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同鈞作為“陝派律學”中代錶人物參與晚清的變法修律活動,不但親自編纂《大清現行刑律》,而且在《大清新刑律》齣颱後,對修律的工作不斷地予以關注和評論,他曾對《大清新刑律》發錶這樣的看法,“新訂之律,錶麵僅四百餘條,初閱覺簡捷,而不知一條之中,實蘊含數條或數十條,將來判決成例,仍當取現行律之一韆餘條,而一一分寄與各條之內,不過體裁名詞稍有不同耳”。從中可以瞭解到傳統法律與現代法律之間如何衝突,又如何進行調整並整閤的,也可以瞭解傳統的法律人如何麵對幾韆年以來首次齣現的法律大變局,這樣可以使我們能對中國法律的近代化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對今天的法律改革也能提供有益的藉鑒。
閆曉君,男,1965年齣生,陝西武功縣人,理學博士,曆史學博士後,法律史專傢。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九三學社"陝西省省委委員,西北政法大學支社主委。曆任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比較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律史學會文獻研究會副會長,西北政法大學學術委員,陝西省法學會理事,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法製委員會委員等,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副院長,西北政法大學中華法係與法治文明研究院副院長,陝西省重點學科西北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科學科帶頭人等職務。其著作先後獲陝西省政府優秀科研成果奬、司法部"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奬"、
陝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科研成果奬等。主持並承擔有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司法部"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等科研任務。
《大清律講義》
目錄
大清律講義捲一名例上
大清律講義捲二名例下
大清律講義捲三刑律盜賊上
大清律講義捲四刑律賊盜下
大清律講義捲五刑律人命
大清律講義捲六刑律鬥毆
大清律講義捲七刑律罵詈
大清律講義捲八刑律訴訟
大清律講義捲九刑律受贓
大清律講義捲十刑律詐僞
大清律講義捲十一刑律犯奸
大清律講義捲十二刑律雜犯
大清律講義捲十三捕亡
大清律講義捲十四斷獄
大清律講義捲十五吏律職製
大清律講義捲十六吏律公式
1906年,清朝變法修律活動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法政成為一時之顯學,僅京師一地就有法部開辦的律學館,瀋傢本、伍廷芳奏請開辦的京師法律學堂,此外還有大理院講習所、京師法政各學堂等。《大清律講義》就是吉同鈞在以上各學堂主講中律亦即《清律》時所編的講義。
吉同鈞最先編寫的為《大清律例講義》,僅止三捲,即《名例律》兩捲,《刑律》中“賊盜”為一捲。雖未為完璧,但“風行一時,學者得其片紙,珍若拱璧焉”。1908年,律學館鉛印瞭數韆部,“遠近徵索,不數月而一空”。吉同鈞又在《大清律例講義》三捲的基礎上,“續著《刑律》人命、鬥毆各項及《吏》、《戶》、《禮》、《兵》、《工》各門”,至1910年脫稿,即本書《大清律講義》。脫稿後,清朝《現行刑律》頒布,吉同鈞在同人協助下,又以《大清律講義》為基礎,對內容加以調整修改,最後形成《大清現行刑律講義》。
《大清律講義》共十六捲,內容除講義外,捲十六還附有吉同鈞教學所作課捲《律例館季考擬作》一篇,《上修律大臣酌除重法說帖》等說帖五篇,《論大清律與刑律草案並行不悖》論文一篇。捲末還有附有吉同鈞所著《審判要略》,已由筆者整理,編入《樂素堂文集》齣版,為省篇幅故刪除,特此說明。
講義至少有以下特點和價值:
首先,吉同鈞逐條講解每條律文的沿革,“標明此律根源,或係由《唐律》變通,或係《明律》所創造,某年修改,某年增入,並某年添入小注,務使讀者得以因流溯源”,寥寥數字,使讀者對法律沿革有總體把握。
其次,推闡義例,尤其是對於律與律之同異,例與例之同異,律與例之同異,參稽而明辨之;對於律輕例重之故,律重例輕之故,古律與今律重輕之故,此律與彼律重輕之故,博綜而審定之。“更於渙者萃之,以見律義之貫通,幽者顯之,以見律義之渾括”。崇芳說吉同鈞講律“有如土人指路,若者為某水,若者為某山,若者為某津梁,若者為某關隘,無不瞭然於心,決然於口也”,前人的評價都不能以溢美之詞視之。
第三,《大清現行律講義》曆引東西各國刑法與中律閤參,比較其優劣得失,對當時修訂新律提供參考,於新律前途已具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妙用,非徒撰述博洽。
此外,講義《給沒贓物門》附《六贓比較錶》,《強盜門》附《古今中外強盜罪名列錶》,《當赦所不原門》附光緒三十四年《恩赦條款》,使治律能一目瞭然,一覽而知。
此次整理,以清宣統二年上海朝記書莊石印本為底本,與《大清律例講義》、《大清現行刑律講義》、《大清律例》、《唐律疏議》互相校訂,除瞭施加標點外,對原文有如下調整:
一,原律文中小注,改為與正文同樣大小字體,放在圓括號內。
二,文中衍字不刪,但放在圓括號之中。誤字亦不刪,也放在圓括號之中,在方括號中標齣正字。脫字亦在方括號中標齣。
三,文中所引《唐律》條文及疏議多為節引,在不影響正確理解文義時概不補足全文。間有脫字,亦在方括號中標齣。
閆曉君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四日
說實話,我本來對枯燥的曆史法律文獻是敬而遠之的,總覺得那些陳年舊事離我們太過遙遠,與現代生活毫無關聯。但《大清律講義》這本書,卻以一種齣人意料的親切感,把我拉近瞭那個遙遠的時代。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刻闆,也不像學術論文那樣晦澀,而是像一位博學又風趣的長輩,娓娓道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瞭那個世界。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穿插其中的案例分析,作者將那些抽象的律條,通過具體的案件,還原成瞭有血有肉的故事。 比如,書中關於“侵占”的條文,讀起來可能很生硬,但作者通過講述一位貧苦農民如何因為一時糊塗,偷偷砍瞭鄰居傢的幾棵樹而被判刑的經曆,讓我深刻體會到瞭法律的嚴酷,同時也看到瞭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艱難。又比如,在講解“誣告”時,作者引用瞭一個官場傾軋的例子,讓我明白瞭法律不僅是用來製裁犯罪的,有時也成為瞭權力鬥爭的工具,這種洞察力讓我拍案叫絕。這些故事,讓我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也對清朝的社會風貌、人情世故有瞭更直觀的瞭解,真是一舉多得。
評分坦白說,我購買《大清律講義》這本書,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對曆史的好奇心,對那些曾經約束著無數人的規則感到一絲莫名的吸引。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斥著專業術語、需要反復查閱字典纔能讀懂的書,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既保留瞭法律文獻應有的嚴謹性,又融入瞭作者個人獨特的見解和生動的敘述。 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介紹具體的律法條文時,總會搭配大量的史料和生動的故事。比如,在講解有關“戶婚”的律例時,書中描繪瞭一幅幅古代婚姻的場景,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流程,到休妻、和離的規定,再到繼承權的問題,都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展現齣來,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身感受著法律如何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作者還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同一條律法,比如,同一條關於“盜竊”的律條,在描述官府如何處理時,又會從百姓的角度去分析其可能的受害者心理和潛在的社會矛盾,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方式,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大清律講義》對我而言,簡直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神奇之門。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法律製度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那些律法條文枯燥乏味,難以理解,仿佛隔著韆山萬水。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並非簡單地堆砌法條,而是以一種極為生動、深入淺齣的方式,將那些看似冰冷嚴苛的律例,化作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段段觸動人心的曆史片段。我仿佛親身置身於乾隆年間的京城街頭,聽著胥吏在公堂上抑揚頓挫地念誦律文,感受著百姓在法律約束下的生活狀態。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讀律法時,不僅僅是停留在字麵意義上,而是反復探究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背景、文化觀念乃至統治者的治國理念。比如,書中對“刑不上大夫”這一概念的闡釋,就讓我明白瞭錶麵上的特權背後,實則隱藏著一種維係統治階層穩定、防止內部權力鬥爭激化的復雜考量。又比如,在講解有關經濟犯罪的律條時,作者更是細緻地剖析瞭當時農業社會的生産關係、官商勾結的弊端以及國傢對商業的管控模式。這使得我不再僅僅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而是能夠從更宏觀、更深刻的層麵去理解這部律法的意義和價值。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法律領域略有涉獵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淺齣地解析古代法律體係的書籍。《大清律講義》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這一長久以來的渴望。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並非機械地復製和解釋條文,而是將《大清律》置於其所處的曆史、政治、經濟、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瞭一次係統而深入的梳理和解讀。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復雜概念的闡釋。例如,關於“國傢刑罰權”的來源與行使,作者就從法理上剖析瞭皇權至上的理念如何體現在律法中,以及不同等級的官員在刑罰執行中的權力界限。更令人稱道的是,書中還會引用大量當時的奏摺、判例,甚至是文人筆記中的記載,來佐證和豐富對律法的解讀。這使得我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條律文,而是能夠看到它們是如何在實際的社會運作中被理解、被執行、被修正的。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述方式,不僅加深瞭我對《大清律》本身的理解,也讓我對整個清朝的統治秩序和法律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初拿到《大清律講義》這本書時,我心中是帶著些許忐忑的,畢竟“大清律”這幾個字,自帶一種沉甸甸的、不容輕易觸碰的莊重感。我擔心它會是一本充滿晦澀術語、令人望而生畏的學術著作。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我就被它所展現齣的嚴謹又不失靈動的風格所吸引。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條文,而是將每一項律法都置於一個廣闊的曆史語境中進行解讀。 作者在解釋那些繁復的律條時,總會追溯其起源,分析其演變,並深入挖掘其背後的邏輯。例如,在闡述關於“官吏貪腐”的律例時,書中不僅詳細列舉瞭各種貪腐行為及其懲罰,更重要的是,它會分析清朝官僚體製的特性,探討為何貪腐屢禁不止,以及這些律例在多大程度上起到瞭震懾作用。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講解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我對律法的理解深度,也讓我對清朝的政治生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