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部引发的伟大创新往往是颠覆性的,对个人和组织自身而言,寻求创新往往要从内部寻找突破点,刀刃向内,实现自我革命。如何从个人和组织的内部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打破传统规则的桎梏?
作者在书中提出“八个突破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帮助个人、团队及更大规模的社会系统向内探究自身的无形力量,达成完整的系统观以求变化、发展和转型,让人们连接到那些更广阔、更深入的内在和外在资源。资源的拓展以及自我认知的提高,唤起人们的意识延展,带领人们进入全新的未知世界。这八个突破性问题是:
东方 我的独特使命是什么?
东南 如何释放当下这一刻的魔力?
南方 如何放胆进入不确定?
西南 如何专注于我的起心动念?
西方 如何支持个人成长?
西北 如何学习窥见无形之物?
北方 如何将我的天赋回馈?
东北 如何保持自身能量的清澈明亮?
这八个突破性问题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激励创新轮”的实践方法,用古老的方式带领人们探查生命中不同的能量状态。激励创新轮采用罗盘的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代表一种能量智慧。能量存在于广袤的宇宙中,也存在于渺小的人体内,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宇宙。
沿着这八个突破性问题引导的方向,领导者和变革者必能找到释放其团队和组织的创造性潜能的方法。
本书的宗旨是促进人们自身的激励与创新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洞察领悟的能力;帮助人们寻找到将洞见转化为创新形式的途径,以此点燃周围人的灵感,让整个组织形成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正能量场,实现从内部带动的创新。
尼克.尤德尔
尼克.尤德尔(Nick Udall)博士现任nowhere公司CEO,兼世界经济论坛的新领导力模式全球议程委员会的联合创始人、前主席。从23岁起,他开始世界各地的企业高管一起工作至今。尼克曾获得产品设计专业的学士学位、意识和创新专业的博士学位,他专注于用催化的方式和企业家及高层管理团队一起工作。
尼克.特纳
尼克?特纳(Nic Turner)是nowhere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在过去的30多年里,尼克所专注的系统排列、激励创新轮和创新领导力的独特实践,在全世界很多组织内部得到广泛采用。
不仅管理需要静下心来,稳扎稳打,扎硬营,打呆仗,创新同样需要安静的人文环境和宁静的内心世界。与之相比,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国人,实在是太爱热闹了。这种文化骤遇到互联网,很多人更是变本加厉,不知涯畔了。创新从来就是“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聚光灯和麦克风下,产生不了伟大的创新。《向内创新》这阵“西风”来的正是时候,给我们带来一场及时雨。雨过天青,尘埃落地,灵性生长,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关注创新的真正本质。
—— 肖知兴 著名管理学者,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
《向内创新》为读者的思维和行动开启了一条全新的途径,阐述了重塑传统制度的指导原则,这正是时代所呼唤的。另外,它将激发灵感的新思维与脚踏实地实现真正的组织变革真正结合起来。
—— 威廉·艾萨克斯 MIT斯隆商学院教授
《对话和团体思考》(Dialogue and The Art of Thinking Together)作者
《向内创新》介绍了个人领域和专业领域方面那些不为人知而又意义重大的突破之道,可以快速帮助我们提升自我。
—— 杰米·卡托 创意设计师、获得格莱美奖提名的概念乐队1 Giant Leap成员
《向内创新》就好比是一出神秘的戏剧,神秘莫测,但又无孔不入。本书给你带来了全面的触动……它考验你,推动你,解构你,重构你。但是它有多大的魔力,取决于你。
—— 马丁·格里菲思 英国政府公司、企业与监管改革部服务转型总监
目录
中文版序
上篇 释放我的创造性潜能
欢迎各位
做出选择
激励创新实践轮
开篇 ‖7
我们的探寻 ‖10
一本有关突破性问题的书 ‖13
激励创新 ‖15
激励创新轮 ‖20
如何使用激励创新轮 ‖25
八个突破性问题
东方 我的独特使命是什么 ‖32
东南 如何释放当下这一刻的魔力 ‖52
南方 如何放胆进入不确定 ‖72
西南 如何专注于我的起心动念 ‖92
西方 如何支持个人成长 ‖112
西北 如何学习窥见无形之物 ‖132
北方 如何将我的天赋回馈 ‖152
东北 如何保持自身能量的清澈明亮 ‖170
让实践鲜活起来
站在我的能量圈中心 ‖190
当下之道 ‖196
下篇 释放我们的创造性潜能
欢迎各位
做出选择
激励创新艺术轮
开篇 ‖209
我们的探寻 ‖212
一本关于突破性问题的书 ‖215
激励创新 ‖217
激励创新轮 ‖222
如何使用激励创新轮 ‖227
八个突破性问题
东方 我们的独特使命是什么 ‖234
东南 如何释放当下这一刻的魔力 ‖254
南方 如何放胆进入不确定 ‖272
西南 如何专注于我们的起心动念 ‖292
西方 如何支持我们的成长 ‖312
西北 如何学习窥见无形之物 ‖332
北方 如何将我们的天赋回馈 ‖352
东北 如何保持我们的能量清澈明亮 ‖372
让实践鲜活起来
站在我们的能量圈中心 ‖394
当下之道 ‖400
中文版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我的青年时代,我花了十年旅行和研究不同的智慧传统,特别是在印度、希腊和美国。在30多岁的时候,我回到了英国,和妻子组建了家庭。那时候,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我面临着一个艰巨的挑战,这个挑战便是如何以符合我的意识修行的方式来谋生。
通过一系列幸运的意外,我发现我的冥想实践和格式塔的研究有助于帮助人们更全然地、富有创造性地一起工作。我甚至发现,在商业领域有一个名称来形容这样的工作——“组织发展”。我找到一种谋生方式,在支持家人的同时,能继续扩展帮助他人的能力,特别是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这个发现对于我来说,如同沙漠中的旅行者获得了甘泉,我欣喜若狂,尽情畅饮。
在为英国一些大企业工作时,我能够培训世界领先的组织发展顾问,并在关键的战略议题上和他们进行合作。1995年,就像本书开篇所描述的,我成为两位美国印第安智慧守护者Rainbow Hawk 和Wind Eagle的学徒。在印第安的文化传统中,他们视自己为自然世界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于它。基于这样的文化传统的启发,我开展了一套发展组织智慧的实践方法。我的工作让我能够将这种做法转化为实用工具以符合人性,从而以可持续的方式来帮助开发创新战略和创新文化。
我和本书的共同作者尼克·尤德尔(Nick Udall)一起工作,专注于发展这套做法。我们将公司取名为“nowhere”,因为在当下,“now”(现在)和“here”(这里)是获得突破的入口。在之后的12年中,nowhere开始与优秀的领导者和卓越的企业一起合作。从英国开始,然后发展到世界各地。在组织里和领导一起进行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发展和完善这些实践与做法。可以说,nowhere的做法是活的实践,而非一个理论!
2008年,本书英文版出版,随之而来的一些领导者和变革者关于此书的反馈都很相似。“这些感觉是我正在寻找的东西,但关于如何应用,我需要帮助,只是阅读书本身还不够。”
为了回应大家的反馈,在2010年,我们基于本书开发了一个名为“八个问题”的培训项目。该项目希望能够为领导者和变革者提供能够释放其团队、部门和组织的创造性潜能的方法和实践。2011年,王冬梅、商海芳、朱晓平和刘媛芳邀请我们到中国开设“八个问题”课程。我们非常感谢他们所做的大量工作,鼓励人们探索这种做法。第一次的培训聚集了一群非常棒的人,其中有一位便是当时阿里巴巴集团的组织发展负责人王民明。他立即认识到这种做法可以在阿里巴巴应用,他促成了我和马云、彭蕾(当时是阿里巴巴集团的首席人才官)的会面。我们有幸和阿里巴巴分享这种做法,从2011年持续至今。通过参加过“八个问题”的人们的实践,nowhere的实践已经在中国的企业中得到应用。这项工作也得到了由刘媛芳领导的nowhere中国团队的支持。
2014年,nowhere的CEO尼克·尤德尔出版的《驾驭创新过山车》(Riding the Creative rollercoaster)一书,就是建立在本书的基础上,同时积累了我们过去几年的经验。真的很希望这本书也被翻译,让更多的中国朋友有机会读到。
尼克和我很高兴本书中文版的面世,并希望其中提及的实践及做法对新一代的领导者有帮助。也特别感谢任尚德和郭风华为本书做的翻译工作,以及刘媛芳为本书进行的审校工作。
尼克·特纳(Nic Turner)
英国德比郡
2017年2月
《向内创新:如何释放你的创造性潜能》这个书名,让我想到了一种“反向操作”的创新思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习惯于向外获取信息、寻求灵感,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向内”。这让我非常好奇。我设想,它可能不会教你如何去搜集大量的市场数据,或者模仿别人的成功案例,而是会引导你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发掘那些被忽略的、独一无二的视角。我可能会在书中看到关于如何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如何捕捉那些微妙的情感和体验,以及如何将这些内在的感悟转化为独特的创意。我也会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跳出框架”的练习,帮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我期待它能给我一种全新的启发,让我明白,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对自身更深刻的理解,以及对世界更独特的感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一种更加自信、更加独立的创新风格,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向内创新:如何释放你的创造性潜能》,我当初会买它,纯粹是因为被封面上那句“向内创新”四个字吸引住了。说实话,我这个人一向不太相信“灵感如神助”之类的说法,总觉得创新这玩意儿,多少得有点儿功底,点儿悟性。但这本书的名字,却给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仿佛在说,真正强大的创新,不是向外寻找,而是向内挖掘。我当时就好奇,这种“向内”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一种冥想?还是一种潜意识的探索?亦或是某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我一直对自己的创造力感到有些…嗯,不够用。平时工作上也需要一些新想法,但往往脑袋里空空如也,只能翻翻旧资料,拼拼凑凑。所以,我迫切地希望找到一种方法,能让我突破这种瓶颈,真正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意。这本书的副标题“如何释放你的创造性潜能”更是直击痛点,让我觉得它或许能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导,而不是那些空泛的鸡汤。我甚至想象,这本书可能会讲一些关于大脑潜能开发、思维训练的科学原理,或者是一些我从未听过的、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我真的很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认识,让我看到创造力的另一面,一种更加内在、更加深刻的可能性。
评分我之所以会对《向内创新:如何释放你的创造性潜能》这本书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近年来对“内在驱动力”这个概念的关注。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并非是能力不足,而是内在的能量没有被激活。很多励志类的书籍,总是强调外部的学习和竞争,但这本书的“向内创新”,却给我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我设想,它可能会引导我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兴趣点,以及那些真正能让我产生热情的事物。我期待它能告诉我,如何从这些内在的源泉中汲取能量,并将之转化为创新的动力。或许,它会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隐藏的才能,并且学会如何将这些才能与实际的创新需求相结合。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些关于个人成长、自我探索的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让我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并且找到那把打开创造力之门的钥匙。我渴望的,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技巧。
评分刚拿到《向内创新:如何释放你的创造性潜能》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略带怀疑的态度去翻阅的。我总觉得,那些谈论“创造力”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充斥着我听不懂的术语;要么过于空泛,讲一堆道理却抓不住重点。我更像是一个务实的人,希望读到的东西是能落地的,能真正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的。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很吸引人,但“向内创新”这个概念,我一开始觉得有点飘忽。我心想,难道是让我去闭门思过,然后灵感就自己冒出来吗?(笑)我更倾向于相信,创新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练习来提升的。所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比如,它会不会分享一些打破思维定势的方法?会不会介绍一些能够激发联想的技巧?会不会指导我如何更好地观察和感知周围的世界,从而从中发现新的可能性?我脑海里设想的,是那种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提供实践指导的读物,能够帮助我一点点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创造力体系。我希望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本能陪伴我长期成长的良师益友。
评分说实话,《向内创新:如何释放你的创造性潜能》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到了很多关于“顿悟”的时刻。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那种循序渐进的改进,而是一种突然的、灵光乍现的突破。而这种突破,似乎很多时候都来自于内心深处,而不是外部的刺激。所以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向内创新”这个概念。它会不会探讨那些伟大的发明家、艺术家,他们是如何在寂静中找到灵感的?它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进入“心流”状态的技巧,因为我总觉得,在那种完全投入的状态下,人的创造力会达到顶峰。我也会思考,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一些哲学层面的东西,比如关于自我认知、关于潜意识的力量。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好点子,而有时候,在放松的时候,反而会有奇思妙想。我脑海里浮现的,是那些关于禅修、关于冥想,甚至是一些古老东方智慧的书籍,它们都强调内观和自省。我期待这本书能将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一种可以被普通人理解和实践的方法。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案例新颖,分析透彻,可读性强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呢,太累了
评分很有启发的一本书,值得收藏!
评分很好,可以不错。
评分好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呢,太累了
评分不太好评价!也许需要反复读几遍吧!和作者频道不一致!道理上没有什么问题,也许是思维方式或者逻辑不同。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