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赫玛托娃诗全集 (1958-1965)

阿赫玛托娃诗全集 (1958-19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罗斯] 阿赫玛托娃 著
图书标签:
  • 阿赫玛托娃
  • 诗歌
  • 俄罗斯文学
  • 苏联文学
  • 诗全集
  • 古典诗歌
  • 女性文学
  • 20世纪文学
  • 文学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28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402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她的诗歌将留存下去,因为语言比国家更古老,因为诗律总能比历史更久地留存。事实上,诗歌很少需要历史,它需要的只是一位诗人,而阿赫马托娃正是这样一位诗人。
  ——约瑟夫·布罗茨基
  (俄裔美国诗人和散文家,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内容简介

  《阿赫玛托娃诗全集》首次出版中文全译本,共分三卷,收录了俄罗斯著名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从1904年到1965年间创作的所有诗歌。
  《阿赫玛托娃诗全集》第一卷,收录了阿赫玛托娃1904-1920年间写作的诗歌。
  《阿赫玛托娃诗全集》第二卷,收录了阿赫玛托娃1921-1957年间写作的诗歌。
  《阿赫玛托娃诗全集》第三卷,收录了阿赫玛托娃1958-1965年间写作的诗歌。

作者简介

  安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著名女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阿赫玛托娃1889年6月23日出生于敖德萨附近,童年时期在皇村度过,1911年在阿克梅派杂志上首次发表诗作,逐渐成为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二十三岁时出版首本诗集《黄昏》,二十五岁时出版第二本诗集《念珠》,这两本诗集使她名声大振,但她的第三本诗集《白色的鸟群》因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而没有引起多少关注。苏联时期,阿赫玛托娃受到不公正的批判,直到1950年代才恢复名誉。1966年3月5日,阿赫玛托娃因心脏病在莫斯科郊外的疗养院里逝世,她的遗作被陆续整理出版。1989年,阿赫玛托娃百年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将这一年命名为“阿赫玛托娃年”。

目录

没什么奇怪的,不屈的诗句
诗集上的插图
哪怕今天给我打个电话也好啊
海滨十四行
对谁,什么时候说过
痴呆,聋哑
选自第七首北方哀歌
你是从先前生活中来的某个人
他非敌,非友,也不是魔鬼
就让随便什么人到这里来吧
音乐响起时
我仿佛听见了远方的呼唤名字
你们把我,像杀死的野兽
选自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中的诗
你离开我,像离开那位伯爵夫人
你也将变成那众多老太婆中的一个
这最为黑暗的,最为沉闷的
炎热的一天的正午
正陷于诽谤的掌声
我曾是你的春天和歌曲
把恐惧和自己的绝望
透明的空气在篝火之上
前夕
众人随我而行,我的读者们
我正在写下的这首十四行诗
我掩埋了他们——那些没被安葬的人
淫荡的烈酒
硬币丁当作响
我不是和你共享欢宴
向乌格里奇打得电话太早
仿朝鲜诗
悲痛里,激情中
寂寞,我寂寞
这是寂寞的第一层
北方哀歌
索福克勒斯之死
三月挽歌
5月24日
阿赫玛托娃叙事诗
阿赫玛托娃生平与创作年表
我的缪斯,我的爱

精彩书摘

  这片土地虽然不是故乡的……
  这片土地虽然不是故乡的,
  却终身难忘,
  大海中的水不太咸涩,
  温柔而冰凉。
  海底的沙砾白得似粉,
  空气美酒般醉人,
  松树玫瑰色的躯干
  裸露在日落时分。
  而夕阳融入天际的波浪
  水天一色,让我无法分辨,
  这是白日尽头,世界末日,
  还是秘密的秘密又回到心间。
  1964年9月25日
  科马罗沃
  ……















前言/序言

  安娜·阿赫玛托娃:简短自述
  1889年6月11日(新历23日),我出生于奥德萨附近(大喷泉)。我的父亲当时是一名退役的海军机械工程师。在我还是一岁的小孩子时,便被送到了北方——进了皇村。我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6岁。
  我最初的记忆——都是与皇村有关的:葱茏的绿意,众多公园的潮润与辉煌,保姆曾带我去过的牧场,形形色色的小马蹦来跳去的跑马场,古老的火车站和一些别样的事物,它们嗣后都被收录进了《皇村颂》中。
  每年夏季,我都是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人马座海湾岸边度过的,也正是在那里,我与大海结为了好友。这些年给我留下最为鲜明印象的是——古老的赫尔松涅斯,我们曾在它附近居住。
  我是通过列夫·托尔斯泰编的识字课本学习阅读的。五岁时,听着女教师给稍大些的孩子们上课,我开始学习法语。
  写下第一首诗时,我才11岁。对我而言,诗歌的启蒙并非来自于普希金和莱蒙托夫,而是杰尔查文(《皇室少年生日之诗》)与涅克拉索夫(《严寒,通红的鼻子》)。这些作品我的妈妈都能够背诵下来。
  我曾就读于皇村女子中学。起初我的成绩非常糟糕,后来变得好多了,然而内心却总是不太情愿学习。
  1905年,我的父母离异,妈妈带着孩子们搬到了南方。我们在叶甫帕托里亚生活了整整一年。我在家中自学了中学毕业前一年级的课程。我还时常怀念皇村,并写下了大量庸俗无聊的诗歌。1905年革命的回声隐约传到了几乎与世隔绝的叶甫帕托里亚。最后一年级的课程我是于基辅完成的,在封杜克列耶夫中学,1907年我从那儿毕业。
  我考入了基辅的女子高等学校法律系。暂时不得不学习法学史,特别是要学拉丁文,我曾经对此比较满意;但是,当只纯粹地讲授法律时,我便对这些课程失去了兴致。
  1910年(旧历4月25日)我嫁给了尼·斯·古米廖夫,我们去巴黎度过了蜜月。
  在巴黎鲜活的肉体上(左拉如此描写道)新的街心公园铺设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Raspail街心公园)。爱迪生的朋友维尔纳,在“TavernedePanteon”(先贤祠咖啡馆)指着两张桌子对我说:“这里聚集的都是你们的社会民主人士,这边是布尔什维克,那边是孟什维克。”喜欢不断花样翻新的女人们有的打算穿上那种裙裤(jupes-cullottes),有的打算穿上几乎覆盖了双腿的窄裤(jupes-entravees)。诗歌几乎无人问津,人们之所以购买诗集,仅仅是由于上面的小花饰出自有名或名气不大的画家之手。我当下便明白了,巴黎的绘画吞噬了法国的诗歌。
  回到彼得堡后,我在拉耶夫高级文史学校学习。此间我已经创作了不少诗歌,它们后来被收入我的第一本诗集。
  当人们给我看英诺肯基·安年斯基的诗集《柏木首饰匣》校样后,我曾激动异常,读着它,忘记了世间的一切。
  1910年,象征主义的危机明显地暴露出来,刚起步的诗人们已经不再追随这一流派。其中有些人加入了未来主义,而另外一些人加入了阿克梅主义。我与“诗人第一车间”的同道——曼德里施塔姆、津克维奇、纳尔布特——一起成为了“阿克梅人”。
  1911年的春天我是在巴黎度过的,在那里,我成为俄罗斯芭蕾舞成功首演的见证者。1912年,我游历了意大利北部(热纳亚、比萨、佛罗伦萨、博洛尼亚、帕多瓦、威尼斯)。意大利的自然风光与建筑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如梦如幻,会使你终生难忘。
  1912年我的第一本诗集《黄昏》问世。它总共只印了300册。评论界对它比较赏识。
  1912年10月1日,我惟一的儿子列夫降临人世。
  1914年3月,我的第二本诗集《念珠》出版。它的生命力大概也就持续了六周。5月初彼得堡开始沉寂下来,人们纷纷逃离这座城市。这次与彼得堡的别离竟成为永诀。我们再回来时,它已不再是彼得堡,而成了彼得格勒。我们从19世纪一下子跌入了20世纪,自城市的风貌开始,一切面目全非。我觉得,作为初写者一本爱情的诗歌小册子,理所当然会在世界大事中湮没无闻的。时间自有它的安排。
  每年的夏季我都是在以前的特维尔省度过,它距别热茨克市有十五俄里。这里并非风光宜人:丘陵上的田地被翻耕成整齐的方块儿,磨坊,泥塘,干涸的沼泽,“小门小户”,除了庄稼,还是庄稼……《念珠》和《白色的鸟群》中的许多首诗我就是在那里完成的。《白色的鸟群》于1917年9月出版。
  对这本书读者们与评论界是不公允的。不知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它较之于《念珠》的反响要小些。这本诗集的面世,正处于重大的社会变革阶段。交通瘫痪——诗集甚至连莫斯科都不能运到,它在彼得格勒即被销售一空。杂志社关门,报社也是如此。因此相对于《念珠》,《白色的鸟群》一书少了轰动的媒体效应。日渐增多的是饥饿与纷争。多么可怕,而当时人们却没有顾及到这些状况。
  十月革命以后,我在农业学院的图书馆工作。1921年,我的诗集《车前草》出版,1922年出版了《AnnoDomini》(耶稣纪元)。
  大抵在20年代中期,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古老的彼得堡建筑艺术和普希金生平与文学创作的研究工作。普希金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三个:论《金鸡》、论本杰明·贡斯当的《阿道尔夫》以及《石头客人》。这些文章在当时全部发表了。
  与《亚历山德林娜》、《普希金与涅瓦海滨》、《普希金在1828》相关的工作,我几乎做了近20年,很显然,我想把它们收入专著《普希金之死》中。
  自20年代中期我的新诗几乎停止了出版,而旧作——停止再版。
  1941年卫国战争期间,我被迫困留列宁格勒。9月底,封锁已经开始了,我才乘飞机到了莫斯科。
  1944年5月之前我生活在塔什干,我急切地搜罗着所有与列宁格勒、前线相关的消息。如同其他的诗人,我也常常到军队医院去慰问演出,为受伤的战士们朗读诗歌。在塔什干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酷热、树荫和水声。而且我还懂得了,什么是人类的善良:在塔什干我曾多次患病,而且都病得不轻。
  1944年5月,我乘飞机抵达了春天的莫斯科,它已经完全沉浸于临近胜利的愉快希望与期盼之中。6月,我返回了列宁格勒。
  这个可怕的幽灵令我惊惧异常,它伪装成我的城市的样子,我把与它的相见写入了我的散文中。那段时间促使我写出了《三棵丁香》和《做客死神家》等随笔,后者与我在捷里奥基前线朗诵诗歌一事有关。散文对我来说永远是神秘与充满诱惑的。我从一开始便洞悉了诗歌的全部,而对散文却永远是一无所知。我最初的尝试得到了大家的赞扬,而我本人,当然,对此却并不信以为真。我求教于左琴科。他命令我将某些段落删除,并且说,他同意保留其它的部分。我非常高兴。后来,我的儿子被逮捕,我把它们与其他手稿全部烧毁了。
  我很早便对文学翻译问题感兴趣。近些年来我翻译了许多作品。至今仍在译着。
  1962年我完成了《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这部长诗我写了22年。
  去年冬天,即“但丁年”的前夕,我重新聆听到了意大利语——我参访了罗马和西西里。1965年春天,我去了莎士比亚的故乡,看见了大不列颠的天空和大西洋,与老朋友们重聚,并结识了些新朋友,又一次访问了巴黎。
  我没有停止诗歌的写作。诗歌的写作对于我来说,就是我与时代,与我的人民的新生活的联系。当我写下它们,我就活在了那韵律中,这旋律就喧响在我的国家的英勇的历史之中。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生活在这个时代,并且目睹了那些无与伦比的事件。
  1965年






























《阿赫玛托娃诗全集(1958-1965)》:历史洪流中的坚韧回响 安娜·阿赫玛托娃,这位俄罗斯文学史上不朽的名字,她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历史的见证,情感的共鸣,以及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呐喊。而《阿赫玛托娃诗全集(1958-1965)》所收录的诗篇,则尤为珍贵。它并非是作者创作生涯的全部,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沉淀的智慧,浓缩了阿赫玛托娃人生中最具挑战性,也最显其精神韧性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段时期,苏联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从斯大林时代的严酷压迫逐步走向了所谓的“解冻”。然而,历史的创伤并未完全愈合,政治的阴影依然笼罩。对于阿赫玛托娃而言,这既是重新获得一些创作自由的契机,也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不断经受考验的岁月。本诗集中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孕育而生,它们以一种更为内敛、深邃,却也更为震撼人心的力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经历过磨难但从未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的伟大灵魂。 历史的回响:时代的烙印与个人的印记 1958年至1965年,这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时代。赫鲁晓夫的“解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松动了思想控制,使得一部分被压抑的文学创作得以重见天日。对于阿赫玛托娃这位饱经风霜的诗人来说,这意味着她可能重新获得公开出版作品的机会,也可能重新拾起被禁锢的创作热情。然而,历史的伤痕是深刻的,政治的禁忌并未完全消失。因此,本诗集中所展现的,往往不是直白的政治宣言,而是蕴含在诗歌意象、情感和叙述中的深刻洞察。 例如,在一些诗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感。那些关于“悲伤的夜晚”、“沉默的年代”的描绘,并非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那个集体受难时代的深情回溯。阿赫玛托娃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到普通人在巨大历史漩涡中的个体命运。她笔下的“我们”并非宏大的叙事主体,而是那些在苦难中挣扎、在压抑中坚守的普通人。她用诗歌的语言,为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个体发声,赋予了他们尊严和重量。 同时,诗集也反映了阿赫玛托娃个人面对历史的态度。她并未选择沉默或遗忘,而是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将个人的痛苦与时代的悲剧交织在一起。她的诗歌,如同一个时代的“安魂曲”,为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破碎的家庭,那些被摧毁的理想,吟唱着深沉的哀悼。但同时,她的诗歌中也充满了不屈的精神。即使面对漫长的牢狱之灾,面对亲人的离散,面对创作的瓶颈,她始终坚守着诗歌的纯粹性,将生命的苦难转化为艺术的力量。 情感的沉淀:爱的光辉与生死的哲思 进入创作生涯的晚年,阿赫玛托娃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而深刻。1958年至1965年间,她的诗歌并未停留在对过去苦难的哀诉,而是展现出一种更为成熟和超然的智慧。 本诗集中,爱情依然是阿赫玛托娃诗歌中永恒的主题。然而,此时的爱情,更多地带有时间的印记和生命的厚度。它不再是年轻时的炽热与激昂,而是经历过风雨洗礼后的温情与理解,是对逝去恋人的深切怀念,也是对生命中曾经拥有的美好情感的珍视。她用朴素而真挚的语言,描绘出爱情在岁月流逝中不灭的光辉,以及它如何成为支撑个体精神的重要力量。她笔下的爱,是超越了物质和欲望,触及灵魂深处的情感连接,是困境中温暖的慰藉。 与此同时,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在本诗集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经历过如此多的生离死别,阿赫玛托娃对生命的短暂与珍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笔下的死亡,不再是令人恐惧的终结,而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以一种平静而尊重的态度,审视着死亡的必然,并从中寻求生命的意义。她的诗歌,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本质,以及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寻找永恒的价值。这种对生死的通透,也使得她的诗歌具有了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深处。 艺术的升华:语言的锤炼与意象的魅力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艺术,在本诗集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她以其精湛的语言技巧,将复杂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以一种高度凝练、意境深远的方式呈现出来。 她的语言,朴素却极富表现力。她善于运用简洁的词汇,却能营造出宏大的意境。她对细节的捕捉,精准而生动,能够唤起读者强烈的画面感。例如,她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冬天的夜晚”、“海边的风”,都不仅仅是背景的描绘,更是情感的载体,是心灵状态的投射。她能够将普通的意象,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使得诗歌的内涵得以无限拓展。 本诗集中,阿赫玛托娃的叙事和抒情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她能够将个人的经历巧妙地融入到普遍的叙事中,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她的抒情,不是无病呻吟的感伤,而是经过深刻思考和情感沉淀后的喷薄而出。她的诗歌,常常通过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来传达复杂的情感。这种氛围,既有时代的印记,也有个体的体验,共同构成了阿赫玛托娃诗歌独特的魅力。 结语:一部关于坚持与希望的诗篇 《阿赫玛托娃诗全集(1958-1965)》并非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是一部关于坚持与希望的诗篇。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阿赫玛托娃以其坚韧的意志,纯粹的艺术追求,和对生命深刻的洞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诗歌,穿越了时代的隔阂,超越了国界的限制,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永恒的艺术魅力,继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阅读本诗集,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伟大灵魂在历史洪流中的不屈身影,能够体会到在苦难中依然闪耀的生命光辉,更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追寻内心的真善美。这套诗集,是理解阿赫玛托娃创作后期思想的重要窗口,更是感受俄罗斯文学独特魅力的绝佳途径。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动人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证明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收到这本《阿赫玛托娃诗全集》(1958-1965)时,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毕竟,阿赫玛托娃的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分量和艺术高度。翻开书页,她那标志性的、带着深刻烙印的语言风格立刻扑面而来,那种沉静中蕴含着巨大能量的表达方式,让人无法抗拒。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她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所打动。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年代,她也总能从日常的琐碎中捕捉到人性的光辉与暗淡,并将之升华为具有永恒价值的诗篇。她对苦难的描绘,不是廉价的煽情,而是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时代特有的压抑和绝望,但同时,她也从未放弃对希望的探寻和对生命的热爱。她的诗歌,就像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既能照出时代的阴影,也能折射出人性中最坚韧的光芒。我常常在读完一首诗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回荡着她的诗句,思考着她所要传达的那些深刻的哲思。

评分

这本厚重的诗集,如同一个沉睡的巨人,等待着我去唤醒它内心深处的故事。安娜·阿赫玛托娃,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神秘感。当我沉浸在她1958至1965年间的诗歌创作中时,我发现自己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世界。她的诗句,不像某些现代诗歌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触动着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她笔下人物的呼吸,能听到她们在寂静夜晚的低语。她对现实的观察,对人生无常的体悟,都通过精炼的语言,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深刻。我尤其喜欢她对于战争、离别和时间流逝的描绘,那种不动声色的悲伤,却能引发读者内心最深沉的共鸣。这本诗集,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生命、对爱、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反思。

评分

拿到这本《阿赫玛托娃诗全集》(1958-1965),我立刻被它所散发出的古典气质所吸引。翻开扉页,安娜·阿赫玛托娃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宝石,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她的诗歌,我一直以来都深感着迷。这一次,能够系统地阅读她在特定时期的创作,更是我期盼已久的事情。她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她的诗句,时而如涓涓细流,温婉动人;时而如狂涛巨浪,震撼人心。我尤其被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洞察所折服。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她用自己独特的声音,为女性发声,为她们的爱恨情愁,为她们的隐忍与抗争,谱写了动人的篇章。她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女性群体生活的一个缩影。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走进一个充满故事的灵魂深处,去感受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

评分

这本书一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古朴的设计深深吸引。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安娜·阿赫玛托娃诗歌的独特魅力所俘获。她的诗句如同涓涓细流,却能汇聚成磅礴的力量,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我尤其喜欢她对俄罗斯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动声色的坚韧与悲悯。读她的诗,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诗人进行一场跨越生死的对话。她笔下的爱情,既有燃烧的激情,也有隐忍的哀伤,真实得让人心疼。而对祖国的眷恋,对民族苦难的体恤,更是她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灵魂。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烈酒,初尝微苦,回味无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部女性的史诗,一段时代的挽歌,一种不屈的灵魂的呐喊。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些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爱与痛,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诗句中的深沉寓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堪称上乘,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分数。而内容本身,阿赫玛托娃的诗歌,简直就是一场情感与思想的盛宴。她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字、每一句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既富有音乐感,又饱含深意。我特别欣赏她处理爱情题材的方式,没有一味的甜蜜或悲伤,而是将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展现出爱情复杂而真实的面貌,那种爱而不得的无奈,或是深埋心底的思念,都写得淋漓尽致。同时,她的诗歌中也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对那些逝去的历史和时代变迁的感慨,那种家国情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骨血的真挚情感。我常常会因为她某一句诗而陷入沉思,思考着那些关于人生、关于存在、关于爱与失去的宏大命题。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交流,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苏联时期,阿赫玛托娃受到不公正的批判,直到1950年代才恢复名誉。1966年3月5日,阿赫玛托娃因心脏病在莫斯科郊外的疗养院里逝世,她的遗作被陆续整理出版。1989年,阿赫玛托娃百年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将这一年命名为“阿赫玛托娃年”。

评分

经典版本,值得推荐!作品还没来得及读,感觉不错挺好的,相信是本不错的书

评分

终于把阿赫玛托娃收全了,仔细读读

评分

很好!品相很不错!没有损坏!

评分

来晚了……快递很快,态度很好(?▽?)

评分

封面角有点皱了。封面角有点皱了。封面角有点皱了。

评分

作者的诗歌将留存下去,因为语言比国家更古老,因为诗律总能比历史更久地留存。事实上,诗歌很少需要历史,它需要的只是一位诗人,这套书值得一读。

评分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阿赫玛托娃诗全集,套装全三册,精装32开,书脊锁线纸质优良,排版印刷得体大方,活动期间价格优惠,送货速度也快,非常满意。

评分

很好啊 哈哈哈 活动时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