² 跨界媒體人、學者許子東隨筆集
² 談人生——“天生我兒必有用,何必要買天價房”“在中國人看來,大傢搶著要的東西總是好東西。”
² 講文學——“魯郭茅巴老曹瀋張錢,這纔是比較完整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一個排序。”“韆年中國詩歌發展到瞭二十一世紀,齣現瞭新的奇葩。”
² 論世間——“我們喜歡看國足的人更多的並不是欣賞美感,也不是欣賞快感,而是一種屈辱感。”“蹲著也是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² 熱辣文字,道盡我們這個時代的辛苦與美夢
書生觀點,犀利錶達獨立知識分子的睿智思考
本書是著名媒體人、學者許子東的隨筆集,共分為“人生”、“書中”、“世間”三部分,以獨特的角度,點評社會熱點問題、文化現象和文學生態。切中時弊,指齣當下國人種種焦躁心態;又以誠懇態度,為當今社會提供一種思路和方嚮。書生觀點,熱辣文字,有趣有料。
許子東,跨界媒體人、學者。香港嶺南大學中文係教授。“見字如麵”“看理想”“鏘鏘三人行”等文化節目嘉賓,在喜馬拉雅FM開設專欄節目“許子東細讀張愛玲”。著有《鬱達夫新論》、《香港短篇小說初探》、《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等學術著作。
第一章:人生
002 共築平庸的幸福時代
007 是殘酷底層物語,還是現實睏境
014 更換瞭記憶,就是更換瞭生命
020 教育是維係社會公平的途徑
025 全民迷戀“北上廣”
033 天生我兒必有用,何必要買天價房
039 人生有什麼想不通的,到墓地看看
043 一個人的畢業照
049 被歧視的人更容易歧視他人
056 師生關係中的傢庭道德與契約精神
064 讀經少年的辛苦與美夢
第二章:書中
074 中文係能不能齣作傢
079 對屈辱感的執著和迷戀
084 莫言之後,還有誰能獲諾貝爾奬
090 “魯郭茅巴老曹”的意義
097 如果巴金生活在現在
104 我對楊絳的崇拜跟錢锺書無關
110 張愛玲和傅雷的文壇舊事
115 《白鹿原》是另一種《紅旗譜》
121 文學迴歸“上半身”
127 摺疊萬物,占領夜晚
第三章:世間
136 各說各話的方言
141 藝術第一纔可能有更大的政治效應
149 電影的情懷和價值觀
155 美人魚捉妖,泰囧港囧心花怒放
161 大眾是偉大的,小眾卻不一定不美好
167 國産電影的光榮和羞愧
175 孜孜不倦地看國足是種什麼心理
180 “網紅”經濟是葉公好龍嗎
186 蹲著也是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192 左右派之爭是社會健全的標誌
200 恐怖主義總是最大的錯
206 什麼是香港文學
211 跑馬文化
文化背後都是有政治的,這個到處都是一樣的。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公眾的地方齣現瞭現代文人的雕塑——他們是文學傢,而且是現代文學傢,結果引起瞭社會的爭議。
香港南區的一個區議會花錢建造瞭一條“文學徑”,靈感來自於香港學者小思,她寫瞭一本書叫《香港文學散步》,他們就把這個“散步”從比喻變成現實瞭,在南區淺水灣附近設瞭五個作傢的雕塑。這個雕塑不是傳統的頭像,而是一些現代派的雕塑,由理工大學的學生比賽設計,這麼一個很好的事情,沒想到卻引起爭議。
到底是哪五位作傢?為什麼引起爭議呢?五個作傢是:張愛玲、鬍適、蔡元培、蕭紅、許地山。香港有些人在議論,這五個都不是“香港作傢”。原來,在香港文學研究當中,對“香港作傢”有一個非常狹義的、比較嚴格的界定。“香港作傢”是指你最好住在香港、寫給香港人看,最後你的內容還是寫香港的。但是最重要的條件是,你要是香港人,要有青年的身份證。這個定義說明香港文學研究(大概從八十年代開始成為熱點),其背後有一個本土身份認同的考慮。我們通常都說,文學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文學史就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記載。因此,強調香港文學的本土性,背後其實也是強調香港人身份的一種意識形態的努力。
上海前些年編瞭一套《海上文學》。上海不一樣,可算可不算的作傢,統統拉進來,連瀋從文也算作海派作傢。大傢都知道,瀋從文是著名的京派作傢,非常看不起海派,但是誰叫瀋從文也在上海住過呢?還是跟鬍也頻、丁玲三個人一起住的。但是在香港的做法很不一樣,在算香港作傢的時候,是能推則推。張天翼《華威先生》,香港寫的;茅盾《腐蝕》,香港寫的;簫紅《呼蘭河傳》,香港寫的。在香港,你問大學生或一般的文學愛好者,他們是不是香港作傢?他們都會搖頭,說這是南來作傢。
可是實際上,我想強調,張愛玲是對香港文學影響最大的作傢。如果說魯迅是對中國大陸文學影響最大的現代作傢,那麼張愛玲就是對香港、颱灣文學影響最大的作傢。為什麼呢?張愛玲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最簡單地說有三點。第一,她是主張寫常人,而不是超人,那是一種小市民的曆史觀;第二,她重舊白話傳統——就是五四以前的舊白話傳統,反對五四的歐化傾嚮;第三,張愛玲的作品,比較大雅而不鄙俗,我們知道她最早的小說,發錶在周瘦鵑的《紫羅蘭》上,她後來的全部書都給瓊瑤老公(平鑫濤)的皇冠齣版社去齣。寫小市民,重舊白話,雅俗共賞,這個恰恰是香港文學的特點。張愛玲一生到香港三次,第一次是讀書,第二次是1952年離開大陸,第三次是後來到香港訪問,要改編《紅樓夢》沒有成功。有趣的是,張愛玲在香港的時候,要麼沒有寫作,要麼寫作就寫大陸土改,一點都沒有香港。但是,張愛玲一旦離開香港,一輩子都在寫香港。第一次離開以後迴上海,就寫《傾城之戀》、《第一爐香》。最後離開以後,《小團圓》還是念念叨叨地寫她的香港。
張愛玲以外,許地山對香港的貢獻也非常大。他在四十年代做港大中文係的主任,由於他,白話新文學纔在香港獲得官方地位,可惜香港人很少知道他。我上課問,你們知道許地山嗎?他們說,許地山就不知道瞭,許留山知道。許地山的《玉官》也是香港寫的。香港還有些人在問,他們在香港,為什麼不寫香港?拜托,《鹿鼎記》是不是寫香港?它當然也是香港文學。
2015年香港書展的“年度作傢”頒給瞭李歐梵,也是一片爭論。據說李碧華拒絕瞭,不願意在這個時期拿;金庸是身體實在不好;董橋也推。在我看來,這五個雕像也好,李歐梵做“香港年度作傢”也好,都是在拓寬香港文學的定義,這是好事情。也許人們對香港文學的定義在悄悄地轉變,背後也是香港人的某種身份認同在悄悄地變化。當然,實際上我們也可以說,蔡元培來香港三年病,最後葬在香港;鬍適隻是在四處看看風景,最大的貢獻就是推薦瞭許地山,因為港大要請他,他自己不來。
小序
2015年夏天,搜狐文化版約我開一個專欄,每期文字1000多字,音頻6~8分鍾,每周兩期(後改為每周一期,字數增加)。說是“什麼都能談” ,當然主要是與文化相關的話題,欄目就叫“子東時間”。我當然知道這是搜狐對我的信任,播齣後據說流量很大,讀者反應也不錯。感謝大傢的支持。雖然是“什麼都能談”,我說的大緻還是和文學、電影、教育相關的事情。一個人的興趣範圍與能力終究相當有限。感謝北京華文時代書局,將“子東時間”2015到2016年的文字稿,經過選擇,印成這本小書。這也是我第二次齣版非學術研究類的評論集(上一次是人民文學2011版的《許子東講稿第三捲:越界言論》)。
我和搜狐的閤約本來是到2016年底,或者還會延長。但在2016年9月,我所任教的嶺南大學內部有人反對,結果這個欄目就停瞭下來。搜狐的同事很奇怪,說宣傳部、網信辦都很支持,為什麼貴校……?我隻知道這肯定不是校長或校管理層的意見。具體原因,我到現在也不清楚。
學者該不該寫些專業研究之外的文章?可不可以通過電子媒體、網絡、電視、廣播等發錶意見?這倒是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值得一議。我想第一,大眾媒體和專業研究並不天然對立,有時也可良性互動。個人實踐,2016年下半年,“騰訊新聞”現場直播我在嶺南大學中文係的現代文學課,“基本無差評”,理想國即將齣版全部文字稿。第二,學者在論文之外再寫文化評論,也是一種自我調節和平衡,在憂國憂民與“自己的園地”之間平衡,在為國傢與為學術之間的平衡(我所認識的同行朋友如錢理群、趙園、陳平原等,每年都會在研究著作外齣版隨筆遊記等等) 。第三,現在學術研究事實上已經擺脫不瞭印刷工業與電子傳媒的互動,齣書簽約不僅有文字版,還會包括電子版、有聲書等等,一流學術刊物也會有網絡版。籠統歧視網絡上的文字,相當可笑。第三,當然學者也可以堅決拒絕媒體,隻做傳統研究,也可能很有成就。但這隻應是個人選擇,而不應成為行政紀律。否則顯而易見,既損害大學學術自由,又侵犯他人公民權利。
這些,其實都是常識。這本小書,講的也都是常識,隻是我們正麵對一個常識也會被人忘卻、被人挑戰的“小時代”(或者是大時代重臨)。對於收在本書中的文章,我不再多做議論瞭。簡單地說,就是“什麼都可以說”,我也隻能說這些,隻能這樣說。沒說的,沒說透的,沒說完的,隻能請大傢原諒瞭。
許子東
2017年8月24日於香港麥當勞道
這本《書生之見:子東時間》的書名,就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一股不拘一格的士人情懷。我翻開它的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泛黃的書頁質感,仿佛穿越瞭時空的塵埃,把我帶到瞭一個充滿智慧與思考的年代。書中的文字,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激情澎湃,而是如涓涓細流般,緩緩地滲透進讀者的內心。我尤其喜歡它對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掉的微小細節的捕捉,那些普通人的悲歡離閤,那些被忽略的時代印記,都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煥發瞭生命。讀著讀著,我常常會陷入沉思,想象著書中所描繪的場景,那些古老的城牆,那些在燈火闌 the下討論國是的身影,還有那些在睏境中依然堅持的信念。作者的文字功底著實深厚,遣詞造句間,總能恰到好處地勾勒齣人物的靈魂,點燃讀者的情感共鳴。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厚重,更看到瞭人的溫情,以及在時代變遷中,那份永恒不變的人性光輝。
評分讀完《書生之見:子東時間》,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友,在你需要的時候,靜靜地坐在你身邊,分享他的見聞與思考。他的語言樸實而有力,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直抵人心。我特彆喜歡他在處理一些復雜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從容與睿智。他不會給你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而是通過對事件的多維度分析,引領你一步步地接近真相。書中的一些觀點,即使與我自己的想法有所不同,我也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真誠和力量。它讓我明白,不同的視角可以帶來不同的理解,而每一次的深入思考,都是對自我認知的一種拓展。而且,書中彌漫著一種濃厚的文化底蘊,無論是對曆史的引用,還是對經典的解讀,都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識功底。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對“書生”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我是被“子東時間”這個名字吸引的。總覺得裏頭藏著某種獨特的視角,一種屬於“子東”的、獨一無二的時光碎片。拿到書後,翻閱的觸感也讓我覺得很舒服,紙張的厚度和印刷的質量都相當不錯,讓人有一種想要細細品味的衝動。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一位博學而溫和的長者促膝而談。他不會強行灌輸他的觀點,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敘述,引導你一同去探尋那些潛藏在事件背後的邏輯,去審視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他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剖析,往往能直擊核心,觸及到那些被大眾所忽略的深層原因。這種解構性的思考方式,讓我感到非常受啓發。它不是那種一覽無餘的答案,而是一種開放式的邀請,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也讓我對這位“子東”的智慧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觸動我心靈的書,一本能讓我暫時忘卻塵世的喧囂,沉浸在文字的海洋裏,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喜怒哀樂的書。《書生之見:子東時間》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瞭我的期待。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時而舒緩,時而緊湊,總能牢牢抓住我的注意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刻畫,那些生動形象的描寫,仿佛把我帶入瞭書中世界,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緒,體會他們的處境。有時候,我甚至會因為書中的某個情節而動容落淚,或者因為某個人物的堅韌而備受鼓舞。這種強烈的代入感,是許多書籍難以給予的。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的講述,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一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內心得到瞭某種程度的淨化和升華,對生活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書名一開始就給我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是因為“書生”這個詞匯,它代錶著一種文化傳承和知識追求;陌生則在於“子東時間”,它仿佛是打開瞭一個未知的維度,讓人充滿好奇。拿到書後,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它散發齣的那種沉靜的氣質。文字的排版、字體的選擇,都透露齣一種精心打磨的痕跡,沒有絲毫的浮躁。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他總能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去剖析那些宏大或渺小的事件。這種“旁觀者清”的洞察力,讓我得以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看到事物的另一麵。我尤其欣賞書中那種對過往的迴溯與反思,它不是簡單的羅列事實,而是充滿瞭作者的思考和判斷,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穿透力。這本書讓我覺得,閱讀不隻是一種消遣,更是一種與智慧對話、與曆史對話的過程。
評分正版圖書,包裝完好,物流很快,服務很滿意
評分質量非常好,與賣傢描述的完全一緻,非常滿意,真的很喜歡,完全超齣期望值,發貨速度非常快,包裝非常仔細、嚴實,物流公司服務態度很好,運送速度很快,很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這本書是雜談性質,新聞的時效性齣書以後就比較受影響。
評分物流非常快非常快,飛速很快。。。。
評分越界言論,香港嶺南大學中文係教授許子東的獨到見解。
評分燕子姐姐的先生,很優秀,好。
評分物流很給力,京東買書就是放心
評分就那樣吧
評分在鏘鏘上知道瞭許老師 第一次買到他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