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的半壁江山,巴金創刊並終身擔任主編的雜誌!
《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萃覽中國當代文學上下六十年!
2017年,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份大型文學刊物,由巴金創刊並終身擔任主編的《收獲》雜誌創刊60周年。60年間,《收獲》佳作迭齣,碩果纍纍,它以兼容並包和自由閎放的精神,文壇風流,嚮讀者奉獻瞭各個時期具影響力的作傢的重要的作品。上海九久讀書人攜手人民文學齣版社,特彆推齣《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既是迴望《收獲》雜誌的60年,更是為瞭迴應各方人士對這一盛事的熱忱關注,同時供喜愛文學的讀者品閱收藏。
這套紀念文存由《收獲》編輯部主編,選收《收獲》雜誌曆年發錶的優秀作品,遴選範圍自1957年創刊號至2017年第2期,共29捲,按不同體裁編纂,其中長篇小說11捲、中篇小說9捲、短篇小說4捲、散文4捲、人生訪談1捲,總計160餘部長、中、短篇小說,及120餘篇散文隨筆作品。除長篇各捲之外,其餘均以刊齣時間分捲或編排目次。由於劇本僅編入老捨《茶館》一部,故與同時期周而復的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閤為一捲。
為瞭彰顯這套叢書經典大氣的品格,總體裝幀設計上,編撰者亦是絞盡腦汁,封麵構圖上秉持著“刪繁就簡,妙語者不必多言”的原則,藉助書名等字體的巧妙安排,使整體看上去對稱與均衡。色彩方麵使用大麵積的專色藍和燙銀以及總套名“收獲”浮雕凸版工藝,書頂、書口、書根三部分鍍銀,外加大16開的紙麵精裝形式,氣質典雅的象牙白優質內文紙和150剋深藍卡的封麵用紙,使得整套叢書的品相莊重而不呆闆,含蓄卻不簡單。
《已經忘卻的日子 不閤時宜》是一部隨筆集,是《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人生訪談捲。收入著名作傢曹禺散文《已經忘卻的日子》、張中行散文《不閤時宜》、錢榖融《且說說我自己》、 汪曾祺《隨遇而安》、卞之琳《畢竟是文章誤我,我誤文章》、吳冠中《霜葉吐血紅——自己的心路曆程》、楊苡《散淡背後的執著》等散文、隨筆作品四五十篇。
2017年恰逢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簡寫本”“中國當代文學的半壁江山”的《收獲》雜誌創刊60周年。上海九久讀書人攜手《收獲》雜誌社、人民文學齣版社隆重推齣《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這既是迴望《收獲》雜誌的60年,更是為瞭迴應各方人士對這一盛事的熱忱關注,同時供喜愛文學的讀者品閱收藏。
《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是限量發行,由《收獲》編輯部主編,選收瞭《收獲》雜誌曆年發錶的優秀作品,遴選範圍自1957年創刊號至2017年第2期,共29捲,按不同體裁編纂,其中長篇小說11捲,中篇小說9捲、短篇小說4捲、散文4捲、人生訪談1捲,總計一百六十餘部長、中、短篇小說,及一百二十餘篇散文隨筆作品。除長篇各捲之外,其餘均以刊齣時間分捲或編排目次。
主要作者簡介:
曹禺,著名劇作傢。1934年發錶劇本《雷雨》,震動戲劇界。1935年和1936年,分彆寫成《日齣》、《原野》兩個劇本。抗日戰爭期間,又創作《蛻變》、《北京人》等劇本。
張中行,著名學者、散文傢。主要著作有《負喧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禪外說禪》等。
《收獲》是一部中國當代文學的簡寫史。
——著名作傢陳村
就像梨園藝人忘不瞭初次粉墨登場的舞颱,我至今難忘屢次投稿碰壁時《收獲》的知遇之恩,或許是提前瞭一兩年,或許是在關鍵時刻將我推上瞭文學舞颱。
這套紀念文存,讓我們看到瞭《收獲》六十年的高度、寬度,還有經常被人遺忘的長度。
——著名作傢蘇童
新時期以來,在文學史上經常提到的一些概念,很多都是由《收獲》通過它的作品提供支撐,提供佐證的。這樣一種鮮明的編輯思想也保證瞭這個刊物的品質,這種品質對中國當代文學、對廣大的讀者是一份福音。《收獲》有資格在六十周年推齣這樣一套紀念文存。
——中國齣版集團副總裁 潘凱雄
《收獲》創刊60年,齣版這樣一套非常精美、非常典雅、非常莊重的一套文集,我覺得非常恰當,另外這套書由人民文學齣版社——中國文學齣版社的品牌,有悠久傳統的齣版社,代錶國傢形象的文學齣版社,以及九久讀書人這樣一個新銳,長期以來持續地關注中外文學創作的這樣一個齣版機構,來共同齣版這套書我覺得真是再恰當不過。
——著名作傢、上海作協副主席 孫甘露
李子雲 書生荒煤 96
卞之琳 畢竟是文章誤我,我誤文章 106
江弱水 圈子外的圈子外 110
王元化 自 述 117
鬍曉明 一切誠念終當相遇 122
毛時安 活齣生命的意義 130
陳伯吹 人生采訪與自我采訪 138
秦文君 單純人生 141
季羨林 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146
許 明 心宇浩茫示蒼生 152
楊 苡 散淡背後的執著——記楊憲益 157
吳冠中 霜葉吐血紅——自己的心路曆程 164
李 輝 在黑白灰的世界裏——吳冠中印象 169
丁 聰 答讀者問 180
陳四益 漫話丁聰 187
鍾敬文 思絮錄 200
湯學智 夕陽如火 老驥騁蹄 203
張光年 生命史上最荒謬的一頁 216
張中行 不閤時宜——對鏡看到的自我 222
葉稚珊 看“真”漫記 229
曹 禺 已經忘卻的日子 236
萬 方 靈魂的石頭 240
範 用 最初的夢 261
李 輝 浪漫的餘響——範用素描 269
黃 裳 掌上的煙雲 280
楊 苡 沉默的牆 290
馮亦代 期待的日子(1941—1942) 298
李 輝 陪都迷離處——馮亦代和他的日記 315
餘鞦雨 君子之道 325
陳丹青 且說說我自己 332
葉 辛 從七房橋走齣來 338
草 嬰 我為什麼翻譯 347
高 莽 翻譯傢草嬰其人 352
吳冠中
霜葉吐血紅——自己的心路曆程
性格決定命運。堅毅剋服睏難,似乎憑意誌總能抵達目標。但,終於覺察自己成瞭老人,畢竟來日無多,任憑怎樣拚搏也追不迴青春,留不住時光,是再也無法挽救的哀傷瞭,人們觀賞紅葉,紅葉,血色黃昏。
歧途的選擇決定命運。一九一九年我誕生於宜興農村,傢庭貧睏,逼我個人奮鬥,去投考不花錢的學校,畢業後有職業保證的學校。這類學校都極難考上,我在考試中永遠是優勝者,且名列前茅。先念省立無锡師範,後念浙江大學代辦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電機科。十七歲的青年感情似野馬,一個偶然的機緣我接觸到瞭國立杭州藝專,那個藝術的天國使我著迷瞭,苦戀瞭。
一見鍾情的婚姻往往潛伏著悲劇吧,但我心甘情願,違背著父母的勸阻,我轉入瞭杭州藝專,從此投入瞭藝無涯的苦海中沉浮。這是人生第一次歧途的大抉擇,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我非不知學藝者他日將貧窮落魄,但我屬於我自己,自己糟蹋自己誰管得,隻暗暗願我的父母在沒有見到我落魄前滿懷希望中逝世,我唯一的恐懼,就是我自己刺傷他們。讀莫泊桑小說《牡蠣》,我似乎已經是飄泊在海輪上賣牡蠣的浪子瞭。
日本侵略,國土淪喪,我隨杭州藝專內遷沅陵、昆明、重慶,開始艱苦的流亡教學曆程。因傢鄉淪陷,音信阻隔,我們淪陷區的學生享受教育部的貸金,我靠貸金讀完瞭藝專,畢業後被國立重慶大學聘任為建築係助教。在沙坪壩這個文化區任助教很幸運,任教四年也就在中央大學文學院聽瞭四年文史課,主要攻法文。日本投降後教育部在全國九大城市同時舉行各學科的公費留學考試,金榜掛名,我爭取到瞭留法公費。於是於一九四七年到達巴黎留學,實現瞭最美滿的夢想,似乎前途無量瞭。
滿腔熱情投入法蘭西的懷抱,成瞭藝術聖地巴黎市的孑民,心想從此開始飛黃騰達,不再返迴苦難落後的舊中國。我認真學習,探索古典的、現代的藝術精髓,確乎大開眼界,深受啓迪。但,一個漸字,漸漸,我的內心在起著深刻的變化。我當時給在上海的吳大羽老師寫過不少信,吐露衷麯。不意大羽師傢在“文革”中被抄傢後發還的材料中還殘存我的部分信件,今日讀來更看清瞭當年的自己,不禁戰栗。今錄一九四九年初,即我到瞭巴黎一年半以後的信中章 節:
“羽師,……在歐洲留瞭一年半以來,我考驗瞭自己,照見瞭自己,往日的想法完全是糊塗的。在繪藝的學習上,因為自己的寡陋,總有意無意崇拜著西洋,今天,我對西洋現代美術的愛好與崇敬之心完全動搖瞭,我不願以我的生命來選一朵花的職業,誠如我師所說,茶酒咖啡嘗
膩瞭,便繼之以臭水毒藥,何況茶酒咖啡尚非祖國人民當前之渴求。如果繪畫再隻是僅僅求一點視覺的清快,裝點瞭一角室壁的空虛,它應該更韆倍地被人輕視,因為園裏的一枝綠樹,盆裏的一朵鮮花,都能給以同樣的效果,它有什麼偉大崇高的地方,何必糟蹋如許人力物力。我絕不是說要用繪畫來作文學的注腳,一個事件的圖解,但它應該能夠,親親切切,一針一滴血,一鞭一條痕地深印當時當地人們的心底,令本來想掉眼淚而掉不下的人們掉下瞭眼淚,我總覺得隻有魯迅先生一人是在文字裏做到瞭這功能,顔色和聲音的傳遞感情,是否不及文字的簡快易喻。
“十年,盲目地,我一步步追,一步步爬,找一個自己也不太清楚的目標。付齣瞭多少艱苦,一個窮僻農村裏的孩子,爬到瞭這個西洋尋求歡樂社會的中心地巴黎,到處看,聽,一年半來,我知道這個社會,這個人群與我不相乾,這些快活發亮的人麵於我很隔膜,燈紅酒綠的狂舞對我太生疏,我的心生活在真空裏,陰雨於我無妨,因即使美麗的陽光照到我身上,我也感不到絲毫溫暖。這裏的所謂畫人製造歡樂,花添到錦上,我一天比一天更不願學這種快樂的僞造術瞭。為共同生活的人們不懂的語言,不是外國語便是死的語言,我不願自己的工作與共同生活的人們漠不相關,祖國的苦難憔悴的人麵都伸在我的桌前,我的父母,師友,鄰居,成韆成萬的同胞,都在睜著眼睛看我,我一想起自己在學習這類近變態性欲發泄的西洋現代藝術,便覺到無限的愧恨和罪惡感。我想一個中國人更愛一個皮匠,他不要今天這樣的一個我,因他更懂得皮匠的工作,那與他發生關聯。踏破鐵鞋無覓處,藝術的學習不在歐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師們的畫室,在祖國,在故鄉,在傢園,在自己的心 底……”
及三年學習期滿,在矛盾的心態中決定不再延長公費,返迴解放後的新中國,這是第二次人生歧途的大抉擇,影響著我今後的整個藝術生涯,畢竟今後選擇的範疇將愈來愈縮小瞭。
《人生訪談捲》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文集,不如說是一部關於“人”的百科全書。它收錄的都是那些在不同領域、不同時代留下深刻足跡的人物,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思想,都足以讓我們受益匪淺。我喜歡它沒有固定的敘事模式,而是讓每一個被訪談者的聲音都能獨立地閃耀。有的訪談直擊心靈,有的則帶著淡淡的憂傷,但無一例外,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我從中看到瞭人生百態,看到瞭不同的人生選擇所帶來的不同風景。我被那些人物的勇氣所打動,也為他們的堅持所摺服。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一首值得傾聽的詩,即使經曆風雨,也依然有著獨特的韻味。它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一種對生命的敬畏。
評分這本《已經忘卻的日子》讓我深陷其中,仿佛穿越瞭時空,親曆瞭那些被歲月模糊卻又刻骨銘心的瞬間。書中的文字,如同陳年的老酒,初嘗或許有些澀,細品之下卻能品齣百轉韆迴的韻味。它不是那種快節奏、強情節的讀物,而是像一位老友,緩緩地在你耳邊訴說,每一個字句都飽含深情,每一個故事都蘊藏著生活的重量。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微小事物,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齣生命力,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也變得更加沉靜,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遺忘在角落裏的記憶,那些曾經讓我歡笑或哭泣的片段,似乎都在這本書裏找到瞭歸宿。它讓我明白,即使是“已經忘卻”的日子,也從未真正消失,它們隻是沉澱在我們的生命河流深處,等待著某個契機,被重新喚醒。這是一種奇妙的體驗,一種與自我對話、與過往和解的旅程。
評分“不閤時宜”這個詞,在看到這本書名時,便勾起瞭我的好奇心。當讀到書中內容時,我纔明白,原來那些“不閤時宜”的,往往是那些最真誠、最不被潮流所裹挾的靈魂。這本書中的許多篇章,都像是對當下某些現象的溫柔反思,又或是對某些被遺忘價值的深情呼喚。它沒有激昂的口號,沒有犀利的批判,隻是用一種平和卻有力的筆觸,觸及到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我從中看到瞭作者對時代、對人性、對藝術的深刻洞察,也看到瞭他們堅持獨立思考的勇氣。這本書讓我覺得,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保留一份“不閤時宜”的清醒,是多麼的可貴。它像一汪清泉,洗滌瞭我內心的浮躁,讓我重新審視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
評分珍藏版,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期待感,而《已經忘卻的日子》的珍藏版,更是讓我欣喜不已。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紙張的質感、裝幀的設計,都透露著用心。而內容本身,更是如同作者精心打磨的寶石,每一頁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這本書並非一蹴而就的閱讀體驗,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它像是一次與過去的對話,一次與自己的和解。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些被時間淡忘的片段,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寜靜,仿佛那些“已經忘卻的日子”在我心中重新找到瞭位置,它們不再是模糊的影子,而是清晰的印記,是構成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讓我更加珍視當下的每一個瞬間,因為我知道,今天的點點滴滴,都將成為未來“已經忘卻的日子”。
評分《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這幾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厚重感和儀式感。當我翻開這本《人生訪談捲》時,我便知道,我即將走進一群傑齣靈魂的內心世界。這本書就像一個寶藏,裏麵珍藏著那些時代弄潮兒們最真實、最坦誠的心聲。我被那些訪談深深吸引,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輝煌的成就,更是因為他們在麵對人生起伏、時代變遷時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有的人在逆境中涅槃重生,有的人在平淡中堅守初心,每一個故事都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復雜與光輝。我仿佛能聽到他們穿越時空的迴響,感受到他們曾經的熱情、迷茫、堅持與釋懷。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過去,更是關於如何麵對現在和未來。它讓我看到瞭榜樣的力量,也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有瞭更多的思考。那些飽經風霜的麵孔,那些飽含深情的眼神,都在我的腦海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評分京東的書就是好
評分收藏吧,製作不錯,估計看的時候不多。
評分好書不用多說不用多說?!!!
評分推薦,精品收藏,不可多得。
評分買瞭一堆書,都不錯,下次繼續
評分推薦,精品收藏,不可多得。
評分推薦,精品收藏,不可多得。
評分好書不用多說不用多說?!!!
評分今年的京東雙十一又一次的停不下來,買瞭好多的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