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明清皇宮五百年》主要內容包括:張開大網選秀女、皇帝大婚行六禮、同治與光緒大婚、紫禁城內的後妃、福臨幼年難讀書、康熙帝嚴於教子、雍正為皇子立學規、乾隆晚年種禍根、嘉慶帝難挽頹勢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明清帝官五百年
一、明成祖建帝都
二、內城與皇城
三、走進紫禁城
四、皇權的象徵
第二章 紫禁城巍峨四門
一、宮闕第一門
二、血戰東華門
三、嘉慶遇刺玄武門
第三章 外朝一門三大殿
一、以和諧為理念
二、皇城至尊太和殿
三、保和殿上選賢纔
第四章 太和殿順治親政
一、帝位由天而降
二、多事之鞦甲申年
三、開國少年天子
四、行儒教 入禪宗
五、英年早逝留謎案
第五章 乾清門禦門聽政
一、康熙禦門聽政之儀
二、雍正帝務實治國
三、乾隆帝整肅吏治
第六章 內廷重地乾清官
一、乾清宮明清兩重夭
二、“正大光明”匾背後
三、尊老敬老韆叟宴
第七章 交泰殿上立鐵牌
一、明太監韆政亡國
二、清帝以明朝為鑒
第八章 坤寜官內迎皇後
一、張開大網選秀女
二、皇帝大婚行六禮
三、同治與光緒大婚
四、紫禁城內的後妃
第九章 上書房皇子讀書
一、福臨幼年難讀書
二、康熙帝嚴於教子
四、雍正為皇子立學規
五、同治不喜讀 光緒成書癡
六、溥儀有瞭洋師傅
第十章 兩大典與文淵閣
一、煌煌巨著《永樂大典》
二、乾隆修建文淵閣
三、《四庫全書》受關注
四、武英殿與修書處
第十一章 紫禁官積重難返
一、乾隆晚年種禍根
二、嘉慶帝難挽頹勢
第十二章 鹹豐走上不歸路
一、道光選錯接班人
二、鹹豐即位臨難題
三、外敵當前離京城
四、避暑山莊的歲月
第十三章 養心殿垂簾聽政
一、發動政變攬朝綱
二、為專權清除障礙
三、隻有劣跡無政績
四、兩太後功罪分明
第十四章 宗教理念與禮儀
一、清宮崇尚薩滿教
二、尊喇嘛教為“國教”
三、祀典活動包羅萬象
四、音樂 鹵簿 儀駕
五、融民俗節慶同樂
第十五章 清官生活麵麵觀
一、穿什麼 怎麼穿
二、吃什麼 怎麼吃
三、女為悅己者容
四、唱戲 聽戲 戲颱
五、內宮生活瑣記
第十六章 清代官職及沿革
一、關於官職的起源
二、清代的六部
三、清代的內閣
四、清代的皇族事務機構
五、清代地方官與行政區劃
六、清代文化教育特設官職
七、清代選拔官員的製度
八、關於清代“為官”之例
主要參考書(篇)目
前言/序言
中國乃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國傢之一,有著悠久而綿延不斷的思想文化傳統,又素以禮儀之邦著稱。豐富多彩的曆史遺産,是中國五韆年文化的寶貴財富。
北京故宮乃明、清兩代皇宮。明、清兩朝稱為紫禁城.1925年創設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籌建子明永樂四年(1406年),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兩代曾多次修葺、重建、增建和改建。整個故宮占地有78萬平方米,建築現存980餘座,房屋8700多間,建築麵積15萬平方米,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故宮建築布局總體為體現封建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依“宮城居中,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及“三朝”、“五門”和“前朝後寢”的古製,南北為中軸,嚴格對稱,既富陽剛之氣,又具陰柔之美。其中太和殿是舉行大典之地,為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堂。
1912年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清王朝退位,依據對“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溥儀仍暫居紫禁城後部“內廷”。前部“外朝”於1914年將瀋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的文物移來,成立古物陳列所。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齣宮禁,同時成立瞭“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清理清室財産及處理善後事宜。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製訂並通過《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臨時董事會,同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1930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行政院批準“完整故宮保管案”,將大高玄殿、太廟、皇史宬、堂子等處,並歸入故宮博物院,一同保管。1931年4月29日,徐誌摩、陳寅恪等28名著名學者,又上書國民政府,重申為保全整個故宮古物,應免予分散。
然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侵略危及華北。1933年,故宮博物院為保護文物安全,決定擇其精要裝箱南遷,並在南京建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檢選文物、圖書、檔案分批運至上海、南京,最後曆盡艱辛輾轉四川,分儲巴縣、樂山等地。
1945年抗戰勝利,北平收復,部分南遷文物運迴。1948年底,隨國內戰局發展,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南遷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颱灣。文物運颱後,先存颱中,至1965年11月12日,颱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
1949年以後,北京故宮博物院對故宮文物重新進行瞭整理編號,總數近百萬件,成為中國文物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所藏文物一類為清代宮中曆史文物和奇珍異寶,另一類為中國曆代文化藝術作品。故宮博物院又是一座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大寶庫,展覽陳列有宮廷史跡原狀陳列及曆代藝術陳列,除經常輪換展齣院藏文物外,故宮博物院還舉辦各種臨時特彆展覽,以及將院藏文物組成各種專題到國內外展齣。故宮博物院自建院開放以來,觀眾人數逐年增加,至1985年,年觀眾量超過1000萬人次。
吾文博、新聞界同仁曾著長篇紀實《故宮觀瀾》,融會側重,索源內涵,究其演變。初版即讓廣大朋友感受到讀書的樂趣,次年已開始再版。現今,《故宮觀瀾》一書又進行瞭全麵改版,將撰述內容延伸至紫禁城外,以使相關的行宮壇廟等同類型曆史文化遺存,在同一基礎性層麵上得到更為係統、全麵、深入地探討。
同時,亦希望各位讀者能夠領略到紫禁城內外相通相融的獨特的曆史文化。是為序。
書籍簡介:《秦風漢月:帝國初創與製度奠基》 一、書籍概述: 《秦風漢月:帝國初創與製度奠基》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中國曆史上兩個至關重要的王朝——秦朝與漢朝前期——的政治、社會、文化變遷的學術專著。本書超越瞭傳統的綫性敘事,力求從製度構建、思想衝突與社會結構重塑的宏大視角,剖析這兩個開創性王朝如何從戰亂走嚮統一,最終奠定瞭此後兩韆年中華帝國的基本框架。全書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為基石,輔以精妙的論證結構,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復雜且充滿張力的帝國誕生史。 二、核心內容聚焦: 第一部分:秦的雷霆與帝國的誕生(約占全書35%) 本部分詳盡考察瞭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帝國的過程,但重點不在於戰爭本身,而在於秦的“製度移植”與“觀念革命”。 1. 戰國遺製與中央集權的萌芽: 分析商鞅變法在秦國的曆史繼承性與創新性,探討郡縣製在統一前夕的試點與成熟,並對比分析秦朝對六國舊貴族階層的處置策略,揭示瞭中央集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對特定曆史階段的“最優解”。 2. “書同文,車同軌”的深層意涵: 不僅描述瞭這些統一措施的錶麵效果,更深入探討瞭它們作為“文化暴力”或“國傢認同構建工具”的曆史作用。重點分析瞭文字的統一如何服務於官僚係統的效率,以及度量衡統一對國傢經濟控製力的強化。 3. 律令、刑罰與意識形態的初試: 詳細梳理瞭秦律的嚴苛之處及其社會影響,並探討瞭李斯等法傢精英在構建秦朝統治閤法性方麵的理論貢獻與實際操作中的睏境。特彆關注瞭“焚書坑儒”事件背後的權力邏輯與思想控製的早期形態。 4. 秦亡的製度性解析: 摒棄單一的暴政論,從秦朝過度集中的財政、軍事動員的極限以及缺乏有效權力繼承機製等製度性缺陷齣發,分析其速亡的必然性,強調秦朝是“製度的樣闆房”,而非“持久的建築”。 第二部分:漢承秦製與文景之治的再塑(約占全書50%) 本書將漢朝初期視為對秦朝遺産的消化、修正與重構階段,重點闡釋瞭漢承秦製中的“去秦化”與“儒傢元素的嵌入”。 1. 楚漢相爭與權力結構的重組: 分析瞭分封製(異姓王)與中央集權(郡縣製)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探討瞭“霸王條款”如何影響瞭劉邦的早期統治策略。重點研究瞭“郡國並行製”這一過渡性製度的復雜性與內在的張力。 2. “黃老之治”的經濟哲學: 深入解讀瞭“無為而治”在漢初的具體經濟政策體現,包括輕徭薄賦、鼓勵民間私營經濟的發展。通過對《史記》與齣土簡牘的交叉印證,重建瞭文景時期社會經濟的恢復軌跡,強調瞭其在恢復人口與生産力方麵的巨大成就。 3. 儒術的邊緣化與體製化: 考察瞭漢初朝廷對儒傢思想的實用主義態度。儒生在漢初並未占據主導地位,本書論述瞭董仲舒的理論是如何在漢武帝時期纔被係統性地采納,並探討瞭這種采納對中國政治文化的深遠影響。 4. 軍功集團與士族的演變: 分析瞭漢初功臣集團的衰落過程,以及地方豪強和新崛起的“士”階層如何在體製內外逐步積纍權力,為後來的州郡察舉製度的形成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分:製度遺産與曆史的循環(約占全書15%) 本部分為總結與比較研究部分,旨在提煉秦漢兩朝對後世留下的製度性遺産。 1. “大一統”觀念的固化: 論證秦朝奠定瞭疆域的“想象”基礎,而漢朝通過對匈奴的成功經營,首次將這種“大一統”從政治概念轉化為具有明確地緣政治含義的現實結構。 2. 官僚選拔的早期探索: 對比秦朝的軍功與吏治選拔,以及漢朝的察舉製,分析瞭選官製度從強調“能力”嚮強調“德行/名望”的微妙轉嚮,這是中國政治文化中一個持久的主題。 3. 曆史的鏡像: 將秦漢的經驗置於更宏大的曆史周期中考察,討論瞭帝國在初創階段普遍麵臨的中央權力擴張與地方資源承載力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三、研究特色與價值: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製度史”的切入點,它將秦漢視為一個連續的“帝國建立項目”,而非兩個獨立割裂的朝代。作者運用社會學和政治學的分析框架,緻力於挖掘製度背後的驅動力與內在邏輯,力求揭示中國早期帝國治理的精妙與脆弱。全書摒棄瞭對帝王個人好惡的過度渲染,轉而關注法律、財政、土地與思想控製等結構性要素,為理解中國早期王朝的興衰提供瞭深刻的製度性解釋。本書適閤對中國古代史、政治製度史及思想史有濃厚興趣的專業人士與嚴肅的非虛構閱讀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