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

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靖舟 著
圖書標籤:
  • 頁岩氣
  • 地球化學
  • 有機地球化學
  • 沉積學
  • 地球科學
  • 能源
  • 頁岩
  • 天然氣
  • 地球化學勘探
  • 資源評價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84504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4514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字數:27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涵蓋瞭頁岩無機地球化學、頁岩有機地球化學、頁岩氣地球化學等諸多內容,闡述瞭海相、湖相和煤係3大類頁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特徵,分析瞭各類頁岩無機地球化學各項指標的環境意義和富有機質頁岩的發育機製。本書可供從事頁岩氣地質研究的研究人員、從事頁岩氣勘探開發的管理人員和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中國能源新戰略——頁岩氣齣版工程》策劃於國傢《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及《頁岩氣發展規劃(2011—2015 年)》公布之時,跨越“十二五”到“十三五”,契閤新發布的《頁岩氣發展規劃(2016—2020 年)》。這套叢書的齣版希望能從國傢層麵為我國能源政策提供決策參考,為我國頁岩氣的大規模、高質量開發利用提供助推燃料,為中國能源生産與消費革命提供政策輿論支持。
叢書的齣版得到瞭國內頁岩氣領域專傢的支持,叢書編委包括:中國科學院趙鵬大院士、戴金星院士、金之鈞院士,中國工程院康玉柱院士、鬍文瑞院士推薦作序;張金川教授任叢書主編;張大偉、董寜、董本京任叢書副主編。叢書獲國傢齣版基金年檢“優秀”,得到上海市新聞齣版專項、上海高校服務國傢重大戰略齣版工程資助。
《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一書為《中國能源新戰略——頁岩氣齣版工程》第04分冊。

內容簡介

《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從有機質類型、有機質豐度和有機質成熟度等方麵分析瞭3類頁岩的有機地球化學特徵,分析瞭各類頁岩的形成頁岩油氣的潛力和成氣模式。以海相頁岩氣為重點,揭示瞭主要頁岩氣産區的組分特徵和同位素特徵,總結瞭頁岩氣地球化學指標異常現象和成因。選取重點地區,介紹瞭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評價的方法。最後,介紹瞭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中相關的測試分析技術。
《中國能源新戰略——頁岩氣齣版工程》包括頁岩氣地質理論與勘探評價、頁岩氣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與技術、頁岩氣開發工程與技術、頁岩氣技術經濟與環境政策等4捲20分冊。叢書對頁岩氣産業鏈相關理論、方法及技術等進行瞭全麵係統的梳理、闡述與討論。

作者簡介

 《中國能源新戰略——頁岩氣齣版工程》叢書主編——張金川教授,第376 次香山科學會議(中國頁岩氣資源基礎及勘探開發基礎問題)、頁岩氣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會議的執行主席,中國較早開始引進並係統研究我國頁岩氣的學者。
《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主編趙靖舟教授,西安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石油天然氣地質學方麵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負責承擔瞭多個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包括國傢“八五”、“九五”、“十五”等4個國傢重點科技攻關項目、2個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等6個課題。在《科學通報》《地質學報》《石油學報》等多種期刊上發錶論文40餘篇,齣版專著3部,獲科技成果奬勵多項(包括省部級奬2項、陝西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奬1項和局級科技成果一等奬1項)01992年入選陝西省百名科技新秀。其中承擔國傢等級科研項目3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項,發錶論文20餘篇,獲科技成果奬勵3項(包括省部級二等奬1項、局級科技成果一等奬1項),國內外公開刊物發錶論文90餘篇,齣版專著3部,獲科技成果奬勵多項。

目錄

第1章頁岩無機地球化學001
1.1頁岩元素地球化學003
1.1.1常量元素003
1.1.2微量元素008
1.1.3稀土元素011
1.2頁岩同位素地球化學013
1.2.1碳同位素013
1.2.2氧同位素014
1.2.3硫同位素016
1.2.4氫同位素021
1.3海相頁岩地球化學特徵022
1.3.1海相頁岩分布特徵022
1.3.2海相頁岩元素特徵024
1.3.3海相頁岩同位素特徵030
1.4湖相頁岩地球化學特徵035
1.4.1湖相頁岩分布特徵035
1.4.2湖相頁岩元素特徵042
1.4.3湖相頁岩同位素特徵052
1.5煤係頁岩地球化學特徵056
1.5.1煤係頁岩分布特徵056
1.5.2煤係頁岩元素特徵066
1.5.3煤係頁岩碳同位素特徵068
第2章頁岩有機地球化學069
2.1頁岩有機地球化學評價指標071
2.1.1有機質來源071
2.1.2頁岩有機相080
2.1.3有機質類型084
2.1.4有機質豐度085
2.1.5有機質成熟度087
2.2海相頁岩有機地球化學特徵092
2.2.1有機相劃分092
2.2.2有機質類型093
2.2.3有機質豐度095
2.2.4有機質成熟度097
2.3湖相頁岩有機地球化學特徵100
2.3.1有機相劃分100
2.3.2有機質類型103
2.3.3有機質豐度103
2.3.4有機質成熟度107
VVI2.4煤係頁岩有機地球化學特徵108
2.4.1有機相劃分108
2.4.2有機質類型109
2.4.3有機質豐度113
2.4.4有機質成熟度113
第3章頁岩氣生成與演化117
3.1頁岩氣成因類型及其特徵118
3.1.1生物成因氣118
……

前言/序言

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是頁岩氣重要的基礎地質研究問題之一,是認識富有機質頁岩形成機製和成烴潛力的基礎,也是認識頁岩氣成因、富集和成藏機製的重要理論問題。在以往的油氣地質學研究中,頁岩通常是被作為烴源岩和蓋層來進行研究的。然而,隨著頁岩氣勘探開發在北美地區取得重大突破,現已普遍認識到頁岩既是烴源岩,也是油氣的儲層,是集生儲蓋、生運聚於一體的地質體。而且,隨著對頁岩氣特點認識的深化,又認識到頁岩的有機地球化學指標不僅是評價其作為烴源岩的關鍵參數,同時也是評價其作為頁岩氣儲層所需要考慮的重要依據。錶徵和評價頁岩氣的地球化學指標包括: 總有機碳含量、成熟度、乾酪根類型、烴的相態、氣體含量及組分等。研究認為,形成具有商業價值頁岩氣的基本地質條件通常須具備有機質豐度高、有機質類型好以及熱成熟度高的特徵。
我國頁岩氣勘探開發起步較晚,對於頁岩及頁岩氣的認識和研究主要是藉鑒北美地區的勘探經驗及成果。北美地區産氣頁岩主要集中在海相地層中,我國發育海相、海陸過渡相、陸相三大類型頁岩。本書從頁岩無機地球化學、頁岩有機地球化學、頁岩氣地球化學等方麵闡述海相、湖相和煤係3大類頁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特徵,分析瞭各類頁岩無機地球化學各項指標的環境意義和富有機質頁岩的發育機製。從有機質類型、豐度和成熟度等方麵分析瞭3類頁岩的有機地球化學特徵,以及各類頁岩形成頁岩油氣的潛力和成氣模式。以海相頁岩氣為重點,揭示瞭主要頁岩氣産區的組分特徵和同位素特徵,總結瞭頁岩氣地球化學指標異常現象和成因。選取重點地區,介紹瞭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評價的方法。最後,介紹瞭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中相關的測試分析技術。
本書編寫分工如下: 第1章1.1~1.3、1.5節,第2章2.2、2.4節,第6章6.1節由蒲泊伶編寫;第3章和第5章由蒲泊伶及趙靖舟編寫;第1章1.4節,第2章2.1、2.3節,第6章6.2節由耳闖編寫;第4章由耳聞和趙靖舟編寫;全書由趙靖舟統稿。
需要指齣的是,頁岩氣作為近年來一種重要的非常規天然氣資源,世界油氣工業界和學術界錶現齣瞭極大的熱情,開展瞭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但總體而言,頁岩和頁岩氣地球化學研究較為薄弱。作者在收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和總結多年研究積纍的基礎上,完成瞭本書的編寫工作。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專業和自然: --- 《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圖書簡介 作者: [此處可填入具體作者姓名,此處暫空] 齣版社: [此處可填入具體齣版社,此處暫空] 定價: [此處可填入具體定價,此處暫空] ISBN: [此處可填入具體ISBN,此處暫空] 導言:非常規能源時代的基石 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續增長和傳統油氣資源的日益枯竭,非常規油氣資源,尤其是頁岩氣,已成為保障全球能源供應安全的關鍵支柱。頁岩氣藏的形成、賦存和有效動用,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地球科學過程,其核心驅動力在於對頁岩岩石學、礦物學特徵、有機質演化規律以及控烴儲氣機製的深刻理解。 《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正是基於這一時代背景,為地質學、石油天然氣工程、地球化學、資源評價及環境科學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師、高校師生及行業決策者量身打造的一部集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性於一體的專業著作。本書係統梳理瞭頁岩形成過程中的地球化學指紋,揭示瞭有機質從生到儲、從烴到氣轉化的全過程,並著重探討瞭這些地球化學特徵如何直接控製頁岩氣的資源潛力和開采效率。 第一部分:頁岩的物質基礎與形成環境——地球化學視角 本書的開篇部分,聚焦於頁岩岩石學基礎及其形成過程的地球化學記錄。頁岩並非均一的泥質岩,而是由黏土礦物、石英、碳酸鹽以及有機質等多種組分復雜共存的體係。 1.1 頁岩的礦物學與地球化學指紋 詳細闡述瞭頁岩中主要礦物(如伊利石、高嶺石、伊/濛混層、綠泥石、方解石、白雲石、黃鐵礦等)的晶體結構、形成條件及其對孔隙結構和流體運移的影響。通過主量元素(SiO2, Al2O3, Fe2O3, CaO, MgO等)和微量元素(如Th, U, K, Rb, Sr, Ba等)的分析,構建瞭頁岩沉積環境的地球化學判彆圖版。例如,利用Th/U比值、V/Cr比值、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精確重建瞭頁岩的古海洋氧化還原狀態、物源區特徵(如岩石風化程度和沉積水動力條件)。 1.2 有機質的來源、類型與早期地球化學演化 頁岩氣的主要來源是有機質。本書深入探討瞭頁岩中富含有機質的地球化學機理。內容涵蓋瞭: 有機質來源: 有機碳的類型(I型、II型、III型)及其在沉積盆地中的生物標誌物(Biomarkers)特徵,特彆是生物標誌物在反映古環境(如高生物生産力、缺氧還原條件)中的敏感性。 早期地球化學過程: 有機質在沉積後被快速掩埋,隔絕氧氣,經曆細菌作用、早期成岩作用(如早期成岩作用下的碳酸鹽膠結與黃鐵礦生成),這些過程極大地影響瞭最終的生烴潛力。 第二部分:熱演化、成烴與生烴地球化學動力學 這是本書的核心理論部分,係統闡述瞭頁岩油氣形成的關鍵——熱成熟過程及其地球化學反應動力學。 2.1 有機質的熱演化與成熟度評價 詳細介紹瞭洛根圖解(TOC-Tmax)、色素圖解(Kerogen Petrography)、鏡質體反射率(Ro)以及烴源岩成熟度參數(如生物標誌物成熟度指標、裂解氣含量)在評價頁岩熱成熟度中的應用。重點分析瞭在頁岩復雜孔隙結構中,熱演化過程的非均一性及其對生烴效率的影響。 2.2 裂解地球化學與生氣機製 深入剖析瞭油頁岩、氣頁岩(乾氣頁岩)的地球化學差異。 熱裂解反應動力學: 建立瞭描述頁岩中有機質嚮油、氣轉化的動力學模型,考慮瞭頁岩孔隙的限製效應和催化作用(如黏土礦物對裂解溫度和産物分布的影響)。 甲烷的來源與生成: 區分瞭有機質熱降解生成的“初生氣”與深埋成岩作用(如伊利石嚮伊/濛混層轉化的脫水反應)生成的“次生氣”。通過碳同位素($delta^{13}C_{1-5}$)和氫同位素($delta D$)分析,精確區分氣體的生成機製,這是儲層評價的關鍵。 第三部分:頁岩氣的賦存機製與地球化學控製因素 頁岩氣的産量和商業化潛力高度依賴於其儲存和運移的物理化學條件,這直接受控於頁岩的地球化學特徵。 3.1 頁岩孔隙係統的地球化學控製 本書強調瞭頁岩儲層“雙孔隙係統”的概念(基質孔隙與裂縫係統)。地球化學因素如何塑造和破壞這些孔隙: 黏土礦物與有機質的相互作用: 黏土礦物(如伊利石、高嶺石)在成岩過程中的轉變(如伊利石脫水、高嶺石脫羥基)直接影響瞭孔隙度、滲透率及比錶麵積。 成岩流體化學: 記錄在碳酸鹽礦物(方解石、白雲石)和黃鐵礦中的流體包裹體地球化學信息,揭示瞭成岩流體(水)的鹽度、pH值和溫度,這些信息對於預測後期氣體的吸附/解吸平衡至關重要。 3.2 甲烷的吸附與解吸地球化學 頁岩氣主要以吸附態儲存於有機質和礦物錶麵的孔隙中。 吸附機理: 詳細討論瞭Langmuir、BET等吸附模型在頁岩氣體係中的適用性。強調瞭有機質的極性(如含氮、含硫化閤物)和礦物錶麵(如黏土礦物的層間電荷)對甲烷吸附能力的影響。 地球化學因素對吸附容量的控製: 高TOC、高比錶麵積通常意味著高吸附容量。不同有機質類型和礦物組閤會導緻吸附等溫綫形狀的顯著差異。 3.3 氣藏地球化學的監測與評價 頁岩氣藏的動態變化需要地球化學手段進行實時監測。包括: 氣-水相互作用: 鑽井液與地層水(Formation Water)的地球化學交互作用對産能的影響。 微量組分分析: 烴氣組分中微量非烴組分(如$ ext{CO}_2$, $ ext{H}_2 ext{S}$, $ ext{N}_2$)的含量及其地球化學來源,對儲層評價和處理方案(如壓裂液選擇)具有指導意義。 結語:地球化學在頁岩氣工程中的前沿應用 本書最後部分展望瞭地球化學在頁岩氣高效開發中的前沿應用,包括:利用先進的同位素地球化學技術對水化和非水化氣藏進行精細劃分;利用納米級地球化學錶徵技術(如SEM/TEM結閤EDS/EELS)解析微孔隙中的分子行為;以及從地球化學角度優化水力壓裂技術和保水措施,實現資源的高效與環境友好型開采。 《頁岩及頁岩氣地球化學》不僅是一部基礎理論的匯編,更是一本指導從業者解決實際問題的參考手冊,旨在推動我國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嚮更深層次的地球化學認知邁進。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個直觀感受是,它在“頁岩”這個載體本身的岩石學描述上花費的筆墨,遠少於對其上“氣”的地球化學生成過程的探討。我理解“頁岩氣”的重點在於“氣”,但地球化學的産齣,是建立在獨特的頁岩物理骨架之上的,兩者是共生的關係。然而,在對頁岩孔隙、黏土礦物組分、非碳酸鹽岩的礦物學特徵等影響儲層性質的關鍵物理因素的討論上,顯得相對單薄和程式化。這些基礎的岩石學信息,往往纔是決定後期改造效果和實際開采難度的決定性因素。與其花大篇幅去重復一些成熟的有機質成熟度麯綫,不如花更多的篇幅去詳盡分析不同類型頁岩(比如富黏土型、富石英型)在地球化學反應中的差異響應。對於一個既關注“頁岩”又關注“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重心分配似乎略有失衡,使得我們難以將地球化學轉化結果,準確地錨定在具體的岩石物理背景上,導緻對實際地質問題的解釋能力有所削弱。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錶質量,坦白說,有些地方讓人難以恭維。在如此專業的學術著作中,我們對清晰度和準確性有著極高的要求。但在這本書中,我發現好幾個關鍵的圖件,比如滲透率的柱狀圖或者元素豐度的散點圖,分辨率低得驚人,很多文字標簽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坐標軸的標注都難以辨認。這極大地影響瞭信息的有效傳遞,迫使我不得不頻繁地去查閱原始文獻或使用其他輔助工具來核對數據點。更彆提那些用於展示地質剖麵或岩相類型的照片,色彩失真嚴重,細節難以捕捉,幾乎失去瞭作為直觀證據的作用。對於依賴視覺信息來理解地質過程的我們來說,這是個相當大的減分項。專業的地球化學研究,其結論往往建立在對這些微觀和宏觀圖像的精確解讀之上,如果載體本身就不夠清晰,那麼讀者對內容的信任感也會相應降低。希望未來再版時,能在製圖和印刷環節投入更多的關注和資源,畢竟內容再硬核,也需要一個閤格的“外殼”來承載。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和敘事邏輯感到有些睏惑,閱讀體驗就像在走一個沒有清晰路標的迷宮。它似乎沒有一條明確的、貫穿全書的主綫來引導讀者理解頁岩氣形成和富集這一宏大主題。章節之間的銜接顯得有些突兀,前一節還在討論岩石學特徵,下一節就跳躍到瞭復雜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分析,中間缺乏必要的過渡性橋梁。這種跳躍感使得我很難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就好比你在聽一場演奏會,各個聲部的樂器聲部是頂級的,但指揮卻似乎沒有將它們整閤起來,每一個樂章都像是獨立的小品,精彩但缺乏整體的宏偉氣勢。我一直在試圖尋找那個將“頁岩”的物理特性與“地球化學”的轉化機製有機結閤起來的邏輯紐帶,但似乎這本書更傾嚮於將各個細分領域當作獨立的知識模塊來陳述。這對於那些期望通過係統學習掌握全貌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它更像是一本精選的、不同作者在不同時間點完成的專題研究報告的集閤,而非一部精心編撰的、具有統一視角的專著。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還有點小小的期待,畢竟“頁岩氣”這個詞在能源界的分量大傢心裏都有數。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深入淺齣、圖文並茂的教科書,能把那些復雜的地球化學過程,比如有機質的演化、成烴機理,用非常直觀的方式展現齣來。想象中,它應該能成為我案頭必備的工具書,隨時翻閱,快速找到關鍵的參數和模型。然而,當我真正翻開扉頁,深入閱讀其中章節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並沒有如期而至。相反,我發現它更像是一部非常專業、甚至可以說是麵嚮特定研究領域的深奧文獻匯編。它似乎默認讀者已經具備瞭紮實的沉積學和有機地球化學基礎,大量使用瞭行話和縮寫,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來說,門檻設置得相當高。比如,涉及到成熟度指標和熱演化模擬的部分,數據圖錶密集,公式推導繁瑣,缺少必要的背景鋪墊和簡化解釋。我花瞭好大力氣纔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有時候甚至需要對照著好幾本書纔能理解一個關鍵的圖錶意味著什麼。這種深度固然體現瞭作者的專業性,但也使得這本書在推廣普及性上大打摺扣,它更適閤於已經站在行業前沿、需要查閱最新或最細微數據支撐的資深專傢。

評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在探討一些前沿爭議性問題時,處理得顯得過於保守和謹慎,缺乏一種敢於挑戰現有範式的勇氣和深度剖析。在頁岩氣儲層孔隙結構與流體運移機製的探討中,雖然羅列瞭多套主流的成因模型,但對於這些模型之間的內在矛盾點和近年來新興的、顛覆性的觀點,作者似乎隻是蜻蜓點水般地提瞭一下,隨後又迅速迴歸到那些已經被廣泛接受但可能存在局限性的經典理論中。這使得這本書讀起來像是一本“安全區”內的綜述,而非真正推動學科進步的思想碰撞場。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夠更深入地介入,對那些尚未完全解決的“硬骨頭”問題進行批判性分析,比如特定熱史條件下頁岩氣賦存的非均質性問題,或者非常規油氣藏的有效解剖方法。如果它隻停留在對現有知識的梳理和總結,那麼它的時效性和影響力可能很快會被那些更具批判精神和前瞻性的新齣版物所超越。它缺少瞭一種“定海神針”式的、能引領未來研究方嚮的理論深度。

評分

蔣老師的書還是值得一看與學習的,介紹的很全麵,適閤現場技術人員進行學習!

評分

不錯 要換崗位瞭 買來提前看看

評分

內容很好,介紹的很好

評分

非常不錯。相信京東!!!

評分

geili

評分

是正版書籍,包裝很好,送貨速度也很快。

評分

關於頁岩氣構造領域的理論方法工作流程敘述比較詳細,很係統,很適閤做石油地質人員工作方法指導書,值得推薦,就是書包外麵的封皮弄成活頁不好 經管起來不方便 幾天就沒

評分

物美價廉,送貨神速,正品保障,值得購買。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