的实战应用。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中进行“弱信号捕捉”(Weak Signal Detection),并将迭代原型设计(Iterative Prototyping)与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深度融合。重点探讨了“同理心地图 3.0”的升级应用,融入了文化人类学观察方法,以捕捉更深层次的用户需求和潜在痛点。 1.3 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在设计中的地位 现代产品和服务往往是复杂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本章论述了系统思考如何帮助设计师从孤立的产品视角转向宏观的交互网络视角。我们引入了“反馈回路分析”(Feedback Loop Analysis)工具,用以识别设计决策可能引发的意外后果,并引导设计走向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通过系统设计来优化供应链的可持续性,而不仅仅是界面的美观性。 第二部分:前沿技术驱动下的设计方法革新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AR)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设计工具和流程正面临颠覆。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驾驭这些新技术,将它们转化为创新的设计媒介。 2.1 人工智能辅助设计(AI-Aided Design)的工作流 本章详细剖析了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在设计初期阶段的应用。我们不仅讨论了如何利用AI工具快速生成概念草图和变体,更深入探讨了设计师与AI“协同创作”的最佳实践。关键内容包括:如何有效地编写“提示词”(Prompt Engineering)以引导AI产出符合设计意图的结果,以及如何建立“人工-机器”反馈循环来优化AI模型的输出,确保最终设计的人文关怀。 2.2 沉浸式体验(Immersive Experiences)的设计语言 针对元宇宙、空间计算和混合现实(MR)环境,本章构建了一套全新的设计规范。我们探讨了三维空间中的交互范式,如手势识别、注视点交互和环境感知交互(Context-Aware Interaction)。特别关注了“空间叙事”(Spatial Storytelling)的构建技巧,以及如何避免VR/AR设计中常见的晕动症和认知失调问题。 2.3 数据驱动的界面优化与个性化 本章节着重于数据科学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内容涵盖了A/B测试的进阶应用、热力图分析的深度解读,以及“微交互”(Micro-interactions)如何影响用户情绪和行为的量化研究。我们提出了“情境化个性化”模型,旨在超越简单的用户分群,实现基于实时行为和环境因素的动态界面调整。 第三部分:设计流程的组织与规模化管理 优秀的设计成果需要高效的组织结构和清晰的流程管理来支撑。本部分为设计领导者和资深设计师提供了构建高绩效设计团队和推动跨部门协作的策略。 3.1 设计运营(DesignOps)的建立与实施 设计运营是确保设计在组织内规模化、高效运行的关键。本章详细介绍了构建DesignOps框架所需的关键支柱,包括设计系统的治理(Design System Governance)、工具链的标准化、团队技能矩阵的评估与培养。我们提供了从零开始建立可扩展设计系统的实施路线图,强调了设计资产的可复用性和一致性管理。 3.2 跨职能协作的桥梁艺术 设计工作不再是孤岛式的存在。本章聚焦于设计师如何有效地与产品经理(PM)、工程师(Engineering)和市场营销团队进行高效对话。我们引入了“共同语言构建法”,教授设计师如何将抽象的设计概念转化为工程团队可理解的技术规格,以及如何向高层管理人员清晰地传达设计的商业投资回报率(ROI)。 3.3 衡量设计的价值:从指标到影响力 本部分旨在解决“设计如何证明其价值”这一行业难题。我们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价值衡量体系,包括操作层面的效率指标(如任务完成时间)、用户体验指标(如SUS/NPS得分)以及商业层面的关键绩效指标(如转化率、客户生命周期价值)。重点在于建立可信赖的“设计度量仪表盘”,确保设计决策始终与组织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总结 本书旨在为致力于在复杂、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做出卓越贡献的设计师、产品负责人和管理者提供一套前瞻性的、可操作的知识体系。它强调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观的界面,更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工具、驱动业务增长的战略资产以及塑造人类未来体验的核心力量。通过对哲学、技术和流程的系统梳理,读者将能够提升其在当代设计实践中的领导力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