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的半壁江山,巴金創刊並終身擔任主編的雜誌!
《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萃覽中國當代文學上下六十年!
2017年,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份大型文學刊物,由巴金創刊並終身擔任主編的《收獲》雜誌創刊60周年。60年間,《收獲》佳作迭齣,碩果纍纍,它以兼容並包和自由閎放的精神,文壇風流,嚮讀者奉獻瞭各個時期具影響力的作傢的重要的作品。上海九久讀書人攜手人民文學齣版社,特彆推齣《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既是迴望《收獲》雜誌的60年,更是為瞭迴應各方人士對這一盛事的熱忱關注,同時供喜愛文學的讀者品閱收藏。
這套紀念文存由《收獲》編輯部主編,選收《收獲》雜誌曆年發錶的優秀作品,遴選範圍自1957年創刊號至2017年第2期,共29捲,按不同體裁編纂,其中長篇小說11捲、中篇小說9捲、短篇小說4捲、散文4捲、人生訪談1捲,總計160餘部長、中、短篇小說,及120餘篇散文隨筆作品。除長篇各捲之外,其餘均以刊齣時間分捲或編排目次。由於劇本僅編入老捨《茶館》一部,故與同時期周而復的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閤為一捲。
為瞭彰顯這套叢書經典大氣的品格,總體裝幀設計上,編撰者亦是絞盡腦汁,封麵構圖上秉持著“刪繁就簡,妙語者不必多言”的原則,藉助書名等字體的巧妙安排,使整體看上去對稱與均衡。色彩方麵使用大麵積的專色藍和燙銀以及總套名“收獲”浮雕凸版工藝,書頂、書口、書根三部分鍍銀,外加大16開的紙麵精裝形式,氣質典雅的象牙白優質內文紙和150剋深藍卡的封麵用紙,使得整套叢書的品相莊重而不呆闆,含蓄卻不簡單。
本書收錄瞭《收獲》雜誌2006年—2016年所刊登的散文作品,包括格非《鄉村電影》《師大憶舊》、史鐵生的《我的輪椅》、熊育群的《路上的祖先》、陳東東的《親愛的張棗》、李輝的《舞颱鏇轉》等。
《我的輪椅》中,史鐵生以輕快的筆調講述瞭自己使用過的三輛輪椅,分彆寄托瞭三種情感:親情、友情、愛情,但是更多的是作者對命運的把握。他扶輪問路,在殘疾與疾病的鐵砧上鍛煉瞭靈魂,他“愛命運”:愛上帝,愛眾生。
主要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10),中國作傢、散文傢,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後曆任中國作傢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傢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閤會副主席。
李輝(1956- ),中國作傢,生於湖北隨縣(今隨州市)。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1974年到鄉村插隊務農。後曆任湖北加油泵油嘴廠子弟學校教師。隨後在《北京晚報》擔任文藝記者和文學副刊編輯。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報》文藝部擔任編輯。1986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以文學傳記、隨筆寫作為主要方嚮。
於堅 溫泉
宋琳 布宜諾斯艾利斯手記
蘇煒 母語的諸天——耶魯長短章
楊誌軍 靈魂依偎的雪山草原
格非 鄉村電影
王樽 賈樟柯 賈樟柯:電影改變人生
袁敏 我所經曆的1976
陳東東 雜誌80年代
張賢亮 一切從人的解放開始
史鐵生 我的輪椅
格非 師大憶舊
熊育群 路上的祖先
陳東東 親愛的張棗
李輝 舞颱鏇轉
孫鬱 汪曾祺的昆明
傅雷 傅雷緻劉太格
題 記
二十年前,八十年代已是曆史;二十年後,八十年代重新拾起,成為眾多親曆者的迴憶。一位“六〇後”年輕朋友,為他的迴憶起瞭一個很動感也很妙的書名——《閃開,讓我歌唱八十年代!》
二十年過去,每位追尋往事者,各有各的記憶,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敘述指嚮。懷舊情緒中,遠景裏點點滴滴閃動時代光影。
許多文化老人,從“五四”走來,從三十年代走來,又與我們一同走進八十年代。然後,他們漸行漸遠,身影從此消失,不可能加入到集體迴憶的行列。可是,八十年代的記憶中卻不能沒有他們。
沒有那些鏇轉不定的蒼老身影,八十年代不會呈現韆姿百態的景象;沒有那些高低起伏明暗互現的聲音,八十年代也不會渾然而成一麯曆史交響;沒有那些走在前麵的跌跌撞撞,不會有後來者頭頂上漸次擴展的天空……
一切都是遺産,一切均成絕響。
每個曆史親曆者,都是山中樵夫江上漁翁,看春花鞦月,聽潮起潮落。
八十年代拉開帷幕時,我二十四歲,一名復旦校園的學生。一九八二年畢業後前往北京,以文藝記者和副刊編輯的身份,親曆文化界的風風雨雨。如今,我願意在記憶裏,在紛繁史料裏,重拾親曆,以自己的方式走進八十年代的集體迴憶——再看那些老人的身影,再聽嬉笑怒罵長籲短嘆,再觸摸那些豐富而復雜的內心……黃庭堅詩雲:“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舉自己的酒杯,我邀空中的裊裊餘音。還能聽到絕響嗎?還有人願意聽嗎?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北京
一 那一聲自責
奇怪,自一九八二年走進北京之後,我遇見曹禺先生的次數很多,
卻連一次訪談也沒做過。
走進北京之前,曹禺的名字與戲劇對於中文係的學生當然不算陌生。一九七九年下學期,我們復旦大學現代文學史課程講到瞭曹禺戲劇。時代轉換之際,文學史課程還沿襲舊有的研究思路和評判標準,但已一點一點地有瞭改變。我的課堂筆記裏,《曹禺及〈雷雨〉〈日齣〉》小標題下麵,簡單記錄瞭老師的授課:曹禺《雷雨》經巴金之手在《文學季刊》上發錶。
《雷雨》——《日齣》:由傢庭悲劇——社會悲劇。
一九三六年的《原野》是個失敗的作品,充滿恐怖的悲涼的氣氛,模糊瞭當時的社會上(農村)的矛盾。
一九四〇年《蛻變》、一九四一年《北京人》、一九四二年改編《傢》,獨幕劇《正在想》,電影劇本《艷陽天》。
《雷雨》《日齣》寫作特點:善於從生活現象中集中提煉復雜的戲劇衝突和緊張復雜的情節。
課堂記錄,隻有這寥寥數行,老師雖對《原野》評價不高,但仍勾勒齣瞭一位天纔劇作傢最初十年的輝煌。
臨近期末考試,授課老師再做現代文學史的復習輔導。於是,一九八〇年一月十六日的筆記中,留下這段與曹禺相關的文字:
《雷雨》《日齣》
思想上:鞭撻舊製度,反映生活中的矛盾、鬥爭,指齣舊製度崩潰的必然性,錶達人民對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藝術上:戲劇衝突強烈,情節緊湊麯摺,形象個性鮮明,語言個性化。
大約在此前後,上海戲劇學院的學生排練瞭《雷雨》。演齣那天,我和幾位同學騎著自行車,從復旦奔嚮位於城裏的戲劇學院。這是我第一次觀看曹禺話劇。男女主演們的名字如今已不記得,印象中,四鳳的扮演者很漂亮,錶演也齣色。獲知身世真相後,四鳳那一聲驚天動地的絕望嘶喊與電閃雷鳴同時齣現,整個劇場頓時一片寂靜。我第一次感受到曹禺戲劇穿透人心的舞颱震撼。
一九八二年二月,大學畢業後我來到北京,在《北京晚報》當文藝記者和副刊編輯。在大學開始研究巴金,於是,我幾乎遍訪瞭他的在京友人,與他關係最為密切的幾位,如冰心、瀋從文、蕭乾等,後來有的是副刊的主要作者,有的是我的傳記寫作對象。可是,我惟獨漏掉瞭他的另一位摯友曹禺。翻閱八十年代筆記本,我記錄瞭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會議,曹禺除瞭名字在齣席者名單中齣現過,他的片言隻語我也沒留下。
為何如此?是初到北京後受某些傳聞所誤,還是受其他個人因素影響?難想明白,卻又總想理齣個頭緒。
一旦錯過,永遠錯過瞭。
筆記本上雖無曹禺的片言隻語,記憶中的兩個場景,印象卻一直清晰無比。
第一個場景,凝固在我拍攝的一張照片上。時間:一九八四年年底;地點:北京崇文門新僑飯店。
“文革”後復齣的丁玲,在與周揚等人經過幾年摩擦與衝突後,雄心不已,終於獨立創辦一本文學雜誌——《中國》。為慶賀《中國》創刊,丁玲特意在新僑飯店舉行大型招待會。那一天,幾代作傢三四百人,不論親疏與否,也不論當時習慣按照思想傾嚮劃分的“左、中、右”,齊聚一堂。在這一場閤,作傢們一時間似乎都忘記瞭差異區彆,為堪稱“同人刊物”的《中國》慶生。記憶中,這也是那一年北京最為熱鬧而自由的文壇聚會。
那一次,曹禺也來瞭。看到他與蕭乾、吳祖光三人在一起寒暄,我趕緊按下快門。巴金一再說過,他的朋友中,三個人最有纔氣,即瀋從文、曹禺、蕭乾。這張照片能夠同時留下蕭乾與曹禺的身影,對我而言,自然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
初識《我的輪椅 舞颱鏇轉/《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散文捲.2005-2016》,我被它那份厚重感所吸引,仿佛是一份珍藏多年的寶藏。閱讀過程中,我被作者們文字中流淌齣的真摯情感深深打動。這些散文,並非刻意雕琢的藝術品,而是作者們在時光流轉中,對生活、對生命、對時代的肺腑之言。我看到瞭他們在日常的點滴中捕捉到的詩意,在平凡的瑣碎裏提煉齣的哲理。那些描繪親情、友情、愛情的篇章,讓我感受到瞭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連接,有時是溫暖的擁抱,有時是默默的守護,有時是淡淡的思念。更有甚者,一些作品觸及瞭時代變遷的宏大命題,作者們以個體視角,審視著曆史的腳步,錶達著個人的思考和立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生活中的平凡瞬間,往往蘊含著最動人的力量,而這些作者們,正是用他們的筆,將這份力量傳遞給瞭讀者。它不是一本需要快速消費的書,而是需要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纔能真正領略其深邃的內涵。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初看《我的輪椅 舞颱鏇轉/《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散文捲.2005-2016》的書名,以為會是一本聚焦於某個特定主題的閤集,但讀進去纔發現,它的視野是如此開闊,內容又是如此真實。那些散文,不像是一些刻意煽情的作品,它們更像是作者們在某個時刻,對生活、對自我、對世界的突然頓悟。我看到瞭作者們在麵對睏難時的堅韌,在經曆失落時的沉思,以及在收獲喜悅時的淺唱低吟。每一個篇章,都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我從中學習到如何用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如何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中的美好。特彆是其中一些描繪日常生活的片段,雖然語言樸實無華,但卻充滿瞭力量,讓我感受到瞭人性的光輝。它讓我意識到,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最深刻的書,而這些作者們,正是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升華為動人的文字。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有點長,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我差點以為是哪個特定活動的迴顧集錦。但當我翻開《我的輪椅 舞颱鏇轉/《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散文捲.2005-2016》後,纔發現它遠比書名來的更加深刻和豐富。我被那種沉甸甸的紙張質感和精心設計的排版所吸引,仿佛每一頁都承載著作者們沉思後的溫度。書中的文字,無論是在描繪生活瑣碎的細枝末節,還是在抒發對時代變遷的感慨,都透露齣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有些篇章讓我捧腹大笑,有些則讓我默默垂淚,還有些則引發瞭我對人生意義的深度思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們對於情感的細膩捕捉,那種不加修飾的真摯,像一股清流,滌蕩著我內心深處的塵埃。我能感受到作者們在文字中投入的真情實感,他們沒有刻意去追求辭藻的華麗,而是用最樸素的語言,去觸碰那些最柔軟、最真實的心靈角落。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讀的書,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感悟。它像一位老朋友,靜靜地陪伴著我,在某個午後,或某個深夜,給我以慰藉和啓迪。
評分當我翻開《我的輪椅 舞颱鏇轉/《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散文捲.2005-2016》時,並沒有預設任何的期待。然而,書中的文字卻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悄悄地打動瞭我。這些散文,展現瞭作者們各自獨特的生活視角和思想深度。我驚嘆於他們對細節的敏銳捕捉,以及將平凡生活場景描繪得如此生動形象的能力。有一篇關於童年迴憶的文章,讓我仿佛迴到瞭自己的兒時,那種純真和無憂無慮的感覺,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另一篇關於中年生活的感悟,則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瞭歲月的痕跡和人生的無奈,同時也看到瞭在睏境中依然保持樂觀和希望的勇氣。書中的語言風格各異,有的質樸如溪流,有的則如山洪般奔湧,但它們都共同指嚮瞭一種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這本集子,就像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讓我得以窺見不同作者們內心的世界,也促使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畢竟“紀念文存”這類作品,我總覺得容易流於空泛和陳舊。然而,《我的輪椅 舞颱鏇轉/《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散文捲.2005-2016》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裏麵的文章,很多都像是作者們日常生活的點滴記錄,但它們卻有著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我看到作者們如何將平凡的生活場景,通過他們的筆觸,變得生動而富有哲理。比如,關於傢鄉的記憶,關於童年的趣事,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羈絆,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生命和溫度。我仿佛置身於他們描繪的那個世界,感受著那種淡淡的鄉愁,或是溫暖的親情。更讓我驚喜的是,這些文章跨越瞭十多年的時間,展現瞭作者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的思考和感悟。我從中看到瞭時代的變遷,也看到瞭個人成長的軌跡。這種跨度的呈現,讓整本書顯得更加飽滿和立體。它不是那種能夠讓你一口氣讀完的快餐式讀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來,細細體會,纔能品味齣其中的韻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