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曆代繪刻本名著新編:點石齋畫報故事集(寅集)
原價:22.00元
作者:(清)吳友如 等繪,張立華選
齣版社:安徽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212060329
字數:
頁碼:15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81kg
編輯推薦
十九世紀的風俗畫。
內容提要
《中國曆代繪刻本名著新編:點石齋畫報故事集(寅集)·八旗武備》為中國最早的旬刊畫報,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創刊,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停刊,畫報內容反映19世紀末社會熱點。朝政大事,三教九流,各國風俗景物,近代科學知識無不列入其中。參與創作的畫傢除吳友如和王釗外,還有金蟾香、張誌瀛、周慕橋等17人。繪畫采用西方透視畫法,構圖嚴謹,綫條流暢簡潔。
目錄
點石齋畫報目錄?【寅集】
巡捕戴枷
誌遂淩雲
喉科新法
酒軍奪幟
小人得誌上
倉神附體
擇配奇聞
鄉戀黑甜
挖洞拉客
賀婚西例
飛舸報災
放船施粥
英烈夫人
雪中贈笠
迴師觸忌
張燈鬥寶
崇祀名賢
小人得誌下
冰舟創格
救飢獲福
龍人應試
鳥焚其巢
妖道掠孩
登城避水
開倉移粟
雷殛盜葬
命案存疑
女盜逞強
酒魔喪膽
還治其人
製禮遠嫌
談虎二則
香閨豪興
重修香塚
洪鍾齣土
嚴懲悍犯
巨甕漂孩
焚香露祝
老妓行醫
文虎標新
奇寒澈骨
歌舞颱空
計殲野兔
花樣一新
其二
八旗武備
欺貧釀禍
野岸臨盆
術鬼自述
鼓輪澤國
大言不慚
意員受辱
雨中習戰
蓄髮擇配
相夫成立上
琵琶高會
彆有洞天
誘嫖失眼
儉以養廉
間曹顧麯
閬苑仙班
逋逃有藪
巡員陪禮
忍餓坐關
相夫成立下
鎔毀古錢
劉軍門小象
闖席行竊
打靶中人
私酒充公
文員擒盜
人頭生角
禁作淫巧
僧尼受戒
黠金幻術
因誤殺子
緣木求豬
枕靴納諫
賢婦衛夫
鬼染嗜好
車中鬥口
薙發還俗
和尚開印
恭應考差
同類相殘
孝筍又見
異草食人
盜劫釐卡
長爪飾觀
義塾查課
作者介紹
吳友如(?~1894)初名嘉猷,彆署猷。清末元和(今江蘇吳縣)人。晚清畫史上很有影響的畫傢。受聘《點石齋畫報》。是一位將傳統民間藝術與新的石印技術結閤的畫傢,也是近代著名的新聞、風俗畫傢。
文摘
序言
坦白說,最初我對“畫刻本故事集”這類書是抱有一絲疑慮的,總覺得可能隻是簡單的圖文拼湊。但《點石齋畫報故事集(寅集)》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這輯書的編排節奏感極強,每一則故事似乎都有其獨特的敘事韻律。有的篇章節奏明快,如同早期的默片,信息量爆炸卻井然有序;有的則鋪陳緩慢,意境悠遠,留給讀者大量的想象空間。我特彆留意瞭其中一些關於技術革新和奇聞異事的報道,它們在當時的社會激起瞭多大的波瀾,如今讀來,依然能感受到那種新事物帶來的震撼與不安。這種對敘事張弛度的把握,顯示齣編纂團隊對原作精神的深刻理解,他們不僅僅是在“復製”曆史,更是在“重構”一種閱讀體驗,讓現代讀者能夠以更貼近原作語境的方式去理解和欣賞這些珍貴的曆史影像資料。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也值得稱贊,它在嚮古代緻敬的同時,又融入瞭現代的審美標準,拿在手上很有分量,閱讀體驗極其舒適。不過,真正讓我沉迷的還是那些細節。你看那些人物的服飾、街頭的招牌、甚至背景中那些模糊的建築細節,無不透露齣那個時代特有的符號和語境。每一次細看,都能發現新的趣味點,仿佛在進行一場尋寶遊戲。我甚至會停下來,對著某幅畫琢磨半天,去猜測畫師創作時的心境,以及當時社會對這種題材的反應。它提供瞭一種多維度的閱讀體驗——既可以快速瀏覽故事梗概,也可以深度挖掘圖像背後的文化密碼。這種“可讀性”和“可玩性”的高度統一,是許多當代齣版物難以企及的成就。
評分這本《中國曆代繪刻本名著新編:點石齋畫報故事集(寅集)》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一本畫報閤集,更像是一扇通往晚清社會風貌的時光之窗。書中對人物刻畫的細膩程度,以及對當時社會百態的捕捉,都讓人不禁拍案叫絕。比如那些描繪市井生活、風俗人情的插圖,綫條雖然簡潔,卻充滿瞭生命力,每一筆似乎都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喧囂與沉寂。我特彆欣賞編者在選材上的獨到眼光,他們似乎懂得如何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精準地挑選齣那些最能觸動人心的瞬間。這種選材的功力,讓閱讀體驗充滿瞭驚喜,仿佛總能在不經意間,發現被曆史塵封的有趣細節。對於熱衷於研究晚清社會風貌或者對版畫藝術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它用圖像化的方式,直觀地呈現瞭那個時代的精神麵貌和審美趣味。
評分我必須承認,被這本《寅集》所呈現齣的那種獨特的“時代精神”深深打動瞭。它沒有粉飾太平,也沒有過度渲染悲劇,而是以一種近乎客觀的、冷靜的筆觸,記錄瞭社會運行的真實肌理。那些關於官場百態、民間疾苦,乃至一些科學新知的傳播記錄,都以一種既寫實又略帶諷刺的風格呈現齣來。特彆是那些對社會弊病的揭露,雖然經過瞭時間的過濾,但其批判的力度和角度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復雜與社會的變遷。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後來者來說,重溫這些早期媒體如何進行社會觀察和輿論引導,無疑是一堂生動的曆史課,讓我們對“信息傳播”的本質有瞭更深一層的思考。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所吸引。不同於單純的文字敘述,這些畫刻本有著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仿佛能讓讀者瞬間“穿越”迴那個時代,親眼目睹那些或光怪陸離、或感人至深的瞬間。尤其是一些對中西文化交融場景的描繪,那種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搖擺的復雜心境,通過畫麵的構圖和人物的錶情被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藝術性,更在於其史料性。它記錄瞭許多不易被正史捕捉的民間疾苦、社會新風,那些小人物的悲歡離閤,通過這些生動的圖像得以永恒。對於想要深入瞭解那個轉型期社會心態的學者或者普通讀者而言,它提供瞭一種非常直接、感性的解讀路徑,遠比枯燥的文字記錄來得鮮活有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