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体育统计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内容丰富,统计方法齐全,概念叙述清楚,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书中收集了大量体育科研、教学、管理、选材中的应用案例,内容包括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样本特征数、相对数、概率及其分布、体育评分、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SPSS18.0软件简介等统计方法,书后附有大量思考与练习题,可作为体育类各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工作者、体育管理工作者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体育统计学科概况
第一节 学科的特点与发展
一、学科特点
二、学科现状
三、学科发展简史
四、学习要求
第二节 方法应用过程
一、体育统计设计
二、体育统计调查
三、体育统计整理
四、体育统计分析
五、体育统计信息的提供与开发
第三节 体育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样本
二、统计量与参数
三、指标
第二章 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节 统计资料的收集
一、变量及其分类
二、统计资料收集的途径
三、收集资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审查
一、影响资料正确性的主要因素
二、数据的误差
三、统计资料的审查
第三节 统计资料的整理
一、频数分布表
二、频数分布图
三、SPSS软件操作步骤
第三章 样本特征数
第一节 集中量数
一、算术平均数
二、中位数
三、百分位数
四、众数
第二节 离散量数
一、标准差
二、变异系数
三、标准误
第三节 SPSS软件操作步骤
一、频率统计
二、描述统计
三、探索分析
第四章 相对数
第一节 概述
一、率
二、构成比
三、相对比
四、SPSS软件操作步骤
第二节 动态分析
一、动态数列
二、动态分析指标及意义
三、SPSS软件操作步骤
第三节 应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
一、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宜过小
二、相对数要与绝对数结合使用
三、构成比和率的作用不能混淆
四、相对数比较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
五、样本率或构成比比较要进行假设检验
第五章 概率及其分布
第一节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一、随机事件
二、随机事件的概率
……
第六章 体育评分
第七章 参数估计
第八章 假设检验
第九章 单因素方差分析
第十章 相关分析
第十一章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十二章 研究设计
第十三章 统计图表
第十四章 正确使用统计方法
第十五章 SPSS软件基本功能简介
第十六章 非参数检验
第十七章 双因素方差分析
第十八章 回归分析
第十九章 聚类分析
第二十章 判别分析
第二十一章 因子分析
第二十二章 对应分析
第二十三章 典型相关分析
思考与练习题
附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体育统计学是一门基础应用学科,以体育领域中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为研究对象,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为定量研究提供实验设计、调查设计,以及收集、整理和分析体育数据资料的各种统计方法。随着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体育统计学已成为体育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体育学科发展中愈来愈体现出其重要作用。
我们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依照体系结构完整、内容安排合理和深入浅出的原则,既非单纯地追求理论上的阐述,也非简单地罗列方法,而是力求做到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结合。本书内容丰富,统计方法齐全,概念叙述清楚,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书中收集了大量体育科研、教学、管理、选材中的应用案例,内容包括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样本特征数、相对数、概率及其分布、体育评分、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SPSS18.0软件简介等统计方法,书后附有大量思考与练习题,可作为体育类各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科研工作者、体育管理工作者的参考书。
本书的编写工作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统计分会牵头,由全国20所体育院校有丰富统计学科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完成。各章编写人员:第一章,权德庆;第二章,李健、余萱俊;第三章,陈红梅;第四章,王文初;第五章,何国民、冯婉霞;第六章,覃朝玲、黄柳倩;第七章,郝文亭;第八章,夏成生、夏敏慧;第九章,梁荣辉、孙立娟;第十章,陈建华、陈培友;第十一章,郑凯、张路;第十二章,程致屏、李世明;第十三章,唐东辉;第十四章,雷福民;第十五章,梁荣辉;第十六章,祁国鹰;第十七章,梁荣辉、孙立娟;第十八章,郑凯、张路;第十九章,隗金水;第二十章,黄德春;第二十一章,王晓芬;第二十二章,赵书祥;第二十三章,张路。
书中章节的顺序主要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编排的,教师可根椐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书中参考了大量相关文献,在此向这些文献作者表示感谢!
本书自2011年11月出版以来,已经再版印刷了5次,拟做第6次再版印刷时,我们根据几年来的使用情况,又认真地听取了读者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修改,但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是一本深入探讨运动训练科学化、系统化与个体化原则的综合性著作。本书旨在为体育院校的师生、各级各类运动队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体育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套严谨而实用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全书紧密围绕“从科学到实践,从理论到卓越”的核心理念,层层递进,力求勾勒出当代运动训练发展的全貌。 第一部分:运动训练的科学基础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着重于阐述支撑现代运动训练的科学原理。 第一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详细介绍了人体运动相关的生理学概念,包括能量代谢系统(磷酸肌酸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氧化系统)在不同运动强度下的激活机制;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性变化,如心率、血压、摄氧量的响应;肌肉收缩的生理机制,如肌纤维类型(慢肌纤维、快肌纤维)及其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功能差异;神经肌肉协调性的生理学基础,阐述了运动技能学习和执行过程中神经系统的作用。此外,还探讨了运动训练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影响,以及长期训练带来的生理适应性改变。 第二章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 深入分析了运动动作的力学特性。本章讲解了运动学(描述运动的学问,如速度、加速度、位移、角度)和动力学(研究产生运动的原因,如力、力矩、惯性)在运动项目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常见运动技术动作(如跳跃、投掷、跑、游泳等)的受力分析、杠杆原理、动量守恒等概念,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通过优化技术动作来提高运动效率和减少损伤风险。材料力学在运动器械设计、场地选择等方面的应用也得到初步探讨。 第三章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聚焦于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状态。本章详细阐述了动机理论(如成就动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在激发运动员训练热情中的作用;运动学习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注意、决策等在掌握运动技能中的重要性;情绪管理策略,如应对焦虑、压力、紧张的方法,以及如何培养积极心态和自信心;团队动力学在集体项目中的应用,包括沟通、协作、领导力等因素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此外,还涉及意志品质的培养,如毅力、坚持性、自控力等。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 探讨了运动营养的科学原则。本章详细介绍了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在运动中的功能,以及它们与能量供应、肌肉修复、身体恢复之间的关系。重点讲解了不同运动类型(耐力型、力量型、爆发力型)和不同训练阶段(训练期、赛前期、恢复期)的营养需求特点。运动饮料、能量补充剂的应用与误区也得到深入分析,为运动员提供个性化的营养膳食指导。 第五章 运动训练的医学基础与伤病预防: 强调了运动训练的安全性。本章系统介绍了运动中常见的损伤类型(如肌肉拉伤、韧带扭伤、骨折、软骨损伤等),分析了其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详细讲解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热身)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冷身)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预防损伤中的作用。介绍了运动康复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技术,帮助运动员在伤病后安全有效地恢复。运动训练对身体健康的长期影响,以及如何避免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的发生也进行了论述。 第二部分: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本部分将科学基础转化为具体的训练实践。 第六章 运动训练的负荷理论: 核心章节,阐述了训练负荷的构成、测量与调控。详细介绍了训练负荷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强度(训练的难度,如重量、速度、心率)、量(训练的多少,如次数、组数、距离、时间)和时间(训练的持续性,如训练课时、训练周、训练年)。重点讲解了负荷原则,包括超负荷原则(训练刺激必须超过身体当前的适应水平)、渐进性原则(负荷应逐渐增加)、周期性原则(训练负荷在时间上呈周期性变化)、变化性原则(训练内容和负荷应定期变化)等。还介绍了主观运动强度(RPE)量表、心率监测等负荷评估方法。 第七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介绍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训练手段。本章详细讲解了基础体能训练(力量训练、耐力训练、速度训练、柔韧性训练、灵敏性训练)的方法与技术。重点分析了专项体能训练的特点,如何将基础体能转化为专项运动表现。介绍了技术训练的原则,如模仿、重复、反馈、纠错等,以及如何分解和组合技术动作。还探讨了战术训练的方法,包括单兵战术、集体战术的演练,以及模拟比赛情境的训练。 第八章 运动训练的周期化理论: 核心训练组织方法。本章详细介绍了运动训练的宏观、中观、微观周期化模型。阐述了不同周期的训练目标、负荷特点和内容安排,如准备期(打基础、提高体能)、比赛期(保持状态、竞赛为主)、转移期(恢复与调整)。重点讲解了如何根据运动员的个体情况、项目特点和竞赛计划,设计合理的训练周期。 第九章 运动训练的恢复与再生: 强调训练与恢复的辩证关系。本章深入探讨了运动疲劳的生理学机制,包括能量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的堆积、神经肌肉功能的下降等。详细介绍了主动恢复(如放松性运动、按摩)、被动恢复(如睡眠、营养补充)和心理恢复的方法。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恢复策略,促进身体机能的快速再生,提高训练效果,防止过度训练。 第十章 运动训练的特殊群体与项目特点: 关注训练的个体化与多样性。本章探讨了青少年运动员、老年运动员、女性运动员的训练特点与生理发育规律。分析了不同运动项目(如田径、游泳、体操、球类运动、格斗项目等)在训练内容、负荷调控、技术要求、身体素质侧重点上的差异。为不同群体和项目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训练建议。 第三部分:运动训练的评估与管理 本部分关注如何科学地评价训练效果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十一章 运动训练的选材与评估: 探讨了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标准与方法。本章介绍了运动项目对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心理品质的特定要求。详细讲解了多种选材评估方法,包括体格测量、运动技能测试、体能测试、心理素质评估等。还探讨了潜能评估和早期识别运动人才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 运动训练的监控与评价: 关注训练过程的实时反馈与效果评估。本章详细介绍了训练监控的各种指标,包括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乳酸水平、激素水平)、生化指标(如血常规、尿常规)、运动学指标(如速度、力量、跳高)、心理学指标(如情绪、动机、睡眠质量)。重点讲解了如何利用这些指标来评估训练负荷的合理性、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效果。介绍了训练日志、训练报告等记录方法。 第十三章 运动训练的科技应用: 展望了科技在运动训练中的前沿应用。本章介绍了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运动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如何帮助教练员更精准地制定训练计划、监控训练过程、预测运动表现。介绍了运动训练模拟器、虚拟现实训练等新型训练手段。 第十四章 运动训练的管理与组织: 关注训练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本章探讨了运动队、体育机构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详细介绍了训练计划的制定、执行与调整流程。关注运动员的学业、职业发展与社会适应问题。还涉及运动训练中的规则、伦理与公平竞赛原则。 第四部分:运动训练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十五章 运动训练的创新与发展: 展望运动训练的未来。本章将对当前运动训练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分析,探讨个性化训练、智能化训练、预防性训练等发展方向。强调跨学科合作在推动运动训练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呼吁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的体育人才。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案例,帮助读者构建起对现代运动训练的全面认知。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指导实践的工具书,旨在激发读者对运动训练科学的深入探索,并在各自的实践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