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社科院文库:中国民间宗教史(套装上下册)》为我国第1部有关民间宗教的通史。中国民间宗教资料浩如烟海,且因民间教派多自编自造词汇,语义晦涩,素称难治。
《社科院文库:中国民间宗教史(套装上下册)》作者探幽索隐,整理爬梳,写出了这部体系庞大、结构完整、线索清晰的宏篇巨著,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1992年出版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带来极大反响,获得过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奖项。
作者简介
马西沙,1943年生于陕西延安。1964-196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9-1979年任中学及北京语言大学教师,1979-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85-2003年任该所道教研究室主任,1992年任正研究员,同年荣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后任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片研究员评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91-1992年任德国汉诺威大学客座教授。2011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主要著作有:《清代八卦教》、《民间宗教志》、《中国民间宗教简史》、《古代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及社会运动》、《中国道教史》(合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二人合著)、Popular Religions Movoment and Heterodox Secs in Chinese History(合著),主编:《民间宗教卷》、《中华珍本宝卷》(30册)等。
主要论文有:《清前期八卦教初探》、《略论民间宗教的两种发展趋势》、《从罗教到青帮》(二人合撰)、《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与三一教》(二人合撰)、《黄天教源流考略》,《*早一部宝卷的研究》等。
韩秉方,北京人,1937年4月生。中学就读于北京二中和北京四中,1958年至196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79年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中国民间宗教及道教研究。1994年被评定为研究员。撰有专著《道教与民俗》、《中国民间宗教史》(二人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以及学术论文若干篇。
目录
上
第三版前言
新版前言
序言
第一章 汉末民间道教及其形态的演变
第二章 弥勒救世思想的历史渊流
第三章 摩尼教在中国的流播
第四章 佛教净土信仰的演进与白莲教
第五章 罗教与五部经典
第六章 罗教与青帮
第七章 江南斋教的传播与演变
第八章 外佛内道的黄天教
第九章 弘阳教的渊源与变迁
第十章 从闻香教到清茶门教
第十一章 西大乘教——一个以佛教寺庙为基地的民间教派
第十二章 龙天教与《家谱宝卷》
下
第十三章 林兆恩与三一教
第十四章 明清时代的圆顿教
第十五章 一炷香教:世俗化道教教派
第十六章 八卦教(一)——一个世袭传教家族的兴衰
第十七章 八卦教(二)——清水教起义与“癸酉之变”
第十八章 一贯道的源流与变迁
第十九章 鸡足山大乘教
第二十章 廖帝聘与真空教
第二十一章 收元教、混元教的传承与演变
第二十二章 太谷学派与黄崖教
第二十三章 刘门教与济幽救阳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民间宗教史》于199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为第一版。此著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成果奖,及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次出版,是为第二版,此版分上、下两册,共119万字。此书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引证及嘉许,也遭到某些人大小不等的剽窃。时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准备出版第三版。此书被出版社及相关学术部门认为是最具出版价值的著作。但作者知道这部著作的缺失,如摩尼教与相关宗教的关系,元代末年农民战争,以及明代罗祖教经卷教义的分析等等都值得修改。为了对学术及读者负责。我在此后著述的《民间宗教志》(1999年出版)、《中国民间宗教简史》(2004年出版)对上述问题都尽可能作了新的考证和分析。2003年我发表了《历史上的弥勒教与摩尼教的融合》-文(此文收入我的文集《古代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及社会运动》(2013年出版)。
《中国民间宗教史》力图以新的方法及新视角、新史料向世人展现一片史学新天地。与民间宗教共生的封建帝制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但民间宗教的生命力更强,它存在着,活在民间社会,并与时俱进。
今天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超迈着汉、唐,宋、元,以及康、乾盛世。新的中国已进入一览众山小的时代。
这个时代以其阔大的胸怀,真正实现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三代可期的世界。今天的每一位民众,应将自己融人其中,则小康可至,大同可望。
《华夏信仰的根脉:民间宗教的千年回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灿烂的文明。除了官方记载的儒释道三教,更有一种更贴近寻常百姓生活,渗透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信仰体系,它如同大地深处的溪流,滋养着这片土壤,维系着社会的肌理,它就是中国民间宗教。 本书并非一部冰冷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深情的溯源,一次对中华民族集体意识深处最柔软、最真实情感的探寻。它试图穿透历史的烟尘,走近那些鲜为人知的神灵,聆听那些世代传唱的传说,触摸那些寄托着无数期盼与慰藉的仪式。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些古老的村落,感受庙宇中升腾的香火,探访山野间隐匿的道场,倾听那些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流传的民间故事,去理解那些在平凡生活中,人们如何用信仰来安抚恐惧,寄托希望,凝聚社群,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一卷:诸神与道场的寻踪 翻开第一卷,我们将踏上一段寻访中国民间宗教诸神谱系的旅程。这并非是冰冷的罗列,而是对这些神灵的诞生、演变及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细致梳理。从遥远的古代崇拜,如山川河岳的自然神灵,到后来的英雄崇拜、祖先崇拜,再到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融合、演变的各种神祇,我们力求展现其丰富的层次与鲜活的生命力。 我们将深入探究那些在民间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神灵,例如: 妈祖信仰: 伴随海上贸易兴盛而传播的海神,她不仅是渔民的守护神,更成为一种跨越地域、连接海峡两岸的文化符号。我们将追溯妈祖的传说,考察其在不同地域的演变,以及妈祖文化如何超越宗教范畴,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现象。 关帝信仰: 从三国名将到忠义圣君,关羽的形象是如何被不断神化,并融入军事、商业、甚至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将剖析关帝信仰的复杂性,它如何与儒、释、道三教产生交融,又为何能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获得广泛认同。 土地公信仰: 遍布中国城乡的土地公,作为最基层、最亲民的神灵,其起源与演变反映了中国人对土地与家园的深厚情感。我们将考察土地公的职能,以及各地因地制宜形成的土地公崇拜的独特之处。 灶王爷信仰: 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负责守护家庭炉火的神灵。灶王爷的祭祀仪式,如“送灶”等,蕴含着中国人对家庭和睦、生活安宁的朴素愿望。我们将解析灶王爷的传说,以及这一信仰如何成为中国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母娘娘、西王母: 从古老的原始神祇,到道教神话体系中的重要角色,王母娘娘的形象如何变化?其与蟠桃会等传说又反映了怎样的民间想象? 狐仙、黄仙、白仙等“五大仙”: 这些非人神灵的信仰,如何与道教、佛教的教义产生联系?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其背后又折射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怎样的复杂关系?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神灵,我们还将触及那些在特定地域、特定群体中流传的神话与崇拜,例如: 瑶族的长鼓舞与盘王节: 展现少数民族独特的信仰体系及其与自然、祖先的紧密联系。 苗族刺绣上的图腾崇拜: 通过视觉艺术,解读苗族先民的精神世界。 西南地区的傩戏与面具: 探究驱邪仪式中蕴含的古老信仰与艺术表现。 各地独有的地方神祇: 例如,广东的洪圣爷,福建的广泽尊王,北方地区的白马将军等,它们如何成为一方水土的守护者,又如何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变迁与社会结构。 第一卷的另一重要篇章,将聚焦于民间宗教的“道场”——那些承载着信仰活动的场所。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的道场: 民间庙宇: 从恢弘的关帝庙、妈祖庙,到简朴的土地庙、村落祠堂,我们将考察这些建筑的形制、布局,以及其中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元素如何讲述信仰的故事。 家庭祭坛: 那些藏身于寻常百姓家中,却是维系家庭信仰传承的重要空间。 露天祭祀场所: 如神树、神泉、石碑等,它们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 临时搭建的醮坛: 在特定的节日或仪式中出现,承载着祈福、消灾等重要功能。 我们将审视这些道场的空间叙事,它们如何通过建筑、陈设、以及在其中的仪式活动,构建出神圣的空间,并引导信徒进入信仰的世界。 第二卷:仪式、传说与社会生活 如果说第一卷勾勒了民间宗教的“神”与“场”,那么第二卷则将深入其“行”与“意”,即那些鲜活的仪式、口传心授的传说,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渗透并塑造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我们将首先关注民间宗教的仪式,这些仪式是信仰转化为行动的载体,是连接人与神、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节庆祭祀: 春节的拜年、祭灶,清明的扫墓祭祖,端午的赛龙舟、祭屈原,中秋的赏月、祭月,以及各种地方性的庙会、祭祀活动,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节日庆祝,更是民间宗教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将解析这些节庆的起源、演变,以及其中蕴含的祭祀对象、祭祀方式,如焚香、献祭、叩拜、诵经等。 人生礼仪: 出生、成年、婚娶、丧葬,中国人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伴随着相应的民间宗教仪式。从满月祈福、戴冠仪式,到婚礼中的拜堂、丧葬中的超度,这些仪式如何帮助人们应对生命中的转折,如何传递家庭伦理与社会规范。 祈福与消灾: 从求子、求学业,到祈求平安、健康、财富,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向神灵祈求庇佑。例如,求子仪式中的送子观音,祭祀城隍爷以求官司顺利,烧纸钱以慰藉祖先。 驱邪与占卜: 面对未知的恐惧与困境,民间宗教提供了应对邪灵、预测未来的方法。例如,请神驱鬼的仪式,利用符咒、法器,以及占卜术如抽签、解签、看风水等。 宗教舞蹈与戏剧: 如傩戏、舞狮、舞龙等,它们既是娱乐,更是重要的宗教仪式,通过表演来沟通神灵、驱除邪秽、祈求丰收。 接着,我们将进入民间宗教的传说世界,这些故事是其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 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经典神话,它们如何被民间不断演绎和解读,成为中国人宇宙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雄史诗: 梁山好汉、岳飞传、杨家将等,这些带有历史印记的传奇人物,在民间故事中被赋予了超越凡俗的道德力量与神圣光辉。 因果报应故事: 讲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民间故事,如《目连救母》、《西游记》中的部分情节,它们是如何强化民间道德观念,并为人们提供精神慰藉。 地方性传说: 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山水神话、名人传说,这些故事将地方历史、地理特征与信仰紧密结合,塑造了地方认同。 口头文学的传播: 我们将探讨这些传说如何在说书、戏曲、民间歌谣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流传,以及口头文学的变异与创新如何赋予这些故事新的生命。 最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民间宗教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社会凝聚力: 共同的信仰活动,如庙会、祭祀,如何在乡村或社区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强社会认同,维护社群稳定。 道德伦理的维系: 民间宗教通过其教义、故事和仪式,传递着孝道、忠诚、诚信等传统道德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心理慰藉与精神寄托: 在面对生老病死、贫富差距、自然灾害等人生苦难时,民间宗教为人们提供了情感的宣泄、希望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承受生活的压力。 文化传承的载体: 民间宗教的仪式、传说、艺术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世代相传,维系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与官方宗教的互动: 我们将审视民间宗教如何与儒、释、道三教相互渗透、融合,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官方对民间宗教的态度变化,例如,官方对民间宗教的禁压、收编、利用等。 民间信仰的现代转型: 在现代社会,民间宗教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探讨其在城市化、世俗化浪潮中的变化,以及一些新的信仰形式的出现。 本书旨在以一种温情而严谨的态度,带领读者走进中国民间宗教那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世界。我们相信,理解中国民间宗教,就是理解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基因,理解中华文明最朴素、最生动的生命力。它不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宗教体系,而是渗透在我们血脉中的情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景观。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您能对华夏大地上的信仰根脉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汲取一份属于自己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