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2
☆ 台湾学者巫仁恕在社会文化史领域的又一力作,以消费为切入点,展示明清城市社会生活的休闲惬意和城市空间的百年变迁。
☆ 娱乐、购物、旅游、园林,勾勒出了明清江南城市社会生活图景,带你体味彼时江南市民的休闲生活,领略江南都市的繁华盛景。
☆ 志、画、集等史料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跨学科研究。史论结合,史料扎实,跨学科视角呈现三四百年前江南消费的繁荣景象及其背后的大历史。
《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是台湾学者巫仁恕先生对明中叶以后到清中叶江南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与社会生活的新研究。以消费为切入点,以江南城市为案例,探讨明清城市内休闲消费活动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而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权力纠结。
休闲消费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店铺为满足消费需求如何改造其空间配置?休闲的空间如何扩大与分化?私人性质的休闲空间为何走向公共化?男性与女性在消费空间上有何差异?……诸多问题,作者在书中都一一解答,并总结指出,消费是城市性格的重要特征,同时以休闲消费的吸引力来解释明清乡绅逐渐城居化的原因,阐明十八世纪江南官绅对休闲消费的观念有去道德化与去政治化的可能性。透过本书也可以管窥明清时代江南市民的休闲生活,领略江南都市的繁华盛景。
巫仁恕,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专长领域是明清城市史与明清社会文化史,主要聚焦于明清城市群众集体运动、明清物质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研究上。研究成果丰硕,著有《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2007)、《游道:明清旅游文化》(2010)、《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2011)与《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2017)等专著。另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及多篇书评。
导 论
上篇 休闲消费与城市空间的改造
第一章 休闲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变化
第一节 休闲游观
第二节 声色之娱
第三节 闲饮适意
第四节 斗赌争胜
第五节 休闲空间的变化
小 结
第二章 休闲购物与城市景观的变化
第一节 城市商业中心与商店街道的形成
第二节 商店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第三节 视觉广告与城市景观的变化
小 结
中篇 休闲空间变迁的社会意义
第三章 城市私家园林的公共化
第一节 明清江南城市的筑园风潮
第二节 江南城市园林与城市空间
第三节 社会的观感与批评
第四节 园林的开放与市民空间
小 结
第四章 旅游空间的演变与社会分层化
第一节 大众游观活动的兴盛
第二节 游观活动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 士大夫与旅游空间的开发
第四节 晚清苏州旅游空间的退缩
小 结
下篇 性别与消费空间的区分
第五章 明清妇女的休闲消费空间
第一节 妇女的休闲活动
第二节 妇女的消费与购物
第三节 妓女的角色与作用
小 结
第六章 士商的休闲消费与男性特质
第一节 士大夫对妇女休闲消费的偏见
第二节 士大夫的休闲旅游与男性特质
第三节 士大夫的购物行为与男性特质
第四节 士商共享的男性消费文化
小 结
结 论
附 录
征引书目
后 记
妇女的消费与购物
关于妇女的消费方面,在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记载是描述或谈论妇女的奢侈行为,尤其指妇女在衣裙的穿着与发髻的妆饰上。虽然宋元时代江南民风一度奢靡,但到了明朝前期,江南百姓的服饰是朴素的,无太多装饰,妇女的服饰亦是如此。据正德《松江府志》记载:
习俗奢靡见于《旧志》,大率指宋元时。入国朝来一变而为俭朴。天顺、景泰以前,男子窄袖短躬,衫裾幅甚狭,虽士人亦然。妇女平髻宽衫,制甚朴古。婚会以大衣(俗谓长袄子),领袖缘以圈金或挑线为上饰,其彩绣织金之类,非仕宦家绝不敢用。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到,松江府地区的妇女,除了仕宦家在婚会时会穿着圈金或挑线装饰的大衣以外,大部分都是穿着宽衫,发饰为平髻。在南直隶其他地区的方志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如扬州一地,“国初民朴质,务俭素,室庐佩服,无大文饰” 。
直到成化年间以后,随着经济情况的改进,民间风气逐渐走向奢靡,而妇女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变。正德《松江府志》即言:“成化以来渐侈靡,近岁益甚然,其殷甚非前日比矣。” 南直隶其他地区的方志,提到当地妇女服饰与风气的变化,也大多是始自成化年间。南直隶宁国府的情形,据嘉靖《泾县志》载,该地在明初人尚检朴,“衣不过土布,非达宦不得辄用纻丝”。但是,“至成化、弘治间,生养日久,轻役省费,民弥滋殖,此后渐侈。……男女衣文绣,女子服五彩,衣珠翠,金银满饰,务华靡,喜夸诈” 。又如浙江温州府太平县,在明初,“衣不过细布土缣,仕非宦达官员,领不得辄用纻丝;女子勤纺绩蚕桑,衣服视丈夫子;士人之妻,非受封,不得长衫束带” 。至成化、弘治间,“女子服五彩,衣金珠石山虎魄翠翟,冠嫁娶用长衫束带,赀装缇帷竟道” 。
明中叶以后妇女的服饰出现很大的变化,就像明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形容南京在正德、嘉靖以前,风尚最为醇厚,“妇女以深居不露面、治酒浆、工织纴为常,珠翠绮罗之事少” ;但是到万历年间,“俗尚日奢,妇女尤甚。家才担石,已贸绮罗;积未锱铢,先营珠翠” 。江南妇女的服饰风尚愈加华丽。如松江府嘉定县辖下地区妇女服饰的变化,崇祯《外冈志》的作者记录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验:
予犹记少时多见人以紫花布为衣,今已绝无,即衣之,群相嗤以为鄙。市中浮薄子弟,家无担石,妻孥冻馁不顾,而华其躬,美其服,即□亦以绮谷为之。妇女之妆,向惟禅笄〔笔者按: 女插头发之簪〕,今则云鬓高髻翠珥珠珰,以相炫耀,即一服饰犹然,其他可知矣。
又如扬州一地,据万历《江都县志》记晚明风尚:“妇人无事居,恒修冶容,斗巧妆,镂金玉为首饰,杂以明珠翠羽,被服绮绣,袒衣皆纯采,其侈丽极矣,此皆什九商贾之家,闾右轻薄子弟率起效之。” 不仅仅是妇女的服饰出现变化,妇女头发的样式、头上的装饰、身上的衣与裙的形式及衣的质料,都出现愈加精致与复杂化的趋向,如《敬所笔记》记录了杭州府海宁县袁花镇一地的变化:
丙寅年(1566)……女子下体尚霸之服,上衣胸背花,下衣织金,膝裥裙用夹裙、绵裙,新妇亦以此为聘。今则绢纻俱软,而夹裙、绵裙、细简褶,沓然不见矣。女子戴辫梁髻,妇人馒头髻,用四簪向前。今则两簪拖后矣。
明清易代之际的江南因广受兵灾的影响,经济衰退,繁荣不再,所以服饰也返朴归真。不过,这样的情形并没有维持太久,又重回晚明的老路。如杭州府辖下余姚县的市镇,据《余姚六仓志》记载,当地服饰的变化如下:
明季清初,服尚布素,平民不论贫富,皆衣粗布。贵族亦不盛饰,以衣土�r深衣,为华服。……后渐侈多,华冠彩履,色衣绫罗锦绮,下及奴婢。富家取织造名缎为常服,妇女多用貂额银鼠套衣,少年之徒皆马褂。
黄卬的《锡金识小录》曾述及常州府无锡县的妇女衣饰,在衣料上虽然在清初曾返尚雅淡,不过发髻形式却仍是随时易制:
妇女衣饰,近日反尚雅淡。昔衣裙多刺绣盘金,故善绣者每获厚值。今服绫缎绣者绝稀,惟年长者尚老色,少者尚嫩色耳。冬月昔多置貂于首,谓之“罨头”,昔以无为耻,今则以为俗。但以轻纱黑纱衬少绵裹首,垂两角以取。致髻式高下大小,随时履易。近多尚假髻,以铁丝扎胎做作髻式,缚发髢〔笔者按: 指发少者添加新发〕而为之,便捷是趋,可征于闺阃〔笔者按: 指女子所居室内〕矣。
到了乾隆朝,江南经济恢复,而且达到鼎盛的程度,妇女的服饰更趋华丽。就像乾隆《金山县志》直指此现象为“服妖”,其云明时士人服饰制皆古朴,“今则衣帽华丽,妇女亦为宫妆等名色,云片垂后,络以金珠,晃耀人目,识者以为‘服妖’,无怪乎俗日贫,而贵贱无等也” 。金陵一带的记述亦云:“江南妇人喜妆饰,领标襟裾诸缘,有金线阑干旗带花边之属。斌璘错采,类皆出于织工。” 苏州的妇女服饰更是奢华,“即妇人女子,轻装直髻,一变古风,或冶容炫服。有一衣之值。至二三十金者” 。而乾隆《濮院琐志》则说得更具体:
畴习,冬衣只绵袍绵挂,表用濮绸。近则各色皮裘咸备,洋呢羽毛,日多一日矣。前辈袜履多家造者,近无论大小人家,都向市铺购买新样,备极工巧。余童时,履价只三四钱,今不啻四五倍矣。妇人装饰,一如苏州。更有穿短臂及马挂者,以为时式。妇人外挂,谓之“披风”,又称“大盖”,有顾绣、有镂彩、有织金、盘金、泥金、缉金;又有纵线、有二色锦、八团花、八团金等制。近则好雅素,雕文刻镂渐非时尚。其衣袖之大小,纯缘之宽窄,亦随时转移,并无定制。
引文里描述当地妇人的外挂谓之“披风”,又称“大盖”,有顾绣、镂彩、织金、盘金、泥金、缉金多种;又有纵线、二色锦、八团花、八团金等制品。其衣袖的大小与缘边的宽窄,也是“随时转移,并无定制”。
士大夫对妇女休闲消费的偏见
明代中叶以后一直到清代,许多士大夫都对妇女的休闲与消费行为提出批评。这些出自男性的批评,相当程度上与当时整个社会对奢侈风气的批评是一致的,并不全然是站在性别的角度,但是其中某些论述明显地带有性别的偏见。甚至以男性主导的政治里还会有更严厉的措施,也就是以法令来规范或禁止妇女的休闲消费活动。这些批评与举动的背后,其实反映了部分男性的焦虑感。
对妇女休闲活动的偏见
针对妇女的休闲旅游活动,明清士大夫有一套强调礼制教化的论述。就以江南为例,乾隆朝任职江苏巡抚的陈宏谋(1696~1771)发布过《风俗条约》,主张应禁止妇女进香旅游:
妇女礼处深闺,坐则垂帘,出必拥面,所以别嫌疑、杜窥伺也。何乃习于游荡,少妇艳妆,抛头露面,绝无顾忌;或兜轿游山,或镫夕走月,甚至寺庙游观,烧香做会,跪听讲经,僧房道院谈笑自如。
他认为妇女就该“礼处深闺”,不应抛头露面,更何况是去旅游进香。所以他规定:“现在出示庵观,有听从少年妇女入寺庙者,地方官即将僧道枷示庙门,仍拘夫男惩处。”他的继任者们对前任官员的观点颇有同感,清中后期的江苏巡抚,如裕谦(1793~1841)有《训俗条约》,丁日昌(1823~1882)有“告谕”,都强调了妇女的行为规范问题。
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也有许多类似的告诫。如清初戴舒庵在浙江天台县任上,先后发布了《严禁妇女入庙烧香以正人心以端风俗事》及《再行严禁妇女入庙烧香以养廉耻以挽颓风事》的告示,批评当时妇女红裙翠服、俏装倩服、携榼提壶、玩水游山、朝神礼佛等现象,认为这些“真正可鄙、可贱、可悲、可痛!若不严加禁止,将来败俗安穷” !地方的士人也有不少赞同官府的禁令,如清代苏州府吴县人钱辰(1808~1863)在其日记中,对妇女烧香活动也颇有意见:“妇女入庙烧香,臬司出示严禁,奈何许多妇女犹公然朝山进香耶!”
从强调礼教风化的角度来批评妇女这类活动的论述中,核心观念是“男女之防”。如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汤斌(1627~1687)《抚吴告谕》中主张禁止妇女朝圣游山的原因,便是:“男女混杂,伤风败俗,闻者掩耳。” 第一章提到的清代士人钱泳,虽然主张江南的休闲设施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但是却又认同妇女参与节日赛会活动是为时弊,盖因会“混男女”也!其曰:
凡乡城有盛会,观者如山,妇女焉得不出?妇女既多,则轻薄少年逐队随行,焉得不看?趁游人之如沸,揽芳泽于咫尺,看回头一笑,便错认有情;听娇语数声,则神魂若失。甚至同船唤渡,舟覆人亡,挨跻翻舆,鬓蓬钗堕,伤风败俗,莫此为甚。
也就是“男女之防”会因此而打破。同治年间,江苏巡抚丁日昌严禁妇女入茶馆饮茶,理由也是认为“贞淫为风化之首,男女宜授受不亲”,所以妇女入茶馆饮茶的“士女混坐”情况,“即使瓜李无嫌,而履舄交错,亦复成何事体?伤风败俗,莫此为甚” 。
严格“男女之防”就是要将妇女的活动空间与男性区隔开来,这样的做法是对妇女活动空间的一种制约,不顾妇女的需求,也不承认现实 。然而,这样的偏见其实反映了一个有趣的矛盾心理,也就是士大夫感觉到妇女的休闲活动威胁到或是干预了男性的休闲空间。我们从第四章明清苏州的例子,可以看到士大夫对妇女出现在休闲旅游空间的偏见。如李流芳说:“虎丘中秋游者尤胜。仕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又如归庄《支硎山》诗也说:“士女春游常杂沓,只今明净爱秋林。” 显然,这类男性文士把休闲旅游空间被妇女视为庸俗化的起点。
对妇女奢侈消费的偏见
传统中国政府的经济观念是强调“崇俭黜奢”,在此观念影响之下,奢侈消费成了一种浪费。明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形容南京的情形:“俗尚日奢,妇女尤甚。家才担石,已贸绮罗;积未锱铢,先营珠翠。” 明代内阁首辅申时行(1535~1614)的《吴山行》一文,一方面描写苏州旅游季节时士女群聚的狂热景象,另一方面也说:“若狂举国空豪奢,比岁仓箱多匮乏;县官赋敛转增加,闾阎凋瘵〔笔者按: 乃肺痨病也〕谁能恤,杼轴空虚更可嗟。” 他批评这种旅游活动太过奢侈浪费,使得官、民蓄积不多,一旦地方政府增加税赋,必会导致人们无力负担,国家基础也因而动摇。
这种看法很普遍,持续到清代,如陈宏谋发布的《风俗条约》,对于妇女穿着的华丽奢侈不以为然:
妇女宜端庄洁净,不在艳妆华服。素衣淡妆,荆钗布裙,更见女德。身著绮罗�r缎,头戴金银首饰,已云华美,何乃裙必绣锦织,金钗环必珍珠宝石,以贵为美,以多为胜;虽贩竖肩挑之辈,逐日营趁,生计艰难,而妻女亦皆�r缎金珠,不肖一著布素,物力日难,奢靡日甚,焉得不贫?贫则无赖何所不为,此地方官所宜劝诫者。
他认为妇女喜好奢侈消费,将导致家庭“生计艰难”而走向贫困。针对这样的情形,他下令:“嗣后地方官见有此等,均宜量责以示惩戒,妇女则惩其夫男也。” 明清江南地方志里的《风俗志》关于奢侈风气的记载,当论及妇女奢华时也带有批判的意味。
上述观念不仅是官员的看法,明清时期的家训、俗语与治家格言等文本中,都有类似的言论。这显示妇女在消费购物方面的主动性与能力,已激起士大夫心中潜藏的焦虑。所以明清时人有俗语云:“破家之道,半在妇人。”又如《农桑易知录》就提到:
若妇人之不贤者,骄傲成性,忘夫男之经营,唯知一日之粉饰,穿的花绣绮罗,插的金朱玉翠;假入庵拜佛,以显其华丽;托三姑六婆,以引其游玩。此不特视钱财如粪土,直把廉耻为虚无。
显见作者在强调持家治生的同时,已经注意到操纵家内消费的主角其实是妇女。同时也反映出男性担心家中妇女的消费行为,认为她们的休闲与购物活动是败家的主因。
休闲空间的变化
外部空间的扩展
从上述介绍的江南城市休闲设施,可以看到在空间变迁上有两个面向的变化。首先是许多休闲设施历经明清两朝的发展,呈现出由城市往市镇扩张的现象。诸如茶肆、酒坊、蟋蟀局、鹌鹑场,甚至是私人的园林,都不再只限于城市内,还逐渐普及于市镇。如明清时期一些关于江南市镇的记载,将市镇描绘成休闲设施非常多元之所,如《贤己编》记吴江县周庄镇内的情景:
乾嘉间,吴江周庄有褚添一者,名捕也。……所居周庄,烟户稠密,聚博演剧,每为之幸,篷寮栉比,舟舫云屯,约束井然,绝无滋事失物者,居行咸称感焉。
茶肆与茶坊不但设置在大城市里,在市镇上也相当普遍。市镇上茶馆之多,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太仓州的璜泾镇,据道光镇志的记载:“自嘉庆以来,酒肆有四五十家,茶肆倍之。” 该镇之镇民有数千家,酒肆与茶馆数量之多,令人惊讶。但此非特例,而是江南市镇的普遍现象。又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据1946年的调查,全镇有四十五家茶馆,其中九家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建立者有一,道光年间有三,同光年间有五家。各个市镇中茶馆的数量多寡,大体上可以反映出该市镇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
还有一些市镇原本即是居交通枢纽的位置,因设酒馆待客而兴盛。如吴江县的八斥市,据清代县志的记载如下:
在三都东,离县治东南二十四里,地当南北要冲。明初居民仅十家,嘉靖间乃至二百余家,多设酒馆以待行旅,久而居民辐辏,百货并集。明季庐舍毁于兵火,民多荡析。国初渐次安集,而市移于塘之东,迄今贸易亦盛,盖不减于昔云。
江南的茶肆与茶坊逐渐普及到乡村,与赌博有很大的关联性。就如《锡金识小录》形容酒馆茶坊:
至各乡村镇,亦多开张,此则近在数年以内,闻乡之老成人云:“由赌博者多,故乐其就食之便。”
晚清民初的江南乡镇志,几乎异口同声地指责乡镇茶坊大半皆赌场,不但妨碍农工,甚至让人倾家荡产。尤其是雍正以后,在江南市镇流行的赌场,称作“宝场”,有许多就是设在茶肆里。
蟋蟀局的设置也是另一个由大城市蔓延到市镇的例子。如前述朱从延《蚟孙鉴》的记载,江浙斗赌蟋蟀设局的风气,最早最盛的地方是苏州,之后开始扩散到他地:
后苏州废而归昆山,昆山弛而聚于嘉善之枫泾镇,分而之松江。松江歇而之平湖,及昆山之斜路、朱家角,再散于各乡镇,非复旧时之盛矣。
开局的风气传播有两个方向,一是从苏州传到昆山县,再传到嘉善县辖下的枫泾镇;另一方向是传到松江府,再传到平湖县,以及昆山县辖下的斜路镇与朱家角镇。最后再散播到各乡镇。
内部空间的分化
然而,更重要的发展是许多休闲设施的内部空间出现阶层的分化,高级的休闲设施开始朝向精致化发展。如戏馆、游船、妓院、酒楼、茶肆与浴堂等,都有类似的现象。先以戏馆为例作说明。雍正以后江南城市内形成的戏馆,与过去勾阑、广场、游船的场合有很大的不同: 在建筑结构上已是固定又有遮蔽的剧院,而非临时性的搭棚;戏馆有职业戏班固定收费的公演,而非临时性聘请的公演;而且提供饮食的服务。可以确定的是,清代戏馆的出现,说明演剧的场所由晚明的流动性与临时性,转向固定性与经常性,亦即成为城市内固定的休闲娱乐场所。所以钱泳在《履园丛话》里说:
今富贵场中及市井暴发之家,有奢有俭,难以一概而论。其暴殄之最甚者,莫过于吴门之戏馆。当开席时,哗然杂沓,上下千百人,一时齐集,真所谓酒池肉林,饮食如流者也。尤在五、六、七月内天气蒸热之时,虽山珍海错,顷刻变味,随即弃之,至于狗彘不能食。呜呼!暴殄如此,而犹不知惜耶!
戏馆的内部空间还有进一步的分化,这可以从刘鹗(1857~1909)《老残游记》中的描述看到。该书第二回提到主角到了山东济南府城,在城内的一家戏园“明湖居”观说鼓书的过程:
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引文里描述的戏园,不但多达一百张桌子,而且还有专门保留给高官订位的贵宾席,而且园里提供了小吃,即使没吃饭的观众也可以到此充饥。虽然刘鹗的时代已是清末19世纪,但是这样的戏馆应该在18世纪的江南已甚普遍。
江南的游船发展到了清代,内部空间也是愈加精致化。有关清代游船形制的记载,以苏州一地最为细致。如虎丘山塘一带的灯船:
船顶间有启一穴作洋台式者,穹以蠡窗,日色照临,纤细可烛。炕侧必安置一小榻,与栏楹桌椅,竟尚大理石,以紫檀红镶嵌。门窗又多雕刻黑漆粉地书画。陈设则有自鸣钟、镜屏、瓶花。
苏州当地人与外来客商都常租来宴客会饮的沙飞船,不但船制甚宽,而且艄舱有灶;大者可容三席,小者亦可容两筵。船窗为蠡壳嵌玻璃所制,桌椅布置雅洁,置有香鼎瓶花 。值得注意的是玻璃窗的广泛 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很好,很有价值
评分写法朴实,脉络清楚,资料翔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啦啦啦。
评分还好。。…。。。。。。
评分多搞活动,多囤书,京东又嗨了!
评分111111
评分好
评分质量不错
评分看看大明王朝时繁华的南方城市优闲的生活状态,了解一下。
评分质量还是很好的,价格也实惠
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