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书引发一个事件
去年秋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社会标志性人物君特?格拉斯在这部爆炸性回忆录中,自揭其隐瞒了六十年的秘密,从而引发震惊世界文坛的“格拉斯党卫军事件”。一时间,《剥洋葱》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标题新闻,年届八旬的格拉斯首次公开承认这一人生污点后,受到了文学界、政界、评论界等各方的猛烈批评,《剥洋葱》引发了近年来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
我所写的关乎“耻”与随之而来的“愧”。因为这个一直压抑着我,而我沉默这么多年是我为什么写这本书的理由。这个必须说出来,终于说出来了。
我累了,只有回忆能让我保持清醒。回忆就像洋葱,每剥掉一层都会露出一些早已忘却的事情层层剥落间,泪湿衣襟
——格拉斯八十自白
内容简介
国内媒体紧密跟踪,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中华读书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国内各大媒体对《剥洋葱》极其关注,均以专题形式对该书以及由其引发的文化事件进行专题报道。今年11月,“格拉斯事件”再起风波,他已决定起诉其传记《君特?格拉斯》的作者,称其文中写到自己当年“志愿”加入党卫军失实,他当年是“被迫”加入党卫军。看来,由《剥洋葱》引发的争议将继续是媒体聚焦的热点。中共电视台: 阿丘《社会纪录》: 《剥洋葱》的格拉斯。南方周末专题:君特?格拉斯:第50具党卫军?中新京报书评:格拉斯剥洋葱辣了谁的眼睛?(肖复兴)。北京青年周刊: 格拉斯剥洋葱自剥陈茧。外滩画报:德国著名作家“党卫军丑闻”风波再起,什么是《剥洋葱》?我所写的关乎“耻”与随之而来的“愧”。因为这个一直压抑着我,而我沉默这么多年是我为什么写这本书的理由。这个必须说出来,终于说出来了。我累了,只有回忆能让我保持清醒。
回忆就像洋葱,每剥掉一层都会露出一些早已忘却的事情。层层剥落间,泪湿衣襟——格拉斯八十自白。
关于一个人的12岁到32岁的回忆
12岁那年,童年在但泽老城的炮火声中结束
17岁入伍被编入党卫军,未发一枪,受伤被俘
战后匮乏年代的三重饥饿:对食物,对女人,对艺术
杜塞尔多夫的酒吧,业余爵士手把搓衣板当乐器
柏林的空气,与一生至爱安娜相拥而舞到天明
万湖湖畔“四七社”,穿在身上的一笔诗歌奖金
无法兑现的许诺,带母亲去那“柠檬花开的南方”
巴黎的地下室,为第一部叙事作品找到了一句话,然后一章又一章
这就是《铁皮鼓》。
在回忆录《剥洋葱》中,格拉斯记叙了他从12岁到32岁的生活经历,共11章,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写起,一直写到他在巴黎的简陋条件下完成《铁皮鼓》。格拉斯声称12岁时战争的爆发,对他意味着童年的结束,此前的童年记忆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他在《铁皮鼓》之后的经历,已经为人们熟知,无需写入回忆录。
在书中,他一次次地诘问年轻的自己,一层一层地剥去记忆的外皮,尽管这是一个痛苦、艰难、浸满泪水的过程,因为格拉斯认为“必须为这本书找到一种形式,这是困难的。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自画像都有可能是骗人的——它们也经常是骗人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美化、戏剧化自己的经历,让它们一桩桩浓缩成轶事。我想,所有这一切一目了然,包括文学回忆录的坏名声。这就是‘洋葱’。在剥洋葱时,也就是在写作的时候,会一层皮一层皮地、一句一句地越来越明显,让人可以看出来,这下失踪者将会重新活过来。”
作者简介
君特·格拉斯:1927年生于但泽。作家、雕塑家、画家。当代德国最有影响的作家,文学创作涉及小说、诗歌、随笔,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称其以“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揭露被历史遗忘的面孔”。 译林版格拉斯作品:诗歌的战利品、汇集五十年来创作的86幅绘画和148首诗歌、蜗牛日记、纪实体文学作品、剥洋葱。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格拉斯访谈:我为什么在60年后打破沉默?
(摘自德国著名《法兰克福汇报》对格拉斯的采访)
汇报:您的回忆录取名《剥洋葱》,洋葱的寓意是什么?
格拉斯:我必须为这本书找到一种形式,这是困难的。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自画像
……
目录
第一章 层层叠叠洋葱皮
第二章 深藏不露
第三章 他的大名是“这事咱不干”
第四章 我如何学会了恐惧
第五章 请客吃饭
第六章 井上井下
第七章 第三种饥饿
第八章 我如何成了烟民
第九章 柏林的空气
第十章 癌症无声地袭来时
第十一章 我得到的新婚礼物
精彩书摘
十七岁,我接到入伍通知
一直不敢去想的事情,现在才成了事实,黑字白纸地放在面前签了名,填了日期盖了章:入伍通知。但是,那些预先印在上面的大写和小写字母都说了些什么?信笺上端的文字模模糊糊的。签名者的头衔也看不清,似乎他事后被撤了职。记忆平时是个话篓子,动不动就抖出几件轶事来,现在却只给我一张白纸。或者,是我自己不愿去解开刻在洋葱皮上的那些密码?
母亲不愿去火车站送儿子。个子比我小的她在客厅里拥抱我,在钢琴和落地大座钟之间哭成了个泪人:“你可得给我平平安安地回家……”
是父亲送的我。我们坐电车到了火车站,一路上默默无言。然后,他得为自己买一张站台票。他戴着绒帽,衣着整洁,看上去俨然是中产阶级。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到目前为止还能在战时保持平民身份的中年男人。
他坚持要替我提着纸板旅行箱。他,我的父亲,我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曾一直都想摆脱他,我曾认为两居室拥挤不堪和四家人合用厕所都得怪他,我曾想用希特勒青年团的佩刀杀了他,而且在脑海里已经杀了他好几次;他,我的父亲,有人以后会模仿他把情感变成鲜汤,我从来没有温柔地、经常只是在争吵中接近他;他享受生活,无忧无虑,容易上当,总是努力保持仪态端正,努力像他说的那样“一笔一划地写一手好字”;他以自己的标准来爱我,他天生就是个做丈夫的料,是太太嘴里的“小威”。这样的他,我的父亲,在火车猛烈地喷吐着蒸汽进站的此刻,就站在我的身边。
他,而不是我,脸上滚下了泪珠。他拥抱我,不,我要坚持说,是我拥抱了他。
或许不是这样,我们男子汉大丈夫只是握手道别?
我们节约用词,甚至是用词吝啬?“走好,孩子!”“再见,爸爸!”
火车开始驶出月台大厅时,他是否取下了头上的绒帽?他尴尬地用手捋平略显散乱的金发?
他挥动绒帽和我告别?或许他挥动的是那块手帕?在炎炎夏日,他总是把手帕四角打结当帽子戴,在我眼里可笑极了。
我也从敞开的车窗向他挥手告别,看着他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记得清清楚楚的是远处的背景,但泽城里林立的塔楼映在暮色苍茫的天幕上。我还记得当时听见近处卡塔琳娜教堂的钟声:“永远忠诚,永远正直,至死不渝,死而后已……”
格拉斯访谈:我为什么在60年后打破沉默?
(摘自德国著名《法兰克福汇报》对格拉斯的采访)
汇报:您的回忆录取名《剥洋葱》,洋葱的寓意是什么?
格拉斯:我必须为这本书找到一种形式,这是最困难的。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自画像都有可能是骗人的——它们也经常是骗人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美化、戏剧化自己的经历、让它们一桩桩浓缩成轶事。我想,所有这一切一目了然,包括文学回忆录的坏名声。这就是“洋葱”。在剥洋葱时,也就是在写作的时候,会一层皮一层皮地、一句一句地越来越明显,让人可以看出来,这下失踪者将会重新活过来。
汇报:创作回忆录的过程中,是什么支撑着您?
格拉斯:我不想讲这是一次艰难的分娩,但在动笔之前,我确实需要克服一些障碍,因为我原则上反对自传。许多自传都想告诉读者,一桩事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我想写得更坦率,因此形式对我很重要。
汇报:您的自传回溯到您的童年。可它不是始于您最早的回忆,而是始于战争的爆发,当时您12岁。您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个日期呢?
格拉斯:战争是中心和关键。它是我的童年开始结束的日期,因为随着战争的爆发,首次有来自外部的事物影响到我的家庭。在波兰邮局工作的舅舅一下子不见了,他不再来看望我们了,他的孩子们不再同我们玩耍了。后来听说,他被根据紧急状态法枪杀了。卡苏比的姨婆以前经常跟我们家来往,突然变得不受欢迎了。直到战争后期,姨婆才又来了,带来些农庄上的东西,来我们这里换煤油。由于物资匮乏,她在乡下买不到煤油。这样又有了家庭团结。但最初,我父亲只是机会主义地适应现实。
汇报:您没有能从中发掘的家庭档案吗?
格拉斯:作为流亡者的孩子———如今我都快80岁了,但还称自己是流亡者的孩子———我一无所有。我在书中指出,在波登湖畔或在纽伦堡长大的同事们还留有他们的学生成绩单和童年用过的各种东西。我什么都没有了,全没了,就剩下母亲保存下来的不多几张照片。因此我处于一种不利的形势中,但在讲述时,事实又证明这反而是有利的。
汇报:在那些遗失了的童年宝贝中,也包括您首部长篇小说的手稿。
格拉斯:对,那是一部历史小说,故事发生在13世纪,在那个空位时期,那个没有皇帝的可怕时期。当时有私设刑庭,施陶弗王国正走向没落,死神和魔鬼出洞了。但我不会节省我虚构出来的角色,第一章的结尾,他们全都死了。因此写不下去了。但我总算从中学到,以后处理角色时要精打细算。图拉?波克瑞夫克和奥斯卡?马策拉特在他们首次亮相时活了下来,因而可以重新出现在以后的书里。
汇报:您多次说过,直到巴尔杜?封?希拉赫在纽伦堡的认罪,您才相信德国人犯下了种族屠杀的罪行。现在您十分出人预料地提到,您曾经是武装党卫军的成员。为什么直到现在才讲?
格拉斯:这事令我心情沉重。我这么多年来的沉默是我写作本书的原因之一。这事必须讲出来,终于讲出来了。
汇报:您肯定是到了部队才发现自己所遭遇的事情(进了武装党卫军)?或者您从征兵令上就能看出来呢?
格拉斯:这一点不清楚,因为我不肯定事情是怎样的。从征兵令、从信头、从签署者的级别就能认出来吗?还是我到了德累斯顿后才发觉的?我记不清了。
汇报:您当时跟战友们谈论过参加武装党卫军意味着什么吗?当时年轻人聚集到一起会谈论这个话题吗?
格拉斯:军队里的情形就跟我书里描写的一样——操练。没有别的。当时只想怎么能躲过去。我给自己搞到了黄疸病的证明,可这只够请几个星期的假。然后又是艰苦的操练和不充分的老式枪械训练——无论如何必须将它们写下来。
汇报:您本来不必写的,没人能强迫您写。
格拉斯:我这么做,是我自个儿的强迫。
汇报:您为什么自愿报名参加国防军?
格拉斯:一开始,我主要是为了出去,离开困境,离开家庭。我要结束这一切,因此自愿报名了。这也是一桩奇怪的事。我报了名,大概是15岁,事后忘记了实际情形。跟我同年出生的人有许多都是这样的。我们参加了青年义务劳动军,一年之后,征兵令突然摆在我的桌上。后来我可能来到德累斯顿之后,才发现那是武装党卫军。
汇报:您因此有负罪感吗?
格拉斯:当时吗?没有。后来,这种负罪感成了耻辱压迫着我。对于我来说,它始终和一个问题联系在一起———你当时能够认识到你会遇上的事情吗?
汇报:您是同代人中首先讲出自己是易受诱骗的人之一,您对待德国历史一直很坦率。为此您经常受到责骂。
格拉斯:是的,我们至今都有那许多抵抗战士,让人奇怪希特勒怎么能够上台。
但我还想回过头来再谈谈1950年代,向您解释一下我写《铁皮鼓》的动机。
1945年之前发生的事情被视为全面的崩溃,而不仅仅是无条件投降。简单地说,像是德国天黑了,好像可怜的德意志民族被一群黑社会绑架了。不是这样的。幼时,我亲身经历了光天化日下发生的一切,而且是既兴奋又欣赏,当然也是受了诱惑,这是肯定的。说到年轻人,很多很多的人都很兴奋。我想检查这一兴奋及其原因所在,在我写作《铁皮鼓》时就是这样,现在也是,在半个世纪之后,在我的新书里。(朱刘华节译)
前言/序言
《剥洋葱》:一段穿越历史迷雾与灵魂深处的寻根之旅 君特·格拉斯,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以其《铁皮鼓》、《猫与鼠》、《但泽三部曲》等杰出作品,在世界文坛上刻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剥洋葱》(Halbes-Zwiebel)——他的回忆录,则如同一幅宏大而细致的自画像,将读者引向一个比他小说世界更为真实、也更为残酷的内心深处。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过往岁月的简单梳理,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一场对历史与记忆的艰难剥离,一次对身处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沉思。 历史的回响与个体的不安 《剥洋葱》的开篇,便将我们置于一个充满历史阴影的德意志。格拉斯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恰好是二十世纪德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纳粹崛起与覆灭、东西分裂与统一的动荡年代。他的回忆,如同一面破碎的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复杂与矛盾。他毫不回避地触及了自己作为一名少年兵的经历,那段被历史洪流裹挟的经历,至今仍在他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他不是在为自己的过去辩护,而是在竭力理解,那个时代是如何塑造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又是如何让个体在历史的巨浪中,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 书中,他对于童年时光的描绘,充满了诗意的细节,那些在但泽(今格但斯克)的街巷中奔跑的少年,那些在二战炮火中惊恐躲藏的场景,那些对童年期盼与幻灭的真实写照,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个体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渺小与无力。但格拉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让历史的沉重压垮他的叙事,反而将其化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力量。他用其标志性的、充满象征意义的语言,将个人经历与集体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个民族如何在历史的伤痛中艰难前行,又如何在记忆的迷雾中寻找出路。 “洋葱”的多层隐喻:揭示内心的复杂与多义 “剥洋葱”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格拉斯选择这个意象,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引发一层层剥离的动作,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他试图一层层揭开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那些被隐藏、被遗忘、甚至是被刻意回避的记忆与情感。他坦陈自己性格中的矛盾与冲突,那些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爱与恨在他内心的纠缠。 他回忆了自己早年的生活,从贫困的童年,到青年时期的漂泊,再到成为一名作家后的名声显赫,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挣扎。他毫不掩饰自己与家人、与朋友、与恋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那些爱恨交织的情感,那些曾让他备受煎熬的过往,都被他一丝不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剥去的是一层层自我保护的伪装,是将内心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袒露出来,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与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灵魂对话。 书中的“洋葱”也象征着记忆的多层性。记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被重新塑造与解读。格拉斯在回忆中,不断地回到过去的某个瞬间,用现在的视角去审视,用现在的理解去解释,这种反复的“剥离”过程,正是他试图在记忆的泥沼中,寻找真实与意义的努力。他知道,记忆本身就是一种解读,一种构建,而他所做的,就是尽力将这种解读与构建的过程,透明化,让读者能够一同参与到这场对过往的挖掘之中。 艺术与生活的交融:对创作冲动的源泉的追溯 格拉斯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回忆录中也充满了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他追溯了自己最初的艺术冲动,那些在战火纷飞年代,对艺术的渴望如何成为他精神的避难所。他回忆了自己早年学习雕塑、绘画的经历,那些对线条、对色彩、对形式的探索,为他日后成为一名文字巨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深信,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对生命最深刻的体验与表达。他笔下的那些经典形象,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都源于他对生活最敏锐的观察与最深刻的洞察。在《剥洋葱》中,他将自己如何从视觉艺术转向文学创作的过程,那些灵感的闪现,那些艰难的探索,那些对语言的打磨,都娓娓道来。他让我们看到,一位伟大的作家,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在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中,在对生活永不枯竭的好奇与热情中,逐渐形成的。 他对于自己作品的创作理念,对于文学的责任,对于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角色,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认为,艺术应当是批判性的,应当是能够触及社会痛点的,应当是能够引发人们反思的。他用自己的作品,践行着这一理念,而他的回忆录,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母语”情结与流亡者的视角 格拉斯的文学创作,始终与他的“母语”——德语,紧密相连。他在回忆录中,对德语的精妙运用,对词语的敏感,对句子结构的考究,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语言大师的风范。他深知,语言是承载文化与历史的载体,而他,则用德语,去记录一个民族的创伤与希望,去表达一个时代的困惑与挣扎。 同时,他也曾长期旅居国外,他的视角,也因此带有了流亡者的特有的敏感与疏离。他以一种既亲近又疏远的距离,审视着自己的故土,审视着德国的社会与文化。这种视角,让他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偏颇,更深刻地理解民族性的复杂,也更能超脱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去进行更广阔的思考。 真诚与勇气:文学的最高境界 《剥洋葱》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其毫不掩饰的真诚与惊人的勇气。格拉斯敢于直面自己性格中的阴暗面,敢于承认自己在历史中的模糊地带,敢于袒露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痛苦。这种近乎自我鞭挞的坦诚,并非为了博取同情,而是为了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和解。 他明白,真正的文学,应当是对生命最真实的呈现,是对人性最深刻的挖掘。而这一切,都需要以无比的勇气为前提。他用《剥洋葱》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一个充满谎言与虚饰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对真实的坚守,如何在一个充满迷雾与困惑的时代,勇敢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结语 《剥洋葱》并非一本轻松的书,它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理解,去品味,去思考。它如同洋葱的层层剥离,有时会令人流泪,但每一次的剥离,都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都让我们对人生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 格拉斯用他一生积累的智慧与才华,为我们留下了这份宝贵的财富。阅读《剥洋葱》,就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一场关于生命、关于历史、关于我们自身存在的深刻的对话。它让我们反思,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是怎样被塑造的;在记忆的迷宫里,我们是如何前行的;在灵魂的深处,我们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而最终,当我们一同剥开这层层“洋葱”,或许会收获的,是更清醒的自我认知,以及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