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同钧作为“陕派律学”中代表人物参与晚清的变法修律活动,不但亲自编纂《大清现行刑律》,而且在《大清新刑律》出台后,对修律的工作不断地予以关注和评论,他曾对《大清新刑律》发表这样的看法,“新订之律,表面仅四百余条,初阅觉简捷,而不知一条之中,实蕴含数条或数十条,将来判决成例,仍当取现行律之一千余条,而一一分寄与各条之内,不过体裁名词稍有不同耳”。从中可以了解到传统法律与现代法律之间如何冲突,又如何进行调整并整合的,也可以了解传统的法律人如何面对几千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法律大变局,这样可以使我们能对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今天的法律改革也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闫晓君,男,1965年出生,陕西武功县人,理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法律史专家。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陕西省省委委员,西北政法大学支社主委。历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文献研究会副会长,西北政法大学学术委员,陕西省法学会理事,九三学社陕西省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等,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院长,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重点学科西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科学科带头人等职务。其著作先后获陕西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
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等。主持并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部"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等科研任务。
《大清律讲义》
目录
大清律讲义卷一名例上
大清律讲义卷二名例下
大清律讲义卷三刑律盗贼上
大清律讲义卷四刑律贼盗下
大清律讲义卷五刑律人命
大清律讲义卷六刑律斗殴
大清律讲义卷七刑律骂詈
大清律讲义卷八刑律诉讼
大清律讲义卷九刑律受赃
大清律讲义卷十刑律诈伪
大清律讲义卷十一刑律犯奸
大清律讲义卷十二刑律杂犯
大清律讲义卷十三捕亡
大清律讲义卷十四断狱
大清律讲义卷十五吏律职制
大清律讲义卷十六吏律公式
1906年,清朝变法修律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法政成为一时之显学,仅京师一地就有法部开办的律学馆,沈家本、伍廷芳奏请开办的京师法律学堂,此外还有大理院讲习所、京师法政各学堂等。《大清律讲义》就是吉同钧在以上各学堂主讲中律亦即《清律》时所编的讲义。
吉同钧最先编写的为《大清律例讲义》,仅止三卷,即《名例律》两卷,《刑律》中“贼盗”为一卷。虽未为完璧,但“风行一时,学者得其片纸,珍若拱璧焉”。1908年,律学馆铅印了数千部,“远近征索,不数月而一空”。吉同钧又在《大清律例讲义》三卷的基础上,“续著《刑律》人命、斗殴各项及《吏》、《户》、《礼》、《兵》、《工》各门”,至1910年脱稿,即本书《大清律讲义》。脱稿后,清朝《现行刑律》颁布,吉同钧在同人协助下,又以《大清律讲义》为基础,对内容加以调整修改,最后形成《大清现行刑律讲义》。
《大清律讲义》共十六卷,内容除讲义外,卷十六还附有吉同钧教学所作课卷《律例馆季考拟作》一篇,《上修律大臣酌除重法说帖》等说帖五篇,《论大清律与刑律草案并行不悖》论文一篇。卷末还有附有吉同钧所著《审判要略》,已由笔者整理,编入《乐素堂文集》出版,为省篇幅故删除,特此说明。
讲义至少有以下特点和价值:
首先,吉同钧逐条讲解每条律文的沿革,“标明此律根源,或系由《唐律》变通,或系《明律》所创造,某年修改,某年增入,并某年添入小注,务使读者得以因流溯源”,寥寥数字,使读者对法律沿革有总体把握。
其次,推阐义例,尤其是对于律与律之同异,例与例之同异,律与例之同异,参稽而明辨之;对于律轻例重之故,律重例轻之故,古律与今律重轻之故,此律与彼律重轻之故,博综而审定之。“更于涣者萃之,以见律义之贯通,幽者显之,以见律义之浑括”。崇芳说吉同钧讲律“有如土人指路,若者为某水,若者为某山,若者为某津梁,若者为某关隘,无不了然于心,决然于口也”,前人的评价都不能以溢美之词视之。
第三,《大清现行律讲义》历引东西各国刑法与中律合参,比较其优劣得失,对当时修订新律提供参考,于新律前途已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妙用,非徒撰述博洽。
此外,讲义《给没赃物门》附《六赃比较表》,《强盗门》附《古今中外强盗罪名列表》,《当赦所不原门》附光绪三十四年《恩赦条款》,使治律能一目了然,一览而知。
此次整理,以清宣统二年上海朝记书庄石印本为底本,与《大清律例讲义》、《大清现行刑律讲义》、《大清律例》、《唐律疏议》互相校订,除了施加标点外,对原文有如下调整:
一,原律文中小注,改为与正文同样大小字体,放在圆括号内。
二,文中衍字不删,但放在圆括号之中。误字亦不删,也放在圆括号之中,在方括号中标出正字。脱字亦在方括号中标出。
三,文中所引《唐律》条文及疏议多为节引,在不影响正确理解文义时概不补足全文。间有脱字,亦在方括号中标出。
闫晓君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四日
作为一名对历史法律领域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古代法律体系的书籍。《大清律讲义》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这一长久以来的渴望。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非机械地复制和解释条文,而是将《大清律》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了一次系统而深入的梳理和解读。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复杂概念的阐释。例如,关于“国家刑罚权”的来源与行使,作者就从法理上剖析了皇权至上的理念如何体现在律法中,以及不同等级的官员在刑罚执行中的权力界限。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还会引用大量当时的奏折、判例,甚至是文人笔记中的记载,来佐证和丰富对律法的解读。这使得我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条律文,而是能够看到它们是如何在实际的社会运作中被理解、被执行、被修正的。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不仅加深了我对《大清律》本身的理解,也让我对整个清朝的统治秩序和法律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枯燥的历史法律文献是敬而远之的,总觉得那些陈年旧事离我们太过遥远,与现代生活毫无关联。但《大清律讲义》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亲切感,把我拉近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刻板,也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晦涩,而是像一位博学又风趣的长辈,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那个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穿插其中的案例分析,作者将那些抽象的律条,通过具体的案件,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 比如,书中关于“侵占”的条文,读起来可能很生硬,但作者通过讲述一位贫苦农民如何因为一时糊涂,偷偷砍了邻居家的几棵树而被判刑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法律的严酷,同时也看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又比如,在讲解“诬告”时,作者引用了一个官场倾轧的例子,让我明白了法律不仅是用来制裁犯罪的,有时也成为了权力斗争的工具,这种洞察力让我拍案叫绝。这些故事,让我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对清朝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有了更直观的了解,真是一举多得。
评分这本《大清律讲义》对我而言,简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神奇之门。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那些律法条文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仿佛隔着千山万水。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法条,而是以一种极为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式,将那些看似冰冷严苛的律例,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触动人心的历史片段。我仿佛亲身置身于乾隆年间的京城街头,听着胥吏在公堂上抑扬顿挫地念诵律文,感受着百姓在法律约束下的生活状态。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读律法时,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反复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背景、文化观念乃至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比如,书中对“刑不上大夫”这一概念的阐释,就让我明白了表面上的特权背后,实则隐藏着一种维系统治阶层稳定、防止内部权力斗争激化的复杂考量。又比如,在讲解有关经济犯罪的律条时,作者更是细致地剖析了当时农业社会的生产关系、官商勾结的弊端以及国家对商业的管控模式。这使得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从更宏观、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这部律法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初拿到《大清律讲义》这本书时,我心中是带着些许忐忑的,毕竟“大清律”这几个字,自带一种沉甸甸的、不容轻易触碰的庄重感。我担心它会是一本充满晦涩术语、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著作。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所展现出的严谨又不失灵动的风格所吸引。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将每一项律法都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 作者在解释那些繁复的律条时,总会追溯其起源,分析其演变,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逻辑。例如,在阐述关于“官吏贪腐”的律例时,书中不仅详细列举了各种贪腐行为及其惩罚,更重要的是,它会分析清朝官僚体制的特性,探讨为何贪腐屡禁不止,以及这些律例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震慑作用。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律法的理解深度,也让我对清朝的政治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大清律讲义》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历史的好奇心,对那些曾经约束着无数人的规则感到一丝莫名的吸引。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斥着专业术语、需要反复查阅字典才能读懂的书,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保留了法律文献应有的严谨性,又融入了作者个人独特的见解和生动的叙述。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具体的律法条文时,总会搭配大量的史料和生动的故事。比如,在讲解有关“户婚”的律例时,书中描绘了一幅幅古代婚姻的场景,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流程,到休妻、和离的规定,再到继承权的问题,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出来,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身感受着法律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者还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同一条律法,比如,同一条关于“盗窃”的律条,在描述官府如何处理时,又会从百姓的角度去分析其可能的受害者心理和潜在的社会矛盾,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