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共读:诗经选 宋画插图版

诗画共读:诗经选 宋画插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信美术馆 著
图书标签:
  • 诗经
  • 中国古典诗歌
  • 宋代绘画
  • 诗画结合
  • 文化经典
  • 传统文化
  • 艺术欣赏
  • 文学
  • 插图本
  • 古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01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8863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9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针对大众读者的诗词和艺术欣赏的普及读物。
2.配图与诗文一一对应。
3.汉代典籍《毛诗传》、宋代朱熹《诗集传》题解,方便读解诗意。
4.宋高宗题诗题,书内另附宋高宗书法拉页。
4.诗画共读的阅读体验,观赏性佳,让人耳目一新。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宋高宗手书、御前画家*人马和之绘画的《诗经图》重新编辑而成,选取风、雅、颂三章精华部分,所有诗篇均可以与配图内容一一对应。另附毛诗和朱熹《诗集传》以解诗题。另附原文及注释。作者既可通过名家点评和释文解读诗歌,亦可通过宋人配图进一步深入理解作品已经。希望通过本书不同名家的解读角度、载体和方式,赋予这本经典古代诗歌集以新的活力。

作者简介

中信出版集团旗下子品牌。致力于艺术生活普及与美学通识教育,以主题故事策展,聚焦于“纸上展览”(图书)、“移动展览”(互联网课程)、“迷你展览”(书店微型展览)。

内页插图

目录

唐风
蟋蟀 3
山有枢 5
扬之水 7
椒聊 9
绸缪 10
杕杜 13
羔裘 15
鸨羽 17
无衣 19
有杕之杜 21
葛生 23
采苓 25

陈风
宛丘 27
东门之枌 29
衡门 33
东门之池 34
东门之杨 37
墓门 41
防有鹊巢 43
月出 45
株林 47
泽陂 49

豳风
七月 51
鸱鸮 57
东山 58
破斧 63
伐柯 65
九罭 67
狼跋 71
小雅
鹿鸣 75
四牡 77
皇皇者华 79
常棣 80
伐木 83
天保 84
采薇 88
出车 92
杕杜 97
鱼丽 99
南有嘉鱼 101
南山有台 103
蓼萧 105
湛露 109
彤弓 111
菁菁者莪 115
鸿雁 117
庭燎 119
白驹 121
黄鸟 123
我行其野 125
无羊 126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闵予小子 133
访落 135
敬之 137
小毖 139
载芟 140
良耜 145
丝衣 147
酌 149
桓 151
赉 153
般 155

前言/序言


瀚海遗珠:魏晋风骨与唐代风物 一卷穿越时空的画卷,一场盛世气象的重现。 本书并非诗词歌赋的寻常集结,更非对既有文献的简单梳理,而是一次深潜入古,对特定历史时期——魏晋风度与唐代盛景——进行全景式、多维度的考古性还原。我们试图通过精心筛选的文字材料与尚未被充分解读的艺术遗存,勾勒出那个充满矛盾、激情与创造力的时代侧影。 第一部分:竹林深处的哲思——魏晋士人的精神肖像 魏晋时期,是思想的熔炉,也是人格的觉醒期。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疮痍之上,玄学勃兴,个性解放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暗流。本书将聚焦于此阶段士人精神的复杂性与内在张力。 一、玄学的流变与个体精神的重构 老庄的再阐释: 区别于汉代对儒学的僵化解读,魏晋士人如何将《道德经》与《周南》《召南》等早期诗歌中蕴含的自然观、个体安身立命的思考相结合?我们考察了竹林七贤,特别是嵇康与阮籍,他们的音乐、饮酒与放达,实则是对僵化礼教的无声反抗,一种寻求“真我”的哲学实践。 “言意之辨”的兴起: 探讨玄学清谈如何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倾向。语言的边界在哪里?思想的自由如何借由“言不尽意”的表达方式得以彰显?这不仅是哲学思辨,更是塑造了此后数百年文人表达方式的基石。 二、从“清谈”到“山水”:审美范式的转移 魏晋士人的审美趣味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转向了对自然本体的沉醉。 山水诗的滥觞与精神寄托: 探究谢灵运等先行者如何将个人遭际与山水景物的描摹融为一体。这些山水并非单纯的自然再现,而是士人“寄情山水”的载体,是他们寻求超脱尘世藩篱的精神庇护所。我们将细读那些被忽略的早期山水描写,分析其构图与情感的微妙联系。 书法与服饰中的“风度”: “风度”是魏晋最核心的文化符号。本书引入了关于书法(如王羲之的手札研究)和服饰(如褒衣博带的流行)的专门章节,论证这些外在形式如何成为个体精神风貌的具象化表达,是“自然无为”思想在日常行为中的投影。 第二部分:大唐气象的万千气象——盛世的交响与创变 跨入唐代,历史的舞台骤然扩大,长安城成为世界的焦点。这是一个自信、开放、充满活力和征服欲的时代。本书将避开耳熟能详的“李杜”,转而挖掘盛唐气象下那些支撑其繁荣的文化与社会结构。 一、胡风的熔铸与文化的交融 唐代的开放性,是其盛世基石之一。 “胡食”与“胡乐”: 考察西域文化对唐代生活方式的渗透。从长安西市的繁华,到乐舞百戏的兴盛,我们展示了唐人如何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接纳异域文化,并将之转化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唐风”。这与魏晋时期的内敛自省形成了鲜明对比。 边塞诗的雄浑: 边塞诗并非仅是战争的记录,更是唐代国家意志和士人“兼济天下”理想的体现。我们将分析高适、岑参等人的作品,如何将广袤的西北风光与个人的功名抱负交织,形成一种积极入世的浪漫主义。 二、唐代“工匠精神”的艺术体现 唐代艺术的辉煌,离不开其高度成熟的工艺技术与对“秩序美”的追求。 唐三彩的叙事功能: 唐三彩,作为一种成熟的低温釉陶艺术,其造型的多样性(从仕女到骆驼、再到供器)展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层面。本书将分析三彩器皿上的纹饰,探究其符号意义,而非仅仅停留在色彩运用上。 建筑中的“中正平和”: 探讨唐代官式建筑(如大明宫遗址的复原研究)所体现的儒家“中和”思想如何落实于空间设计之中。这种对结构严谨性的追求,与魏晋的散淡形成了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两极。 三、诗歌中的“人情练达” 中晚唐的诗歌转向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摹,标志着一种新的成熟。 白居易与通俗化: 探讨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社会意义,即文学如何主动介入民间疾苦,成为干预现实的工具。这种对“易懂”的追求,是盛唐气象趋于内敛,转向关怀具体个体的表现。 女性视角的浮现: 梳理唐代女性诗人(如鱼玄机、薛涛)的作品,分析在相对开放的唐代社会背景下,女性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其在闺阁与社会边缘的独特体验,构建出不同于男性的情感图景。 结语:千年回响 本书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魏晋的孤独探索与唐代的广阔胸襟。阅读它们,我们不仅是在欣赏文字与图像,更是在体验一个民族在历史转折点上,如何塑造其精神内核与审美风貌的宏大叙事。它揭示了中国文化中“出世”与“入世”、“自由”与“秩序”永恒的辩证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有着执着热爱的读者,我通常对“选本”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担心精华被割裂或解读失焦。然而,这部作品在选篇上的考量极为精妙,它似乎精准地把握住了《诗经》中最具画面感和情感张力的部分。那些关于田园劳作、风俗人情、或缠绵悱恻的爱情诗句,与宋画那种恬静、内敛却又蕴含万千情思的美学风格完美契合。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单纯地“读诗”,而是真正地“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世界,宋画作为一扇窗,为我提供了窥见先民生活的独特视角,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普通读本难以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它作为教材或纯粹赏析读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古典审美变迁的无声教科书。宋代绘画以其独有的写实精神和对“意境”的极致追求著称,而《诗经》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其淳朴自然的气韵与之相映成趣。通过对比不同诗篇与对应画作之间的取舍和侧重,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历代文人在解读和继承经典时所融入的时代精神。这种双重文本的并置,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解读框架,让我得以从绘画的构图、用色、笔法中,反向推导出诗歌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激发出的审美共鸣。

评分

初读这本选集,我立刻被文字和图像之间那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所吸引。选取的《诗经》篇目,篇篇珠玑,意境深远,而那些宋代插图的加入,并非简单的图文配对,它们更像是对古老诗篇进行了一次极富想象力的视觉注解。工匠们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诗歌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画面——或许是“蒹葭苍苍”的迷蒙水汽,或许是“桃之夭夭”的盎然生机,它们以宋人特有的清雅含蓄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抽象的文字意境瞬间具象化,变得可触摸、可感知。这种跨越千年的艺术碰撞,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让原本略显疏离的古典文学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评分

坦白说,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诗画结合”的尝试多抱持着一丝怀疑——往往是画龙点睛的妙笔,最终变成了画蛇添足的赘述。但这部作品成功地避开了这个陷阱。这里的插图,无论是用作扉页的宏大场景,还是点缀在文字旁的微小写意,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它们是沉默的叙述者,而非喧宾夺主的表演者。它们没有用现代的解读去框死古人的情怀,而是用一种极其克制的东方美学,去烘托诗歌本身的力量。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且愉悦的,它教会了我如何用“看”的方式去感受“听”的文字,这是一种罕见的、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享受的阅读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像是捧着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纹理的触感,配合着精致的印刷工艺,使得每一页都充满了厚重而典雅的历史韵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排版布局张弛有度,既保证了文字的可读性,又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来衬托那些精美的宋代画作。书脊的装订牢固,展开平整,让人在阅读时可以毫无阻碍地欣赏到跨页的画作细节。装帧的用心程度,直接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每一次翻开,都仿佛进行着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从视觉到触觉都带来极大的满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的尊重与敬畏。

评分

haoshibucuo

评分

haoshibucuo

评分

haoshibucuo

评分

haoshibucuo

评分

haoshibucuo

评分

haoshibucuo

评分

haoshibucuo

评分

haoshibucuo

评分

haoshibucuo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